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背景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已成为世界上双眼盲的主要病因,但是DR的病因尚不明确,且对DR危险因素的研究结果并不完全一致.充分了解本地区DR的危险因素对DR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DR的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为建立针对糖尿病住院患者的眼科干预方案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在东莞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473例.将患者分为DR组和非DR(NDR)组,其中DR组细分为轻、中和重度非增生性DR(NPDR)组以及增生性DR(PDR)组.检测并记录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 h 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餐后2h胰岛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1(APOA1)、APOB、脂蛋白α、总胆固醇、三酰甘油、肌酐、尿酸、尿素氮、中性粒细胞百分率、24 h尿清蛋白(ALBU-24 h)总量和ALBU.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DR与各因素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筛选DR的危险因素.结果 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中DR的患病率为28.33%,其中轻、中、重度NPDR的患病率分别为2.54%、16.28%和4.23%,PDR患病率为5.29%.DR患者中DME患病率为10.36%.DR组与NDR组糖尿病病程、脂蛋白α、肌酐、ALBU-24 h总量和ALBU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病程和FBG是DR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病程:相对危险度(OR)=1.155,95%可信区间(CI):1.067~1.251;FBG:OR=1.313,95% CI:1.071~1.610].结论 糖尿病病程、脂蛋白α、肌酐、ALBU-24 h总量、ALBU与DR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糖尿病病程和FBG是DR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郝琳娜  李毅斌  肖媛媛  李辽清  孙婷 《眼科》2011,20(3):207-210
目的分析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非血糖非病程相关致病危险因素。设计比较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连续收集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191例,其中PDR患者103例,糖尿病病程≥10年的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患者88例;平均年龄(63.9±8.0)岁。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详细的病史采集,包括2型糖尿病病程、糖尿病家族史,以及糖尿病确诊后的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史;测量身高、体重及空腹血糖;并进行视力、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等系统眼科检查。根据国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严重程度分级标准对所有患者眼底进行分级诊断。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DR患病危险因素。主要指标性别构成比、年龄、糖尿病发病年龄、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高血压病史、吸烟史、饮酒史及糖尿病家族史及各危险因素的优势比(OR)值。结果 NPDR组平均糖尿病病程(15.6±4.9)年较PDR组(12.9±6.6)年长(P=0.002),两组患者平均空腹血糖分别为(7.6±2.1)mmol/L和(7.5±1.6)mmol/L(P=0.78);PDR患者中男性所占比例(53/103)较NPDR患者(30/88)高(P=0.016);PDR患者年龄和糖尿病发病年龄(55.6±9.0岁和42.9±8.4岁)均较NPDR组(63.9±8.0岁和48.3±8.1岁)小(P=0.000)。PDR组和NPDR组间BMI、高血压病史、吸烟史、饮酒史及DM家族史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矫正了血糖和病程等相关因素后,性别(男性,OR:2.048)和年龄(低龄,OR:1.126)与PDR患病有关。结论控制血糖及糖尿病病程对PDR发病的影响后,男性及低龄是PDR的致病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血清C肽测定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血清C肽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2型糖尿病住院病人167例分为3组,其中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NDR组)60例,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NPDR组)76例,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PDR组)31例.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分别测定其空腹血清C肽含量并记录其他可能影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的因素.根据所测血清C肽值重新将病人分为C肽低值组(LCP组)37例,C肽正常值组(NCP组)78例,C肽高值组(HCP组)52例.结果 NDR组、NPDR组、PDR组空腹血清C肽平均水平呈降低趋势,三组之间空腹血清C肽平均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CP组、NCP组、HCP组之间DR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702,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空腹血清C肽水平与DR有明显相关性(B=-1.415,P=0.000),病程与DR有明显相关性(B=0.404,P=0.000).C肽水平和糖尿病病程呈负相关(r=-0.479,P=0.000),C肽水平与DR的程度呈负相关(r=-0.654,P=0.000).结论 血清C肽在2型DR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有重要的病理意义,其水平降低可能是2型糖尿病患者DR进展的临床标志.