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0 毫秒
1.
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线路(GIL)运输专用机具是为安全、可靠、高效地完成苏通GIL综合管廊工程GIL单元的运输任务而研制的专用机具,其中驱动与制动系统设计是整机设计的重中之重,二者的稳定性与可靠性设计将直接决定整机研发的成败。通过对驱动系统驱动电机选择、驱动轮设置、驱动电机控制,对制动系统电制动方式选择、机械制动器设计、机械制动器控制的研究,明确了设计原理及技术路线,为苏通GIL运输专用机具的研制扫清了障碍,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
GIL运输专用机具作为苏通GIL综合管廊工程GIL设备安装工程的关键施工装备,其行走机构的设计型式将直接决定着整机研制的技术路线。结合苏通GIL综合管廊工程的工程特点,通过对轨道式(双轨)、轮胎式(无轨)、轮胎式(单轨) 3种技术方案的深入研究和全面比选,给出了3种技术方案的优缺点,得出了选取轨道式(双轨)技术方案作为GIL运输专用机具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GIL运输专用机具对轨道的需求研究,明确了轨道设计的基本输入条件,从而使得轨道设计研究得以开展。详细研究了轨道的钢轨、扣件、道床等重要组成,深入探讨了轨道的排水、敷设精度等关键问题,为苏通GIL综合管廊工程的轨道设计工作指明了方向,为确保工程安全、高效、有序的施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苏通GIL综合管廊工程作为淮南-南京-上海特高压交流工程连接长江南岸与北岸的重要通道,其能否顺利建成投运,对于整个工程具有重大意义。以管廊内GIL设备安装工序为主线,从人、机、料、法、环多维度辨识、评估GIL设备运输、安装、试验等关键工序的风险,提出了针对性较强的安全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5.
针对苏通GIL综合管廊项目气体处理设备的运输难点问题,通过分析管廊内上下半腔空间使用情况,给出了两种气体处理设备的布置及运输方案。通过对施工工期保证、施工作业组织及安全控制措施等方面的比较,最终选出最适合现场实际应用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
为确保苏通GIL综合管廊工程GIL设备安装安全管理工作处于可控、能控与在控状态,重点研究GIL施工安全防护体系,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气体环境探测系统、人员管理系统、车辆数据监测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5个方面进行设计,提高了GIL设备安装安全管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7.
苏通GIL综合管廊传输线路长、电压等级高,当管廊出现火源时,如果处理不及时将造成严重后果.为提升苏通GIL综合管廊发生事故时的应急能力,建立了一套智慧消防监控系统,以提高综合管廊的安全性与可靠性.首先,通过对管廊内部条件进行分析,确定建立智慧消防系统的可行性;然后,根据现场条件建立整个消防监控的实施架构,并以云平台为开发平台,完成各个子系统数据的采集、传输、与展示.根据实际需求,所设计的GIL综合管廊消防系统不仅具有面对SF6气体泄露与火灾事故的快速消防功能,同时还具备人员定位、应急疏散和应急避难等保护人员生命的价值功能,可降低事故带来的损失.整个管廊监控系统以云平台为技术支持,将多个子系统进行统一集成管理,最终实现智慧消防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因气体绝缘高压输电线路(GIL)国内技术落后,国内工程基本采用国外品牌,亟需掌握其核心技术,推进国产化。以550 k V GIL样机研制为依托,针对GIL用核心部件三柱式支撑绝缘子进行理论研究和结构设计,通过对结构基本一致的伞状型和锥型两种绝缘子进行电磁热仿真,深入了解不同结构形式的支柱绝缘子在相同工况下的电气性能与温升特点。根据设计的GIL规格选择了爬距较大的伞状型绝缘子进行样机设计与研究试验,并通过了型式试验,验证了支撑绝缘子结构研究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9.
刘伟 《机械管理开发》2020,35(9):146-147
针对韩家洼煤业就胶轮车因其爬坡性能等因素的影响而无法适应大坡度的井筒运输这一问题,在对比几种胶轮车入井方式的基础上研制了一种专用平板车,分析其组成、工作原理及其应用效果。该专用平板车专门运输胶轮车入井,应用该平板车实现了有轨运输到无轨运输的快速转换,提高了物料运输效率,具有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0.
陈刚  陈标 《机械制造》2023,(12):15-17+35
为克服现有技术不足,研制了抽拉式动力电池承载装置,并设计了其控制策略。介绍了抽拉式动力电池承载装置的结构,分析了其中的承载托盘机构和承载导轨。通过双齿轮啮合机构、丝杆螺母传动机构、承载托盘机构、承载导轨的互相配合组合设计,能够实现快捷、方便、省力更换动力电池,节省对车辆底盘厚度空间的占用,并方便故障检查和维护。通过设计的实时监测控制策略,可以对动力电池的更换和运行状态进行自动监测,分析动力电池的使用性能,有利于换电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1.
卫星电源系统是卫星服务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的可靠性和寿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卫星的可靠性和寿命。而卫星电源系统中蓄电池的寿命一直是卫星电源系统寿命的一个瓶颈。在卫星电源系统中蓄电池的不一致是影响卫星电源系统性能的重要因素。本文针对卫星电源系统中蓄电池由于单体性能上的差异造成不均衡进行了研究。重点分析了蓄电池单体电池的不均衡特性的模型和电池组能量分流充电均衡控制的模型。最后提出了通过软件和硬件实现星上电池均衡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纯电动汽车的动力源,其能量密度与整车的续驶里程及安全性等密切相关,而锂离子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和长寿命等特点,是当前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主流选择。基于锂离子电池发展史和我国第1~48批《免征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中2000余款纯电动乘用车的锂离子动力电池能量密度数据,系统研究了锂离子动力电池能量密度演变趋势,回顾了我国锂离子动力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历程及其对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起到的良好作用。在此基础上,从电极材料、电池工艺和成组结构等3个方面,剖析了锂离子动力电池能量密度提升技术方案的优势与不足;并从电池能量密度和安全性的关联性出发,总结了高能量密度电池在设计、制造和使用等全生命周期中的安全技术,展望了锂离子动力电池未来的发展趋势,为新能源汽车行业未来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某混合动力客车车身结构动力响应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混合动力客车常将动力电池包布置于车顶,因此车身结构强度是否能满足要求必须考虑行驶过程中道路不平引起的随机振动激励、瞬态冲击等特殊情况的影响。论文建立了某混合动力客车有限元模型。将动力电池模块与车身结构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了随机振动和瞬态冲击情况下的结构动力响应特性分析。仿真分析结果为车身结构强度设计和电池包的可靠固定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在设计2015年赛季电动赛车时,为使赛车的布置更为紧凑,在保证电池容量的情况下,采用高放电倍率的锂电池,缩小了电池组体积,采用了动力电池后置在座椅背部的方案。同时,为避免因采用高放电倍率单体、动力电池紧凑化设计而造成动力电池散热不良的情况发生,利用整车运动仿真模型计算出不同时段的动力电池热生成率,在此基础上对其热特性及温度场分布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根据仿真结果设计了电池箱的强制风冷散热结构,再次进行仿真验证。最终仿真结果表明,在比上赛季电动赛车动力电池减重20kg的情况下,增设了散热结构的动力电池新结构在整个行驶过程中能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本研究为今后FSE赛车电池组设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结合产品开发过程,介绍了直流操作电源智能监控系统的结构、原理和设计方案,具体介绍了蓄电池自动管理模式和闭环限流算法,为新一代直流电源设备的设计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参考方案。  相似文献   

