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采用三维(3D)打印光固化树脂模型在体外直观地还原膝关节损伤患者骨及关节面损伤范围及程度,为临床上严重的关节炎患者的诊断及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选取1例19岁男性创伤性关节炎患者,对患者双下肢进行CT扫描并行三维重建,采用3D打印技术以1:1的比例打印出患侧及健侧膝关节骨的光固化树脂模型;随后对模型进行CT扫描,将其与患者膝关节CT数据共同三维重建,并进行参数测量,应用统计学方法比较2组参数差异,验证模型精确性;通过术前手术模拟进行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通过模型进一步确定与该患者匹配的假体型号。结果:该模型各项参数与患者膝关节影像学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观察,患者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关节面等病损情况与术前3D打印模型高度吻合。所选假体型号匹配,手术时间较同类手术明显缩短,麻醉时间及出血量均有所减少。患者术后短期随访效果良好。结论:3D打印光固化树脂模型具有很高的精确度,可以应用于骨关节炎的辅助诊断和手术模拟,确定更为合理的个体化方案,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2.
用65例(成人40例,小儿25例)完整脑标本观察和测量了中间块。在65例脑中,59例(91%)出现中间块。36例成人中间块的长度为0.0—4.0mm,断面长径7.59±1.76mm,宽径4.59±1.15mm。24例小儿中间块的长度为0.0—3.0mm,断面长径6.98±1.92mm,宽径4.18±1.14mm。中间块与乳头体、前连合和松果体等结构的位置关系比较衡定。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通过测量成年健康贵州小型猪肾脏各种径线值及体积,建立贵州小型猪肾脏正常数据。方法 采用西门子双源CT对12头成年健康贵州小型猪(雄性6头,雌性6头)进行薄层容积扫描,原始数据经Aquarius iNtuition 4.4软件进行MRP及VR重组,在横断位正中层面测量双肾前后径及左右径,在冠状位最大面测量双肾长径及短径,计算小型猪体积及双肾体积,双肾长径与短径比值,采用统计学软件对肾长径、长短径比值与肾脏体积,肾脏体积与小型猪体积及体重做相关性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左肾前后径及左右径分别为40.40?.67 mm及27.47?.40 mm,长径及短径分别为80.36?.74 mm及31.79?.99 mm,左肾体积为52.78?.25 cm3,左肾长径与短径比值为2.42~2.71:1;右肾前后径及左右径分别为40.95?.43 mm及26.90?.65 mm,长径及短径分别为79.03?.38 mm及32.04?.34 mm,右肾体积为51.91?.25 cm3,右肾长径与短径比值为2.33~2.77:1。双肾长径与肾脏体积呈高度正相关(r左=0.92,P<0.05;r右=0.88,P<0.05),肾脏体积与小型猪体积呈正相关(r左=0.90,P<0.05;r右=0.81,P<0.05),与体重也呈高度正相关(r左=0.96,P<0.05;r右=0.98, P<0.05),但肾脏长短径比值与体积呈负相关(r左=-0.51,P<0.05;r右=-0.67,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软件可准确测量贵州小型猪活体肾脏的多项影像学数据,为人类肾脏疾病的动物模型研究提供正常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基于冠脉CT血管造影(CTA)医学数字成像和通信(DICOM)数据源3D打印主动脉根部实体模型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30例于本院行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的术前冠脉CTA DICOM数据,其中20例三叶式主动脉瓣(TAV)、10例二叶式主动脉瓣(BAV),将数据导入Mimics、3-matic医学影像后处理软件,完成主动脉根部3D数字模型重建后输入3D打印机产出实体模型。对比TAV组与BAV组原始数据以及两组原始数据与实体模型间相关参数值的统计学差异,分析两组原始数据与实体模型的主动脉瓣环各径线值一致性;分析两组实体模型瓣环各径线值与置换瓣型号的相关性;对比分析两组原始数据与病理标本、实体模型与病理标本的瓣膜钙化程度的一致性。