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探讨骨碎补总黄酮对骨质疏松大鼠骨组织中骨硬化蛋白(SOST)表达的影响,阐明骨碎补总黄酮抗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8月龄雌性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每天灌胃生理盐水)、骨质疏松模型组(90 mg·kg-1·d-1维甲酸灌胃给药,持续14 d)、阳性药组(维甲酸灌胃14 d,同时以0.1 mg·kg-1·d-1皮下注射阿仑膦酸钠30 d)和骨碎补总黄酮组(维甲酸灌胃14 d,同时以58 mg·kg-1·d-1骨碎补总黄酮灌胃给药30 d),每组10只。采集各组大鼠静脉血,检测血清中钙、磷和碱性磷酸酶(ALP)水平,肝和肾功能指标,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酐(Crea)和尿素氮(BUN);取大鼠一侧股骨,采用HE染色观察骨组织病理形态表现;采用q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骨组织中SOST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大鼠骨组织中SOST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骨质疏松模型组比较,阳性药组大鼠血清中钙和磷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01),而骨碎补总黄酮组大鼠血清中钙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阳性药组比较,骨碎补总黄酮组大鼠血清中钙、磷和ALP水平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骨质疏松模型组、阳性药组和骨碎补总黄酮组大鼠血清中Crea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骨质疏松模型组和阳性药组比较,骨碎补总黄酮组大鼠血清中Crea水平明显降低(P<0.01);各组大鼠血清中ALT、AST和BUN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光镜下观察,骨质疏松模型组大鼠骨组织骨小梁稀疏、变薄和断裂;与骨质疏松模型组比较,阳性药组和骨碎补总黄酮组大鼠骨小梁明显变厚、断裂减少。与骨质疏松模型组比较,阳性药组和骨碎补总黄酮组大鼠骨组织中SOST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阳性药组大鼠骨组织中SOST蛋白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和骨质疏松模型组均明显降低(P<0.01),骨碎补总黄酮组大鼠SOST蛋白表达水平虽然较正常对照组和骨质疏松模型组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碎补总黄酮拮抗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骨细胞合成SOST进而促进骨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抑眩宁颗粒对缺血性眩晕小鼠和大鼠的治疗作用,阐述其对小鼠和大鼠脑组织炎症损伤及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机械眩晕和结扎双侧颈总动脉(CCA)的方法建立眩晕小鼠和大鼠模型。选择小鼠和大鼠各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低剂量抑眩宁颗粒组(2.25 g·kg-1/1.50 g·kg-1)、中剂量抑眩宁颗粒组(4.50 g·kg-1/3.00 g·kg-1)、高剂量抑眩宁颗粒组(9.00 g·kg-1/6.00 g·kg-1)和阳性对照组(1.50 g·kg-1/1.00 mg·kg-1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小鼠和大鼠灌胃给予10 mL·kg-1生理盐水,其余各组小鼠和大鼠给予10 mL·kg-1相应药物,每天1次,连续给药7 d。分别测定各组小鼠和大鼠跳台逃避时间,检测各组小鼠的进食量,比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水平,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剂量抑眩宁颗粒组和阳性对照组小鼠和大鼠跳台逃避时间缩短(P<0.05或P<0.01),各组小鼠进食量增多;与模型组比较,各剂量抑眩宁颗粒组大鼠脑组织中SOD明显升高(P<0.05或P<0.01),各剂量抑眩宁颗粒组大鼠脑组织中MDA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和高剂量抑眩宁颗粒组大鼠脑组织中TNF-α和IL-1β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抑眩宁颗粒可抑制缺血性眩晕大鼠脑组织中的炎症损伤,降低氧化应激反应,从而对缺血性眩晕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白芷总香豆素联合白芷挥发油对硝酸甘油诱导大鼠偏头痛的预防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5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0.1 mL·10 g-1),偏头痛模型组(生理盐水0.1 mL·10 g-1),白芷香豆素组(100 mg·kg-1),白芷挥发油组(100 mg·kg-1),低(25 mg·kg-1)、中(50 mg·kg-1)和高剂量(100 mg·kg-1)白芷总香豆素和挥发油组合物组(组合物组);每组8只。各组大鼠连续灌胃给药7 d,皮下注射硝酸甘油(10 mg·kg-1)诱导大鼠偏头痛模型。观察各组大鼠行为表现,检测各组大鼠血清及脑组织中一氧化氮(NO)、血浆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内皮素(ET)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偏头痛模型组大鼠甩头、前肢挠头和后腿拍脸次数增加(P<0.05或P<0.01),血清及脑组织中NO水平、血浆中CGRP和ET水平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偏头痛模型组比较,白芷总香豆素、白芷挥发油、各剂量组合物组大鼠甩头、前肢挠头和后腿拍脸次数减少(P<0.05或P<0.01),血清和脑组织中NO水平降低(P<0.05或P<0.01)。与偏头痛模型组比较,白芷挥发油和中、高剂量组合物组大鼠血浆中CGRP和ET水平降低(P<0.05)。