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厉学民  张家敏  毛根军  许龙堂  吴荣进  郑樟栋 《浙江医学》2010,32(11):1641-1642,164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对1996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3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胃肠道间质瘤发生于胃25例,十二指肠3例,小肠4例;胃镜或十二指肠镜检查26例,发现病灶24例;B超、CT检查12例,诊断为胃肠道间质瘤10例。本组患者均行手术切除治疗,病理诊断为良性间质瘤15例,潜在恶性7例,恶性10例。CD117阳性表达率96.9%(31/32),CD34阳性表达率90.6%(29/32)。有26例患者术后获得6~36个月随访,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内镜和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方法,CD117和CD34阳性是确诊胃肠道间质瘤的重要依据.手术切除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结直肠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及其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结直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52例患者结直肠间质瘤发生于结肠23例(44.2%),直肠29例(55.8%);主要表现为腹部不适(48.1%),大便习惯改变或便血(34.6%)。41例手术完整切除;有效随访50例,免疫组化表型CD117阳性率为96.0%(48/50),中位生存时间为70个月,1、3、5、7、10年生存率分别为90%、77.5%、58.9%、43.2%、17.6%。年龄、手术切除的完整性、危险程度分级及伊马替尼治疗是影响预后的因素( P<0.05)。【结论】手术完整切除是结直肠间质瘤主要治疗手段,配合伊马替尼治疗效果显著;伊马替尼辅助治疗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杨天旭 《大家健康》2013,(16):18-19
目的:探讨结直肠间质瘤的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夹江县人民医院2006年8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14例结直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7/14)、腹部不适(4/14)、腹部肿块(2/14),无症状1例。病变部位为结肠6例,直肠8例。14例均行手术治疗,诊断为良性2例,交界性1例,恶性11例。免疫组化CD117(+)92%(13/14),CD34(+)78%(ll/14)。随访率71%,病人平均生存时间为56个月。结论:低位直肠恶性间质瘤病人,宜经骶尾部或会阴部切口行直肠局部切除术。  相似文献   

4.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临床表现、组织学和免疫组化的特点及治疗方法,提高GIST的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对36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对标本行CD117、CD34、Actin、S-100进行免疫组化研究。结果本组均手术切除,其中GIST发生部位胃占63.9%(23/36),小肠30.6%(11/36),结直肠5.5%(2/36)。良性15例,潜在恶性3例,恶性18例,CD117阳性表达率97%(35/36)、CD34阳性率25%(9/36)、Actin8.3%(3/36)、S-1002.8%(1/36)。结论CD117标记阳性是确诊GIST最重要的诊断依据,手术仍是GIST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小肠间质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9例小肠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29例病人均行手术及甲磺酸伊马替尼辅助治疗.病理诊断为良性4例,交界性3例,恶性22例.淋巴结转移2例.免疫组化CD117(+)92%(26/29),CD34(+)78%(22/29).结论 小肠间质瘤的诊断依据为临床症状结合影像检查,病理可确诊.手术加药物辅助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临床特征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方法对外科手术切除的胃肠道肿瘤标本用光镜初步观察,拟诊为间叶性肿瘤者再进一步检查CD117、CD34、波型蛋白、结蛋白等抗原标记物在肿瘤中的表达情况。CD117阳性者,或CD117阴性而CD34阳性、结蛋白阴性者诊断为间质细胞瘤。结果42例GISTs患者中,胃28例,小肠11例,结肠、网膜及肠系膜各1例。临床主要表现为腹胀、腹痛(18/42)、消化道出血(17/42)和腹部肿块(10/42)。GISTs良性12例、潜在恶性10例和恶性20例。光镜下细咆主要呈梭型(60%)和上皮细咆型(13.3%),细咆排列呈栅栏状、旋涡状。CD117、CD34、波形蛋白在肿瘤细咆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100%和97.6%,而S-100和平滑肌肌动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仅为14.3%和4.8%,结蛋白无表达。结论GISTs主要发生在胃和小肠。CD117、CD34可作为诊断胃肠道间质细咆瘤的免疫标记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及对其诊断、良恶性的判定和治疗的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2007年9月我院经手术切除、病理确诊的13例胃肠间质瘤病例,肿瘤直径〉10cm 2例均为恶性,5—10cm 5例(恶性4例,潜在恶性1例,),〈5cm 6例(潜在恶性2例,良性4例),核分裂≤5/50HPF 4例,〉5/50HPF 9例。结果免疫组化检测CD117阳性12例(92.3%),CD34阳性10例(76.9%),SMA阳性7例(53.8%),S-100阳性6例(46.2%)。结论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主要依靠免疫组化结果,良恶性的判断同肿瘤的大小、核分裂密切相关,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  相似文献   

8.
