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一个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进程中,精神文化对促进民族认同具有重要作用,具体地说,就是民族情感、民族心理、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等精神文化要素促进民族性格的形成和巩固,推动民族自身的持续发展。民族情感和民族心理塑造民族性格,民族意识和民族观念促进民族认同,民族精神构筑民族的灵魂。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实际上就是对民族精神文化的认同、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大连大学学报》2017,(2):22-25
民族精神概念的提出始于18世纪后半叶,20世纪初在我国实现了由"国性"向"民族精神"的概念认同。随着人们对民族精神日渐关注,民族精神概念也在民族认同和差异说、民族精神性质说、民族精神地位作用说、民族精神与精神文化的关系说四个层面有所拓展。在此基础上,通过民族意识、民族主义、民族文化、民族性格与民族精神的概念辨析,进一步明确了民族精神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日本人的精神结构特质,主要表现在对"和"的追求上。"和"的意识在整个日本民族意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是在日本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的长期历史过程中培育出来的。同时,也强烈影响着日本人的性格,它成为日本民族精神的核心、日本文明的精神基盘。"和"体现在日本社会的政治、文化、心理、生活等诸方面。  相似文献   

4.
鲁迅对国民奴隶根性的反省与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是一切奴隶道德和奴隶文化的最坚决最彻底的叛逆者,他淋漓尽致地揭发出中国人历久养成的奴隶性格,并从民族历史上探究奴性的由来,其"悟己为奴"和"誓将不复为奴"的精神资源,有显在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东正教与俄罗斯民族性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正教是俄罗斯精神的基础和核心。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东正教对俄罗斯民族性格产生了质的影响,俄罗斯性格的极端性、矛盾性、神秘性都可以在东正教中找到源头。宗教性是俄罗斯民族性格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源远流长,内涵博大精深,在5000年的漫长发展过程中产生过许多不同的学说和流派.其发展过程虽呈现出多样性和变异性,但又有着以一贯之的统一性,形成了"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世界观,"中庸之道"、"和而不同"的方法论,"自强不息"、"变通日新"的进取精神,"仁民爱物"、"以人为本"的人本意识."厚德载物"、"以和为贵"的文化开放性等民族文化的核心精神.这些精神既是推动中国文化前进发展的基本观点,又是影响和塑造中华民族精神气质、民族性格的基本文化要素和力量.  相似文献   

7.
李桂香 《考试周刊》2008,(50):166-167
江泽民同志在为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做的报告中,特别强调了新时期我国教育发展必须重视"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他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性格决定命运。民族性格决定民族的兴衰成败。我们必须客观地认识并不断培育和完善我们的民族性格。为此,我们除了应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性格,摒弃那些落后的民族性格外,文化教育部门用优秀的刚性文化来教育和影响国民是培育和完善民族性格的根本,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则是捷径。  相似文献   

9.
1.不屈不挠的创新精神英格兰人作为英国的主体民族,其民族性格对英国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英格兰人性格具有务实、重视传统、尊重个人自由的鲜明特点。这些独具的特色,推动了英国创新精神的延续和发展。英国所以能够在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保持着自己的优势不受侵犯,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英国人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0.
"新生活运动"以促成民族精神为目的.民族精神是孙中山提倡的.蒋介石提倡民族精神的目的是消除"内忧外患".但他把民族精神与法西斯主义联系起来,这是错误的.胡适与国民党的关系从对立到既有分歧又有合作的过程,使得他对"新生活运动"的评论及其温和.宋庆龄对"新生活运动"的批评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影响.以上这些思想上的互动,构成了近代中国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1.
当代文坛,刘震云以自己独特的精神追求,对生活和世界的积极思考及其特异的个性气质而卓然不群。他接续了鲁迅的国民性枇判精神,并在此基础上鞭挞得更加彻底和无情。对主流意识形态,他一直保持阻拒和对抗的态度。对于知识分子的精神人格和启蒙理想,他也毫不客气地予以解构。在日益市场化、世俗化的语境中,当意义"缺席"已成为时代普遍的精神症候,刘震云依然迷恋于意义的诱惑和价值的追寻。本文即从以上几个方面论述刘震云的小说,以期凸显刘震云的意义和地位。  相似文献   

12.
郭沫若一生崇儒,他对儒家文化精神进行了创造性的阐释,确立了原儒的基本精神为“动”的精神。从五四到抗战,郭沫若根据时代的需要,围绕儒家“动”的文化精神对儒家文化进行了更为具体的阐释,其阐释体现了从审美解读到民族精神建构的轨迹。  相似文献   

13.
范长江思想最突出的特征是其人民性,他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范长江思想人民性的产生,有一个从"乐善好施者"到"三民主义者",再到"共产主义者"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4.
1928年至1933年,沈从文写下了一系列“苗族传奇”,他取本位立场,用两套笔墨深描苗族民族性格的二重性:一方面深描出湘西苗民勇于追求的进取精神和追求自由自在、本真的生活状态的民族特性;同时深描出苗族忍让退却、封闭保守的性格劣质.“苗族传奇”凸现了苗民复杂的矛盾的民族性格,显示了沈从文作为苗族的自豪和无奈.  相似文献   

15.
甲午以降,严复明确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是“人”的问题,中国国民劣性与国民智识水平密切相关。他强调教育国民为自存之命脉,呼吁开民智、鼓民力、新民德。他从海军先驱到京师大学堂译书局总办再到学部编订名词馆总纂,强调各类图书以教科为当务之急,积极致力于新式教科书的编译与审定。严复宣扬的竞存学说,不仅成为新式教科书的重要内容,而且成为新式教科书发展的精神实质,引领清末民初的国民性改造方向,激励着特定时期的救亡图存。  相似文献   

16.
徐渭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明代作家,诗、、书、画无不精通。其为人却放荡不羁,及其看重个性自我。徐渭在人格上对自我的重视折射在他的诗创作中,则体现为自我表现意识和个性精神的突出。他在诗创作中大力提倡抒写真我,呼唤个性化的诗创作,并通过“以自戕”的方式,体现出独特的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   

17.
郭沫若关于文化的基本观点和主张是独具特色的。从纵向的角度 ,郭沫若把文化内部的矛盾和斗争看成是文化变迁的动力 ,认为文化的变迁类似于生物细胞的分裂 ,是呈波浪起伏的状态向前发展的。从横向的角度 ,他把文化看成是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他主张文化的综合创造 ,企图超越古今中外的对立 ,强调民族精神对于文化建构的重要意义 ,强调生活实践对于文化创造的本体作用  相似文献   

18.
蔡锷感愤于近代中国对外战争的屡战屡败,认为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中国国民缺乏日本、欧美等国的军国民精神,并从教育、思想学派、文学艺术、社会风俗、体育锻炼、武器等八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弱不堪战的原因;并大声疾呼要在中国实行全民皆兵的军国民主义,其核心就是陶铸"国魂",以新的"国魂"振奋全民族的军国民精神。蔡锷以军国民主义为基础,在近代革命战争实践中所形成的一整套近现代革命军事思想与国防建设思想,对中国近现代革命战争与一大批杰出将帅的培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侯外庐在当代最早将王船山界定为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家,他深刻地揭示了船山“六经责我开生面’’的科学精神,并第一次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系统地剖析了船山的哲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20.
杜Jun是明清这际名的黄冈籍诗人。他为人坚持民族气节,论诗主张诗品与人品的统一,这决定着他的诗歌思想具有强烈的时代性,继承了自杜甫以来以诗歌反映动荡社会现实的“诗史”精神,从而把诗歌创作与时代、社会、个人的际遇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