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寿康老中医“顽痹饮”治验举隅苏州市中医院(215003)童经陆王老积数十年之经验,认为顽痹之因除风寒湿外,更有痰凝血瘀,肾元亏损。故治疗以祛痰通络,益元补肾为法,创“顽痹饮”随证加减。治屡验。1基本方药“顽痹饮”基本方:制南星5克,附子3克,炒白芥...  相似文献   

2.
浅谈顽痹从痰瘀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传秀 《河北中医》2000,22(9):684-685
痹证是由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 ,闭阻经络 ,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 ,甚至关节肿大变形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素问·痹论》中说 :“风寒湿三气杂至 ,合而为痹也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 ,寒气胜者为痛痹 ,湿气胜者为着痹。”后人因此制定了祛风、散寒、除湿等治痹大法。尔后医家又提出热痹 ,于是又有了清热利湿、舒筋活经、调补肝肾等治法。但从临床实践看来 ,有些痹证按上法施治 ,往往乏效 ,经久不愈 ,即所谓顽痹。笔者受中医痰瘀理论的启示 ,每遇顽痹 ,从痰瘀论治 ,收效颇佳。现将因痰瘀…  相似文献   

3.
类风湿关节炎(RA)属中医学顽痹范畴。病本禀赋不足,邪凑正虚致痹。临床多表现为寒热错杂证,痰瘀痹阻。治疗法当温清并用,痰瘀同治。拟温化蠲痹方,温经清化法为基本治法。  相似文献   

4.
痹证是临床顽病,害人尤甚。皮痹为五体痹之一,中医药对此具有独特优势。李艳主任认为皮痹发病内因在于正气亏虚,外因在于风寒湿邪。病理产物为痰、瘀,早期以痰为主,晚期以瘀为甚。  相似文献   

5.
试论顽痹的证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曾振东 《国医论坛》2001,16(2):21-21
《素问·痹论》指出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 ,寒气胜者为痛痹 ,湿气胜者为着痹也。”这是前人对痹证病因病机所作的最早论述 ,后人在此基础上对痹证的病因病机、治疗、预后转归作了较为详尽的发挥 ,为后世治痹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然而 ,痹证病因病机复杂多变 ,初期失治或治疗不当 ,易迁延反复 ,致使经络气血虚弱 ,脏腑阴阳失调 ,气血津液运行不利而变生瘀血痰浊 ,停留于关节骨髓 ,痼结根深 ,难以逐除而成顽痹。笔者认为 ,顽痹乃痹证发展过程的中晚期 ,本虚 (气血虚弱、阴阳失调 )标实 (痰瘀痹阻 )是其病机特…  相似文献   

6.
顽痹治验     
顽痹是指反复发作,历时较长,顽固不愈,有别于一般的痹证.余临症二十多年,认为肝肾气血亏虚是顽痹之本,寒热痰瘀是顽痹之标.急性发作时以治标为主,症状缓解后以治本为要,现把我治疗顽痹时的辩证施治心得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全国名老中医娄多峰教授从事骨伤病学、风湿病学教研工作60余载,立"虚、邪、瘀"治痹理论,临床经验丰富,如:从脾虚痰瘀痹阻辨治类风湿关节炎,治以益气健脾养血、化痰通络蠲痹;从督虚邪侵、瘀血痹阻论治强直性脊柱炎,治以益肾舒督、通络蠲痹;从湿热痰浊痹阻论治难治性痛风性关节炎,治以清利湿热、化浊通络止痛。  相似文献   

8.
林禾禧  蔡光斗 《中医杂志》1993,34(6):345-346
顽痹,是指反复发作,历时较长,顽固不愈,有别于一般的痹证。蔡老认为肝肾气血亏虚是顽痹之本,寒热痰瘀是顽痹之标。急性发作时以治标为主,症状缓解后以治本为主,蔡老在治疗顽痹时的辨证施治经验如下:若症见关节肌肉疼痛剧烈,如刀割针刺,拘  相似文献   

9.
张琪治疗痛风经验介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张琪教授治疗痛风验案,并分析其治疗痛风经验,其中概括病机为:湿热痰瘀,交阻为患;专方专治,重在泻热化浊;顽痹方略治以搜邪通络;衷中参西,强调病证相合。  相似文献   

10.
文章总结了娄多峰教授治疗痹病的学术思想。娄老将痹病的病因简要地概括为虚、邪、瘀3个方面,提出了虚邪瘀病因学说,并认为虚邪瘀又是痹病的基本病机;创立了虚邪瘀辨证理论,指出痹病治疗需正虚、外邪、瘀血3者整体对待。治痹要遵循4大原则:①扶正祛邪,标本同治;②宣散疏通,依部用药;③三因制宜,异同相治;④守方变方,杂合以治。并列举了娄老治疗痹病的基础方通痹汤及其加减化裁方法;介绍了娄老对虚热型顽痹(类痹关节炎)的辨证治疗经验。  相似文献   

