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4 毫秒
1.
“双碳”目标下,碳排放核算是企业关注的重点,虽然部分工业企业可以依据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指南进行碳排放计算,但企业碳核算并无直接计算方法,碳排放关键影响因素也无法直接确定。为帮助企业开展碳核算、寻找碳排放关键影响因素,有依据的进行降碳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TOPSIS和障碍度的方法,并结合序关系法和熵权法对企业碳排放源进行分析计算,进而甄别企业碳排放关键影响因素。通过对某企业碳排放实例计算,获得了合理的权重值、障碍度值和贴近度值,计算结果与企业实际生产情况相符,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基于提出的计算方法,企业可自行确定主要碳排放影响源和碳排放变化趋势,进而开展碳核算及相关涉碳研究。  相似文献   

2.
董明  梁红娟 《中国矿业》2023,(10):40-46
有色金属行业是高能耗、高排放行业,也是重要的基础原材料行业,与国民经济高度相关。有色金属行业作为我国低碳转型的重要一环,已成为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抓手。如何实现有色金属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解析有色金属企业绿色低碳发展路径,为碳达峰争取更多的时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通过对某有色金属联合企业温室气体历史排放数据的核算分析,以情景分析法预设三种未来发展情景模式,预测了在基准情景、适度情景和达峰情景三种情景下某有色金属联合企业温室气体排放达峰情况;按照降碳潜力核算方法探讨了未来10年某有色金属联合企业在能源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工艺节能挖潜、电气化水平提升和资源综合利用等节能降碳路径下的减碳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某有色金属联合企业温室气体排放在达峰情景下将在2028年达到峰值,在适度情景下将在2028年后碳排放增速逐年下降,在基准情景下将无法实现碳达峰。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提出了实现碳达峰的主要路径和举措,为有色金属行业实现碳达峰目标提供了方法和可参照的碳达峰路径。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经济增长与产业集中度对建筑业碳排放的因果关系与动态影响关系,结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本文采用江苏省2005年—201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构建VAR模型对3个变量进行动态计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增长与建筑业碳排放呈现“倒U形”关系,同时产业集中度的提高有助于减少建筑业碳排放。此外,建筑业碳排放惯性很大,表明其存在较强的路径依赖。研究结论为政策制定者借助市场手段与产业结构调整手段实现建筑业减排降碳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李军  常瑞丽  孙绍哲  杨勇 《煤质技术》2023,(1):72-78+91
目前火电企业针对入炉煤、燃烧灰渣样品主要依靠人工采集、制备和化验,现有的自动化系统设备自动化程度及工作效率无法满足入炉煤快速采制化需求,煤质检测分析设备精度及效率尚有提升空间,因而提出1种基于碳平衡的碳排放智能化检测系统并研究其在火电企业的应用很有必要。从碳平衡法的原理及技术框架、高效机器人燃煤自动制备与化验技术以及基于多目标视觉检测的燃煤管理现场行为分析技术等方面阐述基于碳平衡的碳排放智能化监测,并结合碳平衡法的关键指标及其精准测量以探究基于碳平衡的碳排放智能化监测系统的应用。现场应用结果表明,该智能化检测系统采用先进的多目标视觉检测与行为分析技术、机器人技术、物联网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对燃煤电厂入炉煤及灰渣样品进行快速采集制备,实现入炉煤质数据和燃烧灰渣中碳含量的精准快速测量,可用于科学指导配煤掺烧最优方案智能生成,实现碳排放精准核算及最优减碳掺烧,助力火电企业双碳目标实现。  相似文献   

5.
碳排放约束下企业生产与存储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碳排放权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企业资源。基于存储论的分析框架,建立了企业在碳排放约束下的生产与存储的优化决策模型,通过求解该模型得到了企业的最优生产决策、碳排放权交易决策和净化处理决策,明确了产品市场需求波动、碳权价格变化、产品价格变化对企业最优决策的影响,以及企业进行碳排放净化处理还是进行排放权交易的转换条件。研究表明,该转换条件依赖于企业净化处理的成本收益比于碳排放权的市场价格。最后通过实际算例展开了应用分析。  相似文献   

6.
电力行业是我国首个纳入全国碳市场、需开展碳排放核算并参与履约及交易的重点行业。列举了目前电网企业的几种碳减排途径,包括电网内部减排、促进发电侧减排和用电侧减排,并指出内部减排潜力有限,通过电网促进资源利用最大化,实现推动社会能源结构的变革以及提升清洁能源使用率在碳减排方面的作用则更为明显。按照碳排放核算方法要求,指出了我国电网企业碳排放核算与配额分配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其中通过对电网企业间接排放影响因素的分析,给出了碳排放核算中时间和空间匹配的优化建议;提出了基于线损率、电网排放因子、可再生能源消纳比例以及电网企业能效服务和需求侧管理绩效指标等因素的多种配额分配思路。  相似文献   

