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医护治一体化工作模式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甘肃省中医院骨科行初次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患者90例。采用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45例实施专病医护治一体化工作模式;对照组45例实施常规临床工作模式。采用美国膝关节学会评分(KS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膝关节活动度(ROM)、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进行比较。采用spss 23.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入院当天患者KSS、VAS、ROM、ADL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VAS、ROM、ADL评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KSS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KSS、VAS、ROM、ADL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2周KSS、VAS、ROM、ADL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KSS功能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KSS、VAS、ROM、ADL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KSS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KSS、KSS、VAS、ROM、ADL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专病医护治一体化工作模式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膝关节功能、疼痛程度、膝关节活动能力,日常活动能力都有明显改善,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腓骨近端截骨联合膝关节镜清理术治疗伴内翻畸形的膝关节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12月-2015年6月,收治61例伴内翻畸形的膝关节OA患者,其中32例采用单纯关节镜下膝关节清理术(A组),29例采用腓骨近端截骨联合膝关节镜清理术(B组)。患者年龄、性别、侧别、病程、OA分期、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1周、3个月、12个月采用VAS评分及KSS评分分别评价患膝疼痛及患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12个月。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A、B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23,P=0.432)。两组术后1周、3个月、12个月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A组术后1周VAS评分显著低于B组,但3、12个月时却显著高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均显著恢复,术后1周、3个月、12个月KSS评分均明显优于术前(P0.05);A组术后1周KSS评分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3、12个月评分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腓骨近端截骨联合膝关节镜清理术能同时处理膝关节力线不良及关节内病变,是治疗伴内翻畸形的膝关节OA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肥胖对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 2016年9月~2017年3月在本科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106例,男性36例、女性70例。根据BMI,30例患者列入肥胖组(BMI≥30 kg/m~2),36例列入超重组(BMI 25.00~29.90 kg/m~2),40例列入正常体重组(BMI≤24.90 kg/m~2)。对比三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VAS评分、KSS评分、伤口并发症、血栓事件、30 d再入院率以及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等情况。[结果]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方面,肥胖组超重组正常体重组,三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48、72 h时VAS评分,肥胖组超重组正常体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有3例、超重组有1例发生伤口脂肪液化;肥胖组有2例、正常组有1例发生肌间静脉血栓,经相应处理均末造成不良后果。术后随访6个月,术后3个月肥胖组的KSS评分和膝关节屈伸活动度低于超重组和正常体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6个月时,三组之间KSS评分和膝关节屈伸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肥胖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可达到与正常体重、超重患者相同的临床效果,但术后疼痛症状较重,早期康复速度较慢,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较多,住院时间延长,伤口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4.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5):1372-1377
[目的]比较单髁置换(UKA)与全膝置换(TKA)治疗老年膝关节单间室骨关节炎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0年3月本院收治膝关节单间室骨关节炎患者43例,20例接受UKA治疗,23例接受TKA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膝关节屈曲活动度(ROM)、膝关节学会评分(KSS)、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及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结果]术中平均出血量UKA组(193.00±41.81)ml,TKA组(347.83±93.52)ml(P<0.05),TKA组术后5例患者输血,UKA组术后无患者输血(P<0.05)。UKA组术后屈膝到90°所用时间为(3.15±0.75)d,TKA组为(5.83±0.72)d(P<0.05)。术后早期无感染、深静脉血栓发生。患者均获得2年以上随访(平均26.5个月),UKA组术前与末次随访ROM、KSS评分和VAS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TKA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末次随访时UKA组与TKA组间ROM、KSS评分和VA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随访期间无假体松动、关节翻修等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对于膝关节单间室骨关节炎患者,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UKA与TKA均能显著改善膝关节功能,近期疗效无显著差异。UKA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术后早期膝关节活动度良好等优点,但是长期效果还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切口采用间断缝合与美容缝合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2018年4月行初次TKA的48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3例切口采用间断缝合(A组),25例采用美容缝合(B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病程、内外翻畸形程度及术前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IL-6、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1、6个月行患侧膝关节KSS评分,评估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术后1、3、5 d行VAS评分,评价患侧膝关节疼痛程度;术后1 d和1个月采静脉血检测IL-6、PCT、CRP及ESR等炎性指标水平,评估假体周围感染发生风险;术后6个月采用Likert评分标准评估患者切口满意度,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17个月,平均11.3个月。