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21,37(5):402-405
冠状动脉(冠脉)严重钙化是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一大挑战,支架置入前需要对钙化斑块进行充分扩张修饰,但非顺应性球囊、切割球囊、旋磨治疗等设备修饰钙化斑块能力有限,且容易带来一些并发症发生。近来,血管内碎石系统被用于冠脉严重钙化病变的治疗,现对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旋磨术联合切割球囊成形术治疗冠状动脉重度钙化病变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血管内超声评价旋磨术联合切割球囊成形术治疗冠状动脉重度钙化病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收集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确认至少1处病变为高度钙化,并行旋磨术处理的冠心病患者80例,根据是否使用切割球囊分为单纯旋磨组34例和旋磨联合切割组46例。患者在支架置入前及置入后均行血管内超声检查,评价支架置入效果。结果单纯旋磨组与旋磨联合切割组最大钙化弧度分别为(215.88±21.81)°vs(226.55±21.59)°,钙化长度比为(0.72±0.06)vs(0.78±0.05),支架置入前最小管腔面积为(2.52±0.07)mm2 vs(2.46±0.09)mm2,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置入后,旋磨联合切割组最小支架面积(6.12±0.37)mm2和即刻管腔获得面积(3.66±0.34)mm2,单纯旋磨组分别为(5.42±0.24)mm2和(2.90±0.24)mm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2组术中并发症的发生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冠状动脉重度钙化病变中,使用旋磨术联合切割球囊成形术可以获得更好的支架置入后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不同预处理球囊在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冠状动脉病变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招募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沧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非顺应性球囊组、棘突球囊组和切割球囊组,每组50例。在放置药物球囊治疗前分别给予非顺应性球囊、棘突球囊、切割球囊预处理。于术前、术后即刻,以及术后6个月、12个月分别行冠脉造影检查,比较三组介入治疗成功率、手术时间、球囊一次性通过率、弹性回缩率、病变血管最小内径、冠脉狭窄率、靶血管再狭窄,以及术后即刻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分级(TIMI)3级、血管夹层、紧急靶血管重建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 切割球囊组术后即刻,以及术后6个月、12个月的介入治疗成功率高于非顺应性球囊组和棘突球囊组(P<0.017)。切割球囊组术后即刻TIMI 3级比例高于非顺应性球囊组和棘突球囊组(P<0.017)。切割球囊组弹性回缩率、血管夹层和紧急靶血管重建发生率均显著低于非顺应性球囊组(P<0.017或P<0.05),但切割球囊组球囊一次性通过率低于非顺应性球囊组和棘突球囊组(P<0...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对冠状动脉严重钙化病变直接行冠状动脉旋磨术和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后的效果。方法纳入2014年7月至2017年8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中心行冠状动脉旋磨术患者101例,分为预扩张失败旋磨组35例和直接旋磨组66例。分析两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资料、临床信息、术中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成功率,并通过电话及门诊随访。结果直接旋磨组使用血管内超声(IVUS)比例显著高于预扩张失败旋磨组(39.4%比14.3%,P=0.009),而手术时间[(55.1±10.0)min比(94.3±21.6)min,P0.001]及对比剂用量[(108.7±18.5)ml比(176.7±29.1)ml,P=0.008]均明显低于预扩张失败旋磨组;直接旋磨组所用磨头直径[(1.38±0.22)mm比(1.42±0.13)mm,P=0.012]、预扩张使用球囊数[(1.1±0.2)个比(2.6±0.4)个,P=0.009]及使用支架数量[(2.1±0.3)枚比(2.8±0.6)枚,P=0.014]均少于预扩张失败旋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中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直接旋磨组术中夹层(3.0%比40.0%,P0.001)、术后心力衰竭(3.0%比31.4%,P0.001)发生率均明显低于预扩失败旋磨组。直接旋磨组术后6个月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0.0比11.4%,P=0.004)、靶病变血运重建发生率(3.0%比17.1%,P=0.003)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6.1%比34.3%,P0.001)均明显低于预扩张失败旋磨组。结论对于严重钙化病变,直接旋磨术可有效降低介入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且术后6个月MACE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冠状动脉严重钙化病变计划旋磨与非计划旋磨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2017年7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旋磨治疗的92例患者。