11.
总结雷忠义教授从痰瘀相关理论论治冠心病的临证经验。认为痰浊、瘀血常相兼为病,提出痰浊说与瘀血说融为一体的痰瘀互结说,并根据冠心病患者临床具体表现进行辨证施治。临证需痰瘀并治者,法以化痰宣痹、活血化瘀为主,予舒心片治疗;需痰瘀虚并治者,法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祛痰通络为主,予养心活血汤;需痰瘀毒并治者,法以涤痰化浊、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为主,予丹曲饮治疗;需痰瘀毒风并治者,法以补益气阴、祛风宣痹或化痰行瘀、熄风定悸为主,方以养心活血汤加祛风之品。  相似文献   

12.
总结雷忠义教授从痰瘀相关理论论治冠心病的临证经验。认为痰浊、瘀血常相兼为病,提出痰浊说与瘀血说融为一体的痰瘀互结说,并根据冠心病患者临床具体表现进行辨证施治。临证需痰瘀并治者,法以化痰宣痹、活血化瘀为主,予舒心片治疗;需痰瘀虚并治者,法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祛痰通络为主,予养心活血汤;需痰瘀毒并治者,法以涤痰化浊、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为主,予丹曲饮治疗;需痰瘀毒风并治者,法以补益气阴、祛风宣痹或化痰行瘀、熄风定悸为主,方以养心活血汤加祛风之品。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痰瘀蒙窍引发中风的疗效。方法:对痰瘀蒙窍筋脉痹阻证,治以行瘀导滞,涤痰通络。涤痰汤合补阳还五汤化裁。结果:痰瘀蒙窍,筋脉痹阻证治以行瘀导滞化痰通络法,连服50余剂,语言能说简单语调,神智转清、手足软瘫减其大半,结论:痰瘀蒙窍,筋脉痹阻证用行瘀导滞,涤痰通络开窍法,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运用中医思维从痰瘀互结病机切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经临床探索,分痰瘀虚痹、痰瘀热痹、痰瘀寒痹三型辨证内治,有执简驭繁之功,对于提高疗效,凸显中医治疗优势具有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中风病痰瘀痹阻证治探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通过对101例中风病痰瘀痹阻证的分析,认为该证候可见于中风病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当辨痰瘀之有无与主次,而治痰治瘀须重调气。  相似文献   

16.
《辽宁中医杂志》2016,(1):43-44
已是耄耋之年的李济仁教授仍孜孜不倦地耕耘于杏林这片土地中,博古知今,医技高超,尤对痹证、痿证研究颇深,著有《痹证通论》和《痹痿统一论》。对痹病治法上讲究通补结合,并结合外治,而如强直性脊柱炎类的顽痹也该参此法,病因病机多从虚、瘀、痰入手,治疗上注重肝肾气血的调护。  相似文献   

17.
李兆吉 《陕西中医》2011,32(3):382-383
<正>笔者从医近三十载,治痹难守一法,尤顽痹。往往初期治疗多验,但对后期及复发者,取效较难,兹就前辈经验及自己诊治体会,总结如下,忘对初学者有益。1首重脾胃,调补气血"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外邪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是痹症病机的关键所在。无论发病过程中夹痰、夹瘀、气虚血瘀、肝肾不足、  相似文献   

18.
总结张伯礼教授运用乳香-没药对药治疗顽痹的临证经验。认为顽痹以脉络瘀滞、痹阻不通为基本病机,乳香、没药相须为用可理气宣痹、活血定痛,除瘀滞之气血,通痹阻之经络,尤适用于顽痹之脉络痹阻。临证用乳香-没药对药配伍行气活血药物治疗胸痹,以逐瘀宣滞、散寒通脉;配伍益气活血、通经达络药物治疗中风病后期偏枯痿废日久,以疏利脉络、燮理气血;配伍四妙勇安汤治疗脉痹以行气化瘀,另对于迁延日久之脉痹可内外合治,在外洗中药中加乳香-没药对药以芳香透痹。同时强调乳香-没药对药的应用适应病症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9.
古代并无类风湿性关节炎这一病名,据其临床表现及特点,与古代医家所论述的骨痹、历节病、鹤膝风、顽痹、尪痹等相似。从古至今,中医学家们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认识不断深入,对其病因病机及证治的论述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通过总结当代医家证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回顾近年中医论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文献,归纳总结出当代医家对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论治的认识及临床经验,有肾虚为本,从肾论治;正虚邪实,虚实兼治;瘀血致病,从瘀论治;痰浊致病,从痰论治;毒邪致病、从毒论治等五种主要观点,供同道们参考,以期增进对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证治的认识,从而提高中医防治该病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介绍杨友发教授从痰瘀论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经验。杨友发教授认为肾精亏虚,痰瘀阻隧是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病机,故治疗上注重化痰祛瘀、通痹培本,以小活络丹为基础方,分痰瘀寒痹、痰瘀热 痹、痰瘀虚痹三型辨证用药;若痰瘀寒痹,合用补肾活血汤;若痰瘀热痹,合用连朴饮;若痰瘀虚痹,合用桃 红四物汤。笔者根据临床实际,灵活应用,颇有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