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远红外线照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流量的影响。方法选择行维持性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流量不理想的尿毒症患者7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分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6例)。观察组采用"非热康谱"TY-102F远红外线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握拳与放松、内瘘局部热敷等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内瘘血流量的变化。结果治疗后内瘘血流量观察组(245.43±10.94)ml/min、对照组(208.47±15.71)ml/min,两组患者较治疗前均有改善,但观察组治疗效果更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远红外线照射可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流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宽谱治疗仪促进血液透析患者新建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的效果。方法:将50例行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处于内瘘养成期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术后予健康教育和功能锻炼指导,研究组术后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宽谱治疗仪治疗,观察两组术后第28天头静脉血管内径、血流量,初次使用内瘘时间,初次透析血流量,初次透析血肿发生率及透析2周后血流量情况。结果:两组术后头静脉血管内径及血流量均较术前改善,且术后研究组头静脉血管内径及每分钟血流量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初次使用内瘘时间明显提前,血流量明显改善,初次透析血肿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宽谱治疗仪对新建动静脉内瘘成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模式对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初期行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初期行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血液透析护理,观察组实施舒适护理模式。观察两组透析第1个月内动静脉内瘘通畅情况、内瘘血液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和对血液透析室护理服务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动静脉内瘘通畅情况、内瘘血液量及满意度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舒适护理模式能显著促进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初期行血液透析患者的内瘘通畅,保证内瘘充足的血流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血液透析室护理服务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功能锻炼联合远红外线治疗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AVF)成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3月在我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80例,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实施功能锻炼联合远红外线照射,2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两组术后内瘘首次使用时间、透析时的血流量及透析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在动静脉内瘘初次使用时间、透析时的血流量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穿刺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功能锻炼联合远红外线照射治疗,明显提高透析血流量,缩短内瘘成熟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为血液透析治疗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与非糖尿病肾病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后成熟度的差异,为透析治疗和护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2017年1月~2019年7月在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的60例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的患者为观察组,随机选取同时期60例非糖尿病肾病患者为对照组,术前术后由专业护理人员通过物理性检查并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2组内瘘成熟度,回顾性分析2组内瘘的成熟状态及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①观察组内瘘成熟时,平均内瘘成熟时间为(88.25±7.30)d,头静脉平均内径为(4.85±1.31)mm,血流量为(586.49±78.33)ml/min,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591,P0.001;t=3.385,P=0.001;t=4.667,P0.001)。②观察组术前桡动脉内径小于对照组,至成熟期时最终扩张程度也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24,P=0.029;t=-3.134,P=0.002)。对照组术后2周的头静脉内径和血流量接近成熟期的数值,观察组术后4周的头静脉内径和血流量才接近成熟期数值。结论糖尿病肾病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后成熟度及血流动力学与非糖尿病患者有差异,准确判断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状态,对于适时开展透析治疗、维持血液透析的顺利开展均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屈臂握拳功能锻炼促进内瘘成熟进行总结和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2012-01—2016-12内瘘患者906例临床资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动静脉内瘘建立后进行基础护理,观察组在基础护理上基础上增加功能锻炼。4周后观察两组静脉内径、血流量和内瘘成熟率。结果对照组患者内瘘头静脉内径(4.06±2.73)mm,血流量(452.48±201.61)mL/min,内瘘成熟312例(68.9%)。观察组内瘘头静脉内径(5.72±1.89)mm,血流量(589.65±186.35)mL/min,内瘘成熟373例(82.3%)。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头静脉内径、血流量、成熟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瘘术后进行科学的功能锻炼可以缩短内瘘的成熟时间,加快内瘘成熟,使患者能够更好的进行血液透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中药沐手方对促进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成熟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0月-2021年5月我院行血液透析的患者7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采用温水沐手,观察组采取中药沐手,连续干预4周.比较两组内瘘血管情况、透析时泵控血流量、动静脉内瘘成熟时间.结果 两组干预4周后血流量、...  相似文献   

8.
