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儿童沙门菌感染的流行特征和耐药模式。方法分析2012年2月—2014年9月住院且粪便细菌培养出沙门菌菌株患儿的临床特点,以及沙门菌的血清型和药敏试验结果。结果从2 678例住院患儿粪便标本中检测出87株沙门菌,5—9月份共检测出64株(73.56%)。87例沙门菌阳性患儿中,男58例、女29例,其中2岁的68例(78.16%)。临床症状主要为脓血便65例(74.71%),发热72例(82.76%)。合并有轮状病毒感染10例(11.49%)。经沙门菌血清学鉴定,分别为布利丹沙门菌6株,肠炎沙门菌6株,鼠伤寒沙门菌5株,亚利桑那沙门菌3株,奥拉宁堡沙门菌2株,策维埃沙门菌2株,纽兰芝沙门菌、德比沙门菌、阿哥纳沙门菌、布伦登芦普沙门菌、埃可沙门菌各1株。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沙门菌对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庆大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94.25%、87.36%、87.36%,有26株(29.89%)沙门菌呈多重耐药。结论 2岁儿童沙门菌易感,男性患儿居多,主要表现为脓血便、发热,有部分合并轮状病毒感染;沙门菌血清型以布利丹沙门菌、肠炎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多见,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甚至多重耐药。  相似文献   

2.
黄辉  邓莉 《临床儿科杂志》2023,(11):811-814
非伤寒沙门菌(nontyphoidal Salmonella,NTS)属于沙门菌属的肠道沙门菌种,感染人类后主要引起急性胃肠炎的表现,5岁以下儿童易感,夏季多见,腹泻与发热是最常见症状,大便性状多样。最常见的血清型有肠炎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和纽波特沙门菌,多数患者仅需补液及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对症治疗,存在侵袭性感染风险的人群、明确鼠伤寒沙门菌感染应考虑抗菌药物治疗,儿童首选抗生素为三代头孢菌素。近年国内NTS耐药率有增加趋势,疑似感染者尽可能在开始抗感染治疗前完善病原学检测。非伤寒沙门菌感染的临床诊疗仍存在许多争议,提高临床病例病原学确诊率、推广快速病原诊断方法、开展高循证质量临床试验,有助于规范非伤寒沙门菌胃肠炎的诊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儿童侵袭性沙门菌感染的病原血清型分布及耐药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经血液或脓液培养确诊的66例侵袭性沙门菌感染患儿的临床特点、血清型分布和药敏结果。结果 66例患儿中,男48例、女18例,2岁以下43例;住院患儿60例,门诊患儿6例;5—10月份检出者占80.30%。住院患儿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55例(91. 67%)、腹痛和/或腹泻32例(53. 33%)、贫血36例(60. 00%)、咳嗽28例(46. 67%)、肝脏肿大24例(40. 00%)、脾脏肿大12例(20.00%)。所有患儿中,白细胞总数升高45例(68.18%),嗜酸性粒细胞比例下降56例(84.85%),其中15例嗜酸性粒细胞消失,超敏C反应蛋白不同程度升高51例(77. 27%)。沙门菌血清型主要分布在D群和B群,分别为26例(39.39%)和22例(33.33%);未检出耐亚胺培南和厄他培南侵袭性沙门菌菌株,检出菌株对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和氨曲南的敏感率均70.00%。结论儿童侵袭性沙门菌感染在2岁婴幼儿中最为多见,5—10月份高发,血清型以D群和B群为主,临床表现多样,应结合血清型及药敏结果慎重选择抗生素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儿童侵袭性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及耐药模式。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6家医院血流和脑脊液鲍曼不动杆菌培养阳性的98例住院患儿的基本信息、临床资料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根据感染菌株对碳青霉烯类的敏感性,分为碳青霉烯类敏感鲍曼不动杆菌(CSAB)组和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CRAB)组;根据感染可能的来源,分为医院感染组和社区感染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检验、秩和检验进行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侵袭性CRAB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98例患儿中男56例、女42例,发病年龄8(2,24)月龄,62例(63%)来自农村。87例(89%)为血液感染,12例(12%)为脑膜炎(1例同时合并血流感染)。