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分析足底主要韧带损伤后足底压力及接触面积的变化情况. 方法 7例正常成人新鲜尸体足标本,解剖显露并依次切断足底跖筋膜,弹簧韧带、跖长韧带、跖短韧带,模拟足底主要韧带损伤.经电子万能试验机逐级加载至700 N,利用F-scan足底压力测鼍系统,测量足底韧带损伤前后足底压力峰值及接触面积的变化情况,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标本后足部位一直为压力峰值区,当足弓内在维持结构损伤后,前足压力增加,峰值压力位于第3跖骨头下;而足底接触总面积无明显改变. 结论 足底韧带损伤后,足底压力分布将发生改变,足外侧的应力集中,可能是出现临床症状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第1跖趾关节融合术后对前足功能影响,以及对推进期足底压力的影响.[方法]15例患者共18足,行第1跖趾关节融合术后2年以上,根据AOFAS评分系统,对第1跖趾关节功能评分,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足底压力测试.测量前足底推进期的(足母)趾下、第1~5跖骨下共6处的峰值压强、峰值压力、压强-时间积、压力-时间积四个参数.[结果]融合术后AOFAS第1跖趾关节评分满意,术后组的(足母)趾下四项参数均明显小于正常人组.与时间相关的参数在(足母)趾下,以及第2、4、5跖骨头下小于正常人组,并具有明显差异.第1跖骨头下的峰值压强与峰值压力与对照组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第1跖趾关节融合术后患者在推进期,前足跖骨头的足底压力分布与正常人基本相同.术后前足功能改善.术后(足母)趾下压力减少,但是对前足压力分布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对第1跖楔关节融合术后疗效的分析评价。方法:2013年6月至2014年1月,采用第1跖楔关节融合术治疗16例(20足)拇外翻伴第1序列不稳定患者,均为女性;年龄42~52岁,平均(46.5±2.9)岁;病程3~5年,平均2.5年。另选取20名健康女性为正常对照组,只选取单侧1足,共20足,年龄41~55岁,平均(46.8±4.5)岁。手术前后采用AOFAS评分系统对患足的功能。采用Foot Scan足底压力测试系统,记录并比较手术前后患足及正常对照组足第1~5跖骨头下的动态峰值压力、压强及冲量指标。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24~30个月,平均27.4个月。术后患足拇外翻畸形得到纠正,第2跖骨头下痛性胼胝体消失。术前患足AOFAS评分(45.55±12.28)与术后(85.45±6.7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足第1跖骨头下峰值压力、压强术前较正常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足第2骨头下峰值压力、压强及冲量术前较正常对照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足第1跖骨头下峰值压力、压强术后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足术后第2跖骨头下3项指标较术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第4、5跖骨头与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第1序列不稳定患足第1、2跖骨头下的压力与正常足有明显区别,行第1跖楔关节融合术可恢复第1、2跖骨头下正常的足底压力,而通过足底压力分析可进一步评价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躅外翻足手术前、后籽骨位置的变化,及其与跖趾关节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80只足(外翻足39只、正常足41只)作为研究对象,参考正常足籽骨位置,对足母外翻手术前、后籽骨到第2跖骨的距离、籽骨相对于第1跖骨的位置、第1跖趾关节功能的评分别行t检验.[结果]正常足、(足母)外翻足手术前、后,籽骨到第2跖骨干的距离比较P值均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足母)外翻足手术前后,籽骨相对于第1跖骨的位置变化、第1跖趾关节功能评分比较P值均小于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籽骨相对于第1跖骨的位置和跖趾关节评分关系密切,手术前、后发生显著变化,籽骨相对于第2跖骨位置不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5.
余霄  庞清江 《中国骨伤》2015,28(2):157-161
目的 :测量第1跖跗关节骨折脱位3种内固定对前足足底压力的变化,为选择内固定提供实验参考。方法:取8具新鲜足标本,制成第1跖跗关节骨折脱位模型,依次进行3.5 mm全螺纹皮质骨螺钉,1/4管形钢板及加压骑缝钉固定。经加载600 N后,通过F-scan足底压力分析系统,测量前足足底压力的变化。结果:第1跖跗关节骨折脱位后,第1跖骨头下的峰值压力将减小,而第2跖骨头下的峰值压力将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第1跖跗关节分别采用螺钉、钢板进行固定后,第1、2跖骨头下的峰值压力都将趋于正常状态,而进行骑缝钉固定后,虽然第1、2跖骨头下的峰值压力都有所恢复,但仍与正常状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当第1跖跗关节骨折脱位后,邻近跖骨头可能存在着"负荷转移"的调节机制以代偿部分足底压力;当第1跖跗关节骨折脱位采用螺钉和钢板内固定治疗后,前足足底压力都可恢复至正常状态,而若采用骑缝钉固定,则前足足底压力仍难以恢复至正常状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微创截骨技术治疗小趾囊炎足底压力变化。[方法] 2017年4月~2018年9月采用微创截骨手术治疗小趾囊炎患者37例(71足)纳入本研究,另外选择33例66足正常者对照。采用Footscan足底压力系统于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测量第1跖骨至第5跖骨(M1-M5)动态峰值压力(peak force, PF)、压强(peak pressure, PP)和冲量(peak impulse, PI)。[结果]患者均顺利手术,且随访(14.13±2.02)个月。正常人组各跖骨头的PF、PP和PI由大到小依次为M2M3M1M4M5,而术前患者组为M5M3M2M4M1,但末次随访时,患者组改变为M2M3M1M4M5,与正常人组各跖骨头应力分布一致。患者组术前M2-M5的PF、PP和PI值均显著高于正常人组(P0.05),但是末次随访时患者组M1~M5的PF、PP和PI与正常人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术前与末次随访时PF、PP和PI比较,各跖骨头的PF、PP和PI均显著减小,其中M2~M5的3项力学指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1的2项力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年龄与术前第5跖骨头PP呈正相关。