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用非靶标代谢组学的方法,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联用技术开展2种花生油中非挥发性的差异性物质研究,并应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对其进行有效区分。结果表明,2种花生油共有31种非挥发性差异物质,包括氨基酸类、萜类、维生素类、植物生长相关物质、脂肪酸类、脂肪酸酯类、脂肪酰胺类等成分,并对其中典型物质进行了分析。该方法简单、快速、可靠,可用于花生油中非挥发性成分的差异分析,丰富了花生油的物质信息并为今后食用油的产品分析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3.
为探究杜仲金花茶发酵过程中代谢物特征变化,以杜仲绿毛茶为原料,制成杜仲金花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对分别发酵0、2、4、6、8、10 d杜仲金花茶中的小分子代谢物进行定量、定性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杜仲金花茶在发酵过程中产生13类172?种显著差异代谢产物,主要包括46?种黄酮类、44?种脂肪酸类、16?种氨基酸和11?种有机酸类等。进一步筛选杜仲金花茶发酵各时期中的显著差异代谢物,发现发酵后含量显著提高的生物活性物质包括黄酮类、脂肪酸和有机酸等,这些代谢物为提升杜仲茶的滋味和香气起到重要作用。发酵后,差异代谢物L-谷氨酰胺、20-羟二十碳四烯酸、葡萄糖醛酸、反式阿魏酸、诺缬氨酸和金丝桃苷含量提高,这与发酵前的杜仲茶相比,增加了抗氧化、降血压、解毒、抗炎、提高免疫力等保健功效。由此,发酵显著改变了杜仲茶中的代谢物,对杜仲金花茶滋味、香气品质和抗氧化等保健功能性成分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的白茶与绿茶、乌龙茶和红茶代谢产物特征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究白茶的代谢物特征及其形成的加工学原理,以福云六号和黄旦茶树品种一芽二三叶鲜叶为原料,按照白茶、绿茶、乌龙茶和红茶加工方法制成相应茶类。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测定鲜叶样品和不同茶类中全部代谢物丰度,并对代谢物进行筛选和鉴定。结果表明,2个品种制成的不同茶类之间代谢差异物共筛选出152个和148个,其中33个茶叶中主要物质得到鉴定,这些物质属于儿茶素及其衍生物类、花青素类、水解单宁类、黄酮醇或黄酮糖苷类、酚酸类和茶黄素类。主成分分析表明白茶在第1主成分上介于乌龙茶和红茶之间,在第2主成分上区别于其他茶类。载荷图显示黄酮醇或黄酮糖苷类物质、酯型儿茶素和儿茶素衍生物是白茶区别于其他茶类的特征代谢产物。从物质丰度上看,白茶中大部分黄酮醇或黄酮糖苷类物质显著高于其他茶类;儿茶素和花青素显著低于绿茶并接近红茶,特别是非酯型儿茶素;茶黄素和茶黄素-3-没食子酸酯高于绿茶,但茶黄素-3’-没食子酸酯和茶黄素-3,3’-没食子酸酯与绿茶相比无显著差异;儿茶素衍生物8-C-抗坏血酸基-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显著高于其他茶类。 相似文献
5.
6.
蜂巢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功能,但对其生物活性成分的研究鲜见。该研究采用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y-quadrupole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LC-Q-TOF/MS)技术分析来自云南的4种不同蜜源蜂巢样本,筛选差异代谢物及生物活性物质。结果显示,蜜源为百花、草药及米团花的蜂巢均含有对人体有益的生物活性成分,且三者之间代谢物差异显著,以草药和米团花为蜜源的蜂巢生物活性物质更为丰富。两种蜂巢中共鉴定出45种活性物质,包括氨基酸及其衍生物、黄酮类化合物、有机酸及其衍生物、酚酸类物质、糖类物质、吲哚及其衍生物、辅酶和维生素类以及生物碱。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能够精准地揭示不同蜜源蜂巢的生物活性物质,为不同蜜源蜂巢的识别和评价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不同发酵温度(25、30、35、40℃)酱油中代谢产物差异。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检测不同发酵温度的酱油样品的代谢物,通过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等统计学分析,筛选不同温度发酵酱油的差异代谢物。结果 4种不同发酵温度酱油样品共鉴定出14类266个代谢物。其中,25℃下发酵酱油中氨基酸和有机酸类化合物的含量最高,而35℃发酵酱油的中氨基酸、脂肪酸类和生物碱化合物的相对含量最高。通过OPLS-DA分析研究,鉴定出了37种显著差异代谢物质(变量投影重要性>1),包括有氨基酸9种,糖类和有机酸各5种,生物碱和脂肪酸各4种,芳香类化合物3种,香豆素类、胺类和酚类各2种,黄酮类1种。结论 该研究明... 相似文献
8.
