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肝脏作为“免疫特惠器官”具有十分特殊的移植免疫特性.肝移植术后如何避免排斥反应,诱导“完全”免疫耐受状态仍旧是一个十分富有挑战性的课题.T淋巴细胞在肝移植免疫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文即从T细胞入手,对其在肝移植排斥反应与免疫耐受中的作用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2.
淋巴因子在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中的表达与肝移植免疫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移植已成为治疗终末期肝病惟一的有效手段,但术后排斥反应的诊断和治疗仍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也是术后血管及胆道并发症高发(如术后血管闭塞、胆管消失综合征-VBDS)、移植费用据高不下及影响病人术后生存质量的最主要原因。淋巴细胞(特别是T淋巴细胞)的激活仍是同种肝移植排斥反应的首要因素,但其机制尚未完全明了。近年来,动物试验和临床研究均证实,通过检测器官移植受体术后血浆淋巴细胞因子(lymphokine,LK)水平,作为诊断排斥反应及免疫耐受具有可行性。但体内监测到的LK水平易受感染、缺血损伤、药物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缺乏特异性,从而限制了LK的临床应用。而供受体淋巴细胞混合培养(mixed lymphocyte culture,MLC)则可排除各种体内因素的影响,因此检测MLC中LK的表达水平在研究肝移植免疫中具有重要意义,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就淋巴因子在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中的表达与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关系及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肝脏作为“免疫特惠器官”具有十分特殊的移植免疫特性。肝移植术后如何避免排斥反应,诱导“完全”免疫耐受状态仍旧是一个十分富有挑战性的课题。T淋巴细胞在肝移植免疫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文即从T细胞入手,对其在肝移植排斥反应与免疫耐受中的作用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4.
通常情况下,肝移植后的排斥反应发生率及发生程度远比其它实质性脏器低,并且移植肝可诱导受者对供者其他易排斥的器官产生免疫耐受,如心、肾、皮肤和胰腺等。这种现象说明移植肝能以某种反应形式与宿主的免疫系统发生相互作用,创造出免疫耐受的环境,即肝脏具有所谓内在的“耐受原性”。  相似文献   

5.
肝脏虽为“免疫特惠器官”,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明显低于其他器官移植,但术后排斥反应仍较为常见,规范的免疫抑制治疗是保证移植效果的关键。为进一步规范肝移植术后免疫抑制治疗及排斥反应诊疗,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组织肝移植专家,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最新进展,并结合国际指南和临床实践,针对肝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应用原则、常用方案及各类型排斥反应的诊断与治疗,制订《中国肝移植免疫抑制治疗与排斥反应诊疗规范(2019版)》。  相似文献   

6.
作为肝脏终末期疾病和急性肝衰竭的有效治疗手段,肝脏移植已愈发体现出其不可替代的临床价值.但由于同种异体肝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使其成为左右移植器官功能的关键.因此, 针对排斥反应机制及相关治疗的探讨一直是各国移植工作者研究的重点之一.作为目前已知最为强大的抗原提呈细胞(APCs)-树突状细胞(DCs)在肝移植术后对维系免疫耐受状态所起的重要作用,已经成为科研人员研究的焦点问题.本文就树突状细胞在肝移植术后诱导免疫耐受的机制,以及近年来相关的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脑组织移植与免疫排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脑组织移植研究的深入,人们已认识到脑并非是一个完全的免疫特免区,它有着特殊的免疫学环境。脑组织移植亦存在相应的免疫排斥反应,防治措施包括免疫抑制剂、免疫隔离技术的应用和免疫耐受诱导,其中免疫耐受诱导是最合理、最有前途的方法,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8.
自从开展器官移植以来,外科手术技术和免疫抑制治疗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过去十年中,排斥反应和移植物失功发生率已明显下降。目前,应用免疫抑制剂的长期并发症已取代排斥反应成为移植治疗的主要挑战。与肾移植和心脏移植相比,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并不高,并且对移植物存活的影响较小,但不合理使用免疫抑制剂也会导致移植失败。如何诱导产生稳定而持久的免疫耐受,适当的免疫调节治疗将是肝移植良好开展的主要保证。本文拟对免疫抑制剂的种类、应用情况和目前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并探讨肝移植免疫抑制治疗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肝脏虽为"免疫特惠器官",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明显低于其他器官移植,但术后排斥反应仍较为常见,规范的免疫抑制治疗是保证移植效果的关键。为进一步规范肝移植术后免疫抑制治疗及排斥反应诊疗,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组织肝移植专家,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最新进展,并结合国际指南和临床实践,针对肝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应用原则、常用方案及各类型排斥反应的诊断与治疗,制订《中国肝移植免疫抑制治疗与排斥反应诊疗规范(2019版)》。  相似文献   

