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6年3月16日惠州市电子厂发生一起细菌性痢疾爆发流行,发病36例,经实验室鉴定,证实为福氏志贺氏u型Za亚型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现将结果报告如下:l材料与方法1.1材料标本采集:用肛拭子采集患者粪便样本11份,分别置于CV增菌液增菌。SS培养基。三糖铁培养型为杭州微生物试剂厂产品;微量生化管为浙江省军区后勤部卫生防疫检验所产品;志贺氏菌属20种诊断血清为兰州生物所产品。1.2方法1.2.1分离培养:取样本接种子GN增菌液经刀℃培养6-sh,再接种子SS琼服平板对℃24小时培养,然后挑取无色透明不发酵乳糖的菌落接种双糖铁…  相似文献   

2.
<正> 为了解痢疾杆菌在我县的分布情况、我们于1983年6—9月对县医院肠道门诊病人作了粪便培养;1987年3—4月对城镇食品从业人员进行了健康带菌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检验方法: 将大便标本接种ss平板,置37℃温箱培养24小时,挑取疑似菌落接种于克氏双糖斜面,经37℃培养24小时后观察反应,无动力,不产生硫化氢、  相似文献   

3.
沙门氏菌是一种肠道传染病的病原菌,它能感染人和动物,且能引起长期带菌,从而污染食物和水源,造成食物中毒与沙门氏菌病的暴发流行。因而,摸清本地区人群中沙门氏菌菌型,对该病的防治有着重要意义。我们于1980年~1991年对54616份健康人群粪便作了沙门氏菌分离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标本来源:为当年食品从业人员与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健康体检时所留取的粪便标本。 2.分离方法:按常规用四硫磺酸汤或加煌绿的四硫磺酸汤作增菌液,通过18~24小时37℃后,  相似文献   

4.
沙门氏菌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重要病原菌,常通过感染该菌的食品从业人员污染食物、餐具等途径在人群中传播。故对食品从业人员进行沙门氏菌带菌情况调查具有重要意义。现将我站1991-1996年的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1998年4月至5月,我们在为某港卫生1号轮12名船员进行从业人员健康检查,意外发现有健康带菌者问题,进而追踪调查了卫生污染的原因。现把检疫和污染原因的调查情况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 (1)对象:12名船员均来自卫生1号轮同一船只工作区域,男性,年龄27~50岁。先进行一般检查后,再为其留便检验。(2)方法与试剂:肛拭采便,编号后直接投入亚硒酸盐胱氨酸增菌液中,培养6~8小时,分离划线于SS平板上培养18~24小时,挑取半透明、光滑、湿润的菌落穿刺并划线于克氏双糖含铁琼脂斜面培养18~24小时,前后培养温度均保持在37℃。然后进行生化反应和血…  相似文献   

6.
1992年3~4月我站在饮服行业从业人员便检普查中,分离出3株沙门氏菌,现报告如下。采样方法:肛拭采样,插入肛门5~7cm,采取新鲜便0,5g。分离培养:采便后直接划线接种于SS、伊红美兰培养基,同时接种于一管亚硝酸盐胱氨酸进行增菌培养,经30℃18~24h培养后,接种于三糖铁培养基,30℃  相似文献   

7.
<正> 1989—1991年,我们对漯河市食品行业、公共场所的27216名从业人员进行了健康检查。从大便中检出47株沙门氏菌其中41株为常见沙门氏菌、6株鉴定为姆班达卡沙门氏菌(S. mbandaka)、巴尔多沙门氏菌(S. Bardo)。哈达尔沙门氏菌(S. Hadar)、科特布斯沙门氏菌(S. Kottbus)。上述菌株属国内少见,省内首次发现的新菌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方法与结果 1、分离,粪便标本经亚硒酸盐、培基增菌培养,按常规方法分离于SS琼脂平板、37℃培养18—24  相似文献   

8.
饮食服务业从业人员沙门氏菌带菌调查汪萍冯玉华汪永禄沙门氏菌是腹泻病的常见病原菌,为加强传染源的管理,对12424名饮服业者的沙门氏菌带菌情况进行了监测调查。由饮服业者自取少许粪便于C-B保存液中,经改良MM43℃增菌培养及Mc平板分离后,挑取产H2S...  相似文献   

