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天然气水合物因其储量巨大、清洁无污染而成为未来最具潜力的清洁能源之一,CO2置换法可实现天然气水合物的安全开采和温室气体的地层封存。然而,多孔介质中CO2-CH4水合物的置换过程存在反应周期长、速率慢、效率低等特点,已成为制约天然气水合物高效开采的瓶颈问题。本文全面综述了多孔介质体系中CO2-CH4水合物的置换特性,分析了CO2-CH4水合物的置换机理及其动力学过程。在此基础上,详述了不同因素对多孔介质中CO2-CH4水合物置换效率的影响规律及强化机理,包括热刺激、置换压力、小分子气体、化学添加剂等的作用机理及其规律。最后指出了多孔介质体系中CO2-CH4水合物置换过程强化技术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对多孔介质体系中CO2-CH4水合物置换过程的强化机理及其动力学机制的认识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冻土区储存着大量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CO2置换开采冻土区的天然气水合物可实现天然气水合物的安全开采和温室气体CO2的地层封存。冰点以下多孔介质中气体水合物的生成动力学,是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置换开采研究领域的难点和热点问题。本文全面综述了冰点以下多孔介质中气体水合物的生成动力学研究进展,讨论了不同体系冰点以下多孔介质中气体水合物的形成机理及其生成特性;详述了冰生成水合物机理及其冰粉/多孔介质体系中气体水合物的生成特性,分析了冰点以下多孔介质中气体水合物生成动力学研究尚待完善和改进的地方。最后本文指出冰点以下多孔介质中水合物的生成过程是由传热、传质等多种因素所控制,揭示不同过程的主导因素及其影响规律是今后研究的重点方向。目前对冰点以下多孔介质中水合物的生成特性及机理的认识尚未成熟,仍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非常规能源,天然气水合物,俗称"可燃冰",是一种重要的能源载体。国外在海底和永久冻土层都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藏,我国也在神狐海域和祁连山冻土区获得了含天然气水合物的岩芯。然而,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的安全高效开采方式已成为天然气水合物藏开发利用的"瓶颈",也是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文在全面综述国内外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关注了CO2置换开采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进展,提出了采用CO2置换开多年采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中CH4的设想,并分析了该方法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可行性;最后,指出了CO2置换开采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尚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在全面综述国内外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技术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国内外CO2置换开采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进展,分别从热力学和动力学角度分析了置换反应过程的可行性. 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由饱和水体系,而自然界中天然气水合物主要赋存于海底沉积层和永久冻土层中,需结合天然气水合物赋存的自然环境条件,研究其动力学过程,揭示置换反应过程的内在机理. 最后指出了CO2置换开采天然气水合物尚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CO2置换开采天然气水合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介绍了近年来CO2置换开采天然气水合物技术的研究进展;论述了CO2与天然气水合物中CH4置换反应在热力学上的可能性;认为正确理解置换反应机理、探索新的反应技术并提高反应速率是置换开采技术走向产业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二氧化碳置换法模拟开采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纯刚  李小森  蔡晶  陈朝阳  陈超 《化工学报》2013,64(7):2309-2315
目前实验室模拟开采天然气水合物(NGH)的最主要的方法为外激法,通过注热、降压等方式使水合物分解释放出甲烷(CH4),外激法最大的问题在于水合物的分解容易造成地层结构变化,导致地质斜坡灾害。利用二氧化碳(CO2)在水合物相中置换开采CH4,由于置换过程发生在水合物相中,不改变水合物相结构,因此可以降低地质灾害风险。本文全面介绍了利用CO2在水合物相从NGH中置换CH4的研究进展,从置换可行性、动力学模型、模拟研究、实验研究等方面对当前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为进一步发展置换法开采CH4技术指出了方向。  相似文献   

