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系统辅助下置入胸腰椎椎弓根螺钉的临床效果。  方法  将2018年8月—2020年5月于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接受胸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的40例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机器人辅助手术组和“C”形臂透视下徒手组,2组各20例。记录每台手术椎弓根螺钉的置入时间及术中透视次数,根据术后X线和三维CT评价2组螺钉的位置情况(准确率),评判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结果  机器人辅助手术组每枚螺钉置入时间为平均(13.85±1.41)min,“C”形臂X线透视下徒手置钉组每枚螺钉置入时间为平均(14.03±1.84)min,2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辅助手术组共置入螺钉94枚,Ⅰ级螺钉90枚,Ⅱ级螺钉4枚,Ⅲ级螺钉0枚,准确率为95.74%(90/94);“C”形臂X线透视下徒手置钉组共置入螺钉96枚,Ⅰ级螺钉83枚,Ⅱ级螺钉10枚,Ⅲ级螺钉3枚,准确率为86.46%(83/96);2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辅助手术组术中的透视次数为(8.15±1.53)次,“C”形臂X线透视下徒手置钉组术中的透视次数为(13.35±2.58)次,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手术能明显提高置入椎弓根螺钉的准确性及安全性,同时也减少了术中放射线辐射,但并未明显增加置钉时间,在脊柱手术中有着巨大的手术潜能和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评价骨科手术机器人联合三维“C”型臂导航辅助下椎弓根螺钉置入在脊柱侧弯矫形手术中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并与徒手置钉进行对比。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96例脊柱侧弯患者临床资料。44例采用机器人联合三维“C”型臂导航辅助下椎弓根螺钉置入术(机器人组);52例采用徒手透视辅助下椎弓根螺钉置入术(徒手组)。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辐射剂量、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通过X线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评估治疗前后脊柱冠状位和矢状位参数变化、顶椎旋转角、术后旋转分级以及椎弓根螺钉置入准确率。结果 机器人组和徒手组患者术后Cobb角、SVA及顶椎旋转角均较术前改善(P<0.05),且两组术后顶椎旋转改善率及旋转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组置钉准确率高于徒手组(96.5%vs 88.6%,P<0.05)。机器人组患者的术中辐射剂量高于徒手组[(4.85±0.44)μSv vs(15.97±2.35)×10-5μSv;P<0.05)]。机器人组外科医生术中辐射剂量低于徒手组[(2.96±0.75)×1...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人工智能辅助设计3D打印导板在脊柱侧凸矫形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2年9月接受脊柱侧凸矫形手术患者66例的临床资料。采用人工智能辅助设计3D打印导板置入椎弓根螺钉患者24例(智能导板组),其中先天性脊柱侧凸10例,特发性脊柱侧凸8例,退变性脊柱侧凸6例。且均在术前应用SurigiPlan V1.0辅助规划螺钉型号及路径。42例采用徒手置入椎弓根螺钉(徒手组),其中先天性脊柱侧凸16例,特发性脊柱侧凸13例,退变性脊柱侧凸13例。对比两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辐射量、术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率和安全性、术前规划与实际置入应用螺钉的符合率以及治疗前后脊柱影像学参数变化。结果 两组共置入1 342枚椎弓根螺钉,其中智能导板组与徒手组分别置入468枚和874枚螺钉。智能导板组置钉安全性高于徒手组(98.29%vs 92.33%,P<0.05),置钉准确性高于徒手组(94.23%vs 82.95%,P<0.05)。智能导板组468枚螺钉中,术前规划螺钉的长度及直径与实际应用螺钉的符合率分别为97.01%(454枚)和95.51%...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比较计算机导航辅助下寰枢关节螺钉置钉方法(导航组)与传统C臂透视指导下寰枢关节螺钉置钉方法(传统组)的临床疗效,评估计算机导航辅助技术在经关节突寰枢关节螺钉治疗齿状突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8例经关节突寰枢关节螺钉后路寰枢融合治疗齿状突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导航组13例,传统组15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透视时间、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术后影像学检查评估两组患者螺钉植入的准确性。