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第二十三章 罪刑各论概述 本章重点掌握的问题 一、罪刑各论与刑法总论的关系 刑法由总则规范和分则规范两部分构成。总则规范设定关于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一般原则和各种具有共性的制度,分则规范规定各类各种具体犯罪的构成及其刑罚。总则规范对分则规范的设定与运用起指导与制约作用,分则规范对总则规范具有体现和丰富的作用。刑法学以刑法规定的犯罪与刑事责任、刑罚为研究对象,其中总论研究刑法  相似文献   

2.
确定刑事违法性,应当遵循刑法总则和刑法分则相统一、刑法规范和非刑法规范相结合及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以刑法规范和非刑事法律为确定依据。普通刑法刑事违法性确定,要以刑法分则规定为依据,在社会危害性这一犯罪本质特征指导下展开;单行刑法刑事违法性确定要与普通刑法总则性规定相统一,对单行刑法中的总则性规定,应当根据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原则而优先适用单行刑法中的总则性规定。  相似文献   

3.
刑法分则中"毒品"、"淫秽物品"等概念的解释性规定,按照总则与分则的关系要求应该纳入总则规定;刑法分则体系应改"大章制"为"小章制"的分类方式;并入"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的妨害婚姻家庭罪应当独立成章;增设侵害环境罪专章,将刑法第六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中的第六节"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独立成章;贪污贿赂罪涵盖的内容应当加以扩展,将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等几个罪纳入第八章规定的"贪污贿赂罪"。  相似文献   

4.
一、逐级分块 逐块掌握《刑法学》从教材总体编排上 ,分刑法总论、刑法各论两大部分 ,分别讲述了刑法总则和分则的条文内容。总则讲的是刑法的概念、犯罪及刑罚的基本理论 ,分则部分是十大类具体犯罪的罪名罪状认定及处刑的具体分析。在此两大块的基础上细分出各小块 ,一块一块内容进行学习。以总论部分为例。学习时可以把教材总论部分划分为刑法、犯罪、刑罚三大块。刑法一块内容较少 ,不必再细分了 ,重点掌握关于刑法的概念、性质、刑法的解释、刑法体系、刑法的三大原则、刑法的效力范围及刑法的溯及力问题 ,这些问题学懂了 ,关于刑法这…  相似文献   

5.
在刑法理论界对我国刑法中是否存在定量因素存在分歧。对定量因素鲜有研究。但笔认为作为客观事实,定量因素存在于我国刑法总则与分则相关条款的规定中,而且是我国刑法与国外大部分国家刑法相区别的显特征。本拟就我国刑法中定量因素存在之必要性及定量因素之范围、概念加以探讨,以期有益于定量因素之研究。  相似文献   

6.
第二十三章罪刑各论概说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明确罪刑各论与刑法总论的关系,了解我国刑法分则的体系,掌握具体犯罪条文的构成及其竟合。一、罪刑各论与刑法总论的关系刑法总论与刑法分论的关系,以刑法总则规范和刑法分则规范的关系为基础并受其影响,是一般与特殊、抽象与具体、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其中,罪刑各论对刑法总论的作用主要表现为:(1)贯彻和体现刑法总论的作用;(2)促进刑法总论实践效应的作用;(3)丰富和发展刑法总论的作用。刑法总论对罪刑各论的作用则主要表现为:(1)概括罪刑各论的作用;(2)指导罪刑各论的功能;(3)制约罪刑各论的作用。二、刑法分则的体系刑法分则的体系,是指对形形色色具体犯罪的分类排列。我国刑法典分则将犯罪分为八大类。此后颁布的《惩治  相似文献   

7.
1 基本要求 期末复习考试是回顾教学内容、综合检测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刑法学(各论)》的期末复习,要求学生全面了解我国刑法分则规范规定的各种具体犯罪概念、构成条件和处罚原则,重点把握常见多发的各种严重刑事犯罪的特点及有关的政策法律界限,划清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一罪与数罪的界限,并在全面掌握刑法总则规范和刑法分则规范的基础上,运用刑法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各种刑事案例,以培养和提高综合分析和解决刑事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1 基本要求期末复习考试是回顾教学内容、综合检测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刑法学(各论)》的期末复习,要求学生全面了解我国刑法分则规范规定的各种具体犯罪概念、构成条件和处罚原则,重点把握常见多发的各种严重刑事犯罪的特点及有关的政策法律界限,划清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一罪与数罪的界限,并在全面掌握刑法总则规范和刑法分则规范的基础上,运用刑法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各种刑事案例,以培养和提高综合分析和解决刑事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共犯关系脱离理论作为弥补共犯中止处罚不足的一项重要制度,在国外主要通过在立法中明确规定或者在司法中确立处罚标准进行具体建构。由于我国刑法学界对此缺乏相关研究,导致司法实践中发生的诸多共犯退出现象均以既遂论处,处断结论难以反映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域外通过司法确立处罚标准模式难以契合我国现有刑法的相关规定,而立法建构的方式,尤其总、分则式的立法模式更能适应多变的社会,是确立我国共犯关系脱离制度的最佳立场,因此,可在刑法总则、分则中增设相关条文填补共犯关系脱离制度的空白。  相似文献   