66例(67%)接受了侵袭性操作或手术,54 例(55%)接受了含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治疗。CRAB组24例、CSAB组74例。CRAB组患儿起病年龄低于CSAB组[4(1,9)比10(4,24)月龄,Z=-2.16,P=0.031],CRAB组患儿在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接受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治疗、合并肺炎及发生不良预后的比例均高于CSAB组[6例(25%)比 4例(5%)、18例(75%)比36例(49%)、17例(71%)比 17例(23%)、6例(25%)比4例(5%),χ2=5.61、5.09、18.32、5.61,均P<0.05]。医院感染组77例、社区感染组21例。医院感染组患儿在院内感染高危病房住院的比例、住院时间、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种类、抗菌药物治疗时间均高于社区感染组(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农村地区居住(OR=8.42,95%CI 1.45~48.88)、先前机械通气(OR=12.62,95%CI 1.31~121.76)、先前的抗菌药物治疗(OR=4.90,95%CI 1.35~17.72)是CRAB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CSAB菌株庆大霉素耐药率为20%(13/65),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6%,而CRAB分离株对氨苄西林-舒巴坦(20/20)、头孢吡肟(23/23)、派拉西林(17/17)、美罗培南(23/23)和亚胺培南(24/24)耐药率均为100%,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也高达42%~96%。结论我国儿童侵袭性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多数为医院感染。侵袭性CRAB感染患儿预后更差,分离到的CRAB菌株耐药率高。农村地区居住、先前机械通气和先前抗菌药物治疗是侵袭性CRAB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加强院感防控和抗菌药物管理,降低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儿童沙门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和耐药情况,为临床诊疗提供帮助。方法 收集2013~2017年经粪便培养出沙门菌阳性的163例住院患儿的临床特征、沙门菌血清型分布情况及药敏试验结果,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3例沙门菌阳性患儿中,≤ 1岁患儿79例(48.5%);临床表现以发热、腹泻为主,体温 > 39℃达121例(74.2%),腹泻超过10次/d有52例(31.9%),且合并呼吸道感染多见,共56例(34.4%);沙门菌感染好发于夏秋季,5~10月共检出131例(80.4%)。血清分型以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为主,分别为100例(61.3%)、15例(9.2%);不同血清型沙门菌对头孢噻肟耐药率均在20%以上,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性较高,尚未出现对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耐药株。结论 ≤ 1岁婴儿夏秋季易感染沙门菌,常见血清型为鼠伤寒沙门菌;临床表现以发热、腹泻为主,合并呼吸道感染多见;沙门菌对三代头孢菌素类的耐药率有所增加,临床治疗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 检测儿童侵袭性与非侵袭性肺炎链球菌(SP)的耐药性,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治疗不同部位SP 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09 年1 月至2013 年12 月诊断为侵袭性肺炎链球菌疾病(IPD)的70 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同期随机选取因SP 所致下呼吸道感染住院的164 例患儿为对照组。采集IPD 患儿无菌部位(血液、脑脊液等)标本和对照组患儿痰液标本行细菌培养,并对分离的SP 行药敏分析。结果 70 例IPD 患儿无菌部位中共分离到82 株侵袭性SP,其中分离自血液49 株(60%),脑脊液19 株(23%)。5 年间侵袭性SP菌株的检出率呈下降趋势(P<0.01);侵袭性与非侵袭性菌株中青霉素不敏感SP(PNSP)的总检出率(27% vs17%)及各年度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侵袭性PNSP 对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吡肟的不敏感率明显高于青霉素敏感SP(PSSP)(P<0.01)。