结果 28例患者共放置寰枢关节螺钉55枚。平均手术时间导航组154.9min,传统组182.2m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平均透视时间导航组(41.3s)显著少于传统组(64.3s)(P<0.01)。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导航组螺钉位置均满意,传统组中6枚螺钉位置不满意。结论 计算机导航辅助下置入寰枢关节螺钉可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减少患者和术者射线暴露,缩短手术时间,是治疗齿状突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一种外科手术机器人辅助经皮螺钉内固定治疗骨盆和髋臼骨折手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选择2016年1至4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12例骨盆和髋臼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试验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7例采用机器人辅助下医生完成手术,对照组5例采用透视引导下医生徒手完成手术,通过对两组病例的手术总时间、术中透视时间、导针调整次数、螺钉置入位置优良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评价机器人辅助骨盆和髋臼骨折进行经皮螺钉内固定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 试验组7例患者共置入11枚螺钉,对照组5例患者共置入7枚螺钉。术后CT透视检查确认所有螺钉位置均满意,但两组螺钉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试验组优率高于对照组;试验组平均螺钉置入所需透视时间为(7.36±2.63) s,短于对照组的(41.80±13.99) 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试验组术中平均螺钉调整次数为(0.36±0.48)次,少于对照组的(9.00±3.06)次,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试验组平均手术时间为(43.86±49.06) min,对照组为(29.00±12.14) min,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8)。进行CT透视确认所有螺钉位置满意,未见穿出骨皮质及进入关节腔者,未见伤口感染等其他螺钉置入的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外科手术机器人适用于辅助进行骨盆和髋臼骨折经皮螺钉内固定治疗,并具有置入准确性高、透视辐射小、安全有效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传统徒手置钉,3D打印模板引导技术(three-dimensional printed template guided technique,TGT)和ball tip置钉技术在置入骶2髂骨(s2 alar-iliac,S2AI)螺钉的准确性。方法:回顾分析接受S2AI螺钉放置的145例患者,按置钉技术不同将其分为徒手技术组(36例)、TGT技术组(48例)和ball tip技术组(61例)。所有患者术前行骨盆CT确认最佳S2AI螺钉的最佳轨道参数,术后CT扫描评估螺钉轨迹的准确性,比较3种技术的置钉准确性。结果:3组患者S2AI螺钉的最佳轨道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共置入S2AI螺钉290枚。其中,传统徒手技术组72枚,TGT技术组96枚,ball tip技术组122枚。传统徒手组置钉不准确率为18.1%(13/72),TGT技术组置钉不准确率3.1%(3/96),ball tip组置钉不准确率为4.1%(5/122):TGT技术组置钉准确性高于传统徒手技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all tip技术组置钉准确性也高于传统徒手...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计算机数字化技术三维重建辅助腰椎椎弓根内固定手术,提高一次性置钉成功率和准确性。方法:56例腰椎椎弓根钉内固定病例,分为数字技术手术组(A组)和传统技术手术组(B组)。其中A组26例,行螺旋CT扫描后导入Mimics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开展术前计划及个体化测量以指导手术,置钉81枚;B组30例,采用传统徒手技术置钉86枚。所有病例术中记录钉置入的一次性成功率,术后再次进行螺旋CT扫描评估置钉准确性。结果:A、B两组的一次性置入成功率分别为88.9%和61.6%;椎弓根螺钉置入准确率分别为98.8%和81.4%。两组置钉一次性置入成功率和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结合计算机数字化技术三维重建辅助手术技术,可以显著提高椎弓根螺钉置入的一次性成功率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与徒手置钉术的比较来评价一种新的椎弓根置钉技术——Ball tip技术置入中上胸椎椎弓根钉的准确性。