邵娜娜  高艳平 《全科护理》2021,19(33):4671-4674
目的:总结促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功能锻炼的最佳证据,并进行实证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8月在医院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的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8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血液透析护理与功能锻炼,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基于最佳证据总结的促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功能锻炼,比较两组病人头静脉血管内径与血流量、内瘘成熟率、内瘘成熟时间、内瘘并发症发生率及功能锻炼依从性.结果:实施基于最佳证据总结的促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功能锻炼后,研究组病人头静脉血管内径与血流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内瘘成熟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病人内瘘成熟率为72.50%(29/40),对照组内瘘成熟率为50.00%(20/40),研究组内瘘成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病人无内瘘并发症发生,对照组内瘘并发症发生率为12.50%(5/40),研究组内瘘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病人功能锻炼依从性为97.50%(39/40),对照组功能锻炼依从性为80.00%(32/40),研究组病人功能锻炼依从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本研究总结了促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功能锻炼的最佳护理证据,并进行实证研究,能明显提升病人功能锻炼依从性,有助于缩短病人内瘘成熟时间,并提高内瘘成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随身灸联合喜疗妥对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血管的影响。方法将在本院2013年3月至2014年11月行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穿刺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热敷联合喜疗妥软膏的方法,实验组采用随身灸联合喜疗妥软膏的方法,比较两组干预3个月后的血管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内瘘使用时间及实验室检查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干预3个月后治疗组患者内瘘血管情况在轻型、中型、重型组的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身灸联合喜疗妥能促进患者动静脉内瘘血管壁损伤的修复,减少硬节等并发症,延长动静脉内瘘血管的使用寿命,获得足够的血流量,保证有效透析,减轻患者疼痛,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透析血流量对血液透析患者内瘘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19年3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首次进行自体动静脉内瘘(autolog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AVF)手术的患者40例和采用AVF进行常规血液透析的患者40例。新AVF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n=20),观察组初始透析血流量160~200 ml/min,1个月后220~250 ml/min;对照组初始透析血流量220~250 ml/min,1个月后280~310 ml/min。成熟AVF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n=20),观察组透析血流量220~250 ml/min;对照组透析血流量280~310 ml/min。患者每周透析3次,持续透析12个月。观察各组内瘘失功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检测相关生化指标,并对透析充分性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内瘘失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减少,其中新AVF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465,P=0.011);成熟AVF患者观察组内瘘失功率(χ~2=3.135,P=0.077)和并发症发生率(χ~2=3.135,P=0.077)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新AVF和成熟AVF患者观察组的透析充分率分别较对照组下降,但Fisher精确检验分析无显著差异(P分别为0.451,0.407)。