结论:白芷2种活性成分总香豆素和挥发油组合物对硝酸甘油诱导的大鼠偏头痛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血管活性物质水平和功能有关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芪参益气滴丸(QSYQ)对慢性心力衰竭(CHF)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并阐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阳性药对照组(6.75 mg·kg-1·d-1卡托普利)、低剂量(135 mg·kg-1·d-1)QSYQ组和高剂量(270 mg·kg-1·d-1)QSYQ组,每组12只。采用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法建立CHF模型,造模成功后连续灌胃给药4周,超声心动图检测大鼠心功能,采用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志法(TUNEL)检测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率,比色法测定大鼠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H)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心肌组织中活性氧(ROS)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大鼠心肌组织中凋亡相关蛋白和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及血红素氧化酶1(HO-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SD)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明显增加(P<0.05),左室射血分数(EF)和左室短轴缩短率(FS)明显降低(P<0.05),棕黄色心肌细胞数明显增多(P<0.05),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5),血清中LDH活性及ROS和MDA水平明显升高(P<0.05),SOD活性明显降低(P<0.05),心肌组织中活化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leaved-Caspase-3)和B淋巴细胞瘤2(Bcl-2)相关X蛋白(Bax)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Bcl-2、Nrf2和HO-1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高剂量QSYQ组和阳性药对照组大鼠LVSD和LVDD明显降低(P<0.05),EF和FS明显升高(P<0.05),棕黄色心肌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P<0.05),血清中LDH活性及ROS和MDA水平明显降低(P<0.05),SOD活性明显升高(P<0.05),心肌组织中Cleaved-Caspase-3和Bax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Bcl-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而低剂量QSYQ组大鼠上述各相关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高剂量QSYQ组大鼠心肌组织中Nrf2和HO-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阳性药对照组和低剂量QSYQ组大鼠心肌组织中Nrf2和HO-1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QSYQ可抑制CHF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Nrf2/HO-1信号通路、降低氧化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黄芩甙对慢性脑低灌注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及海马区自噬相关蛋白LC-3Ⅱ和Beclin-1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5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黄芩甙低、中、高剂量组,每组各10只。采用永久性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建立慢性脑低灌注大鼠模型,黄芩甙组腹腔注射3种不同剂量的黄芩甙(60、120、240 mg·kg-1·d-1),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0.9%(质量分数)氯化钠注射液腹腔注射。4周后采用Morris水迷宫法进行行为学检测,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Ⅱ和Beclin-1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Morris水迷宫平均逃避潜伏期和游泳距离均明显延长(P<0.01),空间探索实验中在原平台所在象限游泳时间明显缩短(P<0.01),海马区自噬相关蛋白LC-3Ⅱ和Beclin-1表达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黄芩甙干预后,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显著改善(P<0.01或P<0.05),海马内LC-3Ⅱ和Beclin-1表达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或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黄芩甙能够改善慢性脑低灌注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并抑制自噬相关蛋白LC-3Ⅱ和Beclin-1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塑化剂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对雌性大鼠子宫组织的影响,阐明DEHP对雌性大鼠子宫毒性作用的机制。方法:将48只成年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给予玉米油)、低剂量DEHP组(300 mg·kg-1·d-1DEHP,1/100 LD50)、中剂量DEHP组(1 000 mg·kg-1·d-1DEHP,1/30 LD50)和高剂量DEHP组(3 000 mg·kg-1·d-1DEHP,1/10 LD50),每组12只。