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07,P=0.063);术后6个月A组患者切口满意度Likert评分显著低于B组(t=-2.196,P=0.033)。术后各时间点两组VAS评分、KSS临床评分和KSS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两组术后5 d VAS评分较术后1 d显著改善,术后6个月KSS临床及功能评分较术后1个月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术后3、5 d B组VAS评分显著优于A组(P0.05)外,其余各时间点各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两组IL-6、PCT、CRP及ESR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容缝合在切口外观、术后疼痛管理方面优于间断缝合,但两者在TKA术后早期关节功能及假体周围感染发生风险方面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对膝关节前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单髁膝关节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短中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5月—2019年5月采用UKA治疗的55例(61膝)膝关节前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临床资料,根据BMI将患者分为3组:正常体质量组(A组,BMI 18.50~24.99 kg/m~2)23例(25膝),超重组(B组,BMI 25.00~29.99 kg/m~2)23例(25膝),肥胖组(C组,BMI 30.00~39.99 kg/m~2)9例(11膝)。3组患者性别、年龄、侧别、病程及术前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并比较3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显性失血量及术后1周血红蛋白下降量;手术前后采用HSS评分、VAS评分及ROM评价膝关节功能及疼痛改善情况。结果 3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显性失血量及术后1周血红蛋白下降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5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60个月,平均24个月。术后均无感染、脂肪栓塞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显示未出现假体脱位及松动,假体位置良好。末次随访时,3组HSS评分、VAS评分及ROM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3组间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肥胖和超重的膝关节单间室骨关节炎患者,采用UKA术后可获满意短中期疗效,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联合关节镜与常规单髁置换治疗膝内侧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9月~2017年6月就诊本科准备行单髁置换术的患者83例(94膝),随机分成两组。其中,联合组49膝行关节镜联合单髁置换术,常规组45膝行常规单髁置换术。记录围手术期资料,采用关节活动度(ROM),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西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指数(WOMAC),膝关节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临床效果。[结果]联合组有1膝镜下外侧间室局部软骨病变为Outerbridge IV级,改行全膝关节置换术,余82例(93膝)行单髁置换术。联合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12~45个月,平均(30.32±10.51)个月,与术前相比较,末次随访时两组ROM、KSS、WOMAC和VAS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联合组ROM、WOMAC和VAS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K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关节感染、假体松动等并发症。[结论]尽管关节镜联合单髁置换增加了手术时间,但能更准确选择手术适应证,并改进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单髁置换与全膝置换治疗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的早期疗效。方法随机将本院骨科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50例内侧间室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例,治疗组25例患者采用膝关节单髁置换手术治疗,对照组25例患者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治疗,两组患者术后随访6~32个月,平均随访18个月,对照两组患者术前、术后末次随访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American knee society score,KSS)及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术后随访KSS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身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明显改善;术后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疼痛缓解略优于对照组,自身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疼痛均明显改善;术后两组RO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活动度优于对照组,自身前后比较治疗组术后膝关节活动度改善明显(P0.05),而对照组自身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活动度与术前基本相当。结论单髁置换和全膝关节置换均是治疗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临床近期治疗效果显著,而单髁置换则能更好地改善膝关节活动及疼痛,临床康复更快。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术中关节周围注射混合镇痛药物(鸡尾酒)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初次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镇痛中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关节外科2017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60例行单侧表面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注射鸡尾酒分为干预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48 h、1周、1月、3月、6月的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ROM)、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评分)、患者满意度及不良反应、切口并发症。结果干预组术后48 h、1周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术后48 h、1周ROM大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术后48 h、1周KS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术后48 h、1周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未发现切口并发症。以上指标在术后1月、3月、6月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术中鸡尾酒注射在TKA术后早期镇痛疗效确切,可改善早期功能,改善住院体验,提高患者满意度,促进患者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膝骨关节炎(KOA)患者全膝置换术(TKA)术后放置与不放置引流的效果。方法将初次行TKA的100例KOA患者随机分为未置引流组和置引流组,各50例。比较两组HGB、HCT、失血量、疼痛VAS评分、关节活动度、膝关节KSS评分、异体输血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两组术后第1、2天HGB及HCT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第2天失血量置引流组较未置引流组多(P 0. 