结论降低血流量能显著减少AVF患者内瘘并发症的发生,改善AVF患者内瘘预后,且对患者的透析充分性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生姜煎水在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0年1月~2013年1月我科12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远心端逆向穿刺法,于透析结束24 h应用喜疗妥外涂于自体动静脉内瘘(AVF)后湿热敷;观察组采用近心端正向穿刺法,于透析过程中在AVF远心端采用生姜水湿热敷。结果:14个月后两组患者血尿素氮、血肌酐、尿素清除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血管狭窄、血管瘤、内瘘血管管疼痛、血流量不足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透析中生姜水热敷保护动静脉内瘘的效果明显,可促进内瘘成熟,延长AVF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血液透析病人连续监测自体动静脉内瘘流量及再循环率的临床意义,为动静脉内瘘的临床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采用自体动静脉内瘘作为血管通路的7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连续观察12个月,应用超声稀释技术每3个月对这些自体动静脉内瘘实际通路流量和再循环率进行1次检测,连续检测3次,然后随访6个月。观察期间记录自体动静脉内瘘在透析过程中实际的透析回路流量(Qa)、透析时的再循环率(AR)、动静脉内瘘流量(AF)、心输出量(CO)。[结果]所有参与研究的病人中,72例完成了第1次、第2次的内瘘监测,70例完成了第3次的数据测量,有2例病人因内瘘闭塞而改用中心静脉导管透析退出随访。在12个月的连续监测过程中病人AF值为256mL/min~2 340mL/min(888mL/min±419mL/min),第1次5例病人AR5%,这5例病人AF值均500mL/min(256mL/min~490mL/min),到随访结束时均发生了栓塞。3次AF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2例病人动静脉内瘘在随访结束时共发生栓塞18例,发生栓塞的18例病人3次监测的平均AF值为709 mL/min±337mL/min,未发生栓塞的54例病人3次监测的平均AF值为1 171mL/min±692 mL/min;栓塞组和未发生栓塞组病人AF值及再循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监测自体动静脉内瘘流量及再循环率对内瘘栓塞风险有很好的预测价值,是早期诊断通路功能不良、早期发现栓塞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动静脉内瘘穿刺间距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充分性的影响。方法根据行血液透析时间的先后次序,将12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患者穿刺时增加动静脉内瘘的穿刺距离,穿刺距离相距10 cm以上;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进行穿刺,未增加穿刺间距。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透析充分性差异。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透析充分性优于对照组和干预前(P0.05)。结论增加动静脉内瘘的穿刺距离可以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透析充分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远红外线照射疗法对终末期肾脏病患者新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的影响.方法 选择于我院就诊并行动静脉内瘘成形手术患者80名,随机进入对照组、治疗组.由同一名术者选用相同的术式完成动静脉内瘘成形手术,术后治疗组给予远红外线照射,对照组不进行远红外线照射,两组患者于术后第1,2,3个月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别测定流出静脉内径及血流量,并于3个月时应用生理成熟内瘘穿刺进行血液透析,观察透析泵控血流量,出现穿刺损伤情况,评价两组患者内瘘生理成熟及临床成熟率.结果 共80名患者入组,其中治疗组39名,对照组38名患者完成观察,治疗组第2,3个月内瘘直径分别为0.45±0.12mm,0.47±0.11mm,高于对照组内径0.42±0.11ml/min,0.43±0.19ml/min(P=0.040,P =0.030);治疗组第2,3个月时内瘘血流量分别为525.4±175.8,574.2±204.3,高于对照组487.8±187.4ml/min,523.2±238.2ml/min,(P=0.000,P=0.010);治疗组3个月时生理成熟率高于对照组(97.4%比89.5%;P=0.040),临床成功率高于对照组(94.9%比84.2%;P=0.040).结论 远红外线照射可改善动静脉内瘘血流量,促进内瘘成熟.  相似文献   

15.