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of serum C-peptide with diabetic retinopathy (DR)and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 Methods A total of 167 in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were separated into three groups, NDR group (n=60 examination of ocular fundus showed normal), NPDR group (n=76 examination of ocular fundus showed 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 PDR group (n=31 examination of ocular fundus showed 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 Their fasting serum C-peptide (FCP) was tested with chemiluminescent immunoassay. At the same time, other factors that might affect the onset and progression of DR were recorded. Then all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according to their C-peptide fasting levels in quartiles again, low C-peptide group (LCP) [n=37], normal C-peptide group (NCP) [n=78], high C-peptide group (HCP) [n=52].Results In three groups, the mean value of FCP in PDR group was the lowest, the NPDR group had the lower concentration than NDR group, [(0.61±0.33) ng/ml vs (1.34± 0.68) ng/ml vs (2.11 ± 0.80) ng/ml, P <0.01]. The incidence of DR among LCP group, NCP group and HCP group showe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x2=46.702, P <0.01).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only C-peptide (B=-1.415, P=0.000), duration of diabetes (B=0.404, P =0.000) were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DR. A negative correlation was evident between C-peptide levels and duration of diabetes (r=-0.479, P =0.000), a negative correlation was also found between C-peptide levels and DR (r=-0.654, P =0.000). Conclusions Serum C-peptide may hav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pathological form of Type 2 DR. The decrease of C-peptide levels may be a maker of the development of DR in type 2 diabetes.  相似文献   

4.
张靖东  蔡成平  魏迎凤  胡楠 《眼科研究》2012,30(12):1127-1130
背景研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生发展的相关危险因素对DR的预防有重要意义,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是介导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发生的重要介质,但其作用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PECAM-1水平变化对DR发生及发展的影响。方法收集在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内分泌科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54例,根据检眼镜检查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结果,依据1987年中华医学会DR分期标准将患者分为无DR(NDR)组18例、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组20例和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组16例,并收集年龄和性别与患者相匹配的18名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收集患者外周血,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PECAM一1的质量浓度;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糖化血红蛋白(HbAlC)含量;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的血糖水平;探讨DR患者PECAM—l质量浓度与HbAlC含量的关系,并将各组患者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PDR组、NPDR组、NDR组和正常对照组患者血清中PECAM-1质量浓度分别为(10.907-4-2.792)、(7.024±2.377)、(5.231±1.816)和(3.817±1.045)μg/L,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630,P=0.002),PDR组患者血清PECAM—l质量浓度明显高于NPDR组、NDR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DR组、NPDR组、NDR组和正常对照组患者血清HbAlC水平分别为(12.596±3.148)%、(9.118±3.356)%、(5.491±1.017)%和(4.992+-0.725)%,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130,P=0.015),PDR组、NPDR组患者血清HbAlc水平显著高于NDR组和正常对照组,PDR组PECAM一1和HbAlc水平明显高于NPDR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DR组、NPDR组、NDR组患者血清PECAM-1质量浓度与血清HbAlc水平间均呈显著正相关(r=0.799,P〈0.01;r=0.647,P〈0.01;r=0.685,P〈0.01)。病程≥10年的PDR组与NPDR组糖尿病病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结论PECAM一1高表达是促进DR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与患者的高血糖状态密切相关,预防DR应以治疗糖尿病、控制血糖为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并发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者血清脂联素和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浓度的变化。