侵袭性和非侵袭性SP 对头孢噻肟、头孢曲松、美罗培南的不敏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侵袭性和非侵袭性SP 的多重耐药率分别为89% 和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侵袭性SP 易侵入患儿血液,总检出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药敏分析结果对于不同类型SP 感染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儿童腹泻沙门菌和志贺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方法收集2014年5月至2015年10月我院腹泻门诊112例1~8岁患儿粪便标本,用诊断血清和VITEK 2系统进行鉴定并行药敏试验。结果112例患儿粪便标本检出沙门菌78株,志贺菌34株。沙门菌血清型分布主要为B群鼠伤寒沙门菌34株(43.6%)及德尔卑沙门菌11株(14.1%);D群20株(25.6%)肠炎沙门菌。志贺菌血清型分布主要为31株(91.2%)弗氏志贺菌。78株沙门菌的药敏试验敏感率较高的药物依次为亚胺培南、厄他培南、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34株志贺菌的药敏试验敏感率较高的药物依次为亚胺培南、厄他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呋喃妥因、头孢他啶。结论儿童腹泻沙门菌检出率最高依次为鼠伤寒、肠炎及德尔卑沙门菌,志贺菌以弗氏志贺菌为主。沙门志贺菌属引起的儿童腹泻抗菌药物敏感率较高的药物为亚胺培南、厄他培南、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较高依次为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第三、四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可以作为临床经验用药的首选药物,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效果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侵袭性铜绿假单胞菌感染(IPAI)抗菌药物治疗现状及分离菌株药敏试验结果。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3月住院的61例IPAI患儿的临床资料及61株侵袭性铜绿假单胞菌(IPA)菌株的药敏试验结果,比较48例经验性抗铜绿假单胞菌治疗与13例非抗铜绿假单胞菌治疗患儿以及27例经验性碳青霉烯类治疗与19例非碳青霉烯类治疗患儿的临床特征。结果 61例IPAI患儿中,男37例、女24例,中位年龄2.1(0.6~9.1)岁。院内死亡12例(19.67%),脓毒症休克15例(24.59%)。经验性非抗铜绿假单胞菌治疗患儿感染后住院时长较抗铜绿假单胞菌治疗患儿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而重症病房入住率、院内死亡、脓毒症休克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验性碳青霉烯与非碳青霉烯治疗患儿的重症病房入住率、院内死亡、脓毒症休克发生率、感染后住院时长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1株IPA菌株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的敏感率为85%~90%,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敏感率为90%~95%。结论重庆地区IPA菌株对常用抗铜绿假单胞菌抗菌药物有较高敏感性,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或其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可作为经验性治疗IPAI患儿的首选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儿科住院患儿肺炎链球菌(SP)脑膜炎的临床特征,同时对培养出的SP菌株进行抗菌药物耐药性分析,以帮助临床早期诊断,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14例SP脑膜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 14例SP脑膜炎患儿中,高热13例(93%),抽搐9例(64%),合并败血症7例(50%)。白细胞计数增高11例(79%),CRP增高10例(71%)。所有患儿脑脊液有核细胞计数增高,分类均以中性粒细胞为主,9例(64%)患儿脑脊液蛋白定量结果 1 000 mg/d L。经治疗后10例(71%)患儿痊愈,2例(14%)患儿有后遗症,2例(14%)患儿死亡。SP对青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四环素和磺胺耐药率高,均高于60%,对阿莫西林耐药率较低(7%),未发现对万古霉素、氯霉素、左旋氧氟沙星耐药菌株。结论实验室辅助检查指标对于区分SP脑膜炎和其他病原菌引起的脑膜炎无特异性。SP对儿科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情况严重,因此对SP的耐药情况应进行检测,以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0.