于动情间期处死大鼠,称体质量,计算子宫脏器系数;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子宫组织病理形态表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测定各组大鼠子宫组织中卵泡刺激素受体(FSHR)和黄体生成素受体(LHR)表达水平。结果:染毒第2、3、4周,各剂量DEHP组大鼠体质量低于对照组(P<0.05),且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各组大鼠子宫脏器系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肉眼可见对照组大鼠子宫形态正常,中和高剂量DEHP组大鼠子宫扭曲、管壁变薄,管腔内有大量黄色或清亮液体,并呈重度扩张;子宫浆膜面可见不同程度的积水、充血和肿胀现象。镜下各剂量DEHP组大鼠子宫内膜出现胞核假复层现象,上皮增生和内皮纤维化,固有层腺体数减少,部分腺体萎缩。与对照组比较,各剂量DEHP组大鼠子宫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程度逐渐减弱,面积减小。各剂量DEHP组大鼠子宫组织中FSHR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各剂量DEHP组大鼠子宫组织中LHR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中和高剂量DEHP组大鼠明显低于低剂量DEHP组(P<0.05)。结论:DEHP可导致雌性大鼠体质量降低,子宫组织发生病理学改变,对雌性大鼠产生子宫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肌肽对大鼠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的保护作用,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双侧颈总动脉夹闭10 min→再灌注10 min→夹闭10 min)和不同剂量肌肽组(双侧颈总动脉夹闭10 min→再灌注10 min→夹闭10 min+100、300和900 mg·kg-1·d-1肌肽),每组10只。肌肽于造模前21d至造模后12d灌胃给药,每日1次。于术后第7天开始进行水迷宫实验测定各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术后第12天取大鼠海马,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各组大鼠海马组织中肌肽和还原性谷胱甘肽(GSH)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各组大鼠海马CA1区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情况,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组织中磷酸化核因子κB p65(p-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部分缺失,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在平台象限停留时间明显缩短(P<0.01);大鼠海马组织中肌肽和GSH水平降低(P<0.01),GFAP阳性细胞数增加,p-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IL-1β和TNF-α水平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不同剂量肌肽组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排列整齐,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平台象限停留时间明显增加(P<0.01);大鼠海马组织中肌肽和GSH水平升高(P<0.05或P<0.01),GFAP阳性细胞数减少,p-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IL-1β和TNF-α水平降低(P<0.01)。结论:肌肽对大鼠VCI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大鼠抗氧化能力、抑制NF-κB途径激活、进而抑制星形胶质细胞的异常激活并减少炎症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刺五加根皮乙醇提取物(SENR)和短梗五加根皮乙醇提取物(SESR)的镇静催眠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探讨短梗五加根皮替代刺五加根皮的可行性。方法:根据测定指标的不同,选择雄性昆明小鼠360只,每12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地西泮组(DZP,3 mg·kg-1,灌胃给药),不同剂量(4、8、16、32和64 mg·kg-1)SENR组和不同剂量(4、8、16、32和64 mg·kg-1)SESR组,每组10只,连续给药5 d,记录各组小鼠自主活动次数;利用亚催眠剂量(28 mg·kg-1)戊巴比妥钠诱导睡眠实验记录小鼠睡眠发生率,利用催眠剂量(48 mg·kg-1)戊巴比妥钠诱导睡眠实验记录小鼠睡眠潜伏期和睡眠时间,筛选出SENR和SESR的亚催眠剂量和催眠剂量。根据模型药[5-羟色氨酸(5-HTP)和氟马西尼(FLU)]的不同,雄性ICR小鼠180只,每6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SENR组、SESR组、SENR+模型药组和SESR+模型药组,每组10只,连续给药5 d,采用戊巴比妥钠诱导睡眠实验记录各组小鼠的睡眠发生率、睡眠潜伏期和睡眠时间,采用ELISA法测定小鼠脑组织中5-羟色胺(5-HT)和γ-氨基丁酸(GABA)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DZP组、不同剂量(8、16、32和64 mg·kg-1)SENR组和不同剂量(8、16、32和64 mg·kg-1)SESR组小鼠自主活动次数明显减少(P<0.05或P<0.01),睡眠发生率增加,睡眠潜伏期缩短且睡眠时间延长(P<0.05或P<0.01);依据实验结果,选择SENR和SESR的亚催眠剂量为4 mg·kg-1,催眠剂量为32 mg·kg-1。5-HTP模型实验,与空白对照组、SENR(4 mg·kg-1)组和SESR(4 mg·kg-1)组比较,SENR+5-HTP组和SESR+5-HTP组小鼠睡眠发生率增加,睡眠潜伏期缩短(P<0.01),睡眠时间延长(P<0.01),脑组织中5-HT水平升高(P<0.01);FLU模型实验,与空白对照组比较,SENR(32 mg·kg-1)组和SESR(32 mg·kg-1)组小鼠睡眠潜伏期缩短(P<0.01),睡眠时间延长(P<0.01);与SENR(32 mg·kg-1)组和SESR(32 mg·kg-1)组比较,SENR+FLU组和SESR+FLU组小鼠睡眠潜伏期延长(P<0.01),睡眠时间缩短(P<0.01),脑组织中GABA水平降低(P<0.05)。