方法:病例对照研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49例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DR)的糖尿病患者,46例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组患者,41例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组患者以及45例对照组受检者血清脂联素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的变化,采用单因素设计的定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多个均数之间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相关分析采用直线相关分析。结果:NDR组患者血清脂联素浓度8.76±3.61mg/L,hs-CRP浓度3.12±1.24mg/L;NPDR组患者血清脂联素浓度6.22±2.53mg/L,hs-CRP浓度4.89±1.66mg/L;PDR组患者血清脂联素浓度3.98±1.86mg/L,hs-CRP浓度6.95±2.59mg/L;对照组血清脂联素浓度13.55±5.87mg/L,hs-CRP浓度2.01±0.85mg/L。正常对照组与NDR组、NDR组与NPDR组、NPDR组与PDR组的血清脂联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5.4401,P=0.000;q=3.1535,P=0.002;q=4.8756,P=0.000)。正常对照组与NDR组、NDR组与NPDR组、NPDR组与PDR组血清hs-CRP浓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q=2.4367,P=0.0017;q=2.0572,P=0.003;q=2.6184,P=0.001)。DR患者血清hs-CRP与血清脂联素水平呈负相关(r=-0.643,P<0.01)。结论:DR患者血清脂联素浓度水平与血清hs-CRP浓度水平存在显著负相关,血清脂联素浓度水平下降,伴随着血清hs-CRP浓度水平的升高,且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VEGF、细胞因子及视网膜血流状态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相关性.方法:将174例糖尿病患者根据视网膜病变情况分为无DR组(NDR,41例)、背景DR(NPDR,68例)及增殖期DR组(PDR,65例)三组,纳入健康志愿者30例作为对照组.对所有受试者血清VEG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水平进行测定,并对其进行眼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量视网膜中央动脉的各项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糖尿病患者血清VEGF,TNF-α,sICAM-1,sVCAM-1,bFG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DR血清VEGF,TNF-α,sICAM-1,sVCAM-1,bFGF水平显著高于NDR和NPDR组,NPDR组血清VEGF,TNF-α,sICAM-1,sVCAM-1,bFGF水平又显著高于NDR(P<0.05).糖尿病患者Vmax,Vmin,Vmean和PI显著低于对照组,RI显著高于对照组;PDR组Vmax,Vmin,Vmean和PI显著低于NDR和NPDR组,RI显著高于NDR和NPDR组;NPDR组Vmax,Vmin,Vmean和PI又显著低于NDR,RI则显著低于NDR和NPDR组(P<0.05).结论:VEGF,TNF-α,sICAM-1,sVCAM-1,bFGF以及CRA血流动力学改变与DR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DR诊断和治疗中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9(CTRP9)在不同分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及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 方法:选取2021-04/2022-04甘肃省人民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35例作为试验组,根据免散瞳眼底照相结果分为无DR(NDR)组(n=45)、非增殖型DR(NPDR)组(n=45)、增殖型DR(PDR)组(n=45); 根据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结果将DR患者分为DME组(n=51)、非DME组(n=39); 另选取与试验组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45例作为正常对照组。记录并比较各组受试者的临床资料及生化指标检测结果,分析血清CTRP9水平与其他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探讨影响DR及DME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正常对照组、NDR组、NPDR组、PDR组受试者血清CTRP9水平有明显差异(P&#x0026;#x003C;0.001),且正常对照组&#x0026;#x003E;NDR组&#x0026;#x003E;NPDR组&#x0026;#x003E;PDR组; DME组与非DME组患者血清CTRP9水平有明显差异(P&#x0026;#x003C;0.001),且非DME组&#x0026;#x003E;DME组。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显示,DR患者血清CTRP9水平与糖尿病病程病程呈负相关(rs=-0.251,P&#x0026;#x003C;0.05); DME患者血清CTRP9水平与空腹血糖(FBG)(rs=-0.370,P&#x0026;#x003C;0.05)、糖化血红蛋白(HbA1c)(rs=-0.421,P&#x0026;#x003C;0.05)呈负相关。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OR=1.194,95%CI:1.068~1.335,P=0.002)、血清CTRP9水平(OR=0.936,95%CI:0.907~0.966,P&#x0026;#x003C;0.001)是影响DR发生的危险因素; 血清CTRP9水平是影响DME发生的危险因素(OR=0.838,95%CI:0.778~0.903,P&#x0026;#x003C;0.001)。结论:血清CTRP9水平降低是DR及DME发生的危险因素,可能对二者的风险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眼轴长度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研究。选取2023-01/05期间在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53例104眼,其中2例为独眼患者只纳入1眼,其余患者均双眼入组。根据是否有眼底病变分为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DR)组32眼和DR组72眼,DR组患者根据眼底病变程度分为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组27眼和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组45眼。将DR组患者眼轴长度按照四分位法分为四组:20.00~22.09mm组19眼,22.10~22.70mm组17眼;22.71~23.12mm组18眼;23.13~24.48mm组18眼。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DR、PDR发生的因素。结果: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后显示,眼轴长度、年龄均是影响DR和PDR发生的因素(眼轴长度:OR=0.296,95%CI:0.130~0.672,P<0.05;OR=0.237,95%CI:0.076~0.736,P<0.05;年龄:OR=0.949,95%CI:0.907~0.994,P<0.05;OR=0....  相似文献   

9.