[结论]微创截骨技术可有效恢复前足正常负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弹性固定方式修复Lisfranc韧带损伤的关节稳定性,并比较空心钉固定的优劣,为临床正确的选择重建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健康男性志愿者的足部三维CT图像,利用Mimics16.0、Geomagic、Cero4.0分别建立正常对照、Liafranc韧带损伤、弹性重建和空心钉重建4个足部三维模型。计算轴向载荷下,C1-M2间的总位移量、横向位移量、纵向位移量。[结果]空心钉重建模型的总位移量显著小于弹性重建模型和正常模型,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弹性重建模型总位移量在中立位时和正常模型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跖屈30°位,弹性重建模型总位移量大于正常模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心钉重建模型的纵向位移量显著小于弹性重建模型和正常模型,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弹性重建模型横向位移量和正常模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弹性固定修复Lisfranc韧带能够为跖跗关节损伤后韧带和关节囊愈合提供良好的力学环境,有效避免空心钉固定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正常足与跖痛症跖骨长度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量正常足与跖痛症跖骨长度及长度比,探索跖骨长度和长度比与跖痛症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为跖骨截骨等手术找出可靠参数.[方法]选正常成人志愿者足100只、跖痛症足20只,加放5 cm金属标尺后进行X线片检查,测得正常与跖痛症足第1~5跖骨长度,得出正常足第1~5跖骨平均长度及长度比,并经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跖痛症组各跖骨长度均值大于正常组(P<0.05),正常足跖骨长度有相对固定的比例,跖痛症足胼胝体对应跖骨长度值均大于正常组跖骨长度比值.[结论]依据跖骨长度比例,选择跖痛症截骨术式,截骨时确定截骨量,并作为跖骨骨折恢复长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21):1997-1999
[目的]探讨微创截骨与Weil截骨两种不同术式治疗跖痛症的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对51例(64足/104跖骨)轻度跖痛症患者分别行跖骨颈部微创截骨抬高术(A组,24例/26足/55跖骨)和Weil截骨术(B组,27例/38足/49跖骨)。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责任跖骨的VAS评分、ACFAS评分及跖骨头下最大压力、最大压强及冲量变化,评价两组病例的临床疗效。[结果]术后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20个月。A、B两组病例手术前后VAS评分和ACF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ootscan足底压力测试手术前后责任跖骨头下最大压力、最大压强及冲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病例术后VAS评分、ACFAS及足底压力测试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出现截骨延迟愈合4例(4跖骨)。[结论]两种截骨术均能有效缓解跖痛症的疼痛症状。微创截骨抬高术治疗跖痛症,疗效确定,易于掌握,并发症少,适合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糖尿病伴足趾畸形的足底压力分布特征及其临床意义,评价三维动态足底压力分析技术在该症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32例糖尿病伴锤状趾、爪形趾及多发足趾畸形患者及32例健康自愿者,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两组年龄、性别组成、体重指数近似,且经规范的行走训练后,应用三维动态足底压力分析系统(F-scan Mobile,Tekscan,USA),测量对比分析病例组及对照组的足底总峰值压力及足拇趾、第1~5跖骨头、中足、后足等7个解剖区域平均峰值压力分布的差异。结果病例组及对照组在一个步态周期中的足底总峰值压力、第1~5跖骨头及后足的平均峰值压力存在较大差异(P〈0.05),其中病例组第1、2跖骨头底部压力(302.5±34.8kPa,375.2±47.1 kPa)较对照组(242.8±19.3 kPa,253.7±22.1 kPa)明显增高;两组中足平均峰值压力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后足平均峰值压力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糖尿病伴足趾畸形可使跖骨头下的压力增高。三维动态足底压力分析技术可早期检测该病理力学变化,从而对预防糖尿病足部溃疡形成及指导治疗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内固定术后,椎弓根螺钉断裂与植骨融合方式之间的关系,以探讨胸腰椎骨折植骨融合的最佳方式。[方法]回顾性研究1995年5月~2005年12月本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胸腰椎骨折病人197例,其中A组单纯内固定(不植骨)患者14例,B组“H”形椎板植骨21例,C组横突间植骨67例,D组椎间、椎内联合横突间植骨95例。[结果]术后随访6~32个月,内固定断裂12例,其中A组4例,B组3例,C组5例,D组0例,4组中D组内固定断裂率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结论]椎间、椎体内联合横突间植骨重建脊柱三柱的稳定性,符合人体生物力学原理,能有效降低内固定断裂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volume of the hypophysis, of the epiphysis and of the subfornical organ to body weight and volume of the hypothalamus were studied on 193 rodents belonging to 41 species. Concerning the volume of the hypophyseal lobes the regression slopes of Rodentia occupy an intermediate position between those of Isectivora and Prosimians studied by BAUCHOT. The volume of the epiphysis increases more rapidly with the weight of the body than that of the hypophyseal lobes, the volume of the subfornical organ increases on the contrary more slowly.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