结果:①TAV组与BAV组原始数据主动脉瓣环各参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30例CTA的DICOM数据均成功3D打印主动脉根部实体模型,且两组原始数据与实体模型的各参数测值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原始数据与实体模型的瓣环径线参数测值一致性良好;③两组实体模型的瓣环径均为面积派生直径,与置换瓣型号相关性最强;④实体模型与病理标本对瓣膜钙化等级评估Kappa值为0.82,两者一致性良好。结论:基于冠脉CTA DICOM数据源可以准确地3D打印主动脉根部实体模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3D打印上颌骨手术模型的误差,为口腔颌面外科3D打印技术的应用提供基础数据支持.方法 应用熔纤3D打印技术制作标准几何模型和上颌骨模型,观测两种模型的表面光洁度,测量几何模型的外形数据和精细度,测量上颌骨模型与颌骨标本骨性标志物间的距离误差.结果 3D打印标准几何模型的表面X-Z、Y-Z平面呈水平排列,X-Y平面呈经纬交错排列,精度误差率在-1.67%~1.47%;最高解析度X及Y轴边长为0.25 mm,Z轴边长为0.50 mm.3D打印上颌骨模型骨性标志点间距离的误差率在-0.08%~1.96%,X轴向上误差率均值为1.59%,Y轴为0.86%,Z轴为0.42%,X轴误差率显著大于Y、Z轴(P<0.05).结论 3D打印技术制作上颌骨模型具有很高的精确度,通过合理设计可以提高模型制作精度来满足临床需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三维测量方法测量并分析中国人群距骨的形态学指标,提供精确的距骨形态学数据,为设计距骨假体提供参考。方法:参与本研究的志愿者包括男性40人和女性40人,排除4人,最终纳入76人,其中男性39人,女性37人。对距骨形态正常的所有受试者的踝关节进行CT扫描,CT数据经Mimics软件重建为三维模型。对受试者距骨长、宽、高和体积,内踝关节面长、宽和弧度,外踝关节面长、宽和高,滑车前、中和后宽在内的13项形态学指标进行测量,其中9项指标采用Mimics软件测量,4项指标采用Magics软件测量。结果:本组受试者所有测量指标均呈正态分布,左右侧距骨形态学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受试者距骨长、宽和高分别为(60.85±2.82)、(42.96±2.59)和(33.76±1.73)mm,女性受试者距骨长、宽和高分别为(54.41±2.49)、(39.76±1.78)和(29.72±1.20)mm。男性受试者大部分距骨测量指标均明显大于女性(P<0.05),但女性受试者内踝关节面弧度明显大于男性(P<0.05)。男性和女性受试者外踝关节面弧度和滑车后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测量法测量距骨形态学指标更便捷,测量误差小,可重复性高,且左右侧距骨一致性高,在设计距骨假体时,健侧距骨的形态学参数可作为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在成年女性尸头标本的冠状面和水平面以及离体成年女性干燥下颌骨上,测量相关数据,以期为成年女性下颌骨整复术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1)选取国人成年女性无器质性病变尸头标本2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例,分别固定在自制的头颅固定器上进行切片,其中10例行冠状面切片,另10例行水平面切片,观察测量下颌骨在相应层面的有关数据;2)在50例离体成年女性干燥下颌骨上观测与下颌骨整复术有关数据后,于下颌牙槽平面和下颌升支前缘断开下颌升支和下颌骨体,测量下颌管的管径和位置,并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尸头标本冠状面上,下颌角间距离(103.53±2.47)mm,左、右侧下颌管到下颌下缘的距离(12.27±0.84)mm、(12.36±0.75)mm;在水平面上,左、右侧下颌管到下颌角的距离(20.01±0.74)mm、(19.94±0.69)mm,左、右侧下颌管到颊侧骨皮质的距离(6.33±0.21)mm、(6.26±0.24)mm,左、右侧颊侧骨皮质的厚度(3.27±0.15)mm、(3.26±0.13)mm,左、右侧平口角平面咬肌厚度(13.07±0.14)mm、(13.45±0.20)mm。