结论:SENR和SESR均具有镇静催眠作用,其作用机制与上调脑组织中5-HT和GABA水平有关;在镇静催眠方面,短梗五加根皮可作为刺五加根皮的替代品。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荔枝核皂苷(SL)对糖调节受损(IGR)大鼠氧化应激及核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信号通路的作用,阐明其相关机制。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喂养制备IGR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二甲双胍组(0.20 g·kg-1)、低剂量SL组(0.05 g·kg-1)、中剂量SL组(0.10 g·kg-1)和高剂量SL组(0.20 g·kg-1),同时设正常对照组,每组12只,连续给药6周。观察SL对实验大鼠糖脂代谢的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eal-time PCR)法检测大鼠胰腺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HO-1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大鼠胰腺组织胞核、胞质Nrf2和全细胞HO-1蛋白表达水平,采用SOD和MDA试剂盒检测大鼠胰腺组织中SOD活性和MDA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空腹血糖(FBG)和血脂水平明显升高(P<0.05或P<0.01),胰腺组织中SOD活性和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1),MDA水平和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1),胞核和胞质中Nrf2蛋白表达水平和核转位率升高(P<0.01),HO-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二甲双胍组和中、高剂量SL组大鼠FBG和血清甘油三酯(TG)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01),胰腺组织中SOD活性和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或P<0.01),MDA水平和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5或P<0.01),胞质中Nrf2表达水平降低(P<0.05或P<0.01),胞核中Nrf2表达水平和核转位率升高(P<0.05或P<0.01),HO-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或P<0.01)。结论:SL具有改善糖脂代谢和增强抗氧化应激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Nrf2/HO-1信号通路、促进Nrf2核转位及增强下游抗氧化基因HO-1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黄芩苷对脑小血管疾病模型大鼠认知功能及脑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内皮抑素(ES)表达的影响,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同种系微栓子体外注入法复制脑小血管疾病大鼠模型,共48只,造模成功后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低剂量(50 mg·kg-1)黄芩苷组和高剂量(100 mg·kg-1)黄芩苷组,每组16只,并以假手术大鼠作为对照组(n=16)。造模后次日开始给药,各组大鼠分别于制模7、14和28 d时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学习记忆功能。采用RT-PCR法和蛋白印迹法检测大鼠脑组织中VEGF和ES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大脑海马组织形态表现,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大脑海马组织中VEGF和ES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7、14和28d Morris水迷宫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减少(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低和高剂量黄芩苷组大鼠7、14和28 d Morris水迷宫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增加(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大脑组织中VEGF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01),ES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低和高剂量黄芩苷组大鼠大脑海马区VEGF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升高(P<0.05或P<0.01),ES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或P<0.01)。结论:黄芩苷可使脑小血管疾病模型大鼠逃避潜伏期缩短,病理改变减缓,对脑组织认知功能起到修复作用,且可降低脑组织中VEGF表达水平,增加ES表达水平,对脑组织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氧化苦参碱(OMT)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其中枢机制。方法:采用结扎大脑中动脉的方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外周给药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路路通组(LLT,31.25 mg•kg-1)及OMT 35、70和105 mg•kg-1 腹腔注射给药组;脑室给药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LLT 0.15 mg•kg-1组及OMT 0.35 mg•kg-1脑室注射给药组。以神经学评分及脑梗塞面积为指标观察OMT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性损伤的保护作用,同时检测OMT脑室注射给药大鼠血清NO含量。