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介绍朱章志教授从阴阳六经辨证联合消肿生肌膏辨治糖尿病足的经验。朱章志教授根据阴阳六经变化的规律,以“首辨阴阳,再辨六经”为纲领的阴阳六经辨证方法辨治糖尿病足,认为糖尿病足的证型可分为阳证五型和阴证四型,并联合院内制剂消肿生肌膏外涂,可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
不寐是指睡眠时间或质量不足,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或睡眠维持障碍、睡眠质量下降和总睡眠时间减少,同时伴有日间功能障碍。人的睡眠觉醒节律与自然界相应,“昼精夜瞑”是正常睡眠觉醒节律状态,即白天精力旺盛,夜晚沉睡安眠。张振贤教授经过长期临床实践运用中医药辨治不寐病,发现阴阳平衡、气血调和是正常睡眠发生的基本要素,不寐的主要病机责之于阴阳失衡、气血失常,以致睡眠觉醒节律紊乱,出现卫气白昼出营阴不利“昼不精”、卫气夜晚入营阴不利“夜不瞑”等病理现象。病位与五脏相关,辨证强调“五脏藏神”。临证重在恢复患者“昼精夜瞑”状态,总结出“育阴潜阳,水火相济”“调和气血,贯穿始终”“衷中参西,身心同治”等治疗原则,注重精神调摄,诊治中遵循五脏一体,形神合一,圆机活法,以致阴平阳秘、精神归平。  相似文献   

3.
周亚滨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认为稳定型心绞痛病因病机为心气血阴阳不足,心脉闭阻;病性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病程可分早、中、后三期;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等脏。临证运用辨病、辨证、辨体结合的"三辨"法进行诊治,认为辨病为首要环节,辨证需辨明邪气所属,急则从标、缓则从本,分期论治,同时应考虑患者个体差异,因人而异,辨体选方。  相似文献   

4.
辨时治疗失眠浅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滕晶 《新中医》2005,37(1):84-85
人体的睡眠是一种具有昼夜节律性的生理活动,失眠则是这种正常睡眠-觉醒节律紊乱的结果。而在辨证用药的同时,采用辨时服药的方法,“因时制宜”治疗失眠,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现结合相关文献,就辨时治疗失眠的体会浅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综述中医药通过改善“时钟重置”防治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研究发现,昼夜节律紊乱会影响糖脂代谢及相关激素分泌水平,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中医从“起居有节”出发,以阴阳整体论治为核心,使得中医药从调节昼夜节律紊乱入手防治2型糖尿病成为可能。从中医对昼夜节律的认识、昼夜节律紊乱在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中医药通过改善“时钟重置”进而防治2型糖尿病等方面对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中医药防治2型糖尿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崔晓宁  孙士玲  关徐涛  高萍  王涛  王冰 《新中医》2023,55(10):106-110
从中医学阴阳理论为根本出发点,对肿瘤类疾病的形成、发展以及复发转移的基本病机进行论述。根据《黄帝内经》“阳化气,阴成形”理论,认为阳气不足,阴精无力输布,进而停留在机体,形成瘀血、痰凝、气滞,是肿瘤类疾病的主要病机。治疗应遵循“辨证-辨时-辨体”的原则,注意不忘扶阳,时时消阴,并根据疾病所处的阶段以及患者的体质辨清阴阳权重。在运用温阳散结消阴法时要谨守阳虚病机,才能不耗伤正气。“阳化气,阴成形”理论可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医肿瘤的病因病机学说,也可提高肿瘤类疾病的中医疗效。  相似文献   

7.
总结和阐释《中藏经》首创之脏腑辨证八纲“虚实寒热生死逆顺”。其诊断思想析为:基本观点是天人相应,生理观点是阴阳平衡,病机观点是阴阳否格,辨证要旨是判定顺逆、决断生死,辨证依据是形证脉气,辨证纲领是虚、实、寒、热、生、死、逆、顺。其诊断内容归结为:以面色、身形、脉象、主诉辨虚实寒热,以五色、五脉、时气三者相应与否辨生死逆顺。此八纲以“虚实寒热”辨病机定性,以“生死逆顺”辨病势预后。  相似文献   