胃间质瘤的临床分析——附2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GSTs)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2008年12月6年间收治的27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本组27例(100%)病理形态均为梭形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示:CD117的阳性率为96.3%(26/27),CD34的阳性率为88.9%(24/27)。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不适(12例)、黑便(9例)、腹部肿块(6例)。病变部位在胃体(17例)、胃底(6例)、贲门(3例)、胃窦(1例)。全组均行手术治疗,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20例随访1个月-5.5年,复发转移2例,复发后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1例。结论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是诊断胃间质瘤的必要手段。外科手术是胃间质瘤的主要治疗方法。适当的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可以改善GSTs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6例胃肠道间质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26例均行手术治疗,病理诊断极低危险性10例(38.5%),低危险性9例(34.6%),中危险性2例(7.7%),高危险性5例(19.2%)。免疫组化示CD117阳性26例(100%),vimentin阳性24例(92.3%),CD34阳性22例(84.6%)。平均随访21.2个月,随访率80.7%,4例出现局部复发或转移。结论GIST症状非特异性,最终确诊依靠免疫组化,手术切除是目前有效方法,原则上完全切除肿并尽可能行受累脏器联合切除。  相似文献   

10.
刘念斌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5):104-105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HE病理形态学诊断、手术治疗及预后生物学行为的意义。方法:分析经外科手术治疗28例胃肠道间叶性肿瘤(GIMT)患者,临床资料;经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kit(CD117)、CD34、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和S-100的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织化学阳性表达率CD117为91.6%(26/28)、CD34为72.8%、SMA为31.1%、S-100为8.6%。良性6例,恶性16例。首次切除大网膜18例,未切除大网膜10例;手术切断端距肿瘤〉5cm;19例,≥5cm8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HE形态学改变结合c—kit(CD117)及CD34、S-100等免疫标记协助配合使用可以提高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病理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总结小肠间质瘤,提高诊断及处理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10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2例小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结果:小肠间质瘤良、恶性之比1:5.4。恶性间质瘤的直径大于良性间质瘤。隐性失血、隐匿消瘦、脐周隐痛、腹部肿物是小肠间质瘤的最常见表现。术前确诊为小肠肿瘤59.4%。27例恶性间质瘤中66.7%(18/27)行小肠肿瘤根治术,25.9%(7/27)行小肠肿瘤切除的减瘤荷手术,7.4%(2/27)行姑息手术。27例恶性间质瘤切除标本中6例发生淋巴转移,4例出现远处转移。结论:小肠问质瘤是较少见消化道肿瘤。多种检查方法合理应用可提高术前确诊率、术中对判断性质困难者应行根治性切除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间质肉瘤(Uterine endometrial stromal sarcoma,UESS)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及生物学行为。方法回顾18例子宫内膜问质肉瘤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HE、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结合文献进行分析,并对其随访。结果18例UESS患者中,高度恶性3例,低度恶性15例。光镜下肿瘤细胞类似于增生期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具有侵袭性生长、瘤细胞异型性、核分裂象等组织学特性;88.89%表达CD10(16/18),77.78%(14/18)表达ER,66.67%表达PR(12/18);CK、CD34和Melan—A均阴性。结论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SS)临床少见,,术前诊断困难,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确诊。  相似文献   

13.
