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分析颅脑外伤患者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相关因素与耐药性,为临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7月宁波市第二医院收治的230例行开颅手术颅脑外伤患者临床资料,探讨颅脑外伤患者开颅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相关因素,并对感染患者进行病原菌培养,分析其耐药性。结果 230例颅脑外伤患者术后发生颅内感染24例,感染率10.43%;24例颅内感染患者脑脊液培养出病原菌24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5株占62.50%,革兰阳性菌9株占37.50%;革兰阳性菌对苯唑西林与青霉素的耐药率均较高,分别为93.33%、86.67%,对万古霉素耐药率较低;革兰阴性菌对卡那霉素的耐药率最高,为55.56%;经单因素分析,影响颅脑外伤患者开颅手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相关因素包括手术持续时间、手术次数、手术入路方式、术后切口脑脊液漏、脑室外引流及术后低蛋白血症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颅脑外伤患者手术时间、手术次数、切口脑脊液漏、脑室外引流是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颅脑外伤患者开颅手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由多种因素造成,临床上确诊应依据药敏检查结果,及时调整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以尽快控制感染。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颅脑外伤术后颅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预防控制依据,以期预防和降低颅内感染的发生.方法 收集1643例颅脑外伤手术治疗患者中的137例并发颅内感染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可能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后再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颅内感染与年龄、手术时间、术后切口脑脊液漏、脑室外引流、术前GCS评分、开放性伤口是影响患者颅内感染的重要因素(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脑室外引流、手术时间和脑脊液漏是颅脑术后颅内感染的独立高危险因素.结论 颅脑外伤术后颅内感染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脑脊液漏、脑室外引流和手术时间是术后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及早采取措施对高危因素患者进行预防性处理,有助于降低颅脑外伤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分析脑外伤开颅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1月-2010年11月因脑外伤行手术治疗的64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发生颅内感染的患者(感染组)与未感染(非感染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脑外伤开颅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为7.9%;细菌检出率占感染的41.2%;脑外伤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与术前GCS评分、高龄、开放性脑损伤、短期内≥5次手术、切口脑脊液漏、连续两侧开颅术、长时间手术(>5h)、术后低蛋白血症及急诊手术等因素有相关性(P<0.05)。结论脑外伤开颅术后颅内感染多发生在重型脑外伤术后,手术次数和切口脑脊液漏、手术时间等是脑外伤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的高危因素;对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应给予更密切观察及预防性处理。  相似文献   

4.
清洁切口颅脑手术后并发颅内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清洁切口颅脑手术患者并发颅内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医院神经外科2007年2月-2009年2月512例清洁切口颅脑手术患者,总结分析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512例颅脑手术患者发生颅内感染20例,感染率为3.90%,脑脊液培养阳性率仅为10.00%;急诊开颅手术颅内感染率为5.23%,而择期手术的颅内感染率为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幕上开颅手术后的颅内感染率为2.81%,幕下开颅手术后的颅内感染率为7.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发生脑脊液切口漏的颅内感染率为14.70%。结论手术时间长及急症手术、幕下手术、脑脊液切口漏、颅内引流管留置时间长以及合并糖尿病等是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针对不同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可降低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颅内感染发生情况分为感染组(n=22)和未感染组(n=38)。分析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感染组的手术次数、手术时间、术前GCS评分、引流管留置时间、切口脑脊液漏占比均高于未感染组,术后ALB水平低于未感染组(P <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次数≥2次、手术时间≥3 h、术前GCS评分≥8分、引流管留置时间≥48 h、术后ALB<35 g/L、存在切口脑脊液漏是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OR>1, P <0.05)。结论手术次数≥2次、手术时间≥3 h、术前GCS评分≥8分、引流管留置时间≥48 h、术后ALB<35 g/L、存在切口脑脊液漏是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需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诊手术后颅内感染相关因素,为制定临床预防对策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神经外科于2008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急诊手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患者102例(感染组),并选择同期未发生感染的130例(非感染组),采用x2检验、单因素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筛选采用Stepwise法,评价影响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50岁、术前GCS评分、手术次数、手术时间、术后白蛋白水平以及是否发生切口脑脊液漏是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而多因素分析进一步显示,其中是否发生切口脑脊液漏危险性最高(OR=5.768),其余依次为手术次数、低蛋白血症、手术时间、术前GCS评分及高龄(OR>1).结论 多种危险因素与重型颅脑损伤急诊手术后颅内感染关系密切,临床应针对性地采取预防对策,达到有效控制感染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患者颅脑外伤术后感染的相关因素及临床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2月~2015年11月收治的100例颅脑外伤患者术后出现颅内感染的原因,并对其护理方法作定向总结。结果:现实中,引起颅脑外伤术后颅内感染发生主要同术后硬膜或皮下积液、切口处存在脑脊液漏、脑室外引流不当、手术次数、手术时间等因素相关;对此为避免患者出现术后颅内感染情况,应结合各类因素的基础上,在术前充分做好相应的手术准备工作,术中给予患者吸氧及吸痰处理,术后展开综合护理。