8.
儿童特应性皮炎的发生与脾胃和心肾关系密切,依据《黄帝内经》“阳道实,阴道虚”的理论,诊断上首辨阴阳,执简驭繁,治疗上从阴阳两端入手,阳证须从心胃论治,阴阳失调从心脾论治,阴证应从脾或者脾肾论治。对于阳道实多见心火旺盛、胃经湿滞证患儿选用导赤散和小儿健肤合剂加减;对于阳道实,阴道虚并存多见心经有热、脾胃虚弱证患儿选用导赤散和八生汤;对于阴道虚多见脾虚血燥、肌肤失养证患儿可选用异功散、健脾润肤汤或小建中汤加减;若小儿先天禀赋不足,治疗当兼顾脾肾,以六味地黄丸加减。临床效果满意,体现了中医整体辨证以及病证结合的论治思想,也为提高儿童特异性皮炎等皮肤病论治水平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耿建国教授精研《伤寒杂病论》,在不断临证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辨证特色,其非常重视“寒热辨证”,临床善用“寒热辨证”治疗内科疑难杂病和危重症。耿建国教授强调中医诊治疾病应当关注人体整体的阴阳状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辨其阴阳,调其阴阳,实现阴阳平衡。将抽象的阴阳概念转为容易理解的寒热概念,认为辨寒热即是辨阴阳。临床遇到内外寒热错杂的患者,不仅要关注人体在内的寒热表现,也要关注和掌握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上和下的关系,内和外的关系以及不足和有余的关系,能够更好地帮助医家抓住真正的病机,去伪存真,辨证用药更加有效。灵活巧妙地运用寒热辨证,给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多思路。  相似文献   

10.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临床上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和系统,严重危害人民健康。“三辨模式”是基于中医体质学说相关与传统的中医辨治相结合而构建的一种诊疗模式,即“辨病-辨体-辨证”相结合的诊疗模式。通过系统整理吴洋教授运用辨病-辨体-辨证诊疗模式诊断及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经验,主张临证时首先辨病确定其中西医病名,把握其病因病机;其次辨体预估疾病发展方向,指导临床组方用药;然后辨证确立具体证型,随势辨证。从“三辨”诊疗模式探析系统性红斑狼疮,为中医治疗该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1.
寻常型痤疮是发生于皮肤的病变,临床多发,病情缠绵,对患者的生活和心理造成很大影响。痤疮发病原因多种,“郁乃痤”理论是古今医家共识,但对于郁的表现缺乏统一性标准。基于国内外中西医学对痤疮的研究成果,从中医“郁乃痤”理论入手对痤疮的治疗问题进行研究。首先,阐述了中、西医学对于痤疮发病原因和表现的认识,进而对中医“郁乃痤”的概念内涵进行了梳理分析,并总结从“郁乃痤”辨治痤疮的理论基础。其次,系统阐述了古今医家在“郁乃痤”发病原因及病机认识上存在的问题,并对痤疮概念、郁的性质成分的不确定性进行了分析。然后结合临床工作实践,根据“郁乃痤”理论,紧扣“寒郁、热郁、气郁、血郁”辨证用药,形成了“从寒热气血四郁辨治寻常型痤疮”的学术观点。最后,通过具体的病案分析和用药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①“郁乃痤”是痤疮辨治的理论基础。②寒、热、气、血四郁是“郁乃痤”的主要表达形式。痤疮的发生与郁关系密切,主要表现为寒郁、热郁、气郁、血郁4种,其中病情复杂者又杂合痰、湿、虚、食等综合为患。③治疗痤疮应该注重阴阳本质,注重八纲辨证,从“寒、热、气、血、郁、滞”入手,明晰思路。④以气血疏利为本,兼顾寒热虚实、痰瘀等诸证,可提纲挈领,治疗精准,常可取效。  相似文献   

12.
中医学多从脏腑论治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SUI),认为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诊病当首辨阴阳,从“阳化气”角度分析女性SUI,认为其是阳化气不足,阴成形太过的人体阴阳失衡的病理表现。临床辨证治疗女性SUI时当以温阳、温利化气为主要治疗思想,根据患者病情适当辅助中医外治疗法和物理疗法,使膀胱开阖有度,尿液排泄正常。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亦从体质和病理机制角度对女性SUI的认识及诊治提供科学根据。  相似文献   

13.
皮肤之病,本于内而形诸外,王玉玺教授治疗皮肤病注重内因致病,辨证上首辨阴阳,治疗多从调整阴阳平衡入手,继以遣方用药.通过验案两例来总结导师治疗皮肤病时温阳法的运用经验.  相似文献   