根据启动旋磨治疗的时机,分别纳入计划旋磨组(72例)和非计划旋磨组(20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病变特点、手术特点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匹配,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心血管相关危险因素、心功能、既往病史(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临床诊断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均以多支病变为主,计划旋磨组(70.8%)与非计划旋磨组(7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4)。计划旋磨组使用结合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比例(26.4%比10.0%,P=0.030)显著高于非计划旋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旋磨靶血管、旋磨头使用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支架置入个数及总支架长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计划旋磨组预扩张球囊用量明显少于非计划旋磨组[1(1,2)个比2(1,3)个,P=0.004],而且手术时间[(81.4±22.7)min比(94.8±33.0)min,P=0.035]、X线照射量[600(492,939)m Gy比840(624,1294)m Gy,P=0.010]及对比剂用量[(227±46)ml比(260±87)ml,P=0.031]均显著低于非计划旋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计划旋磨组手术即刻成功率显著高于非计划旋磨组(100.0%比85.7%,P=0.001)。术中相关并发症以慢血流、慢心率为主,虽然计划旋磨组并发症发生率(5.4%)低于非计划旋磨组(9.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3)。结论对于冠状动脉严重钙化病变,应积极应用IVUS和OCT等腔内影像学进行评估,并采取计划旋磨治疗,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手术时间、X线照射量及对比剂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血管内超声(IVUS)对冠状动脉中-重度钙化病变介入治疗的指导作用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2009年1月~2013年1月冠状动脉中-重度钙化病变患者219例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其中95例患者术中应用血管内超声指导,124例患者在单纯冠状动脉造影(CAG)指导下完成介入治疗。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线特征、靶血管部位、病变类型、置入支架数目、长度、直径;冠状动脉旋磨和切割球囊应用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及术后30 d临床终点事件,包括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事件、支架内血栓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随访12个月时,IVUS组MACE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CAG组(8.4%vs.17.7%,P0.05),IVUS组靶血管重建发生率显著低于CAG组(3.2%vs.10.5%,P0.05)。IVUS组与CAG组在支架内血栓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vs.3.2%)。结论:IVUS指导中-重度冠状动脉钙化病变术后即刻和短期临床效果并不优于CAG,但应用IVUS指导能够显著降低术后1年靶血管重建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联合血管内超声(intravenous ultrasound,IVUS)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后非靶血管病变进展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17年6月至2019年7月在河南中医药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住院并行PCI治疗的ACS患者241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访1年是否出现非靶血管再狭窄分为再狭窄组(28例)和对照组(213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间观察指标的差异。结果 ALP、病变长度、IVUS显示钙化、IVUS钙化分类、IVUS钙化长度、钙化弧度、钙化特征评分、最小管腔面积(minimum lumen area,MLA)≤4 mm2、斑块负荷(plaque load,PB)>70%均为PCI治疗后非靶血管斑块进展的危险因素(P<0.05)。钙化特征评分预测PCI治疗后非靶血管斑块进展灵敏度为69.44%,特异度为75.81%,曲...  相似文献   

8.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钙化病变是介入治疗的难点,特别是中重度钙化病变介入治疗时,普通球囊往往难以成功预扩张,即使应用高压球囊有时也难以成功,而且增加球囊破裂、冠脉撕裂、冠脉穿孔和无复流等手术风险,目前大多主张冠脉旋磨术和冠脉搭桥.近年我科结合实际情况,对该病变应用普通球囊+非顺应性球囊+切割球囊进行序惯性球囊预扩张,再植入支架,疗效转好.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 收集2009年至2011年6月冠脉中重度钙化病变45例,其中中度钙化32例,重度钙化13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普通球囊+非顺应性球囊预扩张23例;二组为序惯性球囊预扩张22例.两组的性别、年龄[(65.58 - 11.65) vs(65.97±10.49)岁]、危险因素基本一致.一组冠脉病变前降支18处,回旋支1处,右冠4处;二组冠脉病变,前降支19处,回旋支1处,右冠3处.  相似文献   