9.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TCBS、SS、庆大霉素琼脂来自上海试剂供应研究中心。 1.2 方法 1.2.1 直接分离法:将肛拭子直接接种在SS平板上,分离培养37℃18—24h。挑可疑菌落接种双糖铁斜面。细菌生化鉴定按常规进行。 1.2.2 增菌后分离:将肛拭子放入碱性陈水内,37℃8h后,在TCBS和庆大琼脂平板上分离培养。挑可疑菌落接种双糖铁斜面。然后进行系统生化鉴定。 1.2.3 动物试验:取体重12~15g小白鼠,每组3只。取18h蛋白陈水培养液0.3ml,腹腔内接种,对照组  相似文献   

10.
1987年从3597份食品从业人员的粪便标本中检出波恩沙门氏菌(S.bonn)3株,本菌系罕见菌株,以往省内尚未见报导。一、材料及方法 1.标本来源:1987年食品从业人员健康体检粪便标本。 2.培养:常规方法,大便经亚硒酸盐胱氨酸增菌液37℃18小时增菌,划种于SS培养基纯培养后进行生化、血清鉴定。 3.诊断血清:采用兰州生物制品所生产  相似文献   

11.
对广州市海珠区健康人群1998-2008年沙门菌带菌情况调查及菌型研究. 1.材料与方法:采集从业人员健康体检者肛拭标本493 711份.按照GB/T 4789.4-2003"食品卫生检验方法·微生物部分",<卫生防疫细菌检验>中相关方法进行检定~([1]).标本接种亚硒酸盐胱氨酸增菌液37℃培养24 h后,划线分离于SS琼脂平板上37℃培养24h.  相似文献   

12.
1995年9月在江门大厦饮食从业人员刘××(女)体检粪便中,检出一株姆班达卡沙门氏菌(S.mbandaka)。粪便接种在亚硒酸盐胱氨酸增菌液中,37℃培养过夜后分离培养于SS琼脂平板上呈园形、周边半透明、中心黑色的菌落。挑单个菌落种双糖斜面培养基,37℃纯培养。该菌在双糖斜面上产生硫化氢、不分解乳糖、分解葡萄糖产酸产气。采用珠海海特生物公司生产的肠杆菌科诊断用噬菌体作七种噬菌体裂解试验,该菌被0-1噬菌体裂解,呈透明蚀斑;不被C,Sh,E,CE,E-4,Ent等六种噬菌体裂解。生化试验:本菌株有动力;能发酵葡萄糖。麦芽糖、…  相似文献   

13.
感染性腹泻病是我国急性传染病中发病数多,流行面广的一组疾病。为掌握我市腹泻病原学情况,我们于1995~1996年对市区医院肠道门诊腹泻患者进行了病原学监测。现将结果报告。1材料与方法1.1将保存于C──B运送培养基送至实验室后按不同要求接种SS琼脂、碱性陈水、氨苄青霉素碱性胨水.37℃培养过夜后SS平板则挑选可疑菌落转种三糖铁按常规法分高鉴定各病原菌,碱性胨水则转种4号琼脂分离鉴定致病性弧菌;氨苄青霉素碱性际水则转种氨苄青霉素SS琼脂按常规法分离气单胞菌、铜绿假单胞菌。1.2志贺氏菌属从沙门氏菌属诊断血清由兰州生物…  相似文献   

14.
沙门氏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能引起肠热症、胃肠炎(如食物中毒)和败血症,危害人民健康。自90年代以来,沙门氏菌在我县感染性腹泻细菌谱中已替代了以往占首位的志贺氏菌,达到相当比例。为了解我县沙门氏菌菌型特点,掌握其分布规律,我站对1991~1996年间检出的125株沙门氏菌进行了分析,报告如I:一一、材料S方法1材料(!)菌株来源来自1991~1996年间根据卫生防疫要求的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和肠道门诊的腹泻病人肛武标本。门)培养基SS琼脂培养基、三糖铁培养基、肠道综合发酵管工及有关生化培养基由中国腹泻病控制上海试制供应研究…  相似文献   

