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建筑》2015,(5)
选取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20个基于工业遗产再生的国外城市综合体的典型案例为样本,系统解析了工业遗产与城市综合体功能与空间的复合特征,得出了再生的城市综合体的五大功能业态,提出了基于工业遗产再生的城市综合体的"I+C""I+B""I+O""I+L"四类主要功能复合模式和核心再生、均衡再生、从属再生等三类典型空间复合模式。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城市商业综合体空间建构的特点,首先提出"模糊性"概念,并以杭州银泰城为例,从空间界面、空间功能两个维度对城市商业综合体空间构成的"模糊性"特征进行研究,最后对相关的建筑设计策略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城市建筑综合体已经成为当代高密度人居环境城市立体化发展的重要契机和实现手段。通过对城市建筑综合体相关概念的梳理,基于"城市性"的定义,总结中国城市建筑综合体开发建设存在的核心问题——过于注重经济效益,而忽略其对城市整体发展的深层次影响。随后从整体效益、复合效率和场所效应三个角度介绍笔者的研究团队近年对城市建筑综合体"城市性"的主要研究发现。最终提出城市建筑综合体需要通过持续开发来实现时间维度的"城市性"。  相似文献   

4.
杭州师范大学毗邻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周边自然景观得天独厚,具有"水乡学埠"和"湿地书院"之称。在此对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校区主入口及其综合体的规划设计方案进行了构思,主入口及其综合体作为大学城的门面,连接了校园与城市,传承了杭州"西湖第一胜境"三潭印月的地理人文神韵,体现了"三面环山、一水抱城"的校园风光水色。  相似文献   

5.
以杭州西子国际项目为例,较全面地阐述了城市综合体的概念、设计理念、方案设计、功能分析、环保及可持续发展设计等内容,为今后的城市综合体项目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杭州"西溪天堂"是一个以酒店集群为核心,整合旅游服务、商业、居住等功能,以实现城市旅游集散中心为主要功能目标,以延续西溪历史文脉为文化目标的城市综合体。文章简要介绍"西溪天堂"这一建设项目在城市有机更新理论基础上的创新实践。  相似文献   

7.
城市的快速发展带来的用地不足和交通拥堵等问题,催生了轨道交通综合体的产生。这种多功能性和复杂性的复合建筑形式,对城市空间、文化、环境等方面有着积极影响,其公共空间正是与城市对话重要节点。文章以"共生城市"视角对日本大阪站的公共空间进行分析,追求人与城市、自然、文化的"共生",并在此观点下提出轨道交通综合体的公共空间设计策略和与城市协调发展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8.
面对电商大潮冲击,我国传统零售商业主导的城市商业综合体面临衰败危机,而融入文化特色、文化体验的商业综合体崭露头角,成为"城市名片"。文章总结了文化消费背景下的城市商业综合体规划特征:地域性、多元化、体验化,并以成都大慈寺片区玉成街商业综合体为例,从文态、业态、形态三方面入手,提出延续新旧区域文化、融入复合多元文化功能、开放人文体验空间的规划设计策略,以期为城市商业综合体规划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黄东丰  王卡  徐雷 《华中建筑》2010,28(2):128-131
该文通过疏理杭州下沙大学园区城市综合体的设计体会,对以城市综合体的方式解决这类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对城市综合体及其城市设计层面的意义进行诠释,进而结合下沙大学园区城市综合体的设计案例,对大学园区城市综合体的自身特点及其与城市的关联度、城市设计应把握的关键点进行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0.
朱颖  程越 《建筑与文化》2009,(10):104-105
2011年,地铁一号线的运行将宣告正在迈向国际化大都市的杭州进入地铁时代。交通的升级加速了城市化,二者共同催生大量"卫星城"和城市综合体,带来地铁上盖物业综合体等崭新的建筑类型。九堡东站上盖物业综合体是杭州兴建"100个综合体"目标中的重点项目和第一个地铁综合体,本文试以其概念性方案竞标的思考过程,粗略讨论对该类建筑在国际化的趋势下延续城市特征的一些设计探索。  相似文献   

11.
我国铁路交通快速发展,车站建筑协同交通、城市一体化程度日益加深,促使车站综合体设计出现丰富的可能性。扬州南站设计探讨车站综合体多功能复合的空间组织方式,以景观环境为引力元素,用"两轴"衔接"景观三节点",提出了"分散式"群体空间的综合体布局概念,并建立"街坊院落"式的综合体空间组织方式。  相似文献   