背景 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在晶状体中沉积是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研究发现AGEs与晶状体自发荧光有关,且晶状体蛋白为长寿蛋白,其中AGEs的蓄积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程度的关系值得研究. 目的 探讨并分析晶状体中AGEs自发荧光强度变化是否对糖尿病严重程度有预测作用. 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对2015年9-12月在沈阳何氏眼科医院就诊的白内障患者100例100眼进行分析,按照患者有无糖尿病分为非糖尿病组40例40眼和糖尿病组60例60眼,糖尿病组患者再根据眼部并发症情况分为非DR组(NDR组)、非增生期DR组(NPDR组)和增生期DR组(PDR组),每个亚组均为20例20眼.所有患者均评估接受血浆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餐前血糖(FBG)测定,并采用晶状体荧光显微镜(Clearpath DS120)测定受检眼晶状体自发荧光强度,分析糖尿病患者晶状体自发荧光强度值与HbA1c水平和糖尿病程度的关系.结果 非糖尿病组、NDR组、NPDR组和PDR组间年龄和糖尿病病程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2.587、2.899,均P>0.05);NDR组、NPDR组和PDR组患者FBG和HbA1c水平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非糖尿病组、NDR组、NPDR组和PDR组受检眼晶状体自发荧光强度值分别为(0.159±0.032)、(0.256±0.024)、(0.319±0.013)和(0.394±0.035) cd,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0.265,P=0.000),其中NDR组、NPDR组和PDR组晶状体自发荧光强度值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且NDR组、NPDR组和PDR组随着病情的加重晶状体自发荧光强度值逐渐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糖尿病患者晶状体自发荧光强度值与血HbA1c水平呈中等线性正相关(r=0.654,P<0.05).结论 糖尿病患者晶状体自发荧光强度值与DR严重程度和血HbA1c水平均有一定关联,在一定条件下可作为DR早期评估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项晓丽  武志峰 《眼科研究》2012,30(4):367-370
背景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时视网膜血管的中性粒细胞浸润,造成血管内皮损伤.钙卫蛋白主要存在于中性粒细胞溶酶体外的细胞质中,通过促进中性粒细胞的聚集参与血管损伤的生物学行为,是一种潜在的临床炎症标志物.钙卫蛋白在DR进展过程中的作用尚不清楚. 目的 探讨钙卫蛋白在2型糖尿病患者DR不同时期的表达差异及其在DR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可能作用. 方法 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临床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60例纳入研究,根据检眼镜下眼底表现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FFA)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无DR组(20例)、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组(20例)和PDR组(20例),并纳入门诊体检的2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对照组与2型糖尿病组受检者的年龄、性别及血液生化检测指标结果相匹配.于清晨抽取受试者空腹静脉血2 ml,ELISA法测定各组受检者血浆钙卫蛋白的质量浓度. 结果 对照组、无DR组、NPDR组和PDR组受检者外周血浆中钙卫蛋白的质量浓度分别为(57.70±12.29)、(72.07±10.14)、(87.70±10.37)、(94.36±9.40)ng/L,4个组间的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3.09,P<0.01).PDR组受检者外周血钙卫蛋白的质量浓度最高,与其他3个组间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 =20.157、10.648、4.497,P<0.01);NPDR组受检者外周血钙卫蛋白的质量浓度高于无D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6.216,P<0.01).结论 血浆钙卫蛋白质量浓度的变化可能在2型糖尿病患者DR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角膜曲率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洪荣照  吴正秀  王骞  刘晓瑞  叶梅 《眼科》2002,11(4):207-210