在离体成年女性干燥下颌骨上,左、右侧下颌角角度(118.27±6.84)°、(117.99±6.94)°,左、右侧下颌支高度(66.97±4.54)mm、(67.09±4.83)mm,左、右侧下颌角厚度(5.27±1.84)mm、(5.30±1.78)mm;在下颌升支前缘断面上,左、右侧下颌管的内外径(2.47±0.24)mm、(2.47±0.23)mm,左、右侧下颌管的上下径(3.27±0.35)mm、(3.25±0.37)mm,左、右侧下颌管至下颌骨内侧面的距离(3.36±0.58)mm、(3.41±0.54)mm,左、右侧下颌管至下颌骨外侧面的距离(6.27±1.40)mm、(6.29±1.37)mm,左、右侧下颌管至牙槽嵴的距离(15.24±1.64)mm、(15.33±1.59)mm,左、右侧下颌管至下颌骨下缘的距离(11.77±1.63)mm、(11.74±1.70)mm;在下颌牙槽平面断面上,左、右侧下颌管的内外径(2.55±0.33)mm、(2.58±0.29)mm,左、右侧下颌管的前后径(4.01±0.83)mm、(4.03±0.79)mm,左、右侧下颌管至下颌骨内侧面的距离(1.77±0.63)mm、(1.75±0.65)mm,左、右侧下颌管至下颌骨外侧面的距离(5.71±1.43)mm、(5.69±1.44)mm。结论通过对下颌骨的断层解剖及应用解剖学观测,为临床医师提供了更为详尽准确的参考数据,有助于下颌骨整复术的术前设计;行下颌骨整复术时,应当尽量向下颌升支及下颌体外侧去除下颌骨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联合组配式S-ROM假体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在治疗成人CroweⅣ DDH的应用.方法 2014年9月至2017年9月, 随机选取10例成人CroweⅣ DDH患者, 分为3D组 (5例) 和常规组 (5例) .男性4例, 女性6例, 年龄2763岁, 平均43.6岁.2组病例术前均进行Harris评分, 3D组根据患者三维CT数据, 制作髋关节3D打印模型.并依据模型测量选择假体大小、确定手术方案并进行模拟手术.随后采用组配式S-ROM假体进行人工关节置换术, 记录术中髋关节实际情况、假体型号、手术时间及出血量等.术后1周再次行Harris评分, 随访早期疗效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3D组术中髋关节实际情况与术前3D打印模型一致, 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Harris评分提高情况均优于常规组, 术后髋关节功能改善明显, 活动良好.结论应用3D打印技术联合组配式S-ROM假体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CroweⅣ DDH, 可以进一步提高手术精确度和成功率, 减少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率等.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更准确地进行上下颌牙列数字化模型的咬合状况定量分析,对分别用口内扫描和模型扫描方法获取的三维数字化模型的咬合接触指标进行定量分析及对比研究。方法: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对具有完整牙列并且咬合正常的健康志愿者5人进行口内扫描,分别获取单侧1个牙位(第一磨牙)、2个牙位(第二前磨牙及第一磨牙)、3个牙位(两个前磨牙及第一磨牙)及其邻牙的上下颌数字化模型,运用专用计算机分析软件进行牙尖交错位时咬合接触状况的三维测量及分析,然后用加成型硅橡胶采取上下颌牙列实物印模并灌制超硬石膏模型,应用专用定位装置将上下颌模型在牙尖交错位对合并固定,用激光扫描仪扫描上下颌模型,形成三维数字化牙列模型。对用口内和模型扫描方法分别获得的数字化模型的下颌第一磨牙进行咬合接触紧密程度(上下颌咬合面平均间距)、咬合接触面积及牙尖斜度等咬合相关指标的定量分析和比较。应用配对t检验方法比较两种扫描方法获得数字化模型的各项指标的统计学差异(α=0.05),重复测量计算牙尖斜度的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口内扫描1~3个牙位时获得的上下颌第一磨牙咬合面平均间距分别比模型扫描的小0.134 mm、0.177 mm和0.207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两种扫描方法的标准差之差分别为0.02 mm、0.02 mm和0.03 mm,差距较小。