10.
刘宏宇 《器官移植》2011,2(4):229-232
长期以来,肝脏被认为是人体的"免疫特惠器官"。与心脏移植和皮肤移植不同,肝移植的免疫排斥反应较弱,而且肝脏移植物可以不受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的限制,在不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诱导受体对供体特异性免疫耐受。肝移植先天免疫耐受已经在猪、大鼠、小鼠、狗及猩猩身上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11.
异种移植时由于需要克服强有力的免疫排斥反应,免疫抑制剂的大量应用带来的危险性远远超过了同种器官移植,因此目前认为只有诱导人体对动物器官产生特异性的免疫耐受,异种移植才有可能走向临床。本文就近年来诱导供者特异性免疫耐受的策略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异种移植免疫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论述异种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机制和各种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方法 结合基础研究相关资料对异种移植免疫学研究成果和新进展作一回顾。结果 转基因猪技术,新型免疫抑制剂等分别用以克服超急性排斥,急性血管性排斥;急性细胞性排斥的克服采用了针对T细胞,抗原递呈细胞的策略以及诱导免疫耐受等方法。结论 转基因猪技术较为成熟而有效;急性血管性排斥,急性细胞性排斥的发生机制和克服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同种异体周围神经移植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围神经损伤在临床上十分常见,而神经损伤造成的缺损仍存在修复的难题,较长的缺损仍需移植体桥接.目前普遍认为周围神经自体移植的效果优于同种异体移植,但长段缺损时存在着供体有限和造成供区功能丧失的缺点,因而近年来一些学者的研究重点已转向同种异体移植的研究.同种异体周围神经移植是否成功,主要取决于有效的降低排斥反应的手段.多年来人们在抗移植排斥反应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尝试和探索,如预处理供体神经、使用免疫抑制剂、诱导受体免疫耐受等.  相似文献   

14.
异种移植时由于需要克服强有力的免疫排斥反应 ,免疫抑制剂的大量应用带来的危险性远远超过了同种器官移植 ,因此目前认为只有诱导人体对动物器官产生特异性的免疫耐受 ,异种移植才有可能走向临床。本文就近年来诱导供者特异性免疫耐受的策略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
CTLA4-Ig抗大鼠肝移植排斥反应及诱导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ROLT)急性排斥反应模型.探讨细胞毒淋巴细胞抗原4免疫球蛋白(CTLA4-Ig)抗排斥反应和诱导免疫耐受的作用。方法采用“二袖套管”法建立Wistar→SD大鼠配对组合的肝移植后排斥反应模型.并于术后第2天腹腔内一次性注射CTLA4-Ig(75pg/只大鼠).与未给药的相同组合的排斥反应模型鼠对照研究.观察移植术后7d2组动物的一般情况、肝功能变化、移植肝病理改变及血清TNF-α水平的变化,同时观察CTLA4-Ig组动物术后4个月时的上述情况.以了解CTLA4-Ig抗排斥及诱导免疫耐受的作用。结果①对照组动物于肝移植术后6~14d内相继死亡;移植肝出现明显的排斥反应的病理改变征象。②CTLA4-Ig组动物于术后7d及4个月均未见明显的排斥反应表现.移植肝无明显的排斥反应的病理改变征象.血清TNF-α、ALT、AST、TBIL及DBIL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P及A1b水平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TLA4-Ig有抗排斥反应及诱导免疫耐受功能的作用;血清TNF-α水平作为观察ROLT后排斥反应的指标,可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前普遍认为 ,解决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的关键在于诱导受体对供体的细胞、组织或器官产生免疫耐受 ,即受体免疫系统对移植物抗原产生特异性免疫无反应性。 90年代以来 ,随着器官移植术的广泛开展 ,人们对移植排斥反应的认识不断加深 ,对移植免疫耐受提出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现就以下方面作一介绍。一、阻断抗移植物特异性免疫应答与一般的免疫应答相同 ,移植排斥反应包括感应、增殖与分化以及效应三个阶段。选择性阻断免疫排斥反应过程中的某一环节 ,可以实现免疫耐受 ,提高移植物的存活率。1.利用MHC肽段的封闭作用诱导免疫耐受 :代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和治疗。方法2001年9月至2003年6月成功进行了3例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术前诊断:1.乙肝后肝硬化.2.肝移植术后感染丙型肝炎导致移植肝无功能,3.硬化性胆管炎、肝功能衰竭。术后均采用环孢素A和甲基泼尼松龙两联免疫抑制疗法。结果3例肝移植术后共出现3次急性排斥反应。排斥反应时血清谷丙转氨酶及胆红素急剧升高。肝穿刺活检明确诊断。经过冲击治疗后.3次急性排斥反应均被控制。结论合理应用免疫抑制剂是控制急性排斥反应的关键.应用环孢素A可适当延长术后早期静脉应用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病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病率、治疗和预防。方法前瞻性地研究用肝移植术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病100例,分析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病相关因素,急性排斥反应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动态监测及二者间的联系。结果临床型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病率为12%,急性排斥反应发生前3~5d,有明显的免疫抑制剂浓度降低的过程。FKS06为基础的免疫抑制方案,加用骁悉,可有效地终止、逆转急性排斥反应;和以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急性排斥反应相比较,副作用少,但肝功能的完全恢复时间相对较慢。结论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病的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相对较低;和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相关的免疫抑制剂低浓度是诱导急性排斥反应的重要相关因素;FK506为基础的免疫抑制方案,可有效地终止、逆转急性排斥反应,且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19.
骨髓输注联合免疫抑制剂诱导移植物长期存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排斥反应至今仍是困扰器官移植的难题。近年来,骨髓联合输注成为移植免疫耐受研究的新方向,其疗效已得到了初步肯定;骨髓输注与免疫抑制剂联合应用,有可能会成功诱导移植物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20.
目前诊断移植后排斥反应的金标准是移植物活检,但活检不仅有创而且在评估亚临床排斥反应方面存在局限性。有研究表明未发生排斥反应的移植物中也有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的浸润,可以通过对这些特定的免疫应答分子的染色分析了解移植物内的免疫反应状况。另外,临床医师希望寻找移植受者血液和尿液中可特异性判断免疫耐受状况的生物学标志物来建立一个免疫学“指纹”,以快速而有效地评估受者发生排斥反应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