【方法】自2009年3月至2011年5月,对40例需行中上胸椎椎弓根钉内固定的患者,术中应用ball tip技术或徒手置钉技术置入椎弓根钉。椎弓根球形探针包括一个金属球端和一个具有良好弹性的金属柄,金属球端的直径分别有1.5、2.5、3.5mm三种。Ball tip技术要点:按标准椎弓根钉进钉点定位,高速磨钻钻孔去除皮质,将椎弓根球形探针按直径从小到大依次缓慢敲入椎弓根内直至达到椎体前方骨皮质。术后采用CT扫描评价椎弓根钉钉道情况。同样方法评价同期徒手置钉组。【结果】采用Ball tip技术共置入104枚椎弓根钉,传统徒手技术置入98枚。术后CT扫描显示Ball tip组胸椎椎弓根钉钉道准确率为84.6%,16枚(15.4%)螺钉出现置钉不良,其中3枚(2.9%)穿透椎弓根内侧骨皮质;6枚(5.8%)穿透椎弓根外侧骨皮质;7枚(6.7%)穿透椎体前壁骨皮质。徒手置钉组准确率为65.3%,共有34枚(34.7%)置钉不良螺钉,其中10枚(10.2%)穿透椎弓根内侧骨皮质;16枚(16.3%)穿透椎弓根外侧骨皮质;8枚(8.2%)穿透椎体前壁骨皮质。两组置钉准确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螺钉穿透椎弓根内侧、外侧骨皮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中和术后均未出现神经、 血管和内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与徒手置钉技术相比,Ball tip置钉技术,可更准确地置入中上胸椎椎弓根钉,减少因螺钉误置所导致的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 前瞻性比较了机器人辅助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S-TLIF)和徒手开放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改变。方法 研究包括127例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接受手术的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患者。73例患者接受了机器人辅助下MIS-TLIF(机器人组),54例患者接受了开放徒手TLIF(徒手组)。机器人组进一步分为单节段机器人组(n=52)和双节段机器人组(n=21)。徒手组进一步分为单节段徒手组(n=39)和双节段徒手组(n=15)。临床结果观察指标为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残疾指数(ODI)评分、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影像学指标为螺钉放置的准确性、关节突关节侵扰(FJV)、融合状态以及2年随访时近端邻近节段的椎间盘高度变化。结果 机器人组术后3 d腰痛VAS评分、失血量均低于徒手组(P<0.05)。两组术后2年腰痛及下肢痛VAS和ODI评分、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组的手术时间比徒手组长(P<0.05),单节段机器人组的手术时间比单节段徒手组长(P...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利用三维重建数字骨科技术辅助胸腰椎椎弓根螺钉徒手置钉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胸腰椎骨折需要进行椎弓根固定的患者共76例,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透视定位植入,观察组采用三维重建数字骨科技术结合术中透视定位。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各项指标:术中出血量、完成钉道准备时间、置入成功率、置入准确率。结果:观察组置入成功率、置入准确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完成钉道准备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维重建数字骨科技术辅助胸腰椎椎弓根螺钉徒手置钉可确定椎弓根螺钉在椎板后方的进钉点,寻找出最佳钉道的位置,钉道准备时间短,手术出血量少,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微创治疗骨盆环损伤手术策略和技巧,以及开展该手术应注意的问题。 方法 回顾性分析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微创治疗骨盆环损伤患者108例临床资料,其中男71例,女37例,21~79岁,平均41.6岁;单纯前环损伤6例,前后环联合损伤102例。根据骨折类型、程度、复位效果和骨性通道情况制定手术方案。记录手术并发症及疗效。 结果 6例单纯前环损伤患者行机器人辅助经皮耻骨支螺钉固定;7例后环损伤合并耻骨联合分离患者行“杂交手术”;40例后环损伤合并单侧前环损伤患者行机器人辅助经皮空心螺钉骶髂关节、耻骨支固定;55例后环损伤合并双侧前环损伤患者,14例单纯螺钉固定,24例联合INFIX固定,17例“杂交手术”。机器人辅助共置入螺钉344枚,其中326枚一次置钉成功并位置满意。平均手术时间106 min,平均透视29.2次,每枚螺钉平均透视时间6.1 s。18枚导钉置入位置不满意,6枚位于骨性通道内未二次规划置钉,7枚切出,4枚穿透骨皮质经重新规划直到位置满意并完成置钉,1枚穿透耻骨皮质导致“死亡之冠”出血,改为“杂交手术”。术后随访平均4.2个月,固定失败2例。末次随访Majeed评分平均89.4分。 结论 根据骨盆环损伤类型制定不同的手术策略,掌握一定的手术技巧,机器人辅助手术为骨盆环损伤的微创治疗提供新的方式。  相似文献   

12.