05)。术后7、14 d疼痛VA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1、2、6周膝关节活动度及术后6周膝关节KSS功能评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置引流组异体输血2例,未置引流组无输血病例。未置引流组出现张力性水疱1例。结论对于简单初次行TKA患者不必常规放置引流管,可促进术后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农村地区留守老年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心理因素对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收集49例(49膝)行膝关节置换术的留守老年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记录患者人口统计学资料,使用焦虑抑郁量表(HAD)评估患者术前心理状态,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术前术后疼痛程度,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法(KSS)评估患者术前术后膝关节及膝关节功能指标。结果术前通过HAD评分评估有20例患者纳入心理组,29例患者纳入对照组。2组VAS评分术前及术后3天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1个月及6个月2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膝关节及膝关节功能KSS评分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及6个月膝关节及膝关节功能K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留守老年患者术前存在焦虑、抑郁心理障碍,术后手术部位疼痛程度较无心理障碍患者为重,且膝关节功能恢复较无心理障碍患者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同期和分期人工单髁关节置换(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治疗双膝前内侧骨关节炎的早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月完成双侧UKA的31例双膝前内侧骨关节炎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7例行同期双膝UKA(同期组),14例行分期UKA(分期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骨关节炎分级以及术前髋-膝-踝角、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膝关节活动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10 d内血红蛋白最低值及住院费用,分期组以两次手术总和进行比较。术后3、6、12个月,采用KSS评分、VA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评价手术疗效,并记录术后12个月患者满意度评分。结果同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低于分期组(P0.05),两组出血量及术后10 d内血红蛋白最低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分期组1例(7.1%)1侧膝关节切口出现浅表感染,同期组1例(5.9%)出现谵妄,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2个月,平均24.7个月。两组术后3个月K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96,P=0.392),术后6、12个月同期组KSS评分明显高于分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6、12个月膝关节活动度、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同期组患者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分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59,P=0.006)。X线片复查示假体均无松动。结论同期双侧UKA安全性与分期手术相似,但膝关节功能恢复更好、住院时间及手术费用均减少,患者满意度更高。  相似文献   

13.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22):2098-2100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FTS)理念对膝关节镜手术术后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2017年10月~2018年5月关节镜术治疗骨性关节炎或半月板损伤109例,随机分为FTS组58例,传统组51例,分别给予FTS康复与传统康复。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HSS评分和膝关节伸屈活动度(ROM)。[结果]两组之间性别、年龄、疾病构成及手术时间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24 h FTS组的VAS评分显著小于传统组(P0.05);术后1、3 d、术后1周时FTS组的HSS评分显著高于传统组(P0.05);术后1 d和术后3 d时FTS组的伸屈ROM显著大于传统组(P0.05)[结论]快速康复外科在膝关节镜围手术期应用有利于术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分析腓骨近端截骨术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内翻型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0月本院收治的130例内翻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根据采取手术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腓骨近端截骨术组(截骨组)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组(置换组),每组65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治疗效果(总失血量、输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期间总花费)、术后并发症及术前、术后3、6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和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2年。截骨组在总失血量、输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期间总花费等方面明显低于置换组(P0.05)。术后两组VAS评分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HSS、KSS评分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截骨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15%,置换组为7.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腓骨近端截骨术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均是治疗内翻型膝关节骨关节炎有效的方法,但腓骨近端截骨术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期间总花费等方面更具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止血带对术后疼痛和早期康复、失血量、血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1月-2015年8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166例因膝关节骨关节炎行单侧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术中是否使用止血带,将患者随机分为止血带组(n=84)及非止血带组(n=82)。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置换侧别、骨关节炎分级、病程以及术前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观察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毕至膝关节主动屈膝90°、完成直腿抬高和下地行走的时间,术中失血量以及术后3 d Hb较术前下降值,术后VAS评分、HSS评分、ROM,并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53,P=0.178)。患者均获随访,止血带组随访时间3~20个月,平均12个月;非止血带组3~22个月,平均13个月。术后止血带组及非止血带组分别有9例(10.71%)、2例(2.44%)发生血栓形成,20例(23.81%)、21例(25.61%)输血,两组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92,P=0.032),输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2,P=0.788)。