9.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21,37(6):520-525
目的:探讨在血管内超声(IVUS)指导下行冠状动脉(冠脉)旋磨对比切割球囊在左主干钙化病变单支架术式中应用的疗效与安全性,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纳入左主干钙化病变行单支架术式的79例患者,按预处理方式分为旋磨组(26例)和切割球囊组(53例)。比较两组患者基本资料、病变特点、PCI终点并发症及1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MACE的危险因素。结果:旋磨组术后即刻左主干最小支架内面积[(10.26±1.63) mm~2∶(11.27±2.09) mm~2,P=0.020]和前降支管腔面积[(7.50±0.72) mm~2∶(8.21±1.75)mm~2,P=0.012]显著大于切割球囊组。两组患者PCI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K-M曲线显示两组患者1年MACE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824)。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边支受压(OR:7.561,95%CI:1.494~38.255,P=0.014)、支架膨胀不良(OR:12.124,95%CI:1.529~96.152,P=0.018)和最终血流小于TIMI 3级(OR:19.803,95%CI:1.973~198.791,P=0.011)是1年MA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IVUS指导下对行单支架术式的左主干尾部钙化病变进行冠脉旋磨与切割球囊相比可以使PCI术后即刻获得更大管腔面积,且安全性相当。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旋磨术(rotational atherectomy,ROTA)联合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DES)治疗冠状动脉严重钙化病变的疗效及中期随访结果。方法:对2009-01至2011-02连续的24例冠心病患者严重钙化病变行ROTA加DES治疗,其中经股动脉路径14例,经桡动脉路径10例,观察其旋磨特点、即刻造影成功率、临床成功率、院内事件发生率和平均随访12个月(6~24个月)的结果。结果:行ROTA的患者均为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病协会(AHA/ACC)B2/C型严重钙化病变。旋磨头均成功通过狭窄病变,并完成DES置入术,91.7%(22/24)的病例最后使用≤1.5 mm旋磨头通过钙化病变,总成功率为100%,术中仅1例发生慢血流和心动过缓,院内无非Q波心肌梗死发生,无冠状动脉穿孔、急诊冠脉旁路移植术及死亡发生。随访期间无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结论:选用直径较小的旋磨头改变钙化病变的血管的顺应性后,可以顺利完成DES植入术,中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旋磨术与切割球囊及常规球囊对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疗效。方法将416例单支冠状动脉病变支架内再狭窄患者分别用旋磨术、切割球囊与常规球囊进行扩张治疗,在治疗即刻及6个月时再次行冠状动脉造影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1)介入治疗前各组间支架内再狭窄情况无明显区别。(2)旋磨后即刻所获得的冠状动脉支架内最小血管直径(MLD)最大(2.67±0.55mm,P<0.05),切割球囊与常规球囊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1±0.65mm比2.53±0.65mm,P>0.05)。(3)6个月后旋磨治疗组的冠状动脉支架内MLD最小(1.52±0.91mm,P<0.05),切割球囊组大于常规球囊治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6±0.74mm比1.75±0.83mm,P>0.05)。旋磨术与切割球囊及常规球囊治疗组支架内血管直径狭窄率分别为54.78%,38.31%及46.50%。(4)旋磨治疗组后期血管丢失量最大(P<0.05),切割球囊组明显低于常规球囊治疗组(P<0.05)。结论旋磨术对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即刻疗效显著,但远期疗效仍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最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冠状动脉钙化是否与斑块回缩相关尚不清楚。本研究的目的是结合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血管内超声(IVUS)评估冠状动脉钙化和斑块回缩(PS)之间的关系。方法:15例患者,16支血管纳入本研究,术后即刻和术后5年联合应用OCT和IVUS评估钙化斑块面积变化和斑块回缩,及二者之间的关系。IVUS检测管腔面积(LA)、血管面积(VA)和斑块/中膜面积(PA)。将斑块/中层回缩(PS)定义为PA相对减少5%。OCT检测钙化面积、钙化弧度和钙化长度。结果:术后即刻和5年随访时,共有72个OCT和IVUS完全匹配的横断面(共432个图)纳入该研究。72个横截面中,35个横截面在5年随访时显示为PS,37个横截面为非PS。斑块面积的变化分别与OCT测量的钙化面积变化呈负相关(r=-0.29,P=0.004),与OCT钙化弧度变化(r=-0.42,P0.001),OCT钙化长度变化(r=-0.5,P0.001)呈负相关,与IVUS测量的钙化弧度变化呈负相关(r=-0.31,P=0.024),而与管腔面积变化呈正相关(r=0.24,P=0.044)。结论:冠状动脉钙化斑块进展使得斑块回缩和管腔扩大。