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九六针法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5年11月—2017年10月在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保康医院治疗的60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按照随机对照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九六针法围刺合刺络拔罐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围刺治疗合刺络拔罐治疗,3周为一个疗程,观察比较2组治疗前后VAS评分,疼痛开始缓解时间,1个疗程后评估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疼痛开始缓解时间为(1.88±0.54)d,对照组为(3.02±1.21)d,治疗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28/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67%(26/30)(P0.05)。结论九六针法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治疗效果优于常规围刺治疗合刺络拔罐治疗,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刺络拔罐加围刺法对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疼痛及相关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1月—2018年1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及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门诊部收治的128例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给予刺络拔罐加围刺法治疗,2组均治疗7 d。观察2组临床疗效,对比2组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睡眠质量QS评分及血清疼痛相关介质β-内啡肽(β-EP)、P物质(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和炎性因子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的差异,统计2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VAS评分及Q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均0.05),观察组各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2组β-EP水平均明显升高(P均0.05),SP、CGRP水平则明显下降(P均0.05),观察组各指标变化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2组IFN-γ水平均明显升高(P均0.05),TNF-α、IL-6、IL-10水平则明显下降(P均0.05),观察组各指标变化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对照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刺络拔罐加围刺法用于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可明显缓解疼痛,改善炎性因子水平,降低后遗神经痛发生率,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双重围刺法联合刺络拔罐治疗气阴两亏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气阴两亏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50例予双重围刺法联合刺络拔罐治疗;对照组50例予加巴喷丁胶囊口服治疗。2组均10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2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连续睡眠时间变化;比较2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 0%,对照组总有效率66. 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 0. 05)。2组治疗后疼痛VA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 0. 05),连续睡眠时间增加(P 0. 05);且治疗组疼痛VAS评分降低更明显(P 0. 05),连续睡眠时间增加更明显(P 0. 05)。结论双重围刺法联合刺络拔罐治疗气阴两亏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可明显缓解患者疼痛,延长连续睡眠时间,且操作简便,安全无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芒针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给予芒针夹脊穴合局部刺络拔罐治疗,对照组用普瑞巴林胶囊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4.28%,对照组71.43%(P0.05);两组VAS及QOL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芒针合刺络拔罐法能有效缓解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疼痛。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联合梅花针叩刺及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口服补阳还五汤;观察组口服补阳还五汤联合梅花针叩刺及拔罐。疗程3周,比较2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尺评分法(VAS)和睡眠质量评分法(QS)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总有效率76.7%,且2组患者治疗后疼痛VAS、Q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补阳还五汤联合梅花针叩刺及拔罐能有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刺络拔罐放血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3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法治疗,治疗组采用刺络拔罐放血疗法治疗。2组均以治疗30d为1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结果治疗后治疗组VAS疼痛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具有差异(P<0.05)。结论刺络拔罐放血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火针联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PHN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9例。治疗组采用火针结合刺络拔罐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2组综合疗效、视觉模拟(VAS)评分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结果:愈显率治疗组为89. 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 79%(P 0. 05); 2组VAS评分及PSQI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火针结合刺络拔罐治疗PHN疗效显著,可缓解疼痛并提高睡眠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刺血拔罐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血清P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刺血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并对其镇痛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将64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2例.刺血拔罐组:于患者疼痛局部采用注射针点刺及负压拔罐器拔罐治疗,隔日1次,治疗8次;普瑞巴林组:采用普瑞巴林口服治疗,150 mg/次,每天2次,治疗16天.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外周与局部血清P物质含量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及外周血清P物质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降低(均P<0.01),而刺血拔罐组降低更显著(P<0.01);刺血拔罐组治疗后局部血清P物质含量与治疗前比较显著降低[(93.86±9.87)pg/mL vs (46.13±6.31)pg/mL,P<0.01].结论:刺血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肯定,可显著降低患者外周及局部血清P物质含量,这可能是其发挥镇痛效应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刺络拔罐法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门诊在2017年10月-2018年6月收治的80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刺络拔罐法治疗,对照组口服普瑞巴林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与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是9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用刺络拔罐法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进行治疗,可以获得有效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袁慧 《江苏中医药》2015,47(11):51-52
目的:观察刺络拔罐配合温和灸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8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治疗组采用刺络拔罐、TDP照射配合温和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或静滴阿昔洛韦等治疗。治疗7d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VAS评分、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治疗结束1月后比较2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12%,优于对照组的73.53%(P0.05);治疗组在缓解疼痛、促进结痂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为5.88%,对照组为14.71%(P0.05)。结论:刺络拔罐配合温和灸治疗带状疱疹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陕西中医》2014,(7):903-904