口内扫描1~3个牙位时下颌第一磨牙的咬合接触面积分别比模型扫描的大8.65 mm2、10.28 mm2和11.46 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两种扫描方法的标准差之差为0.43 mm2、1.55 mm2和2.04 mm2,1个牙位扫描后的标准差要明显小于2个牙位和3个牙位时。两种扫描方法进行牙尖斜度测量时,ICC大于0.90,两种方法的牙尖斜度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结论:口内扫描测得的咬合面平均间距小于模型扫描测得的,咬合接触面积大于模型扫描测得的,说明口内扫描反映的咬合接触程度更为紧密。两种扫描方法测量咬合接触面积的标准差之差与测量牙位数量相关,两种方法测量得到的牙尖斜度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口内扫描进行牙齿形态学指标测量时与模型扫描无明显差别,有望今后替代模型扫描。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下颌孔位置进行测量,为临床美容手术提供解剖学参考和依据。方法100例干燥下颌骨,对下颌孔的位置、下颌体长、下颌体高等多项指标进行测量。结果下颌孔至下颌支前缘、下颌支后缘、下颌切迹、下颌体下缘的最小距离分别为(17.87±0.22)、(15.83±0.22)、(23.24±0.28)、(25.76±0.37)mm。下颌小舌在下颌骨下颌支内侧面有三种形式。结论这些数据可为临床医生实行麻醉及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提供解剖学参考。  相似文献   

11.
尺骨近端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国人尺骨近端解剖参数特点,为临床修复和重建尺骨近端及假体设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30具60侧新鲜成人尸体上肢作研究,分别测量男女冠突的高度;冠突高1/2处的冠状面宽度、矢状面厚度;鹰嘴高度;尺骨鹰嘴尖到冠突尖中线位置处矢状面厚度、冠状面宽度;尺骨鹰嘴矢状面跨径;尺骨滑车切迹开口径;开角等,并根据性别对上述参数进行比较。结果:正常成人男性尺骨鹰嘴平均高度、宽度、厚度、矢状面跨径分别为9.7±1.2mm、18.5±2.6mm、14.2±1.3mm、14.3±1.6mm,冠突高度、宽度、厚度分别为18.4±0.6mm、22.5±0.8mm、8.2±0.4mm,尺骨滑车切迹开口径20.1±1.7mm;女性尺骨鹰嘴平均高度、宽度、厚度、矢状面跨径分别为8.5±0.9mm、16.7±2.4mm、12.6±1.4mm、12.5±1.8mm,冠突高度、宽度、厚度分别为16.4±0.4mm、19.8±0.6mm、6.3±0.9mm,尺骨滑车切迹开口径18.6±1.1mm。经统计学分析男性上述指标明显大于女性(P<0.05),与男性平均身高及尺骨长度比女性大有关。而开角的大小约30°,无性别差异(P>0.05),与身高及尺骨的长度无关。结论:根据正常成人尺骨近端参数特点,可为临床修复和重建尺骨鹰嘴及尺骨冠突,以及尺骨近端的假体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数字化正畸诊断设计流程进行间接粘接转移托盘模型的设计和3D打印,对关键性的托槽打印精度进行检验,以期对数字化正畸的临床应用有所帮助。方法: 从2014年至2015年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错牙合畸形患者中选取14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拔牙8例,不拔牙6例。所有患者牙周洁治后进行口内牙列扫描和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拍摄,所得STL数据与DICOM数据在自编软件中进行数据分割融合和配准、数字化矫治设计和计算机软件自动排牙、托槽虚拟定位、错牙合模型坐标还原,最终输出3D打印模型数据用于间接粘接转移定位托盘的制作。3D打印输出模型,经过后处理由水枪及超声震荡去除周围支撑材料,使用数字游标卡尺对所有样本牙颌模型上的左侧上下颌托槽及颊面管进行长度和宽度的测量,检验测量结果。测量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与托槽及颊面管设计尺寸进行比较。结果: 在19个测量分析项目中有13个项目的测量均值与检验标准值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差异范围在0.04~0.17 mm,且除左下第二前磨牙的托槽长度外均大于检验值。