儿童侵袭性肺炎链球菌病的临床特征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儿童侵袭性肺炎链球菌病(IPD)的临床特征及耐药性资料,以提高对该病的诊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9年6月55例IPD患儿的临床资料;采集患儿的血液、脑脊液、腹水、纵隔及软组织引流液标本,经实验室培养、分离、鉴定出64株肺炎链球菌(SP),检测其对青霉素等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 55例IPD患儿中男32例,女23例,男女比例为1.39:1.年龄47 d~12岁,其中2岁以下占62%.临床诊断败血症38例(69%);化脓性脑膜炎9例(16%);臀部或颈部脓肿7例(13%);化脓性腹膜炎1例.13例(24%)有基础疾病,以白血病最多见(31%).3例(5%)有外科手术史;3例(5%)合并病毒感染,2例(4%)合并支原体感染.发病以冬春季为主(73%),89%系社区获得性感染.临床治愈40例,好转12例,死亡3例(5%);9例(16%)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各年度侵袭性SP检出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93,P<0.01);青霉素中介SP和青霉素耐药SP检出率分别为30%和41%;SP对红霉素和氯林可霉素的耐药率高达94%和88%;多重耐药率达89%.结论 IPD好发于5岁以下尤其是2岁以下儿童,24%患儿存在基础疾病.临床疾病以败血症和化脓性脑膜炎最常见.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非药物性干预措施解除后, 昆明地区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住院患儿的临床特点及重症患儿的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病例总结, 分析2022年12月10日至2023年1月9日昆明市6家三甲医院1 145例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的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 根据临床严重程度将患儿分为普通组和重症组, 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采用t检验、χ2检验和Mann-WhitneyU检验进行组间比较, 采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重症组的危险因素。结果 1 145例患儿中男677例、女468例, 就诊年龄1.7(0.5, 4.1)岁, ≤3岁758例(66.2%), >3岁387例(33.8%)。有基础疾病89例(7.8%)、无基础疾病1 056例(92.2%)。接种疫苗者(≥1剂)319例(27.9%),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748例(65.3%), 死亡6例(0.5%)。普通组1 051例、重症组94例。重症组的接种疫苗的比例、就诊年龄、淋巴细胞计数和CD8+淋巴细胞比例均低于普通组[36例(38.3%)比2...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遵义地区小儿沙门菌感染临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分析1979~2001年沙门菌感染住院病例临床资料。结果:确诊沙门菌感染649例中,伤寒466例、副伤寒62例(其中甲型55例)、鼠伤寒121例。伤寒、副伤寒发病年龄绝大多数>3岁,鼠伤寒新生儿多见。结论:沙门菌感染发病在经济贫困和卫生条件差的地区多见,治疗必须以药敏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10岁以上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住院的118例>10岁PNS患儿的临床特点、肾脏病理表现和随访预后, 同期408例≤10岁PNS患儿作为对照组, 采用χ2检验比较组间临床分型、病理分型、激素耐药及肾小管间质病变情况;>10岁的PNS中激素耐药(SRNS)患儿分为初始耐药组和迟发耐药组, 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比较不同组间患儿尿蛋白持续阳性情况, 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组间肾脏病理类型。结果 118例>10岁的PNS患儿中男74例、女44例, 发病年龄12.1(10.8, 13.4)岁;≤10岁的PNS患儿408例, 发病年龄4.5(3.2, 6.8)岁。>10岁PNS患儿中SRNS比例显著高于≤10岁患儿[24.6%(29/118)比15.9%(65/408), χ2=4.66, P=0.031], 病理分型较≤10岁患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均以微小病变最常见, 分别为56.0%(14/25)和60.5%(26...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晚发型败血症是新生儿期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也是新生儿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新生儿一旦感染,病情可以迅速恶化,故早期有效的抗菌素治疗至关重要.该研究的目的 就是通过回顾性地分析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LONS)的病原菌及其药敏,以指导临床早期对可疑LONS患儿合理用药.