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对于颅脑外伤手术患者,为避免患者术后发生颅内感染问题,需要于患者围手术期细致开展相对应的临床护理工作,规避患者高危因素,以便提高综合疗效,强化患者预后康复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分析近5年急诊颅脑手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和控制颅内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2005年1月-2009年12月急诊颅脑手术后273例发生颅内感染和841例未发生颅内感染病例的一般资料、基础疾病、手术情况、手术入路方式、颅内置管引流、术后气管切开、手术类型、脑脊液漏及手术人员等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病例在基础疾病、手术情况、手术入路方式、颅内置管引流、术后气管切开、手术类型、脑脊液漏及手术人员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手术持续时间、脑脊液漏和手术人员是颅脑手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急诊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病原菌的阳性率为53.5%。结论颅脑手术后发生颅内感染与手术持续时间,脑脊液漏和手术人员等有关,颅内感染应重点预防,同时提高细菌培养结果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颅脑手术患者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并给予针对性预防治疗措施,可有效降低颅内感染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2007年2月-2013年2月674例颅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术后颅内感染患者在年龄、性别、GCS评分、受伤方式、手术时机、术后是否留置引流管、术前是否使用抗菌药物、手术持续时间、手术部位和术后是否出现脑脊液漏等差异性,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 674例颅脑手术患者中有125例发生颅内感染,感染率为18.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4h、手术部位为后颅凹、有脑脊液漏及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感染率,分别为29.3%、22.1%、24.0%、27.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手术时间、手术部位、脑脊液漏和受伤方式是颅脑手术患者发生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手术持续时间、手术部位、脑脊液漏和受伤方式是颅脑手术患者发生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应加强相关预防治疗措施,降低颅内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治疗对策,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医院2011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颅脑外伤术后颅内感染患者中随机选择47例进行研究,设为观察组,同期选择47例颅脑外伤术后未出现颅内感染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患者感染因素,数据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经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术后抗菌药物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前GCS评分、手术时间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各项变量进行多因素分析可得,脑室外引流时间>2d、手术时间≥4h、后颅窝手术、脑脊液漏、空腹血糖>11.1mmol/L等指标为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经针对性治疗,观察组患者痊愈的有40例,死亡7例,病死率为14.9%。结论颅脑外伤术后颅内感染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临床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临床治疗外伤性脑脊液鼻漏时的有效术式.方法 选取我院近期内收治的65例外伤性脑脊液鼻漏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A、B两组,给予A组32例患者实施显微镜下经颅硬膜下/外入路脑脊液鼻漏修补术进行治疗,给予B组33例患者实施经鼻内镜脑脊液漏修补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 A、B两组患者手术后再修补率以及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两方面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手术时间方面比较,B组患者优于A组患者(P<0.05).结论 鼻内镜下实施给予脑脊液漏修补术相比经颅硬膜下/外入路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发生感染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及其护理对策。方法对58例重症颅脑损伤并发感染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选择2011年5月-2013年5月上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73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其中发生感染性肺炎有58例,感染率为33.5%。高龄、住院时间≥20d、呼吸机运用、气管切开、休克、基础病、抗生素激素滥用等为引起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发生感染性肺炎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1,P0.001;χ2=10.06,P=0.002;χ2=11.3,P0.001;χ2=9.432,P=0.002;χ2=11.1,P0.001;χ2=4.02,P=0.045)。性别与肺部并发感染没关系(P0.05)。其中各危险因素的危险程度由高到低为呼吸机应用、高龄、休克、气管切开、住院时间≥20d、基础病。革兰阴性菌占病原菌的主要部分(76.6%)。结论重症颅脑损伤发生感染性肺炎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针对相应的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可降低感染率。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结合癌症患者的心理护理,介绍心理护理的概念、原则及意义,癌症患者常见心理反应类型,并针对我国当前对癌症患者心理护理中存在的不足,参考国外同领域发展最新成果,提出癌症患者临床护理的未来趋势。癌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护理康复中,心理护理将日益受到重视。针对不同类型的心理反应,大量信效度良好的测量工具将提供客观的辅助评估,除一般的支持性心理治疗外,以认知行为治疗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将应用于心理护理实践,对癌症患者的心理护理也进一步拓展至癌症患者的照顾者,体现对患者社会支持系统的综合强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血清及脑脊液中高迁移率簇蛋白B1(HMGB1)的表达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80例,入院后并根据Glasgow昏迷评分(GCS)分成三组:轻度组25例(GCS12~15分);中度组31例(GCS9~11分),重度组24例(GCS3~8分)。另外选择同期在我院因退行性椎间盘病变行骨科手术患者25例作为对照组(N组)。颅脑损伤患者出院后3个月,根据格拉斯哥治疗结果分级(GOS)分级评定,分为三组:死亡及植物状态组(GOS1~2级);残废组(GOS3~4级);恢复良好组(GOS5级)。所有患者均采集上肢静脉血及脑脊液,并采用ELISA方法测定其中HMGB1的表达。结果①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脑脊液中HMGB1水平均比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血清、脑脊液中HMGB1水平随颅脑损伤GCS评分增加而逐渐增高;②预后不良患者(死亡及植物状态、残废组)血清、脑脊液中HMGB1水平较预后良好者明显增高(P〈0.05)。结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早期监测血清及脑脊液中HMGB1水平可判断病情的轻重,并且可作为了解病情与转归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联合高压氧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促醒作用。