Zhang WJ  Huang AB  Sun X  Zhang W  Zhao CM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39):2785-2788
目的 评价应用漏斗技术置入上胸椎(T1~T5)椎弓根螺钉的安全性并探讨其置钉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10年10月间行椎弓根螺钉固定涉及上胸椎(T1~T5)且获得随访的病例共105例,男57例,女48例,年龄14~ 65岁,平均40.3岁,其中采用漏斗技术置钉的共54例患者(设为A组),采用徒手法置钉的共51例患者(设为B组).记录术中和术后出现的血管、神经、内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行CT扫描,评价螺钉的位置,记录所有穿透骨皮质螺钉的数目和距离;比较分析A、B两组间及不同节段间椎弓根螺钉的不良置钉率.结果 105例患者在上胸椎(T1 ~T5)共置入椎弓根螺钉402枚,术中13枚椎弓根发生骨折,4例患者术中出现硬膜撕裂,所有患者末出现大血管、脊髓及肺部损伤相关并发症.术后CT扫描证实45枚螺钉穿破椎弓根皮质(不良置钉率11.2%),其中A组不良置钉率为10.14%,组内不同节段间不良置钉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48,P=0.98);B组不良置钉率为12.31%,组内不同节段间不良置钉率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5,P=0.64).两组间比较不良置钉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47,P=0.49).25枚穿破椎体外侧壁,17枚穿破椎体内侧壁,3枚穿破椎体前壁.59例术前合并神经功能损害的患者,术后37例神经功能得到1~3级改善.结论 在上胸椎采用漏斗技术行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13.
颈椎椎弓根螺钉瞄准器的研制与实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在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中使用瞄准器的准确性与可行性.方法8具颈椎标本,经CT平扫测量C3~C7各椎弓根轴线的内偏角度及在关节突上的投射点,X线双斜位片测量椎弓根轴线的头/尾偏角度及在关节突上的投射点.将标本分为两组,用2.8 mm×30 mm的螺钉置入,第1组用手工按定位点及角度直接置入,第2组采用自行研制的可三维调节角度并可术中矫正的颈椎椎弓根螺钉瞄准器置入螺钉.结果第1组C3~C7共40枚螺钉,13枚螺钉位于椎弓根内,9枚穿破椎弓根,但未侵犯临近结构,18枚有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损伤;第2组C3~C7共40枚螺钉,36枚位于椎弓根内,4枚穿破椎弓根,但未侵犯临近结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在颈椎椎弓根螺钉的置钉过程中使用瞄准器有利于提高置钉的准确性,可进入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计算机手术导航系统SpineNav-01辅助手术与传统X线透视辅助手术在辅助胸、腰骶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手术中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评价该手术导航系统在临床应用中的效果。 方法 纳入33例接受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的患者,收集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按辅助手术方式的不同分成两组:传统组,螺钉置入在X线透视辅助下完成;导航组,螺钉置入在基于术前三维CT数据的手术导航系统辅助下完成。术后三维CT评价两组螺钉的位置情况,比较两组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记录每枚螺钉置入时间、置钉相关并发症,导航组另记录注册时间。结果 两组间年龄、性别以及螺钉节段分布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传统组共置入108枚螺钉,其中胸椎22枚,腰、骶椎86枚,准确率为73.1% (79/108),安全率为96.3% (104/108),出现神经相关并发症2例,1例接受翻修手术;导航组共置入108枚螺钉,其中胸椎30枚,腰、骶椎78枚,准确率为87.0% (94/108),安全率为100% (108/108),出现神经相关并发症1例。