术后3 d,两组Hb下降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55,P=0.066)。止血带组术中失血量显著低于非止血带组(t=—16.066,P=0.000)。术后止血带组患者完成主动屈膝90°、直腿抬高、下地行走的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较非止血带组显著延长(P0.05)。除28 d外,非止血带组3、5、7、14 d 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止血带组(P0.05)。术后28 d,非止血带组HSS评分高于止血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92,P=0.000);两组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76,P=0.500)。结论与不使用止血带相比,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使用止血带总体失血量及术后输血率无明显降低,但术后膝关节疼痛程度及血栓形成发生风险均明显增加,不利于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16.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6):1441-1445
[目的]比较股内侧肌下入路(subvastus approach, SVA)与内侧髌旁入路(medial parapatellar approach,MPA)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快速康复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拟行初次、单侧TKA手术的原发性膝骨关节炎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40例患者采用SVA入路TKA,40例采用MPA入路TKA。比较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依托考昔片追加量、直腿抬高时间、起始下地时间、运动和静息状态下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ROM)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HSS评分)。[结果] SVA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MPA组(P0.05),但SVA组在切口长度、依托考昔追加量、直腿抬高、下地行走时间等方面均显著优于MPA组(P0.05)。两组术前运动状态下VAS评分、膝ROM和H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疼痛方面,术后6 h、术后1 d、术后3 d静息状态下SVA组VAS评分均低于MPA组(P0.05),术后6 h、术后1 d、术后3 d、术后1周、术后1个月运动状态下SAV组VAS评分显著低于MPA组(P0.05),术后1周静息状态下和术后3个月运动状态下VAS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功能方面,术后3 d、术后1周、术后1个月SVA组膝ROM和HSS评分均高于MPA组(P0.05),而术后3个月两组间膝ROM及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MPA入路相比,SVA入路行TKA手术更有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滑膜切除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骨性关节炎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07—2014-12诊治的105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56例)行膝关节置换术与滑膜切除术,对照组(49例)只行膝关节置换术。记录并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输血率及住院时间等,术前和术后随访时进行VAS评分、KSS评分及测量关节活动度。结果试验组获得随访(17.0±4.2)个月,对照组获得随访(15.0±3.1)个月。试验组手术时间、隐性失血量、术后引流量较对照组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住院时间及输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4周及1年随访时VAS评分、KSS临床评分、KSS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3 d及术后7 d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行膝关节置换术相比,膝关节置换同时行滑膜切除术在治疗骨性关节炎上无优势,然而行滑膜切除术会导致更多的体内失血,延长手术时间,从而增加了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单纯测量截骨与测量截骨联合间隙平衡技术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2018年8月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骨关节炎1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7例采用单纯测量截骨技术,59例采用测量截骨联合间隙平衡技术。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截骨组股骨内后髁截骨量显著大于测量截骨组[(9.84±1.12) mm vs (8.79±0.72) mm,P0.05],而联合截骨组术中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率显著低于测量截骨组(3.39%vs 15.79%, P0.05)。术后1个月联合截骨组膝关节KSS评分[(72.22±7.85) vs (68.23±8.10),P0.05]和膝伸屈活动度(ROM)[(103.78±7.93)°vs (99.84±7.56)°,P0.05]均显著优于测量截骨组,但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间KSS评分和ROM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相应时间点,两组间FTA、TPA、PTS测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性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测量截骨联合间隙平衡技术能够获得更适当的膝关节屈曲间隙,减少软组织松解,并改善术后早期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TC-Dynamic膝关节假体在膝关节置换中的应用.[方法]自2005年10月~ 20l0年12 月,采用TC-Dynamic膝关节假体行TKA共40例(50膝)与Depuy P.F.C.Sigma膝关节假体行TKA 40例(45膝)进行临床对比研究.对比两组术前、术后KSS评分、功能评分、Feller评分、测量膝关节ROM、术后膝前疼痛及髌骨弹响.[结果]两组术后与术前的KSS评分、功能评分、Feller评分及膝关节RO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KSS评分、功能评分、Feller评分、膝关节ROM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用时TC-Dynamic膝关节假体较Depuy P.F.C.Sigma膝关节假体组平均少10 min.TC-Dynamic膝关节假体组膝前疼痛1例(1膝),髌骨弹响1例(1膝),Depuy P.F.C.Sigma膝关节假体组膝前疼痛2例(2膝),髌骨弹向3例(3膝).两组术后随访X线片观察膝关节假体位置、力线、固定性能等均显示良好,无松动、透亮线等异常表现.[结论]使用TC-Dynamic膝关节假体行TKA临床疗效满意,术后膝关节功能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iAssist智能导航系统辅助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TKA)治疗超重人群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的应用效果。[方法]将45例(56膝) 2016年5月~2017年11月本科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TKA)的超重KOA患者(BMI≥25 kg/m2)随机法分两组, 28例采用iAssist智能导航系统辅助TKA,28例采用传统的TKA手术。比较两组患者临床与影像测量资料。[结果] iAssist组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于传统组(P0.05),两组之间术前Hb、KSS评分、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iAssist组术后1 d Hb,术后半年KSS评分以及术后1个月VAS评分均优于传统组(P0.05) iAssist组的HKA、FFC、FTC、LFF、LTC的误差值均小于传统组(P0.05)。[结论]使用iAssist智能导航系统辅助超重KOA患者进行TKA,可以获得更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