16.
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三大组成部件(电池、电机、电控)之一,它的工作性能影响着新能源汽车的续航能力。温度对动力电池性能、寿命及安全性均有影响,高效合理地设计电池的冷却系统对电池的正常工作有重要作用。本方案设计新能源汽车电池的防寒防冻性能检测装置,保障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电性能及热管理控制系统高效、稳定、安全运行,从而满足新能源汽车在各种工况下安全稳定工作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随着化石能源的不断消耗,人们越来越多地将视线转移到清洁能源上面来,而以锂电池为代表的蓄电池则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电动工具、汽车等领域中。因此,在锂电池的试用过程中其剩余电量的检测与显示成为了一项必不可少的功能。给出了一种基于STM8L系列单片机的锂电池电量检测与显示系统的设计方案,通过ADC采样监测电池剩余电量与温度数据,整个系统工作于低功耗状态。采用该电路的电量显示系统已经成功应用于一款36 V的锂电池充电器中。  相似文献   

18.
供电系统是水情自动测报系统遥测站的心脏,可靠与否至关重要。黄河三小间水情自动测报系统过几年的使用,效果良好,证明其供电系统方案正确、设计合理。本文介绍了黄河三小间水情自动测报系统遥测站供电系统的方案选择和太阳能电池、蓄电池容量的计算。  相似文献   

19.
针对蓄电池监测的采用周期长,数据量小的问题,以ARMCortex嵌入式系统为核心,设计了一种基于GSM的蓄电池远程监测系统,采用专利技术实时采集蓄电池电压和温度,由处理器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并通过GSM无线网络实现监测数据的远程传输,该监测系统结构灵活,工作稳定可靠,低功耗,低成本,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针对变电站、通讯基站用直流备用电源和电动汽车用直流动力电源,本文分别提出蓄电池组分只分时均充管理(BTMS)和分只同时均充管理方法(BSMS)。以AT89C51单片机为系统控制核心,达到对单只电池的充电闭环控制,以专家系统作为优化控制策略,提高单只电池容量利用率和使用寿命。基于该理念研制样机,并进行测试,结果显示三只试验电池终止电压差在0.05 V范围内,效果明显。目前已在贵州省罗甸供电局边阳变电站运行2年,系统性能稳定,蓄电池寿命提高一倍,容量利用率提高28%,基本达到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