目的:探讨我国人角膜曲率半径的正常值及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角膜曲率半径差异。方法:对10998只眼的角膜曲率进行检测,并按男、女10岁一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K1为7.65mm,K2为7.71mm,平均K值为7.67mm。较眼科学正常值K:7.77mm短0.1mm。(2)K的平均值男性较女性的长0.1155mm。且女性各年龄段角膜曲率半径均男性的有不同程度的减短。(3)男女均随年龄的增长,角膜曲率半径大致呈递减趋势,即:角膜曲率半径与年龄成反比关系。(4)男女K1,K2之比,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即K1逐渐增长而增长,即 K1值逐渐增长,K2逐渐减短。结论:本文测定的角膜曲率较眼科文献中的提供的正常值短0.1mm,并且存在着年龄、性别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制约了其有效防治和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尽管氧诱导视网膜病变动物模型为探索ROP复杂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特异性较差,与人类ROP临床本质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有必要对现有动物模型进行改良或建立新动物模型。通过更新观念、在多学科交叉中寻求突破,融合更多ROP危险因素,并结合新兴的转基因技术以及完善模型评价系统,建立科学的实验研究平台,为更好地开展ROP防治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在治疗I型(阈值期和阈值前期)和A-ROP(急进性ROP)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一系列病例中引起的视网膜血管化过程。方法:回顾性研究2017-07/2020-03在厦门市儿童医院眼科通过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IVC)治疗的ROP患者34例67眼。再活化是指急性期特征的复发,发生在疾病的任何阶段,无论是否存在其他疾病。结果:患儿34例的平均胎龄为28.82±2.32wk。平均出生体质量为1155.18±398.22g。19例37眼的病变区域为Ⅰ区。10例20眼的病变位于Ⅱ区,5例10眼的病变位于Ⅱ区后部。一次IVC治疗的ROP患儿疾病控制总有效率为73.1%(49/67),且Ⅱ区血管化均完成。患者在Ⅲ区的血管化完成率出现差异。在接受过一次治疗且未再复发的患者中,Ⅰ型ROP血管化时间平均为9.11±2.49wk,A-ROP为13.40±4.04wk。A-ROP的血管化完成时间明显比Ⅰ型ROP的时间长,且结果有统计学差异。结论:IVC治疗后的病变为Ⅱ区的患儿均具有较高的血管完成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不同转归一自然退行与阈值病变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探讨与ROP阈值病变有关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09年7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83例确诊ROP的早产儿相关临床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83例不同程度ROP患儿中(166只眼),自然退行51例(102只眼,占ROP患儿61.45%),阈值病变32例(64只眼,占ROP患儿38.55%).使用t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ROP阈值病变组的胎龄较ROP自然退行组小,产次较ROP自然退行组次数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排除其他因素干扰后,男性、机械呼吸及发生败血症与ROP阈值病变有关,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胎龄、多产次,男性、使用机械呼吸、发生败血症与ROP不能自然退行有关.  相似文献   

15.
苏楠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3):573-575
目的:通过调查分析,了解艾滋病眼部并发症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赞比亚卡布韦总医院眼科2008-08/2009-08就诊患者。结果:艾滋病眼部并发症症状重,病程长,致盲率高。结论:充分认识、掌握艾滋病眼部并发症的临床表现,提高艾滋病的检出率,早发现、早治疗,提高艾滋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应强调预防是降低艾滋病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眼睑分裂痣的手术方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和大小眼睑分裂痣的手术方式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本中心1997年7月至2006年11月的眼睑分裂痣病例共30例(30只眼),按不同部位,侵犯范围的大小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手术方法.包括:分裂痣切除后直接缝合3例;分裂痣切除后Ⅰ期行游离皮肤移植术5例;分裂痣切除后皮瓣转移术,手术分两期进行,Ⅰ期行上睑或下睑手术,3个月后Ⅱ期行另一眼睑手术,共22例,其中对侵及泪小点的分裂痣将色素痣和受侵犯的泪小点一起切除后行泪小管口再造和睑成形术8例.结果 30例患者随访2~11年,平均随访时间60个月.有1例术后2年复发,随诊5年再次手术,术后病理发现有恶变,经再次行Mohs眼睑恶性肿瘤组织学控制性切除术,术后未见复发.其余病例未见复发和恶变.结论 眼睑分裂痣切除术采用分期手术转移皮瓣法修复眼睑比游离植皮法疗效更满意.