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仪建立一种狗牯脑、庐山云雾茶和婺源绿茶品质鉴别的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方法.利用MassHunter Mass Profile对原始数据进行逐步筛选,最终确定220个特征差异化合物,并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3种茶叶具有较大差异.构建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预测模型,该模型能够...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非靶向代谢组学法判别酱香习酒质量等级的方法.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igh resolution mass spectrometry,UPLC-HRMS)结合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分析不同质量等级酱香习酒,筛选不同等...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红茶代谢产物的产地差异,本实验采用感官审评方法及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的广泛靶向代谢组测定方法,对福建省福安市和尤溪县产红茶中的代谢产物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福安红茶以“醇和”的滋味特征为主,尤溪红茶以“甘醇”的滋味特征为主。利用代谢组学方法在两地的红茶中鉴定出黄酮、酚酸类、脂质、有机酸、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等共937种代谢物,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可以显著区分不同产地红茶,并鉴定出410种具有显著差异的代谢物。尤溪红茶中有291种差异代谢物的相对含量高于福安红茶,其中紫云英苷、表儿茶素(EC)、L-谷氨酰胺、L-天冬氨酸、L-赖氨酸、L-色氨酸、L-谷氨酸、绿原酸、苯乙胺和牡荆素-2'-O-鼠李糖苷等差异代谢产物对于两地红茶的不同滋味品质形成可能具有重要贡献。代谢通路分析发现,两地红茶的氨基酸和黄酮类物质代谢水平具有显著差异,可能是形成两地红茶滋味品质差异的原因。研究为茶叶产地鉴别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探索不同冲泡条件下宜红工夫茶茶汤中化学成分的浸出、感官滋味、电子舌测得的分属性滋味的特点以及相关联系。共设置70、80、90℃三个冲泡温度,分别冲泡1、3、5、7、9 min,得到15类不同的处理茶汤,结合电子舌进行定性区分和定量表征滋味分属性特点,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化学成分含量,并进行感官滋味的评定。结果表明,根据电子舌传感器对茶汤的响应值的方差分析(p<0.01)和判别因子分析能够很好的将15种冲泡处理茶汤区分开,且区分结果同人工感官滋味区分结果一致,80℃、5 min和90℃、3 min在区分图上距离最近且其感官滋味分值最高,滋味分属性相对强度值均在5以上;化学成分浸出含量呈现规律性,随着冲泡时间和水温的增加而增加,其同滋味分属性呈现显著相关性,建立的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相关系数较高(高于0.85)。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电子舌技术在红茶滋味品质评价上的应用,探索电子舌评价结果同人工感官滋味审评结果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电子舌传感器响应值及滋味分值结合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红茶滋味的评价,并同人工感官滋味结果进行比较;绘制滋味雷达图、酸鲜味等级评价图、滋味分属性间及感官滋味的相关性表。结果利用电子舌测定的数据结合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茶样进行的分类结果同感官滋味分类结果一致;不同类别间的茶样滋味特点不同,滋味口感好的茶样鲜味强度值高而苦涩味值低;分属性滋味间的相关性显著。结论电子舌技术在红茶滋味的评价上有较好的应用,可以定性的区分不同滋味等级的茶样,且能定量的给出不同茶样间的酸、甜、苦、咸、鲜滋味的相对强度分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不同产地来源番茄内源成分的差异及建立产地来源判别方法。方法 采用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y - high resolution mass spectrometry,HPLC-HRMS)分析来源于全国5个地区105个番茄样品的乙醇-水提取物化合物组成,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analysis discriminant analysis OPLS-DA)、双向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two-way orthogonal PLS-DA,O2PLS-DA)方法,对采集的HPLC-HRMS数据进行标志成分筛选和产地溯源模型构建。结果 以全部875个化合物为变量构建O2PLS-DA模型,筛选出其中99个对模型判别贡献较大的特征成分,重新构建了番茄产地的OPLS-DA判别模型,判别正确率达到99.05%。对特征成分进行了化合物结构分析,确定了其中18个有机酸、黄酮类特征化合物。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基于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的非靶标代谢组学方法能够科学、准确地用于番茄产地溯源,该研究为番茄产地溯源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宁杞7号、宁杞9号、宁杞10号3个不同品种的宁夏枸杞的差异性代谢物。