两组间螺钉置入准确率及安全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导航组螺钉置入准确性及安全性优于传统组。传统组每枚螺钉置入时间为2~5 min,平均3.2 min;导航组每枚螺钉置入时间为1~4 min,平均2.2 min;导航组共注册25次,每次注册时间3~9 min,平均4.8 min。 结论 基于术前三维CT数据的SpineNav-01手术导航系统能显著提高胸、腰椎椎弓根螺钉置钉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徒手置入腰椎椎弓根螺钉的手术技巧,以便准确、可靠的徒手置入腰椎椎弓根螺钉.方法 2007年4月至2009年4月对骨折、滑脱、椎管狭窄等不同情况的腰椎徒手进行椎弓根钉置入共277枚,记录置钉过程中穿破椎弓根皮质的部位、螺钉松动的原因、有无术中并发症等.术后评价螺钉位置,观察有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术后复查正侧位X线片,优良率为95.3%.置钉过程中发生椎弓根皮质穿破22枚,总发生率为7.94%,不同节段腰椎之间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因开路器改道、螺钉植入后发生螺钉松动3枚,因骨质疏松致螺钉松动2枚.术中未发生神经、血管、脏器损伤及脑脊液漏等并发症.术后观察无螺钉滑脱病例,无瘫痪加重病例,无神经、血管、脏器损伤病例.结论 熟悉腰椎椎弓根螺钉植入的每一个步骤及影响因素,徒手置入过程中重视手感并及时采取应对策略进行调整,可以获得安全、满意的置钉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个体化3D打印导板辅助上颈椎椎弓根置钉与徒手置钉的精准性。方法 选择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上颈椎疾患患者20例,获取每位患者颈椎三维CT数据,根据置钉方式不同分为导板组和对照组,分别制作20例等比例3D打印上颈椎模型,导板组使用3D打印导板辅助上颈椎模型椎弓根螺钉置入,对照组在透视辅助下徒手置钉。根据椎体是否存在骨折,将导板组内20例模型分为钉道损伤组10例(寰椎骨折与枢椎骨折病例)和钉道完整组10例(畸形与关节脱位病例)。比较导板组和对照组螺钉可接受率、单枚螺钉置入时间差异;比较导板组术前理想钉道与术后实际钉道内倾角差异,对比钉道损伤组和钉道完整组置钉结果差异。结果 导板组螺钉可接受率为93.55%,高于对照组的79.03%(P<0.05);导板组单枚螺钉置入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导板组术前理想螺钉内倾角与术后实际螺钉内倾角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钉道损伤组螺钉突破椎弓根率26.7%高于钉道完整组3.1%(P<0.05)。结论 个体化3D打印导板辅助上颈椎椎弓根置钉在置钉精准度、安全性和置...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3):23-26+封三
目的探讨弯针技术在骶髂关节螺钉置入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月我院创伤二科应用置入骶髂关节螺钉治疗骶骨骨折的50例(68处)患者资料,观察组使用弯针技术置入30处骶髂关节螺钉,对照组常规置入38处骶髂关节螺钉。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单枚螺钉置入时间及术后骨折复位情况。结果50例患者共置入68枚空心螺钉,无一枚穿透至椎管或通道骨皮质外。术后采用Matta标准评定骨折复位情况:观察组:优25处,良3处,可2处,优良率93.3%;对照组:优28处,良7处,可3处,优良率92.1%。组间单枚置入骶髂关节螺钉时间对比有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弯针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徒手置入骶髂螺钉困难的问题,减少调整次数及透视次数,大大缩短手术时间,提高置钉准确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滑脱腰椎椎体中椎弓根钉置入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7月-2015年6月间因腰椎滑脱施行手术的40例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20例。