7.
为了有效应对碳排放引起的温室效应和气候变化,我国率先提出了“3060双碳”目标,为各省区经济增长和生态治理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文章在“双碳”目标视域下,根据《甘肃省统计年鉴》2009年—2021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口数量、能源消耗情况等统计数据,运用碳排放估算公式对甘肃省的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放量、三次产业碳排放特征等进行了计算分析,得出了甘肃省碳排放量整体仍呈上升趋势,碳排放强度却呈下降趋势,人均碳排放量也呈缓慢增长趋势的结论。在产业碳排放方面,工业和制造业的碳排放量明显高于其他行业,第二产业的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均明显高于第一和第三产业。而产业碳排放强度在2013年出现了1个分水岭,2013年之前,第三产业的碳排放强度大于第一和第二产业,2013年之后,第二产业的碳排放强度大于第一和第三产业。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的碳排放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以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将会持续,在“双碳”目标视域下,甘肃省的碳减排重点和措施应关注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相似文献   

8.
论文选取城镇化率、客货运周转量、人均GDP和能源强度4个指标反映湖北省人口、经济和技术水平对湖北省交通业碳排放的影响。首先对湖北省碳排放情况和人口城镇化比例及能源强度进行整体的分析,然后运用STIRPAT扩展模型对湖北省交通业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数据存在明显的多重共线性问题,此时普通的最小二乘法得到的结果不准确,故使用偏最小二乘法来消除解释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并使用留一法交叉验证得到的结果是否合理,最后对数据进行偏最小二乘法两次迭代映射分解得到碳排放量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系数。对结果进行显著性检验,验证了结果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城镇化率、客货运周转量、人均GDP和能源强度4个指标均与交通业碳排放总量呈正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根据2000—2018年的湖北省交通业碳排放数据,使用情景分析法设定低、中、高3种碳排放情景对2030年碳排放量进行预测。首先计算出3种不同情景下不同解释变量的年平均增长率,然后将结果带入碳排放量与解释变量之间的公式中计算得出2019—2030年碳排放量的年平均增长率,由此得出2030年的碳排放量在低排放情景、基准情景和高排放情景下分别为1 081.772万t、1 131.407万t和1 176.507万t。分析显示人口因素和技术因素对交通业碳排放量影响最大,城镇化率的提高和能源消耗强度的增强会导致能源需求量和碳排放量大幅度增加,加大了城市交通运行压力。结合2030年前完成碳峰值的目标,将3种情景下湖北省交通业碳排放量预测结果与目标进行对比,显示均完成目标达到碳排放峰值。最后针对影响碳排放的相关因素提出相关节能减排建议,以期优化交通能源结构,实现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9.
贸易隐含碳测算是调整进出口贸易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依据。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法,构建行业层面的双边贸易隐含碳测算模型,采用1997-2011年WIOD提供的相关数据,测算中国与美国、德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印度、巴西8个主要贸易国双边贸易隐含碳净排放量。研究表明:在中国与美国、德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的双边贸易中,主要为行业隐含碳净出口;在与俄罗斯、印度、巴西的双边贸易中,行业隐含碳净出口和净进口现象并存。通常情况下,中国采取以碳排放换取贸易顺差、以贸易逆差换取碳减排的贸易策略。为了减少隐含碳排放,中国应该推行碳排放交易市场,整顿高污染行业,优化进出口贸易结构,鼓励增加高碳行业的进口量和低碳行业的出口量。  相似文献   

10.
低碳绿色环保是工程建设发展的方向与趋势,碳排放定量计算方法是碳排放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文对工程建设碳排放定量评估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较系统全面的归纳总结,指出了当前研究的不足,为今后碳排放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各界对环境的重视程度加强,绿色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当今时代发展主题之一,排污权交易和碳排放权交易是绿色交易市场建设的重要手段,是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市场化机制的必然要求,是推动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关键路径。排污权和碳排放权的交易制度具有管理相似、减排协同、范围交叉等方面的特点,二者的协同,将会极大地提高环境管理效能、降低实施成本、减少污染物排放。本文总结了碳排放权与排污权交易体系进行的可行性研究现状,并指出了两体系在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排污权和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协同的路径设计,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相关法规体系、推进监测机制协同、提出开展碳排放权交易和排污权交易环境协同效益评估的建议,为全球绿色可持续发展和污染控制提出了一条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2.
天然气是我国实现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能源,但是天然气供应链从勘探开发到终端消费的每个环节都存在甲烷逃逸问题,因而甲烷减排成效将影响天然气在我国现代清洁能源体系中的地位及其在能源转型中的作用。本文从天然气行业甲烷排放特征入手,分析了天然气系统甲烷逃逸排放核算方法,梳理了甲烷排放测量与控制技术,进而明确了我国天然气行业甲烷排放控制工作亟需解决甲烷减排顶层制度与政策工具设计、空天地一体化甲烷排放测量技术体系构建、多尺度多层级甲烷排放清单数据库与信息平台建设、全产业链甲烷减排技术研发与工程示范等科学问题,最后从政府层面、行业层面和企业层面,分别提出了加强我国天然气行业甲烷排放控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区域视角的长序列能源消费碳排放特征研究对低碳减排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意义。针对中国地市级及以下尺度数据难以获取、统计标准存在差异、从时间长序列角度对矿业型城市能源消费碳排放的研究较少等问题,基于夜间灯光影像数据模拟估算了1995~2017年华北矿业型城市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对矿业型城市进行多维研究,分析不同矿业型城市碳排放的差异性。结果表明:能源消费碳排放量较高的矿业型城市为成长型煤炭型、再生型铁矿型、成熟型铁矿型以及成熟型煤炭型中的张家口市、忻州市和赤峰市;强度效应是促使能源消费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脱钩的重要手段,结合人口效应、规模效应的调控,通过科学的低碳减排政策,能够有效地控制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增加,加快矿业型城市的经济转型。  相似文献   