目的:观察刺血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个组别,每个组别3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普瑞巴林治疗,150mg/次,一日两次,连续服用16d;治疗组患者则给予刺血拔罐治疗,隔日一次,连续治疗16d。治疗结束后比较两个组别患者疼痛开始缓解时间、止痛效果VAS评分及治疗疗效情况,评估刺血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结束后,疼痛开始缓解时间上治疗组明显早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VAS评分均有降低,但是治疗组较对照组优势更显著,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愈显率(87.50%)显著高于对照组(40.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刺血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具有良好的疗效,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联合刺血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9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口服补阳还五汤,同时配合刺血拔罐。对照组30例口服布洛芬,维生素B_1,维生素B_(12)。采用视觉模拟尺评分法(VAS)和睡眠质量评分法(QS)为判定标准,同时观察2组安全性。治疗1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 2组VAS评分和QS评分均明显下降,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2组均无不良反应。结论补阳还五汤结合刺血拔罐安全有效,可活血祛瘀、通络止痛,能明显减轻疼痛,提高患者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应用电针夹脊穴结合刺络拔罐放血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行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电针夹脊穴结合刺络拔罐放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 33%,对照组为73. 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疼痛持续时间、结痂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后两组IL-10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治疗后的IL-10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应用电针夹脊穴结合刺络拔罐放血治疗,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促使疼痛尽早消除,促进结痂,且可降低机体炎症反应水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皮肤针叩刺联合身痛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8例予皮肤针叩刺联合身痛逐瘀汤治疗;对照组42例予西医常规治疗。2组均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临床疗效,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及睡眠质量评分变化情况,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睡眠质量评分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9.5%,对照组总有效率81.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疼痛VAS评分及PSQI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疼痛VAS评分及PSQI评分较对照组治疗后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皮肤针叩刺联合身痛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疗效确切,可明显缓解患者疼痛症状,改善睡眠质量,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操作简单方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双重围刺配合刺络拔罐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中治疗频次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分为两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均口服盐酸伐昔洛韦和甲钴胺,联合双重围刺配合刺络拔罐治疗。试验组双重围刺法配合刺络拔罐的治疗频次为每日2次,对照组双重围刺法配合刺络拔罐的治疗频次为每日1次。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止疱、结痂、脱痂时间,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疼痛缓解程度,每疗程末疼痛持续时间以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8.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4.0%;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止疱、结痂、脱痂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疼痛缓解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前3个疗程末日疼痛持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为10.0%,对照组为18.0%。结论西药口服联合每日2次的双重围刺配合刺络拔罐对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可提高临床疗效,减轻患者疼痛持续时间及疼痛程度,缩短病程,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电针夹脊穴联合刺络拔罐治疗急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疗效及对疼痛评分的影响。方法 94例PHN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患者予以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电针夹脊穴联合刺络拔罐治疗,10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的差异性,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主要症状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匹斯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生活质量指数(DLQI)评分。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1.4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47%(P <0.05)。观察组治疗后色素沉着、疼痛、倦怠乏力、夜卧难安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后VAS、PSQI、DLQ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电针夹脊联合刺络拔罐治疗急性PHN疗效良好,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急性PHN疼痛程度,改善其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浮针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临床疗效。方法 10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50例。治疗组予浮针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对照组予普通针刺治疗,均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观察两组干预后的效果。结果两组治疗1疗程后以及治疗结束时VAS评分、疼痛面积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改善(均P0.05)。治疗组治疗1疗程、治疗结束时VAS评分、疼痛面积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同期(均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4.00%,优于对照组的86.00%(P0.05)。结论浮针配合刺络拔罐治疗PHN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纯使用针刺治疗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滚针配合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口服甲钴胺片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电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滚针配合拔罐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及睡眠评分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8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及睡眠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及睡眠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滚针配合拔罐是一种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有效方法,能改善患者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火针结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给予火针结合刺络拔罐治疗,对照组给予毫针针刺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7.2%,对照组有效率93.8%,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火针结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李燕 《天津中医药》2016,33(4):223-225
[目的]探讨耳针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的效果。[方法]将72例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6例患者。观察组给予耳针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记录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有无后遗神经痛、疼痛评分(VAS)及症状体征量化积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达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78%(P0.05)。观察组患者的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为0.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00%(P0.01)。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患者的症状体征量化积分及VAS评分均显著性降低(P0.05),且观察组下降幅度更大(P0.05);治疗2个疗程,两组患者的症状体征量化积分及VAS评分大幅改善(P0.05),但是两组患者间症状体征量化积分、VA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耳针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见效快且无后遗神经痛,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