方法 对2002年1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温州医学院附属育英儿童医院NICU收住的具有临床表现以及至少一次血培养阳性的LONS临床特点、药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2例LONS多通过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径感染,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其中院内感染22例,社区感染80例,院内感染组与社区感染组比较,患儿胎龄小,体重轻,发病早(t=2.255、P<0.01,t=8.818、P<0.01,t=7.58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血培养共检出110株病原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居首(50/103,48.5%),其次为肺炎克雷伯杆菌(16/103,15.5%)、金黄色葡萄球菌(9/103,8.7%).社区感染主要病原菌为葡萄球菌属和大肠埃希菌,院内感染则为肺炎克雷伯菌.大部分(>80%)的葡萄球菌尤其是CNS对青霉素类、红霉素及头孢唑啉耐药,MRSA达66.7%(6/9),但对万古霉素未发现耐药,大部分对利福平亦敏感.几乎所有(15/16)的ESBLS肺炎克雷伯菌具多重耐药性,仅对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以及喹诺酮类等少数抗菌药物敏感.发现1例对万古霉素耐药的粪肠球菌,然而,未发现B组链球菌感染的病例.结论 LONS临床表现非特异性,B组链球菌不是温州地区社区感染LONS的主要致病菌.由于医院和社区抗菌素的滥用,出现越来越多的多重耐药菌.对于可疑败血症患者应常规进行血培养以确定病原菌,并根据最可能的病原菌选用相关抗生素.为减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应尽量减少第三代头孢菌素的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当前从我国住院肺炎儿童分离的肺炎链球萧血清型分布和不同血清型菌株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状况,评估应用疫苗预防儿童肺炎链球菌感染和控制耐药菌传播的价值.方法 肺炎链球菌分离自4家儿童医院呼吸科年龄≤5岁的住院肺炎患儿,采用荚膜肿胀试验进行血清型分析,E试验法检测菌株对8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279株肺炎链球菌中以19F型为最常见(占60.6%),其次为19A(9.7%)、23F(9.3%)和6B(5.4%),7价结合疫苗(PCV7)覆盖率为81.0%,PCV7在青霉素不敏感菌株和敏感菌株中的覆盖率分别为84.2%(202/240)和61.5%(24/39).超过90%的19F和19A型菌株对青霉素不敏感,19F型以中介株为主(71.6%),19A型以耐药株为主(55.6%).结论 住院儿童肺炎病例分离的肺炎链球菌以19F、19A、23F和6B型常见;PCV7覆盖大多数肺炎链球菌和青霉素不敏感菌株,应用该疫苗可有效地预防国内儿童肺炎链球菌感染和阻止耐药菌株传播;非PCV7覆盖的19A型具有较强耐药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江苏省无锡地区儿童原发性十二指肠胃反流(DGR)对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耐药性的影响, 为后续DGR患儿抗HP药物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2月, 因腹痛、恶心、呕吐、消化道出血、消化不良等上消化道症状就诊于无锡市儿童医院消化科门诊且接受了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和HP检查的患儿临床资料。根据胃镜检查结果, 分为DGR组(217例)和不伴DGR的对照组(1 252例), 对其年龄、性别、HP感染率及腹痛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1 469例患儿, 中位年龄11(9, 14)岁, 男808例(55.0%), 女661例(45.0%)。HP感染共检出322例(21.9%)。DGR组患儿中位年龄高于对照组[13(11, 15)岁比11(8, 14)岁, P<0.001];不同年龄段间DGR发病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高年龄段DGR发病率增加(χ2=45.963, P<0.001)。DGR组与对照组患儿在性别及是否以腹痛为首发症状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GR组患儿检出HP阳性47例(22.0%), 对照组检出HP阳性275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体外膜氧合(ECMO)治疗脓毒症患儿常用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PK)和药物效应动力学(PD)参数特点。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选择2021年3月至2022年12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接受抗菌药物并使用ECMO治疗的20例确诊或疑似脓毒症患儿为ECMO组, 通过治疗药物监测(TDM)分析抗菌药物PK-PD参数。回顾性收集同科室同期使用万古霉素且未接受ECMO治疗的25例脓毒症患儿作为对照组。用Bayesian反馈法计算患儿的万古霉素个体PK参数, 比较两组间PK参数差异, 分析谷浓度与曲线下面积(AUC)的相关性。采用Wilcoxon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ECMO组20例中男6例、女14例, 发病年龄47(9, 76)月龄。ECMO组中12例(60%)患儿使用万古霉素, 谷浓度<10 mg/L 7例, 10~20 mg/L 3例, >20 mg/L 2例;AUC/最小抑菌浓度(MIC)(MIC=1 mg/L)<400 1例, 400~600 3例, >600 8例。