7.
天然气水合物热开采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天然气水合物热开采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概括了热开采技术研究的基础实验和数值模拟,分析了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动力学研究,传热、传质对分解的影响及多孔介质和水合物地层中水合物开采规律. 研究表明,热开采技术作为强化供热开采方案,可弥补常规开采效率低的缺点;对水合物分解热力学和动力学的实验研究已能满足对水合物热力分解认识的基本要求,但沉积物内的水合物热力学性能研究尚需深入;模型研究已从一维单相发展到复杂的三维多相数值模型,通过单个或多个模型的综合分析已能达到实际水合物藏开采计算的要求. 最后指出了热开采天然气水合物尚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白净  路晓飞  程晓辉  杨富颖  李媖 《广东化工》2012,39(8):91-92,37
南中国海的沉积物和青藏高原等冻土带中富含大量的天然气水合物,其成藏机理是开采天然气水合物的关键之一。本文介绍了中国近年来对多孔介质中模拟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研究现状,包括主要的研究单位、研究者、研究方法与仪器设备以及近年来国内期刊上多孔介质中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机理的文献情况。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我国油气资源的现状,全面综述了天然气水合物的开采技术研究进展,并分析了各种开采技术及方法的利弊。二氧化碳置换开采法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方法,就需要研究二氧化碳水合物生成和甲烷水合物分解的动力学过程,揭示置换过程的内在机理。最后指出了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技术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将天然气水合物中的CH4置换为CO2水合物是未来能源生产和温室气体控制的一种创新方法,但通常条件下CO2对水合物中CH4的置换效率较低,因此采用混合气联合降压强化置换的开采方法被提出。模拟(海底静水压力)在三轴应力约束状态下,通过注入固定比例[n(CO2)∶n(N2)=4∶1]的置换气体,研究降压强化置换过程中储层气相组分、CH4开采率与CO2封存率的变化。结果表明:CO2+N2联合降压强化置换法大幅度提高CH4水合物置换效率,CH4置换率相较于传统置换法的15.2%提升至35.22%,其中N2直接贡献率占8.66%。通过降压强化,显著增强分解后期阶段气体扩散效果,提高CH4开采率与CO2封存率,对提高水合物转换开采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CO2置换CH4水合物的相平衡研究成果,包括置换机理、相平衡实验、混合水合物相平衡的影响因素及相平衡研究的应用。研究表明,电解质溶液、微波等体现了电场对水合物形成的作用力;表面活性剂、多孔介质需要考虑界面张力、吸附等作用对相平衡条件的影响;气体组分对水合物形成的影响与各自的水合物相平衡条件、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有一定关系。目前的相平衡实验研究多采用观察法,有一定的误差,并且无法研究多孔介质内的水合物形成情况,因此需要结合一些微观成像技术、色谱分析技术满足实验要求;液态或乳化液形式的CO2由于其运输、注入、分离、置换效果的优势受到了重视,但是相关的相平衡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CO2置换的工程实际条件不同于实验室,注热或降压措施的影响范围较大,所以考虑多孔介质沉积层的多个物理场变化的相平衡研究将是今后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Phase equilibrium conditions of gas hydrate in several systems were measured by the step-heating method using the cylindrical transparent sapphire cell device. The experimental data for pure CH4 or CO2 + deionized water systems showed good agreement with those in the literatures. This kind of method was then applied to CH4/CO2 + sodium dodecyl sulfate (SDS) aqueous solution, CH4/CO2 + SDS aqueous solution + silica sand, and (CH4 + C2H6 + C3H8) gas mixture + SDS aqueous solution systems, where SDS was added to increase the hydrate formation rate without evident influence on the equilibrium conditions. The feasibility and reliability of the step-heating method, especially for porous media systems and gas mixtures systems were determined. The experimental data for CO2 + silica sand data shows that the equilibrium pressure will change significantly when the particle size of silica sand is less than 96 μm. The formation equilibrium pressure was also measured by the reformation of hydrate.  相似文献   

13.
通过可视化水合物反应装置和影像设备,研究了注入液态CO2分解CH4水合物同时原位生成气体水合物并保持整块水合物结构稳定的完整过程,验证了水合物分解和生成同时进行的第二类原位置换过程的可行性. 通过控制压力实现在CO2?CH4混合水合物四相区(水合物?水?液相?气相)的CH4置换过程,得到富CH4气体产物. 通过分析气相色谱和测定产气量得到CH4产气特性和CO2对CH4水合物的置换率. 结果表明,低压有利于获得较优的置换效果,4.5 MPa下的置换过程较5 MPa时产气量提高14.6%,甲烷水合物置换率提高13.7%.  相似文献   

14.
As we know, there are three structures-sⅠ, sⅡ, and sH, with hydrocarbonate gas hydrate. Because of those special structures characteristics and potentail large fossil energy resource, gas hydrate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natural carbonate cycle system. In this paper, CH_4, CO_2, C_3H_8, and CH_4 CO_2 system have been experimental performed in order to model hydrate formation and discomposition and to obtain hydrate stability conditions of tempreature and pressure. The results from laboratory using Raman spectra show that Raman spectrascopy is a effective tool to identify hydrate structure. Raman spectra of clathrate hydrate guest molecules are presented for two structure (sⅠ and sⅡ) in the following systems: CH_4, CO_2, C_3H_8. Relatively occupancy of CH_4 in the large and small cavities of sⅠ were determined by deconvoluting the v_1 symmetric bands, resulting in hydration numbers of 6.04±0.03. The freqyuency of the v_1 bands for CH_4 in structures Ⅰ and Ⅱ differ statistically. The large cavities were measured to be almost fully occupied by CH_4 and CO_2, whereas only a small fraction of the small cavities are occupied by CH_4. No CO_2 was found in the small cavities.  相似文献   

15.
鲍梦远 《化学工程》2011,39(2):64-67
为深入研究CO2开发CH4水合物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实现长期储存CO2和开发新能源CH4水合物的目的.本研究主要考察了不同温度下(1-7 ℃),CH4+CO2混合气在纯水和NaCl溶液(质量分数3.6%)中的生成水合物时的溶解相平衡.考察了温度和盐对溶解相平衡的影响.并将实验值与Chen-Guo水合物模型计算值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6.
水合物法快速脱除天然气中二氧化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合物法脱除天然气中CO2是一种新的天然气脱碳分离技术,可用于初步大量脱除高含CO2天然气和沼气中的CO2.为天然气脱碳提供一种工艺简单、流程快和环保的方法.笔者用CO2(摩尔分数为33.00%)/CH4混合气模拟高含CO2的天然气,在1L的反应釜内,研究混合气水合过程随压力和气水体积比的变化,分析水合过程的温度、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