12.
从使用人群、复合功能、交通、城市节点、多样性等方面入手,探讨了"高台型"城市住宅综合体的空间使用效益的影响因素,对停车空间、群房空间及屋顶空间设计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提高公共空间的环境品质。  相似文献   

13.
万昆 《华中建筑》2011,29(6):15-18
建筑综合体"城市化"就是综合体整合城市要素,是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相互融合与一体化的过程.文章在分析日本、香港等地区建筑综合体具体案例的基础上,提出综合体功能复合化、交通枢纽化、外部环境延伸化、内部空间公共化、形态立体化等五个方面是建筑综合体走向"城市化"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4.
钱江新城地下综合体-波浪文化城实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杭州城市新中心钱江新城主轴线节点地下综合体———波浪文化城为例,对其功能结构、交通组织、空间景观设计及防火安全进行了阐述分析,明确了地下综合体在城市中心区立体化开发中的意义,同时通过总结地下综合体开发中应注意的因素,为国内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结合国内外当代城市综合体案例,针对引入公共艺术介入的城市综合体的公共艺展空间的复合营造进行研究,并分别从公共艺术复合营造的动因、公共空间的展览艺术复合营造、公共艺展空间的复合营造模式三个方面展开分析。并总结得出了公共艺术发展推动、场所精神营造推动、城市更新复兴推动这三个复合动因和城市综合体的艺术品主导、艺术设施主导、艺术形式均衡这三种公共艺展空间的复合营造模式类型。  相似文献   

16.
林瑾 《浙江建筑》2009,26(10):1-3,7
以杭州创新创业新天地综合体的地下空间开发实践为例,探讨了在城市综合体逐渐成为城市新的单元结构的背景下,地下空间开发所呈现出来的新特征,来研究新的策略方法,优化和提升城市综合体的功能结构和品质。  相似文献   

17.
针对从"跨江"到"拥江"发展的城市目前普遍出现的沿江空间阻隔、体验活力不佳问题,基于对"拥江"带来的价值转变为出发点,为避免陷入常规新城发展模式,以杭州沿江新城为例,重点探索了沿江空间在彰显沿江资源价值与品牌魅力上的建设模式与策略,提出了借助大运量轨道交通带动拉近地铁与江的关系、激活沿江产业、构筑"江-站-城"一体化活力模式,分离快慢交通、缝合沿江空间、构筑全岸贯通的交通-空间整合模式,活态展示遗产、塑造文化品牌、打造特色彰显的魅力文化带,加密支路网、建立开放街区、营造步行优先的滨水活力空间,织补生态绿网、提升滨江可达性、增强公共空间的场所体验,以及构筑纵横通廊、建立空间秩序、营造韵律调和的沿江天际线等六大策略。  相似文献   

18.
大规模的城市综合体建设伴随着城市空间集聚和扩散,积极推动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使城市空间向集约化、多中心模式转变。城市综合体复合了办公、居住、商业商务等多种功能,成为推动城市空间格局调整的有效动力。在城市综合体的规划建设中,要做好城市整体空间影响的论证工作,突出其凝聚核心的效应,应从功能用地与交通整合的角度进行城市综合体的规划设计,有效组织片区功能用地布局的协调发展,并着力引导公共交通优先的城市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9.
文化综合体主要是将多种功能进行复合并一体化设计的建筑综合体,其以文化展示、消费为主导,以建筑与城市融合、共生为理念,功能主要涵盖展览馆、综合文化馆、影视剧院等多种形式。论文对城市中心区文化建筑综合体含义和特征进行剖析,希望能为其设计实践提供理念引导。  相似文献   

20.
车辆基地综合体作为城市综合体的特殊形式,在提升轨道交通沿线土地综合效益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并随着我国站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迎来巨大建设前景。该文以城市多维基面复合为主要视角,首先分析了车辆基地综合体与城市公共空间、城市交通系统的相互交叠、相互影响下,产生了"协同作用";其次将车辆基地综合体从三维、四维时空上进行拓展和功能组合,建立空间组合模式;最后以深圳前海湾地铁车辆基地一体化开发项目为例,提出多层次城市基面的协同设计策略。旨在结合不同城市基面引入公共活动,打造具有活力的综合体组织结构,为我国车辆基地综合体一体化开发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与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