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对炼油污水作为循环冷却水的补充水回用于循环冷却水系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炼油污水经生化处理后,再经生物填料反应器和双滤料滤池深度处理后回用于循环冷却水系统是完全可行的。当采用复合水质稳定剂[m(PBTCA):m(HPAA):m(Zn^2 );m(SHB-14):m(BC-646)=5:5:1:1:10]进行水质稳定时,在浓缩倍数为2,水温小于60℃的循环冷却水系统中可稳定运行,这一试验结果对于减少炼油污水排放,实现炼油污水回用,节约新鲜水,减轻环境污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对处理后的生活污水(中水)作为火电厂循环冷却水的再处理方法与工艺流程进行了研究,对影响处理后的生活污水作为火电厂循环冷却水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将经处理后的生活污水在2台12 MW的燃煤机组上进行了工业性应用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生活污水经过一定的处理以后,完全能够满足火电厂循环冷却水的要求,不仅降低了火电厂循环冷却水的取水费用,而且减少了生活污水对环境的污染,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对处理后的生活污水作为火电厂循环冷却水的再处理方法与工艺流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影响生活污水用作火电厂循环冷却水效果的因素,并对经处理后的生活污水在2台12MW的燃煤机组上进行了工业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生活污水经过合理的处理和工艺优化以后,完全能够满足火电厂循环冷却水的要求,不仅降低了火电厂循环冷却水的取水费用,而且减少了生活污水对环境的污染,具有实际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汪焕心 《广州化工》2012,40(13):1-2
工业污水是指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出的污水。它是造成环境特别是水体污染的重要原因,工业污水包括工艺过程排水、机械设备冷却水、设备和场地洗涤水等等。由于工业种类和同类工业的生产工艺的不同,排出的污水也具有不同的性质,工业污水一般可划分为冷却水和工艺污水。前者与原料不直接接触,杂质较少,只要回收热量或稍加处理,即可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5.
针对单纯石灰软化法存在的污泥处理难等问题,开展了粉煤灰协同石灰技术处理城市中水,并回用作工业循环冷却水的研究,考察了投加粉煤灰对处理出水水质、污泥沉降速率、污泥脱水性能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加粉煤灰不仅能够进一步提高出水水质,还可以加快污泥絮体沉降速率、改善污泥脱水性能,从而有利于化学污泥的处理处置。  相似文献   

6.
污水回用技术浅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燕化公司95年就进行石油化工污水回用于工业循环冷却水试验,循环冷却水用HW241等水处理药剂进行处理,并作了性能评介研究,实验中综合性能达到了要求的指标;97年燕化公司研究院对牛口峪水库污水回用于循环冷却水技术做了实验室研究,实验证明,将牛口峪水库原水回用作循环冷却水是可行的。目前我国还没有统一的污染净化做工业循环冷却水的国家标准,通过对比各种规范、标准、并结合实验研究,笔者给出了污水回用于工业循  相似文献   

7.
陈胤晖 《净水技术》2016,(4):104-106,110
针对陕西某火电厂的循环冷却水强制排污水的特点及回用要求,在回用水站处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浓水反渗透+DM浓缩+MVR蒸发结晶"工艺路线。处理水达到《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GB 50050—2007)中循环冷却水用再生水水质标准,作为循环水补水回用,浓水达标排放,为回用水站浓水零排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炼油厂MBR出水回用循环冷却水的试验研究及工业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实现炼油厂处理后污水可回用于循环冷却水系统,通过旋转挂片腐蚀试验和静态阻垢试验,筛选出适合于炼油厂污水回用循环冷却水条件下的水稳配方,经动态模拟试验和现场应用,该配方具有良好的阻垢缓蚀性能.  相似文献   

9.
城市生活污水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已成为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的微污染水,如再经预处理+反渗透组合工艺处理可以达到工业用水的水质,如锅炉补给水、循环冷却水等。分别测试了耐污染反渗透膜与普通反渗透膜的耐污染性能以及其他各项指标,并从它们的功能基团与膜表面结构角度初步探讨耐污染机理。考察了耐污染反渗透膜性能的变化规律,为以后的应用工程设计提供了基本参数。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国投金城冶金有限责任公司冶炼烟气制酸装置污酸污水减排的措施和实际效果。技术人员将环集烟气洗涤污酸送入冶炼烟气净化斜沉池,用于冶炼烟气的净化洗涤水,减少污酸排放;将循环冷却水由闭路循环变为半开路循环,现场所有机泵冷却水由长流水改为循环水,不再外排浓缩循环废水。改造后硫酸厂污水处理量每天维持在500 m~3左右。  相似文献   