结果:与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比较,腹腔注射OMT 105 mg•kg-1组神经学评分明显降低(P<0.05),OMT 70和105 mg•kg-1组脑梗塞面积缩小(P<0.05);与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比较, OMT 0.35 mg•kg-1脑室注射给药组大鼠脑梗塞面积缩小(P<0.05),血清NO含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脑室注射OMT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脑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中枢作用可能为其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桃叶鸦葱总黄酮对脑缺血再灌注小鼠脑组织损伤的修复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结扎右侧颈总动脉制备脑缺血再灌注小鼠模型。将96只清洁级雄性健康昆明种小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桃叶鸦葱总黄酮高、中、低剂量组(剂量分别为400、200、100 mg·kg-1·d-1),依达拉奉组(剂量为6 mg·kg-1·d-1),每组16只。再灌注后72 h,各组小鼠进行神经功能损伤评分;实验结束后,采用氯化-2,3,5-三氯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法测定各组小鼠脑梗死范围,采用硫代巴比妥酸(TBA)法测定脑组织内丙二醛(MDA)含量,采用羟胺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采用5,5-二硫二硝基苯甲酸(DTNB)比色法检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神经功能损伤评分明显增加,病理表现为脑梗死,脑组织内MDA含量明显升高,SOD、GSH-Px活性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桃叶鸦葱总黄酮高、中、低剂量组小鼠神经功能损伤评分明显减少,脑梗死面积明显缩小,脑组织内MDA含量明显降低,SOD、GSH-Px活性显著升高,均表现出明显的量效依赖关系;其中,桃叶鸦葱总黄酮高、中剂量组效果更明显(均P0.05),且与依达拉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桃叶鸦葱总黄酮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修复作用,可能与其具有抗氧化活性的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3.
氧化苦参碱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性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氧化苦参碱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性损伤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8)、脑缺血模型组(n=8)、路路通组(LLT,31.25mg•kg-1,n=8)及OMT35、70和105 mg•kg-13个剂量组(n=8)。结扎大脑中动脉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术后腹腔注射给药5 d,以神经学评分及脑梗塞体积为指标观察氧化苦参碱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性损伤的保护作用;同时测定大鼠血清NO及脑组织中MPO含量以探讨氧化苦参碱的作用机制。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氧化苦参碱35、70和105 mg•kg-1剂量组大鼠脑梗塞体积减少(P<0.05,P<0.01,P<0.001),70和105 mg•kg-1剂量组神经学评分降低(P<0.01);氧化苦参碱各剂量组大鼠血清NO及脑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含量降低(P<0.05或P<0.01)。结论:氧化苦参碱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脑缺血性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抗炎可能为其作用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盐酸戊乙奎醚预处理对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 3 组(每组20只)。对照组(C组):进行假手术操作,未使用线栓法建立局灶脑缺血模型;缺血-再灌注组(I-R组):麻醉前30 min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2.0 mg•kg-1后,使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脑缺血模型,缺血120 min后进行再灌注;盐酸戊乙奎醚预处理组(P组):麻醉前30 min腹腔内注射盐酸戊乙奎醚2.0 mg•kg-1后,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脑缺血模型,缺血120 min后进行再灌注。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观察测定脑梗塞体积;HE 染色法观察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形态的变化;半定量RT-PCR法测定海马组织caspase-3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I-R组比较,P组脑梗塞体积显著减小(P< 0.05);I-R组海马神经细胞发生严重损伤,细胞核固缩、浓染,P组海马神经细胞损伤显著减轻;I-R组和P组caspase-3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C组(P< 0.05),但P组caspase-3 mRNA表达水平低于I-R组(P< 0.05)。