手术方案均采用传统腰椎后路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PLIF)手术,传统徒手穿刺组采用传统徒手穿刺完成椎弓根钉置入,3D打印组术前进行3D实体腰椎模型的打印,记录两组在滑脱椎体椎弓根钉置入过程中的工作时间、穿刺次数,均在术后复查CT以判断椎弓根钉置入的准确性。结果:应用3D打印组在滑脱椎体中置入单个椎弓根的平均时间为(5.60±1.85)min,明显短于传统徒手穿刺组的(8.10±1.63)min;穿刺次数平均为(1.20±0.20)次,少于传统徒手穿刺组的(1.80±0.50)次;术后CT平扫提示3D打印组的38枚(95.00%)椎弓根螺钉完全位于椎弓根内,准确率明显高于传统徒手组的80.0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3D打印技术有助于椎弓根螺钉置入术前计划的制定,在滑脱腰椎椎体椎弓根钉的置入过程中可有效减少置钉时间并且明显提高置钉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一种自制椎弓根螺钉定位仪对椎弓根螺钉进钉方向的指导价值。方法选择需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患者7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研究组借助自制椎弓根螺钉定位仪辅助置钉,对照组借助解剖标志定位结合术中透视置钉。术中记录各螺钉的钉道准备时间,术后复查CT观察螺钉位置并分级评估,统计两组中突破椎弓根内、外侧及椎体前缘皮质的螺钉数。术前及术后1周对两组患者进行疼痛评分。比较两组间螺钉的钉道准备时间、螺钉位置的准确率、穿破各侧皮质的螺钉数以及疼痛评分有无差异。结果研究组共置入256枚螺钉,钉道准备时间为(53.09±5.50)s,螺钉位置优228枚,良26枚,差2枚,且各有1枚螺钉穿破椎弓根内、外侧皮质,无螺钉穿破椎体前缘皮质。对照组共置入242枚椎弓根螺钉,钉道准备时间为(92.97±9.37)s,螺钉位置优181枚,良33枚,差28枚,有13枚螺钉突破椎弓根内侧皮质,16枚突破椎弓根外侧皮质,32枚突破椎体前缘皮质。两组螺钉的钉道准备时间、螺钉位置的准确率、穿破椎弓根内、外侧皮质及椎体前缘皮质的螺钉数以及疼痛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借助自制椎弓根螺钉角度定位仪置钉的准确率较传统术式置钉的准确率有明显提高,并能有效减少术中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在腰椎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腰椎退变性疾病中应用皮质骨轨迹(CBT)螺钉联合椎弓根螺钉技术进行内固定操作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4年2月至2015年4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经保守治疗无效的骨质疏松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32例进行腰椎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其中20例采用单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方式(A组),12例采用CBT螺钉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B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手术前后VAS评分、JOA评分等.结果 所有患者症状均得到改善,术后JOA评分较术前提高,VAS评分降低.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JOA评分和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有2例患者术中一侧因骨质疏松明显,椎弓根螺钉置入后把持力不足并出现钉道切割导致置钉失败,仅行对侧固定,其余患者置钉顺利.B组患者手术置钉过程未出现螺钉把持力不佳、置钉失败、皮质骨钉道骨折断裂等情况,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置钉引起的血管、神经损伤.全部32例患者术后影像学随访未见螺钉松动、脱落、塌陷等,螺钉、连接棒、融合器均在位,位置佳.所有病例无不良事件产生.结论 应用CBT螺钉联合椎弓根螺钉技术进行腰椎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腰椎退变性疾病具有肌肉和软组织损伤小、螺钉把持力强等优势,早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