11例(55%)患儿使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 50%给药间隔时的血药浓度(简称CT50)&...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儿童复杂性泌尿道感染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住院的复杂性泌尿道感染(CUTI)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128例患儿,男75例、女53例,多以发热(111例,86.7%)为主要临床表现,复杂因素中以膀胱输尿管反流(83例,64.8%)最为常见。与≥3岁组比较,<3岁组膀胱输尿管反流比例较高,而神经源性膀胱和肾功能不全多比例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分离出72株病原菌,大肠埃希菌居首位(17株,23.6%);药敏提示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耐药性最高(100%),而对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亚胺培南等药物较为敏感。神经源性膀胱和膀胱输尿管反流是CUTI患儿泌尿道感染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09、5.40,P均<0.05)。高级别膀胱输尿管反流组的泌尿道感染复发率(76.6%)高于低级别反流组(52.8%),低级别反流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组复发率(37.5%)低于未使用抗生素组(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5例患儿行手术治疗以解决泌尿系畸形,术后泌尿道感染的复发率(11.4%)低于术前(3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CUTI临床表现不典型,以不明原因发热多见。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膀胱输尿管反流和神经源性膀胱是复发的高危因素。低级别膀胱输尿管反流患儿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治疗以及泌尿道畸形患儿进行手术治疗可明显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儿童侵袭性念珠菌病的临床特征,探讨念珠菌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乌鲁木齐市5家三级医院确诊或临床诊断的134例侵袭性念珠菌病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多中心、回顾性研究方法,检测患儿真菌感染类型及构成比,比较念珠菌血流感染组及非血流感染组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应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念珠菌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134例患儿中分离出134株念珠菌菌株,其中非白色念珠菌占53.0%。侵袭性念珠菌病在PICU及非PICU病区的发生率分别为41.8%、48.5%。血流感染为主(68例,50.7%),其次为尿路感染(45例,33.6%)。念珠菌血流感染组与非血流感组在年龄及广谱抗生素使用率、慢性肾功能不全发生率、心力衰竭发生率、留置尿管率及非白色念珠菌感染率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1~24个月)(OR=6.027)、非白色念珠菌感染(OR=1.020)是念珠菌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侵袭性念珠菌病在儿科ICU及非ICU病区发生率基本相同;感染菌株以非白色念珠菌为主;血流感染为最常见的念珠菌感染形式;年龄1~24个月及非白色念珠菌感染患儿发生念珠菌血流感染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住院患儿细菌培养标本中所检出肺炎链球菌的分布、血清型及耐药性特征。方法 收集2013年3月至2014年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呼吸、感染及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195例患儿送检的细菌培养标本,对其进行肺炎链球菌常规检测、血清分型和药物敏感性试验。按照2013年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推荐的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标准进行结果判断。应用WHONET 5.6软件对药敏结果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 195例患儿分离到肺炎链球菌,其中婴幼儿占66.1%。195例中共检出20种血清型,其中19F最多,占32.3%,其次19A,占20.5%。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和克林霉素最不敏感(敏感率<5%),对青霉素不敏感率为46.7%。与对青霉素敏感的肺炎链球菌进行抗菌药物耐药性比较后显示,青霉素不敏感肺炎链球菌对头孢噻肟、头孢吡肟、美罗培南和复方新诺明不敏感率均高于敏感菌株,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儿科,肺炎链球菌的检出、流行型别的确定以及耐药性检测均不容忽视,应进行疫苗预防接种和合理选择抗菌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