结论:盐酸戊乙奎醚预处理可以显著改善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神经细胞损伤,从而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发挥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可能与盐酸戊乙奎醚抑制大鼠脑海马组织凋亡蛋白酶caspase-3 mRNA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神经节苷脂对脑缺血损伤后大鼠海马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取健康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组和神经节苷脂治疗组(治疗组),每组20只。缺血组和治疗组制备大脑中动脉狭窄模型。模型建立成功后,假手术组和缺血组注射9 g.L-1的氯化钠溶液1 mL.kg-1.d-1,治疗组注射神经节苷脂20 mg.kg-1.d-1。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酰基转移酶介导性dUTP切口末端标记法检测各组神经元凋亡。结果假手术组、缺血组和治疗组大鼠CA1区凋亡神经元数量分别为2.23±0.67、26.17±4.82、15.40±5.30。缺血组大鼠CA1区神经元凋亡数目高于假手术组和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数高于假手术组(P<0.01)。结论神经节苷脂可能是通过减少海马神经元凋亡,进而改善脑损伤,起到对脑缺血损伤后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五味子乙素(SchB)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HSPA12B/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组(模型组)、低剂量五味子乙素组(SchB 3 mg·kg-1,SchB1组)、中剂量五味子乙素组(SchB 10 mg·kg-1,SchB2组)和高剂量五味子乙素组(SchB 30 mg·kg-1,SchB3组)。假手术组大鼠不插栓线;模型组大鼠建立脑缺血2 h再灌注22 h模型;SchB1、SchB2和SchB3组分别用不同剂量的SchB预先给药7 d后再造模。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检测大鼠神经功能障碍情况,通过脑组织含水量的测定检测脑组织水肿情况,甲苯胺蓝染色检测脑组织形态学改变,ELISA法检测脑组织匀浆中核因子kappa B(NF-κ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脑组织中热休克蛋白A12B(HSPA12B)、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和磷酸化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p-Akt)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明显升高(P<0.01),脑组织含水量升高(P<0.01),脑组织结构疏松,间质出现水肿,NF-κB、TNF-α、IL-1和IL-6水平升高(P<0.01),HSPA12B和p-Akt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SchB1、SchB2和SchB3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降低(P<0.01),SchB2和SchB3组脑组织含水量减少(P<0.05),神经细胞水肿减轻,空泡减少,NF-κB、TNF-α、IL-1和IL-6水平降低(P<0.05或P<0.01),SchB2和SchB3组HSPA12B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SchB1、SchB2和SchB3组p-Akt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结论:SchB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控HSPA12B/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再灌注时炎症反应对神经细胞的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D-半乳糖复制小鼠衰老模型,探讨北五味子总木脂素(SCL)延缓小鼠脑组织衰老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以50只小鼠为实验对象,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n=10),模型(100 mg?kg-1?d-1)组(n=10),低(35 mg/kg/d)、中(70 mg/kg/d)和高(140 mg/kg/d)剂量SCL组(n=10)。小鼠连续皮下注射D-半乳糖10周制备D-半乳糖小鼠衰老模型,给予SCL(35、70和140 mg/kg/d)处理10周。水迷宫试验检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小鼠脑组织中线粒体Bax和Bcl-2蛋白表达、泛素化蛋白(Ub)
及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表达水平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小鼠大脑皮质和海马组织中LC3蛋白表达。结果:学习记忆能力测试中,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游泳时间延长(P<0.05),错误次数增多(P<0.05);与模型组比较,SCL低、中和高剂量组小鼠游泳时间缩短(P<0.05),错误次数减少(P<0.05);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脑组织中Bax蛋白表达水平增加、Bcl-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泛素化蛋白Ub 、LC3-Ⅱ/LC3-Ⅰ蛋白表达水平均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SCL低、中和高剂量组小鼠脑组织中Bax蛋白表达水平降低,Bcl-2蛋白表达水平增加,Ub、LC3-Ⅱ/LC3-Ⅰ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空白对照组小鼠大脑皮质和海马组织中神经形态正常,神经元细胞浆内无棕黄色颗粒染色,LC3蛋白表达为阴性;模型组小鼠有神经细胞变性,大脑皮质和海马神经元中LC3蛋白阳性细胞数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SCL低、中和高剂量组小鼠神经细胞变性数量明显减少,大脑皮质和海马神经元中LC3蛋白阳性细胞数减少(P<0.05)。结论:SCL具有缓解D-半乳糖诱导的小鼠脑组织衰老作用,其作用机制与SCL调节自噬作用和抑制细胞凋亡有关联。  相似文献   

18.