自体动静脉内瘘(AV内瘘)是永久性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患者赖以生存的“生命线”.足够的AV内瘘血流量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充分的根本保证[1].在临床,血管内膜增生引起的非血栓性内瘘狭窄是引发内瘘失功的重要因素之一[2],患者在未达到足够的血流量情况下进行血液透析,待出现内瘘失功时才开始进行干预,严重影响了透析质量.2012年9月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透析中心对使用自体动静脉内瘘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超声稀释法测定内瘘血流量(Qa)及多普勒超声检测血管狭窄[3],并对其中内瘘早期狭窄的透析患者38例采用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膏剂(扶他林)联合远红外线照射治疗,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自行设计的自体动静脉内瘘锻炼器对内瘘成熟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7年9月在我院行前臂桡动脉-头静脉内瘘术患者60例,按透析单双号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在术后1周按术后常规护理行握拳锻炼,每次3~5 min。术后2周对照组采用握力器进行锻炼,每次5~10 s,3~5 min/组,10~20组/d。观察组采用自体动静脉内瘘锻炼器按相同的频次进行锻炼。观察两组患者在术后第4周时头静脉血管直径、血流量内瘘成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第4周,两组内痿成熟率、头静脉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头静脉血流量观察组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内瘘成熟时间分别为(5.83±0.43)周和(7.73±0.54)周。Log-rank生存分析显示8周后,观察组未成熟率为20%,对照组为43.3%,观察组成熟率优于对照组,两组均无内萎并发症发生。结论在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后使用自体动静脉内瘘锻炼器进行有计划的功能锻炼能提高内瘘早期成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集束化护理模式在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管理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南京市中医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且使用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集束化护理模式进行干预,比较两组内瘘并发症发生率、自体动静脉内瘘自我管理能力以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并发症的识别、并发症的管理、并发症的预防得分均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集束化护理模式能降低自体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药外敷联合TDP照射对慢性肾衰竭患者动静脉内瘘功能不良的影响。方法:选取铜陵市中医医院及铜陵市第五人民医院2018年1月—2019年9月期间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60例慢性肾衰竭患者作为试验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喜辽妥软膏外涂,治疗组应用中药外敷联合TDP照射治疗,疗程二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内瘘功能不良的发生及改善情况,同时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别测定治疗前后患者内瘘口直径、血管壁厚、内瘘血流量。结果: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高达96.67%,远高于对照组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内瘘口直径、血管壁厚、内瘘血流量、透析中血流量指标数值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各项指标较对照组升高更为显著(P<0.05)。结论:TDP照射联合中药外敷能减少内瘘狭窄、栓塞、皮下血肿等血管通路并发症的发生,提高透析治疗血流量,延长动静脉内瘘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9.
鼻烟窝动静脉内瘘在血液透析中应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手术部位选择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比较在鼻烟窝与前臂部位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应 用于血液透析的临床疗效。结果:本组354例自体动静脉内瘘中,鼻烟窝动静脉内瘘192例(54. 2%),前臂动静脉内瘘162例 (45. 8%);鼻烟窝和前臂内瘘患者的平均血管吻合口内径,透析时的平均血流量,内瘘的平均成熟时间,内瘘用于透析的平均时间,内 瘘4周、1年、2年和3年通畅率,血栓形成和窃血综合征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前臂内瘘患者动脉瘤的发生率和肿胀手综合征的发生 率较鼻烟窝内瘘显著增加。结论:自体动静脉内瘘为血液透析的最佳选择;鼻烟窝内瘘较前臂内瘘有更多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肘部改良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与传统肘部动静脉内瘘术的应用效果;方法对84例行肘部改良内瘘术患者及79例传统内瘘术患者进行4年的随访研究。比较各组透析期间血管直径、可用血管长度、平均血流量及内瘘通畅率情况。并统计2组患者血栓、动脉瘤、前臂水肿、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以此来判定2种术式的优缺点;结果 2组患者内瘘成熟后均可满足血液透析需求。术后3月传统内瘘术组内瘘平均血流量高于改良内瘘术组(1101.66±189.66ml/min比1199.46±197.23ml/min,P=0.002),改良内瘘术组可用血管长度明显高于传统内瘘术组(15.24±1.17cm比20.59±1.63cm,P0.001),2组术式血管直径无显著差异(6.30±0.59mm比6.20±0.62mm,P=0.284)。2组前2年内瘘通畅率无明显差异(P0.05),第3年改良内瘘术组内瘘通畅率高于传统内瘘术组(P=0.045)。在并发症方面传统内瘘术组血栓发生率高于改良内瘘术组(P=0.047),改良内瘘术组前臂水肿发生率高于传统内瘘术组(P=0.037),两组患者在心力衰竭、动脉瘤等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2组动静脉内瘘术式血流量均较好且通畅率高,肘部改良自体动静脉内瘘术较传统肘部动静脉内瘘术可显著延长穿刺用血管长度,但前臂水肿发生率高于传统内瘘术组,有待于进一步对术式进行改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