对分裂痣切除术后的病例需密切观察,以便早期发现恶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择2015年2月至2016年5月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和登封市妇幼保健院ROP筛查并诊断为 急进性后极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AP-ROP)、阈值期ROP或阈值前期1型ROP的患儿26例(52眼)。其中Ⅰ区病变17例,Ⅱ区病变9例。所有患儿在确诊后24 h内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康柏西普0.025 ml (含康柏西普0.25 mg)。随访时间为21~49(31.2±12.5)周。病情复发或对康柏西普治疗无反应者,给予重复康柏西普注射或激光光凝治疗。随访期间观察患儿视网膜血管变化情况以及眼部或全身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52眼中,经单次康柏西普治疗有效为46眼(88%),病变完全消退,视网膜血管发育至Ⅲ区。重复康柏西普注射治疗2眼,占4%;经补充激光光凝治疗4眼,占8%,其中3眼病变复发行玻璃体切割术,占所有患眼的6%,纤维增生膜持续加重,发生视网膜脱离,2眼术后视网膜完全复位,1眼术后视网膜部分复位,包括AP-ROP 1眼,阈值期ROP 2眼,均为Ⅱ区病变,复发时间为10~17(13.2±1.8)周。所有患儿随访期间均未发生局部及全身不良反应。结论:康柏西普注射治疗ROP患儿安全有效。部分治疗无反应者,需手术联合激光光凝治疗。  相似文献   

18.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和阈值期治疗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发生率,评估ROP阈值期治疗效果。方法使用双目间接检眼镜对108例早产儿进行ROP筛查,将筛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达到阈值病变的患儿及时进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或经巩膜、视网膜冷凝术。结果筛查108例早产儿,发现ROP23例,发生率为21.3%。在所有ROP患儿中,ROP1期13例,占56.5%;ROP2期3例,占13.0%;ROP3期7例,占30.4%。其中ROP3期患儿均伴有附加病变,达到阈值病变标准。ROP患儿出生体重为(1.43±0.25)kg(t=4.059,P<0.001);孕周为(31.0±2.3)周(t=2.637,P=0.013);吸氧时间为1~49d,平均17d(n=23,Z=-3.630,P<0.001);需要机械辅助呼吸患儿18例(χ2=12.009,P=0.001);上述指标与非ROP患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与是否多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13,P=0.314)。Logistic回归分析:出生体重低(β=-2.542,OR=0.079,P=0.032)和使用机械辅助呼吸(β=1.341,OR=3.823,P=0.025)的患儿是发生ROP的相关高危因素。7例阈值期病变患儿中,6例进行激光光凝或冷凝治疗。术后随访2个月至2年,手术眼的结构和视功能未见异常。1例阈值期病变患儿未予治疗,于1个月后出现视网膜脱离。结论出生体重轻、孕周少、吸氧时间长、需要机械辅助呼吸的早产儿发生ROP的风险较高。对阈值期病变患儿应及时进行激光光凝或冷凝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对视神经管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8例眼部外伤的病人行螺旋CT扫描,并进行三维重建。结果58例病人中,均伴不同程度的眼眶骨折,合并视经管骨折8例,其中视神经管内壁骨折4例,内壁为蝶窦壁3例,筛窦壁1例,外壁骨折3例,上壁骨折1例,通过三维重建可清晰地显示骨折线,骨重建显示准确,多平面重建定位好,3D重建显示骨折直观、立体。结论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对视神经管骨折显示清晰,定位准确,对临床论断及治疗提供充分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重症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发生率及高危因素分析对临床筛查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756例早产儿临床资料,记录其孕周、出生体重、吸氧时间、吸氧浓度、APgar评分(1分钟in)、APgar评分(5 min)、败血症、呼吸暂停、机械通气、输血等。应用t检验、卡方检验以及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重症ROP与孕周(GA)、出生体重(BW)、吸氧时间、吸氧浓度、APgar评分(1 min)、APgar评分(5 min)、败血症、呼吸暂停、机械通气、输血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756例早产儿,严重ROP发生3.3%。各因素中,孕周较少、低出生体重、长时间吸氧、高浓度吸氧、APgar评分(5 min)<4分,机械通气、输血是重症ROP的高危因素,统计学有显著差异。结论严重ROP的发生受孕周较少、低出生体重、长时间吸氧、高浓度吸氧、APgar评分(5 min)<4分,机械通气、输血影响。特别是GA≤28周或BW≤1000 g早产儿患严重ROP的危险性显著增加,建议重点对此类早产儿进行及时筛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