山楂叶总黄酮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山楂叶总黄酮(FMCL)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5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假手术组、再灌注模型组、阳性药血塞通(20 mg?kg-1) 组及FMCL高、中、低(30.0、15.0和7.5 mg/kg)剂量组,每组8只,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30 min,松扎再灌注120 min 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FMCL作用下大鼠心电图ST段的改变;大鼠TTC染色测量心肌梗死面积;HE染色观察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变化;检测大鼠血清CK、LDH、AST、SOD、MDA及NO含量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FMCL 30.0、15.0 mg?kg-1组及阳性药血塞通组(20 mg/kg)在缺血10、30 min和再灌注10、30、60、120 min时ST段抬高明显降低 (P<0.01),FMCL 7.5 mg?kg-1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FMCL 30.0、15.0、7.5 mg?kg-1组及阳性药血塞通20 mg/kg组心肌梗死面积明显缩小(P<0.05或 P<0.01);FMCL可改善心肌组织病理损害;与模型组比较, FMCL 30.0、15.0、7.5 mg?kg-1组及阳性药血塞通组大鼠血清中AST、CK和LDH含量明显降低(P<0.01或P<0.05);FMCL 30.0、15.0 mg?kg-1组及阳性药血塞通组大鼠血清中SOD活性及NO含量明显升高(P<0.01), MDA含量降低(P<0.01)。结论:FMCL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抗自由基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北五味子总木脂素(SCL)对高脂血症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为SCL将来用于治疗高脂血症并发心肌缺血等疾病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方法:建立大鼠高脂血症模型,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及SCL 60、20和5 mg•kg-1组以及200 mg•kg-1复方丹参片组(CDT)。再灌注后,测定心肌梗死面积、血脂及心肌髓过氧化物酶(MPO)含量,观察心肌病理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SCL 60、20和5 mg•kg-1组随着剂量增加心肌梗死面积与左心室面积比值及MPO活性降低(P<0.01);SCL 60及20 mg•kg-1组缺血区心肌纤维断裂及坏死减少,灶性出血及炎性细胞浸润减轻;SCL 60和20 mg•kg-1组血清 TC、TG、LDL-c 及 ApoB降低(P<0.05 或 P<0.01),HDL-c及ApoA1升高(P<0.05 或 P<0.01)。结论:SCL对高脂血症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中性粒细胞浸润、影响血脂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20.
黄艳玲  张敏  贺曦 《重庆医学》2012,41(5):423-425
目的研究马来酸桂哌齐特(CM)对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后对脑组织炎症反应、神经丝蛋白-200(NF-200)的表达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设为正常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2d及7d组、CM治疗2d组及7d组,分别在两个时间点对动物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并用ELISA法测定脑组织IL-1β、IL-6含量及免疫组化法测定缺血侧皮质NF-200的表达。结果脑缺血/再灌注后第2天,缺血/再灌注组及CM治疗组大鼠脑内IL-1β、IL-6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P<0.01),而NF-200的表达明显降低(P<0.01),神经功能缺损明显(P<0.05);经CM治疗后,大鼠脑内IL-1β、IL-6的过度表达被明显抑制(P<0.01),NF-200表达明显增加(P<0.01),但是神经功能缺损较缺血/再灌注组无明显改善(P>0.05)。至缺血/再灌注后第7天,缺血/再灌注组各指标较第2天时明显改善(P<0.01),而CM治疗组各指标的改善较缺血/再灌注组更为明显(P<0.01)。结论 CM能减轻缺血再灌注大鼠脑内炎症因子IL-1β、IL-6的表达,改善局部细胞外环境,促进轴突的再生及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