11.
电厂废水深度处理回用于循环水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台州电厂四期综合废水回用处理系统采用预沉淀、气浮、V型滤池过滤工艺,其出水补至电厂工业循环冷却水系统.工程实践表明,该工艺处理效率高,运行稳定,出水水质达到了电厂工业循环冷却水补水水质要求.  相似文献   

12.
工业循环冷却水节水技术发展趋势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马强 《工业用水与废水》2010,41(2):15-18,2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水资源短缺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工业循环冷却水用水量大,减少循环冷却水的补充水量是工业企业节水的重要途径之一。提高循环冷却水的浓缩位数、污水回用等是工业循环冷却水系统开源节流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循环冷却水排水用作脱盐水的补充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省德州地区水资源紧缺,为了节约用水,采用反渗透技术处理循环冷却水系统的排污水,使之用作脱盐水的补充水,文中介绍了预处理工艺,反渗透工艺参数和运行中的注意事项等。此方法为循环冷却水排水的利用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既节约了水资源,又减少了污水排放。  相似文献   

14.
石化污水生化出水深度净化回用的可行性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石化污水生化处理出水,用人工土层快速渗滤土地处理法进行深度净化,对其净化作用,效果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人工土层土地处理法对石化污水的深度净化效果明显,再生水水质达到预期目标,回用于循环冷却水系统补水具有显著环境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针对煤制气废水成分复杂,水量、水质波动性大,硫化物、NH3-N浓度高,碳氮质量比较低的特点,废水处理站采用预处理-两级A/O-臭氧氧化-曝气生物滤池组合工艺,回用水站采用预处理-超滤-反渗透组合工艺,对废水进行处理及回用。工程运行结果表明,系统运行稳定、出水水质达到设计指标,满足循环冷却水系统补充水水质要求。  相似文献   

16.
李佩英 《广州化工》2012,40(13):139-141
某冷轧厂排放的废水中污染物种类多、浓度高,且废水水质水量变化较大,属高浓度、难降解废水。经采用双膜法对废水进行深度处理,系统运行稳定,脱盐率达96%以上,出水水质满足循环水补充水要求,废水回收率达65%以上。本文对该处理系统超滤、反渗透等的运行效果进行了叙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7.
张广远 《工业水处理》2016,(12):112-114
介绍了高密度澄清池+V型滤池+树脂软化+高效反渗透组合工艺处理某煤化工废水的效果、设计参数及调试运行情况。该工程设计处理水量为500 m3/h,主要去除水中的SS、硬度、COD。运行结果表明,高效反渗透(HERO)工艺具有回收率高、出水水质稳定的优点,其出水可满足工业循环冷却水补水水质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以三维丰海公司毒死蜱环化废水的深度处理工程为实例,介绍了该工艺的特点、设计参数、处理效果及运行成本。处理后最终出水水质良好,COD、BOD5、NH3-N、SS的去除率分别高达99.7%、99.7%、99.3%、99.0%,总盐分也由30 000 mg/L降至357 mg/L,出水指标优于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一级标准,可直接回用于循环冷却水的补充用水。  相似文献   

19.
以焦化废水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取消超滤预处理系统后,纳滤处理系统对该类废水污染物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纳滤工艺可直接应用于焦化废水的深度处理,COD去除率稳定在70%以上,出水COD维持在45mg/L以下;对氨氮的去除率可达50%以上;对总硬度的脱除率达96%以上,出水硬度维持在3.5 mg/L左右,各项水质均优于循环冷却水要求。虽然单独纳滤工艺稳定运行周期相对双膜工艺较短,但两种工艺的污染差异可通过化学清洗加以消除。  相似文献   

20.
以山东某大型焦化厂焦化废水常规生化处理出水为原水,采用多介质过滤器—中空纤维超滤膜—DEC吸附树脂过滤器—反渗透膜工艺进行深度处理。结果表明:DEC吸附树脂过滤器出水COD小于60 mg/L,COD去除率大于69%,总氰化物0.2 mg/L,NH_3-N5 mg/L,SS5 mg/L,色度20倍,稳定运行周期大于36 h,出水满足GB16171—2012《炼焦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排放要求。DEC吸附树脂过滤器冲洗和再生废水采用纳滤膜回收,产水用于DEC冲洗和树脂再生补水。反渗透膜处理系统水回收率大于65%,稳定运行周期大于70 d。产水电导率小于100μS/cm,浊度小于0.1 NTU,COD小于10 mg/L,满足《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GB 50335—2002)中循环水冷却水补水水质标准要求,可回用焦化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