14.
"双碳"目标的提出,要求我国在强化CO2排放控制的同时加强对甲烷等非CO2温室气体的控排.在研究我国煤矿甲烷排放来源及构成的基础上,采用基于矿井实测法T3方法分析测算我国煤矿甲烷的历史排放趋势,辨识煤矿甲烷排放的影响因素,建立煤矿甲烷排放主因素分析模型(MFAME),并按照基准、发展、新政策3种情景预测到2060年的煤...  相似文献   

15.
基于产权理论的低碳经济政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分析国内外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现状后,根据产权理论、排污权交易实践,提出中国要从完善初始配额分配制度、市场机制和法律制度方面发展碳权交易市场,以此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双碳”背景下,铝冶炼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减排压力。以山西省某电解铝企业为例,对2021年该企业各环节碳排放进行核算,识别影响电解铝行业碳减排的主要因素。采用情景分析法,对2021-2030年山西省电力结构调整、电解铝低碳技术升级及再生铝应用进行预测,建立电解铝碳排放多因素分析模型,探究在基准情景、政策情景下各控制变量对降低企业吨铝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电力结构变化对该企业温室气体减排量贡献最大,2030年基准情景下减排量可占总排放量的31.63%,政策情景下减排量占总排放量的40.66%;电力结构变化及再生铝占比变量耦合时,减排效果最为显著,2030年政策情景中减排量占总排放量的67.82%;三耦合情况下,该企业碳排放逐步趋于零。  相似文献   

17.
为了实现智能电网节能减排的目的,提出双碳量约束下智能电网多目标分层节能选择规划方法。建立双碳模型,明确区分再生塔和吸收塔处置的二氧化碳量;以智能电网的最大净收益为目标函数,确定双碳模型约束条件;从日前调度和实时调度2个方面,搭建基于双阶段调度的规划模型实现碳采集机组以及风电机组协调优化,实现智能电网多目标分层节能选择规划。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应用的双碳模型更具经济性、高收益低排放优势;该方法在联合模式运行下,只要1组储能电池即可实现惩罚成本为0,此时收益价值较高;该方法规划后可显著降低CDM、ET两种贸易交易价格提高后的电网碳排放量。  相似文献   

18.
燃煤电厂排放的烟气中含有CO2、SOx、NOx、重金属等污染物,显著影响了大气环境。传统的电厂烟气处理技术包括烟尘控制、烟气脱硫和脱硝等,存在工艺设备复杂、能耗高、处理成本高及二次污染重等问题,制约其应用。相比于传统燃煤电厂烟气减排技术,微藻固碳减排技术具有工艺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和绿色环保等优势。通过微藻固碳减排技术处理烟气时,微藻细胞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烟气中的CO2,同时吸收NOx和SOx作为生长所需的氮源及硫源,并能够吸收烟气中的汞、硒、砷、镉、铅等重金属离子,获得的微藻生物质可进一步转化制取生物柴油、乙醇、甲烷等生物燃料及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笔者深入分析CO2、NOx、SOx等典型燃煤烟气污染物在微藻培养体系中的溶解、传输与转化机理及路径,系统探讨烟气污染物的微藻减排机理及其对微藻生长的影响规律。并根据烟气成分、光生物反应器结构形式、气液传质特性等对微藻生长、固碳减排的影响规律,综述了藻种筛选、光生物反应器、曝气方式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强化微藻生长及烟气污染物脱除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基于燃煤电厂余热、余压综合利用的微藻烟气固碳减排及生物质采收集成系统,为燃煤电厂烟气的绿色减排技术的研究及应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