应用IVUS/OCT杂交技术能更好的评估钙化斑块进展和斑块回缩之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血管内超声(IUVS)评价增龄性冠状动脉钙化斑块的形态学特征并分析其在冠心病防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及IVUS检查的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三组不同年龄段男性冠心病患者103例,在介入治疗前对钙化病变血管进行IVUS检查,获取血管外弹力膜面积、斑块狭窄面积、管腔钙化斑块狭窄率,测量病变钙化弧度、钙化长度比与钙化指数,并进行年龄因素相关分析。结果①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组靶血管病变的血管外弹力膜面积和斑块面积均有逐步减少与升高的变化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钙化弧度、重度钙化率、钙化长度比随着年龄增长而呈现显著增加趋势,在老年组变化程度最明显(P<0.05)。③相关性分析发现钙化相关指标与增龄后的管腔斑块狭窄等指标有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斑块钙化的程度逐渐加重,且呈现向心性演变趋势。在IVUS辅助下进行钙化特征相关指标的测定对指导男性冠心病患者复杂钙化病变的介入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旋磨与球囊预扩张后植入药物支架对治疗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的疗效。方法选取接受PCI治疗的冠状动脉重度钙化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行旋磨术后支架植入(旋磨组,32例)和球囊预扩张支架植入(对照组,40例),对其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比较两组治疗特征、围手术期并发症,分析6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危险因素。结果旋磨组平均支架直径显著大于对照组[3.25(3.00,3.50)mm比3.00(2.81,3.25)mm,P=0.002]。旋磨组球囊预扩张次数、预扩张最大压力、球囊后扩张次数和后扩张最大压力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旋磨组术后管腔直径大于对照组[(3.34±0.28)mm比(3.15±0.27)mm,P=0.005]。旋磨组手术即刻成功率(96.9%)大于对照组(92.5%),总MACCE发生率(9.4%)低于对照组(22.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手术史[危险比(RR)为1.155(95%CI 0.030~0.691,P=0.015)]及球囊预扩张最大压力[危险比(RR)为2.326(95%CI 0.721~0.988,P=0.035)]是6个月内MAC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SYNTAX评分为23~32分的冠状动脉重度钙化病变,旋磨术有提高手术即刻成功率、降低短期不良事件的趋势,PCI手术史、球囊预扩张最大压力是6个月内MAC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冠状动脉旋磨术(PTCRA)利用差异切割和垂直移动摩擦的原理,打磨修饰钙化病变管腔使其扩大,并改变其顺应性,减少血管弹性阻力,产生一个光滑的血管内腔,预扩张球囊及支架顺利通过及扩张,达到理想的球囊和支架展开效果,降低支架内血栓的发生及再狭窄的几率,极大提高了冠状动脉内钙化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手术成功率。自20世纪80年代应用临床至今PTCRA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应用中该项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本文就PTCRA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行斑块旋磨术处理冠状动脉严重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的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在黄山首康医院因冠状动脉钙化病变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33例冠心病病人。按是否进行斑块旋磨分为旋磨组和对照组,比较旋磨组和对照组术中和术后各相关指标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旋磨组与对照组在即刻手术成功率(100.0%比88.9%,P<0.05)、手术时间[(132.7±26.7)min与(158.6±45.5)min,P<0.01]、使用高压球囊个数[(1.5±0.6)个与(2.6±0.8)个,P<0.01]、总并发症(6.7%与27.8%,P<0.01)方面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冠状动脉斑块旋磨术在基层医院严重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病人中有较好的应用效果。斑块旋磨术处理手术成功率高,手术时间短,使用高压球囊少,总并发症减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探测衰减斑块,观察及探讨衰减斑块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情况及术后12个月临床随访结果。方法纳入2012年12月至2014年4月北京安贞医院急诊危重症中心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5例,行冠状动脉造影并进行IVUS检查,必要时行PCI术。根据IVUS是否探测到衰减斑块将患者分为衰减斑块组和非衰减斑块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IVUS影像学结果。球囊扩张术后TIMI血流情况及术后12个月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结果 85例AMI患者IVUS检测结果分为衰减斑块组35例(41.2%),非衰减斑块组50例(58.8%)。