结论: 虽然托槽的宽度和颊面管的长度和宽度上大多稍大于检验值,但这不一定对临床上间接粘接转移托盘的制作造成影响,0.04~0.17 mm的差异是否会影响托槽实际的固位和定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比较颈椎脊索瘤全脊椎切除术后3D打印人工椎体和钛网下沉率的差异,探讨3D打印人工椎体重建前方椎体能否减少术后内植物的下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19年9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行全脊椎切除术的24例颈椎脊索瘤患者资料,其中采用3D打印人工椎体重建颈椎前方椎体(3D椎体组)有9例,采用钛网重建(钛网组)有15例。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椎体CT值、手术信息(手术节段、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和术后内植物下沉等随访资料,采用SPSS 22.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椎体CT值、手术节段、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随访内植物下沉显示,3D椎体组有8例椎体高度下降<1 mm (无内植物下沉), 1例椎体高度下降>1 mm (轻度内植物下沉);钛网组有5例椎体高度下降<1 mm (无内植物下沉), 8例椎体高度下沉>1 mm (轻度内植物下沉), 2例缺失术后3个月的影像学资料,两组3个月内植物下沉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随访内植物下沉显示,3D椎体组...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探讨 3D 打印技术制作二尖瓣脱垂模型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单纯二尖瓣脱垂患者20例,术前行三维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以Mimics软件对 3D-TEE图像进行后处理,得到二尖瓣脱垂容积图像STL格式文件,输出文件并打印二尖瓣脱垂模型。对3D模型和3D-TEE图像分别测量以下三维周长、前后直径、瓣环前外侧至后内侧直径、高度、瓣环高度与前外侧至后内侧直径的比率 、脱垂高度。 计算 3D 模型各参数值与 3D-TEE 图像中各参数值的绝对差值。 结果 20例患者均成功进行二尖瓣脱垂三维建模并打印出3D模型;3D模型中的二尖瓣环各参数值与 3D-TEE 图像中的各参数值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P>0.05),所有测值均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 3D-TEE 图像数据可作为二尖瓣脱垂3D 建模及打印的数据来源,基于超声技术 3D打印二尖瓣脱垂模型精准度较高。  相似文献   

15.
颌面骨在人体骨骼中的结构较为复杂,损伤后修复困难。传统手术修复效果不佳,大多取决于外科医生的经验和技术水平。因此,通过医学三维建模软件将二维图像生成直观形象的三维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术前模拟,利用旋转、平移、镜像、布尔运算等技术模块生成颌面缺损区的重建修复模型。随即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1∶1等比例的三维颌面缺损模型及修复模型,借助3D打印模型制定手术方案并进行术前模拟或预弯成形好的植入物钛板,个体化实体修复模型指导手术操作,极大地提高了手术的精准性和稳定性,改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3D打印钛合金骨盆假体对1例转移性髋臼肿瘤患者进行骨盆重建,探索治疗髋臼肿瘤的新方法。方法:对1例转移性髋臼肿瘤患者行骨盆CT扫描,采用Mimics 14.0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制备1∶1比例3D打印骨盆光固化树脂模型,根据术前规划的截骨范围设计并制备3D打印个体化截骨导板,骨盆假体外形设计以患者健侧半骨盆镜像图像为基础。设计并制造3D打印钛合金骨盆假体,术中采用截骨导板对骨盆进行截骨,并根据术前设计位置植入骨盆假体进行骨盆重建。结果:术后12个月内对患者进行多次随访,复查骨盆X线片。骨盆X线显示假体位置良好,无移位,达到对骨盆的解剖重建。