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建立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方法,通过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偏最小二乘法分析(partial least-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PLS-DA)模型、聚类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不同品种的宁夏枸杞进行差异分析。结果 宁杞7号、宁杞9号、宁杞10号3种宁夏枸杞品种中正、负模式下均存在的代谢物有393个,共鉴定出17种差异性代谢物[变量投影重要性(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 VIP)>1],包括有机酸类及其衍生物3种、氨基酸类及其衍生物2种、黄酮类及黄酮醇类化合物7种、酚酸类2种、其他3种。结论 该研究确定了宁杞7号、宁杞9号、宁杞10号3种宁夏枸杞品种的差异代谢物,可以为不同宁夏枸杞品种的差异性分析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对优质宁夏枸杞种质资源的挖掘与选育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适宜口感下的红茶冲泡上限及其技术参数。方法:以一芽二叶红茶为原料,将感官审评方法制备的茶汤梯度稀释并由50名志愿者品饮,在确定适宜口感浓度的基础上,以适宜口感下水浸出物、茶黄素、茶红素质量浓度为考察指标,优化筛选红茶每次品饮冲泡的技术参数以及适宜口感下的冲泡次数。结果:红茶茶汤中水浸出物、茶黄素、茶红素质量浓度分别为1.40,0.04,0.60 mg/mL时,具有适宜的品饮口感;第1次冲泡采用茶水比(m茶∶V水)1∶100 (g/mL)、82℃纯水冲泡4.5 min,第2次冲泡采用茶水比(m茶∶V水)1∶50 (g/mL)、86.0℃纯水冲泡3.5 min,两次所得的茶汤均具有适宜的品饮口感并达到适宜口感的水浸出物、茶黄素、茶红素质量浓度;但第3次冲泡采用茶水比(m茶∶V水)1∶50 (g/mL)、97.3℃纯水冲泡6.4 min后,所得茶汤口感过淡,同时水浸出物、茶黄素也未能达到适宜口感下的质量浓度要求。结论:适宜口感下的红茶品饮冲泡以冲泡2次...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安化黑茶中水溶性成分的快速分离和确证方法.方法 采用90℃热水恒温提取安化黑茶样品中水溶性成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仪对其中的水溶性提取物进行分离测定,利用Compound Discoverer软件分析和匹配实验测定的准确质量数,通过对保留时间、多级质谱、特征碎片离子等特征信息检索,对不同基地、不同工...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igh resolution mass spectrometry, UPLC-HRMS)建立非靶向代谢组学差异物质研究方法, 以筛查猪肉在冷冻过程中的差异性代谢物。方法 比较6种不同溶剂提取的代谢特征离子的数量, 选择最佳的提取溶剂。应用UPLC-HRMS分析冻龄为0、2、4和6个月猪肉样品的代谢物, 并结合化学计量学和统计学方法(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单变量统计分析和倍数变化、火山图分析)分析不同冻龄时间的样品, 筛选出差异性标志物, 利用质谱数据库定性标志物。结果 5%氨化甲醇(氨水:甲醇 = 5:95, v:v)为最佳的提取溶剂。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 OPLS-DA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的结果显示冷冻2、4、6个月的样品与新鲜样品可以被成功区分。通过Compound Discover软件分析, 在冷冻2、4和6个月时分别鉴定出了3385、3874和4111个代谢物, 通过统计分析和数据库匹配, 在新鲜肉与冷冻2、4和6个月猪肉之间分别鉴定出了12、13和13种差异性化合物。其中烟酰胺、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5-脱氧-5-甲硫腺苷、次黄嘌呤、芥酰胺、18-β-甘草次酸6种化合物为各冻龄阶段共有, 且呈现出规律性变化, 可作为判别猪肉冻龄时间的差异性标志物。结论 基于UPLC-HRMS技术的非靶向代谢组学能快速有效地筛查猪肉的冻龄标志性化合物, 本研究为猪肉在冷冻过程的代谢变化规律和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考察3种前处理方法的提取效果, 建立结合气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high resolution quadrupole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GC-Q-TOF/MS)同时测定茶叶中10种香料[1,8-桉叶素、(+)-异薄荷酮、胡椒酚甲醚、茴香烯、甲基丁香酚、反式肉桂醛、香豆素、樟脑、反式-甲基异丁香酚、顺式-甲基异丁香油酚]的分析方法。方法 样品经乙酸乙酯提取, 加入无水硫酸镁和氯化钠, 涡旋离心后取上清液过滤膜。采用GC-Q-TOF/MS仪, 目标化合物以全扫描模式测定, 以基质匹配标准曲线法进行定量。优化色谱及质谱条件后, 从操作步骤、加标回收率等方面考察3种前处理方法对目标化合物的提取效果。结果 直接提取法最为适用于同时测定茶叶中10种香料化合物。10种香料化合物在10.0~2000.0 μg/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 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91, 平均回收率为85.3%~108.7%, 检出限为0.03~0.10 mg/kg, 定量限为0.1~0.3 mg/kg, 日内、日间精密度(n=6)分别小于11%和13%。结论 该方法准确、灵敏、回收率高, 适用于茶叶中10种香料的批量检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