14.
高振华 《中医研究》2008,21(8):42-44
“印法辨证”是已故老中医孙秉严(1922—2005)创立的独特辨证方法。笔者临床辨治肿瘤患者,每遇阴阳显晦未易辨之证,水火征兆尚难明之时,在“四诊”的同时,运用“印法辨证”,均能起到释疑解惑的效果,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桥本甲状腺炎是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主要原因,由于其病程长、临床症状及病机复杂多变,辨治上存在一些难点。“三辨”诊疗模式是以辨体论治为切入点,将辨体、辨病、辨证相结合的一种临床诊疗模式。在“三辨”诊疗模式的基础上,通过“依体预防,辨体施治”“衷中参西,辨病议药”“脏腑定位,辨证分型”,灵活地将辨体预防、辨病分期和辨证分型结合在一起,可以更好地分析桥本甲状腺炎的证型演变及证治规律,提高临床辨治水平。  相似文献   

16.
汉唐时期随着人们对于睡眠理论认识的不断深化和脏腑辨证体系的发展,与<内经>时代睡眠和自然界的日夜节律相应的营卫阴阳理论不同,这一时期的医家更加重视神志对睡眠的主导作用.他们以五脏藏神的理论为基础,在辨治上也更加关注脏腑对于睡眠的直接影响.心主神志,胆主决断,两者都与人体的精神情志密切相关,为此,这一时期的医家在对于不寐类疾病的辨治上大多以心胆为中心.了解这些辨治特点,有助于现代临床更加全面地辨证治疗不寐类疾病.  相似文献   

17.
谢小红  温立新  张金付 《新中医》2018,50(11):238-241
简版:早醒型不寐患者大多在夜半阴阳交会之时发生,乃三阴不能按时所主,阴阳不能相顺接,卫阳早出于阴则寤。 “六经病欲解时”理论认为,少阴、厥阴所主之时为阴阳转化的重要环节,是阴阳相交顺接的关键。若期间阳气来复太过或不及,少阴、厥阴不能按时所主,出现阴阳不和,则常表现为入睡后易早醒、醒后不易入睡的睡眠障碍。早醒型不寐患者常以少阴、厥阴欲解时为发病之时,常须辨时、辨证,辨清阳不入阴之发病机制,从而正确选择方药,助其阴阳之气相顺接,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动态平衡而使早醒向愈。  相似文献   

18.
妇科恶性肿瘤属“癥瘕”“妇科癌病”等范畴,是因脏腑功能紊乱,阴阳寒热失调,气血运行失常,湿浊、痰饮、瘀血结聚胞宫胞络形成癥块为患。徐振晔教授认为,妇科癌病与肝、脾、肾及冲任关系最为密切,治疗上“以通为用”,以整体观念、脏腑辨证为纲,拓展“通”法的内涵,以通理气血、通调冲任、通利湿浊、通下瘀结、通补脾肾等法综合辨治,达到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王永祥  潘吉星 《光明中医》2013,28(2):245-247
通过分析与"阴阳更胜之变"相关《黄帝内经》条文的内涵,揭示证候应时节律性动态变化的规律,并探讨该规律与"以时测脏"的关系。"阴阳更胜之变"是指在"时"所涵盖的诸多致病条件的共同作用下,"五脏应时"产生的病理现象,常有应时节律性特征,该特征在特殊情况下可发生变异;立足于中医时脏一体观,应用阴阳更胜之变规律认识中医藏象理论应时特征内涵"以时测脏"的辨证方法具有理清简化辨证思路,提高辨证准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运用“气逆三脏”辨证论治胃食管反流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位一体”辨证的特点是强调中医临证需证、病、症三者结合,其核心是以证为本,病为枢,症为标。广义的“三位一体”辨证是指“天一地一人”的三才整体模式;狭义的“三位一体”辨证是指“辨证、辨病、辨质”相结合的临床思维模式;更狭义的“三位一体”辨证是指“三脏同治”、“二脏一腑”、“三腑同治”及分期调理的辨证模式。“气逆三脏”属于“三位一体”辨证的“三脏同治”模式。拳支重点介绍临床运用“气逆三脏”辩证论治胃食管反流病,分别从藏象学和经络学的角度阐述它提出的科学性。最后,从“辨证、辨病、辨质”三位一体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关系,“肝-牌-肺”三脏分期用药这两方面来论述“气逆三脏”提出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