术后12个月随访记录,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为75.35分,肌肉骨骼肿瘤协会(MSTS)评分为11分,髋关节Harris评分为52分。术后患者恢复了下肢基本功能,在支具辅助下可以站立及正常行走。结论:本研究中3D打印骨盆假体达到了对患者骨盆的精确重建,改善了患者术后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锥形束CT(CBCT)研究替牙期儿童的下颌骨发育情况,探讨该时期下颌骨整体发育的趋势。方法:对140例6~12周岁替牙期儿童拍摄CBCT图像,使用Dolphin Imaging 11.0软件进行下颌骨三维重建,测量分析包括下颌骨长度、下颌骨宽度等15项线距和6项角度。结果:6~8周岁替牙早期组60例与9~12周岁替牙晚期组80例进行横向比较,发现替牙晚期组数值较替牙早期组增加,其中左侧下颌骨长度(Co L-Gn)[(7.29±0.7)mm]、右侧下颌骨长度(Co R-Gn)[(8.00±0.9)mm]、髁突间距(Co L-Co R)[(3.29±0.8)mm]、喙突间距(Cor L-Cor R)[(4.76±0.7)mm]、乙状切迹间距(Sg L-Sg R)[(5.11±0.6)mm]、下颌角间距(Go L-Go R)[(4.83±0.7)mm]、颏孔间距(Mf0L-Mf0R)[(1.65±0.4)mm]、颏孔近颊点间距(Mf1L-Mf1R)[(1.16±0.4)mm]、颏孔远颊点间距(Mf2L-Mf2R)[(2.39±0.4)mm]、颏孔远舌点间距(Mf2’L-Mf2’R)[(1.42±0.6)mm]、左侧下颌体长度(Go L-Gn)[(5.80±0.8)mm]、右侧下颌体长度(Go R-Gn)[(6.95±0.7)mm]、左侧下颌支高度(Co L-Go L)[(4.40±0.5)mm]、右侧下颌支高度(Co R-Go R)[(4.33±0.6)mm]、左侧下颌角(Co L-Go L-Gn)[(3.75±0.4)°]、右侧下颌角(Co R-Go R-Gn)[(5.18±0.3)°]、髁突开张度(Co L-Gn-Co R)[(0.62±0.28)°]、喙突开张度(Cor L-Gn-Cor R)[(0.68±0.3)°]、乙状切迹开张度(Sg L-Gn-Sg R)[(0.59±0.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颏孔近舌点间距(Mf1’L-Mf1’R)几乎不变,下颌角开张度增加(0.32±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牙晚期下颌骨各部分长宽高均有所增加(除颏孔近舌点间宽度),不同部位骨组织的增加量不同,下颌骨水平向宽度变化由前至后呈增大趋势,颏孔近中部位下颌骨宽度的增加主要由下颌骨外侧面增生新骨引起,下颌骨整体发育趋势为向下向?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成年女性下颌骨相关解剖结构进行观测,收集整理相关数据,丰富下颌骨形态学资料。方法:对50例成年女性干燥下颌骨标本进行解剖学形态观测,测量下颌骨相关角度、下颌孔相关距离值并统计相关结构数据。结果:测得下颌骨相关角度及距离值如下,下颌角角度为(124.21±4.23)°,下颌骨仰角角度为(25.41±2.26)°,下颌骨夹角为(77.28±2.43)°,下颌角外间距为(98.43±3.51)mm,下颌支高度为(57.28±2.33)mm;下颌孔及其与周围结构相关距离测量值如下,下颌孔与下颌后缘水平距离为(16.29±1.31)mm,下颌孔与下颌切迹直线距离为(23.34±1.55)mm,下颌切迹矢状径和垂直径分别为(32.51±2.07)mm 和(14.42±0.90)mm。结论:面颅骨下颌骨相关解剖结构的定量分析测量,可为该区域的整形手术提供解剖学数据支持,同时完善了成年女性下颌骨形态学数据,为颌面部下颌骨区外科手术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3D打印快速成型技术在口腔颌面部创伤教学中的应用。方法运用3D打印快速成型技术教学法和常规多媒体教学法分别给予2010、2011年级口腔医学专业民汉双语班和口腔医学专业汉语班讲授口腔颌面部创伤课程。结果 2010级、2011级口腔医学专业民汉双语班比同一年级口腔医学专业汉语言班在口腔颌面部创伤示教课中骨折移位情况、骨折钛板坚固内固定、拉力螺钉水平固位等方面掌握成绩明显优异。结论口腔颌面部创伤的骨折移位方向、骨折坚固内固定、拉力螺钉的使用等均为临床教学难点,临床教学示教中使用3D打印快速成型技术能够有效提高颌面部创伤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将实践和理论充分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