10.
我国未来民法典债法编的设计包括以下几点:债权法应规定在物权法之后,不能照搬德国法的模式;债权法应设总则,以总则统辖合同法和侵权行为法;侵权行为法应相对独立成编,在具体内容的规定上,也采用总则-分则模式;合同法的总则应注意与债权法总则的协调,合同法分则应借鉴他国予以充实。不当得利、无因管理应规定在债法总则中;民事责任规定应分散在民法总则和分则中。  相似文献   

11.
当前对不真正不作为犯的研究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中都显得十分薄弱 ,原因固然很多 ,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便是 ,刑法中对于不真正不作为犯的内容及成立条件未作明文规定。本文在阐述国外有关规定的基础上 ,提出了自己对刑法修改的大胆构想 ,即从刑法总则和刑法分则两个方面进行不真正不作为犯立法。  相似文献   

12.
当前对不真正不作为犯的研究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中都显得十分薄弱,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便是,刑法中对于不真正不作为犯的内容及成立条件未作明文规定。本文在阐述国外有关规定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刑法修改的大胆构想,即从刑法总则和刑法分则两个方面进行不真正不作为犯立法。  相似文献   

13.
通说认为,基本的犯罪构成与修正的犯罪构成是针对犯罪完成形态与未完成形态的分类。这一分类存在以下缺陷;修正的犯罪构成来自德、日大陆法系刑法理论,引入我国会承继其自身不足,还会水土不服;修正的犯罪构成论在我国必将引发犯罪构成二元论,既分则基本的犯罪构成与总则修正的犯罪构成,从而导致必然的逻辑错误与认定犯罪标准的混乱。完结的犯罪构成与未完结的犯罪构成的分类,能够充分揭示犯罪完成形态与末完成形态的特征,彰显犯罪构成作为犯罪认定为一标准的实质,与我国刑法总则与分则的具体规定也相吻合,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14.
宽严相济视野下的死刑司法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死刑的控制包括立法控制与司法控制两种不同的路径,但司法控制显然具有更为现实的意义。根据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要求,在严格按照刑法总则和刑法分则的规定准确适用死刑的同时,应当更加重视死缓的司法适用,依法扩大死缓的适用范围,在司法上对死刑的立即执行进行最大限度的控制。  相似文献   

15.
保安处分制度中国化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客观要求,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对保安处分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视野下,借鉴国外保安处分制度研究成果和立法经验,我国保安处分制度立法应该包括总则和分则两部分。总则包括保安处分的种类、适用的前提条件、适用原则、程序性规定等;分则应规定各种具体措施,列于总则之后。  相似文献   

16.
教育法典宜选择总分结构的体例设计,总分结构的科学性在于增强概念使用的统一性、促进教育法体系的精炼化、保持教育法体系的外部开放性。潘德克顿体系和融贯理论为总分结构提供了可行性支撑。作为教育法典总分结构基础的统领关系,指的是总则编与分则编、教育法典与教育相关法的统辖引领效力。教育法典内部总分结构的统领关系具体表现为教育法典总则编基本原则对分则编的统领效力和教育法典总则编一般规则对分则诸编的统领效力。教育法典外部总分结构的统领关系具体表现为教育法典立法目的对其他教育相关法的统领、教育相关法主动适应教育法典的调整范围以及教育法典与教育相关法的协同共治。  相似文献   

17.
《刑法学》总论部分侧重了理论体系,各论部分则更侧重于应用;新刑法实施后总则部分内容变化不算大,分则部分则有了重大的修改和补充。因此,作为电大学员要学好刑法各论,应从宏观上做到这样几点:  相似文献   

18.
共同犯罪的刑事责任承担在刑法分则中没有明确规定,需要结合总则关于共同犯罪的规定来进行处罚。承继共犯属于共犯的一种特殊现象,承继共同正犯中后行为人只承担基本犯罪的责任,对超过基本犯罪的重结果不承担责任。对于承继帮助犯的责任按照共犯的一般原则处理。在结合犯和连续犯中,承继共犯中的后行为人只承担加入之后行为的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9.
简要回顾刑罚人道主义的由来和分析其价值蕴涵的基础上,通过详细阐述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从应然意义上看,刑罚人道主义是历史的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应当成为现代法治的一项基本原则;二是从实然意义上看,刑罚人道主义的精神也确实贯穿于我国《刑法》总则、分则的规定当中。最后得出:在理念法意义上,刑罚人道主义不仅仅是一项量刑原则或者行刑原则,而且是指导我国刑事立法、司法的一项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0.
将刑法总则关于犯罪构成和分则关于具体犯罪的规定结合起来分析可以看出:特定的危害行为可以将犯罪客体、危害结果以及危害行为的时间、地点和方法等客观因素包容其中,说明犯罪的性质、特征和危害性及其程度,是犯罪构成必须具备的客观条件。犯罪客体、危害结果以及危害行为的时间、地点和方式等客观因素,不是犯罪构成的必要条件,只是犯罪构成客观条件(特定的危害行为)的辅助说明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