方法:60例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使用神经生长因子联合高压氧。于治疗1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GCS评分、GOS等级及清醒率和清醒时间。结果: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GC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观察组患者改善更为明显,与对照组患者GC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OS良好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清醒率和清醒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生长因子联合高压氧可促进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具有促醒及改善预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双侧额大骨瓣减压术对重型颅脑外伤致难治性弥漫性脑肿胀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重型颅脑外伤致难治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是否接受双侧额大骨瓣减压术分为两组,观察组35例入院后在不同时间内接受双侧额大骨瓣减压术,术后继续颅内压监测;对照组33例采用保守治疗降低颅内压,持续性颅内压监测.出院后6个月应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评定疗效并统计观察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入院时颅内压为(35.9±6.9) mmHg(1 mmHg =0.133 kPa),从入院到手术的时间为2~16(10.5±4.2)h,术后颅内压为(17.5±5.2) mmHg,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入院时颅内压为(34.2±8.6) mmHg,入院后10.5 h时为(32.0±4.8)mmHg,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观察组术后颅内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发生硬脑膜下积液2例,脑积水1例.术后6个月观察组预后较好率为45.7%(16/35),而对照组为18.2%(6/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侧额大骨瓣减压术对重型颅脑外伤致难治性弥漫性脑肿胀是一种快速有效降低颅内压的方法,可改善患者预后,手术时机是影响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在颅脑损伤所致精神障碍患者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探讨提高颅脑损伤所致精神障碍患者护理水平的措施。方法:选取颅脑损伤所致精神障碍的患者6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传统组(n=32例)和干预组(n=32例),传统组采取传统的护理措施,干预组在传统护理措施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NOSIE-30评分、MMSE量表评分和MoCA量表评分。结果:治疗4周后,干预组的NOSIE-30评分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2、4周,干预组的MoCA评分和MMSE评分均优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颅脑损伤所致精神障碍患者临床护理过程中应积极加行护理干预措施,可促进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对脑外伤术后昏迷患者应用三种不同供能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月入住的脑外伤术后昏迷患者90例,随机分为肠内供能组、肠外供能组和肠内外联合供能组,每组30例。采集各组患者治疗后第1、14天的外周静脉血,检测免疫球蛋白Ig A、Ig M、Ig G及血清蛋白、前蛋白,同时记录患者胃肠功能障碍(包括上消化道出血、呕吐及腹泻等)以及吸入性肺炎的发生情况。三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供能治疗第14天,肠内外联合供能组免疫球蛋白、前蛋白及白蛋白与肠外供能组、肠内供能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肠内外联合供能组发生消化道应激性溃疡5例、腹泻及吸入性肺炎6例,肠外功能组发生消化道应激性溃疡14例、腹泻及吸入性肺炎32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外伤术后昏迷患者应用肠内外联合供能是提高其机体免疫功能和减少临床并发症的最好途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开颅术联合高压氧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昏迷指数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0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开颅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开颅术联合高压氧治疗,术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昏迷指数(Glasgow comascale,GCS)评分,并与高压氧治疗前、治疗4周及治疗3个月随访时治疗结果分级(GOS)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86.67%(26/30)和76.67%(23/30),两组患者临床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高压氧治疗后1周GCS评分无明显差异,第2、3、4周高压氧治疗后GCS评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第4周、3个月随访阶段的GOS预后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颅术联合高压氧治疗不仅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意识改善和预后有显著效果,而且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可以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高压氧治疗不同介入时机和疗程对脑外伤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90例脑外伤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按伤后高压氧治疗介入时机不同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30例;分别于伤后7~14d,15~28 d,>28 d开始高压氧治疗,每天治疗1次,12次为1个疗程,各组在高压氧治疗前和治疗1,2,3个疗程后采用美国RLA认知功能水平分级标准评定表,评定各组患者的认知功能.结果 三组治疗1个疗程后与治疗前RLA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2,3个疗程后与治疗1个疗程后RLA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3个疗程后与治疗2个疗程后RLA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1个疗程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治疗2,3个疗程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C组[73.33%(22/30)和66.67%(20/30)比46.67%(14/30),93.33%(28/30)和86.67%(26/30)比60.00%(1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高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压氧综合治疗能更有效地改善脑外伤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在伤后越早开始高压氧治疗效果越好,并且疗程越长疗效越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