15.
1988年我科自2703例肠道腹泻病人中检出12株(0.44%)山夫顿堡沙门氏菌(S.senftenberg),12例患者均因食(个体户)烧鸡后引起。患者有不同程度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一日数次,左下腹不适,有明显压痛,大便常规检查为黄色或棕黄色水样便或粘液状便,白细胞少许许“++”或脓球“+”。细菌学鉴定:常规收集大便,立即接种 SS 琼脂平板,35℃培养18—24小时同时经 SF 增菌液增菌12小时左右移种 SS 琼脂平板,挑取典型菌落,转种双糖铁琼脂斜面35℃培养24小时,结果12株菌株均分解葡萄糖产酸产气,不分解乳糖,有动力,不产生 H_2S。  相似文献   

16.
1991年5月从公共场所服务人员粪便中分离出3株编号为3311、4083、6176的查理沙门氏菌,同时检出一株编号为4440利物浦沙门氏菌,现报告如下: 将亚硒酸盐增菌液增菌后的标本,接种SS琼脂平板,量37℃培养24h后挑取半透明、光滑、湿润的小菌落接种克氏双糖培养基,经培养24h。反应结果符合沙门氏菌属,进一步按常规法做系统生化反应和血清学  相似文献   

17.
几种污水样品,分别用两种常用的前增菌培养时间培养,比较其沙门氏菌的检出效果,表明前增菌培养37℃16~20小时比6小时检出率高。  相似文献   

18.
1992年6月,我站在本市饮食从业人员体检中,检出一株以前未曾分离过的哈特血清型沙门氏菌(S、haardt),分离鉴定结果如下。分离方法:肛拭检材接种亚硒酸盐胱氨酸增菌液(S、C)37℃20小时后,划线分离SS琼脂平板,培养后挑取中心黑色,圆形周边半透明,表面光滑湿润的小菌落转种双糖铁培养基,经37℃24小时培养。双糖管呈现葡萄糖产酸产气,乳糖不分解,底层大量产生H_2S,动力十。形态特点:菌株为革兰氏阴性杆菌,无芽胞、有动力,在SS平板上生长良好。转种浙  相似文献   

19.
哈达尔沙门菌 (S .hadar)和格罗斯特卢浦沙门菌 (S .giostnup )均系少见菌型 ,2 0 0 0年烟台市芝罘区卫生防疫站对烟台市市区从业人员健康查体时 ,从 2名健康人肛拭标本中分别检出上述菌型各 1株。1 分离鉴定取肛拭标本接种亚硒酸盐胱氨酸增菌液 ,37℃ 18h培养后分离于SS琼脂平板 ,37℃ 2 4h培养 ,挑取可疑菌落接种克氏双糖铁和营养琼脂平板 ,进行肠杆菌科噬菌体裂解试验 ,经 18~ 2 4h培养 ,观察结果。 2株菌在克氏双糖上均发酵葡萄糖产酸、硫化氢阳性 ,不发酵乳糖。肠杆菌科噬菌体裂解试验均被沙门菌O Ⅰ噬菌体裂解…  相似文献   

20.
黄奇荣 《实用预防医学》2010,17(6):1214-1215
目的为了准确检出宋内氏志贺菌,提高检出率,探索一种实用、准确的检测方法。方法将含有大肠埃希菌与宋内氏志贺菌的标本分别作不同时间段、不同温度的增菌培养,同时接种SS琼脂、麦康凯、伊红美兰等三种选择性平板,观察两种菌落在不同时间、不同温度、不同平板上分离生长情况。结果宋内氏志贺菌在37℃10~12h中生长旺盛,18~24h增菌中,大量大肠埃希菌繁殖生长,抑制宋内氏志贺菌的生长。42℃增菌后几乎见不到宋内氏志贺菌生长。三种分离平板中,麦康凯和伊红美兰平板生长良好。结论采用37℃10~12h增菌效果最佳。宋内氏志贺菌在伊红美兰平板及麦康凯平板生长状态明显优于SS琼脂平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