封建雄 《中外医疗》2009,28(32):52-53
目的探讨胃肠道恶性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分析我院2003年6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43例恶性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3例均行手术治疗,除1例肝转移灶未处理,均完全切除原发肿瘤。病理检查43例中,低度恶性16例,恶性27例;CD117阳性40例(93%),CD34阳性37例(86%)。结论胃肠道恶性间质瘤好发于中老年,以消化道出血、贫血、腹部肿块(肠道)为主要临床表现。确诊主要靠标本病理学检查。完整的病灶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对无法切除或转移的晚期患者,可以应用伊马替尼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可靠的参考。方法:对2013年2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34例胃肠间质瘤进行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对CD117,CD34,SMA,S-100染色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胃肠间质瘤主要分布在胃和小肠。34例中良性21例,低度恶性8例,恶性5例。胃肠间质瘤中有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免疫组化标记:肿瘤细胞以CD117和CD34阳性为主。结论:CD117,CD34标记阳性对胃肠间质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对1998年1月至2006年3月收治的21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病理特点及外科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胃肠道间质瘤发生部位:胃16例(76%),小肠2例(9%),结直肠3例(14%).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52%)和腹部肿块(47%).21例均行手术切除.全组术后均未行放、化疗,随访6~45个月,随访率为100%.恶性胃肠道间质瘤存活3年以上者10例.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好发部位以胃及小肠最多见,以消化道出血、腹部肿块表现为主.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有赖于病理形态学检查与免疫组化的结合.完整的局部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组织化学表达特征。方法对61例GIST作了临床病理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化分析,同时观察8例胃肠道平滑肌瘤作对比。结果61例GIST的CD117和CD34阳性率分别为100%和83.6%。8例平滑肌瘤CD117和CD34均为阴性,结蛋白(desmin)和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均呈弥漫强阳性表达。结论CD117和CD34标记阳性是确定间质瘤最具有诊断价值的依据,但不能作为良恶性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1996~2006年胃肠道间质瘤17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有消化道出血17例、腹痛16例、腹部肿块7例、肠梗阻5例;肿瘤原发于胃5例、十二指肠4例、空回肠6例、结直肠2例;镜下梭形细胞型9例、上皮细胞型5例、混合细胞型3例,良性肿瘤6例、交界性肿瘤3例、恶性肿瘤8例;免疫组化:CD117(+)17例、CD34(+)16例、VIM(+)17例、NSE(+)2例、DES(+)3例、S-100(+/-)2例;择期手术10例,急症手术7例,根治手术13例;随访复发10例、转移8例、死亡7例、存活10例。结论:消化道出血、腹痛、腹部肿块及肠梗阻是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临床症状,内镜和影像学检查只能提供定位诊断,确诊靠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根治手术切除或(和)格列卫治疗,良性、交界性肿瘤预后较好,恶性肿瘤复发转移及死亡率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直肠间质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直肠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16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12例行肿瘤完整切除术,2例行肿瘤不完整切除术,2例行探查术.其行肿瘤完整切除术者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66.7%、50.0%,中位生存时间为47个月.CD117,CD34表达率分别为87.5%、75.0%.结论 CD117和CD34是确诊直肠间质瘤最有价值的依据,肿瘤完整切除是直肠间质瘤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9.
李迎春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32):993-99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4月-2007年7月收治的16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不适(8/16),消化道出血(6/16);病变部位为胃14例,十二指肠1例,小肠1例。14例行手术治疗。16例镜下均见梭形细胞,其中良性9例,交界性4例,恶性1例,胃癌伴良性间质瘤1例。免疫组化CD11(7+)73%,CD3(4+)73%,SMA(-)73%,S-100(-)67%。结论内镜和影像学检查是发现胃肠道间质瘤病变的主要手段,术前确诊仍较困难,手术切除是病理确诊和治疗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20.
解乃昌  卢军峰  覃新干 《广西医学》2011,33(10):1325-1327
目的总结小肠原发性胃肠间质瘤(GIST)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31例原发性小肠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肿瘤完全切除手术后复发、转移情况及术后总生存时间。结果完全切除术29例,术后随访26例,随访期12~84个月。其中低度恶性4例,中度恶性6例,均无复发和转移,无1例死亡;高度恶性GIST16例术后2年内总复发率、转移率分别为31.2%(5/16)、50.0%(8/16),病死率分别为25.0%(4/16)、43.8%(7/16)。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小肠GIST肝转移2例,其中1例伴肺转移和大量胸腔积液,服药6个月肿瘤无进展,1例服药3个月后肝脏转移灶明显缩小,内部液化坏死区增大,15个月后因肿瘤破裂大出血死亡。结论原发性小肠GIsT的术后复发、转移与是否获完全切除术和间质瘤的恶性度有关,且常在术后2年内出现。恶性度高的患者术后更应密切随访,诊断复发、转移后可选择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