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衰减斑块组患者脑钠肽显著低于非衰减斑块组[(55.92±10.27)pg/ml比(60.32±9.22)pg/ml,P=0.0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前TIMI血流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球囊扩张术后,衰减斑块组患者TIMI血流0~Ⅱ级比例(37.1%比10.0%,P=0.003)显著高于非衰减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VUS探测下衰减斑块组患者病变血管截面积[(15.48±3.22)mm~2比(11.71±3.01)mm~2,P0.001]、斑块面积[(14.40±4.11)mm~2比(10.69±2.85)mm~2,P0.001]、斑块负荷[(87.42±3.83)mm~2比(80.14±4.18)mm~2,P0.001]、参考血管截面积[(14.18±3.12)mm~2比(11.22±2.89)mm~2,P0.001]、偏心性(68.6%比36.0%,P0.001)显著大于非衰减斑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12个月,两组患者总MAC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IVUS探测下发现的衰减斑块,可导致球囊扩张术后无复流及慢血流发生率的增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冠脉)内旋磨术联合支架术治疗严重钙化病变的疗效及中期随访结果。方法对21例冠心病患者的严重钙化病变行冠脉内旋磨术及支架术治疗,6例患者在血管内超声的引导下进行,观察其治疗的即刻成功率及6个月的随访结果。结果行冠脉内旋磨术的21例患者,冠脉造影结果均为В2、C型严重钙化病变。旋磨头均成功通过了病变,15例(71.4%)病例仅选择1.25mm的旋磨头,3例(14.3%)病例仅选择1.5mm旋磨头,3例(14.3%)病例使用了2个旋磨头。全部病例均联合应用经皮冠脉血管成形术(PTCA),19例(90.5%)在旋磨术后置入支架。2例(9.5%)在术中发生冠脉痉挛;1例(4.8%)发生无血流现象;无冠脉穿孔、死亡、急性心肌梗死及急诊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对15例患者进行了术后6个月的冠脉造影随访,有2例(13.3%)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结论冠脉内旋磨术联合支架术治疗严重钙化病变,去除钙化斑块增大管腔,提高了严重钙化病变的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直接旋磨处理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04至2014-09我院行冠状动脉旋磨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37例,其缺血相关病变均为钙化病变。根据旋磨前是否进行球囊扩张,分为直接旋磨组81例和预扩旋磨组56例。比较两组术中操作特征,术中即刻并发症,及患者院内和术后1年累积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结果:与预扩旋磨组比,直接旋磨组支架前使用球囊数量低(P=0.000)、最大后扩压力高(P=0.004)。直接旋磨组术中并发症显著低于预扩旋磨组(14.8%vs 32.1%,P=0.016);且术后即刻管腔获得率显著高于预扩旋磨组[(128.52±75.77)%vs(77.12±27.01)%,P=0.004]。与预扩旋磨组相比,直接旋磨组有较低的1年MACCE事件发生率(7.3%vs 23.6%,P=0.006)。Cox回归分析:冠状动脉旋磨处理钙化病变1年MACCE事件的主要相关因素为旋磨前球囊扩张[风险比(HR)=8.166,95%可信区间(CI):1.872~35.614,P=0.005]、左主干病变(HR=13.649,95%CI:2.983~62.440,P=0.001)、术后最小管腔面积(HR=0.583,95%CI:0.378~0.879,P=0.010)、后扩(HR=0.066,95%CI:0.013~0.332,P=0.001)、射血分数大于40%(HR=0.019,95%CI:0.002~0.158,P=0.000)。结论:直接旋磨有较低的1年MACCE事件发生率。这一获益可能与直接旋磨可以进行有效球囊扩张、减少术中并发症、并获得足够的管腔面积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冠状动脉旋磨术中使用低转速和高转速旋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探讨冠状动脉旋磨术应用不同旋磨速度的临床结果。方法采用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2012年9月1日至2017年9月1日因严重冠状动脉钙化行冠状动脉旋磨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低转速组(140 000 r/min)和高转速组(180 000 r/min),比较手术结果和围术期及30 d内的主要并发症。结果冠状动脉旋磨术86例中共入选患者50例,高转速组25例,低转速组25例。两组冠状动脉旋磨术手术成功率为100.0%比96.0%(P=1.000),其中低转速组1例患者旋磨后仍有球囊扩张不良,放弃置入支架。两组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高转速组4例发生分支急性闭塞(16.0%比4.0%,P=0.346),其中3例有夹层(12.0%比4.0%,P=0.602);2例慢血流或无复流(8.0%比0.0,P=0.470),与低转速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低转速组中1例出现失速、磨头嵌顿。结论冠状动脉旋磨术中选择140 000 r/min和180 000 r/min的转速均可取得较高的手术成功率,高转速可能会增加慢血流或无复流和夹层尤其是分支急性闭塞的发生率,在严重迂曲钙化病变中选择低转速时要预防旋磨头卡住和旋磨效果不良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