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语言学兼具语言学和社会学两门学科属性,是一种新兴的语言学研究理论和方法。对语言学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社会语言学语境下,通过分析韩语新造词的特点,解剖六种韩语新造词生成的背景,指出韩语新造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2.
从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视角,以"她时代""她经济"等族词为例探讨其语言学及社会语用基础,剖析这些语言现象形成的原因及当今社会女性社会地位、消费心理、消费结构的变化,力图揭示围绕着"她消费"(女性消费、个性消费、网络消费)而形成的特有的"她经济"现象。  相似文献   

3.
从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视角,以“她时代”等“她X”族词为例探讨其语言学、认知心理学、社会语用基础及其反映的女性文化等,在尽窥语言精妙之时,领略女性在当今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颜色词是每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其具有独特的语言功能和文化含义。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历史、文化、社会等背景的不同,其颜色词语义有很大的差异,本文从文化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了英汉两种语言中颜色词的国俗差异及其差异的文化渊源,对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及翻译实践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称呼词作为一种语言的表达方式,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反映文化,并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称呼词的微妙性体现了语言使用过程中,上下、敬谦、尊卑、权势与亲疏的关系.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比较中西方称呼词的用法,阐述中西方称呼词的变化与社会的变化,探讨称呼词与社会变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称呼词作为一种语言的表达方式,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反映文化,并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称呼词的微妙性体现了语言使用过程中,上下、敬谦、尊卑、权势与亲疏的关系。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比较中西方称呼词的用法,阐述中西方称呼词的变化与社会的变化,探讨称呼词与社会变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新华社新闻报道中的禁用词(第一批)》中的社会生活类禁用词中体现出的语言暴力入手,试图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说明社会生活中的语言暴力所体现出来的社会认同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8.
一词多义指的是一个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义项的语言现象。目前,一词多义现象的研究已突破传统的词汇学研究范畴,拓展到与社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语用学相结合的跨学科领域中。其中,原型范畴理论从宏观上为此提供了框架模型,而认知隐喻和转喻概念从微观上为一词多义提供了必要的理据。本文从认知视角出发,采用原型范畴和隐喻转喻相结合的研究范式,深入探究一词多义的普遍性、延展性,并简要分析其对英语词汇学习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共变"这个词,是我从陈原的《社会语言学》中学来的。作者说,"共变是现代语言学常用的一个新术语","语言是一个变数,社会也是一个变数,语言和社会这两变数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互相接触而引起的互相变化。"社会语言学就是研究这两个变数的互相关系的。我不懂语言学,但是对"共变"却多有体会。比如,近十年来,"老师"的称呼泛滥成灾。不管干什么  相似文献   

10.
词块是语言学研究焦点之一,词块能力已成为学习者不可或缺的语言能力和外语教学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词块研究可从词典编撰、语言教学、心理语言学以及语料库数据驱动几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1.
词块是语言学研究焦点之一,词块能力已成为学习者不可或缺的语言能力和外语教学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词块研究可从词典编撰、语言教学、心理语言学以及语料库数据驱动几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广告语体中的一类新型颜色词——写意型三音节颜色词为研究对象,对该类词中出现的“随机造词”现象进行分析,并从语言学动因和社会动因两大方面探讨“随机造词”现象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文化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角度来讨论英汉词的文化内涵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英两种文化的巨大差异。这些差异反映了汉民族与英语民族在政治观念、道德观念、社会心理、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了解这些差异 ,有利于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14.
在大型语料库对相关的四词词串在应用语言学领域学术论文的对应提取过程中,通过对应用语言学领域学术论文中四词词串的研究和分析,在认识四词词串在对应的学术论文的作用和影响的同时,也是对现有的应用语言学领域学术论文应用四词词串的方式和措施的对应启示。  相似文献   

15.
数字词是负载文化的一种特殊的方式,英汉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两种语言的使用者对数字词有或同或异的理解。本文试运用跨文化交际和社会语言学的手法分析英汉数字词的国俗文化异同,为英语学习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汉语流行语“蚁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蚁族"一词一跃成为网络及各大媒体中的流行语。"蚁族"一词的迅速传播,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本文将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并试图揭示语言变异与社会经济、心理特征之间存在着的密切关系,以期通过语言的变异看到时代变迁的痕迹与社会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7.
旧词新义这一现象深刻反映着社会的变化与发展,从认知语言学有关的隐喻理论来看,它的产生、表现及其社会原因既有系统的内因,也有社会的外因。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旧词新义丰富了我们的语言,使得我们的语言能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完善和更新,从而保持了社会和语言的同步。  相似文献   

18.
称呼语和人们的社会关系这一主题是社会语言学广泛研究的内容之一.本文从社会称谓的角度考察"小三"一词流行的原因,并分析其流行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栖居在其上的社会价值判断、情感色彩、历史沉淀.  相似文献   

19.
“小姐“一词的复出及其词义的异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小姐”一词的潜沉与复出、复出的原因及复出后词义的变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心理语言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学要研究语言结构,心理学要研究语言行为。而心理语言学则主张结合语言结构来研究语言行为。它为语言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试图依据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来探讨心理语言学对字、词、句教学的指导作用。一、关于字、词的感知汉字形体异常复杂,给字、词的感知造成一些困难。教学中如何运用心理语言学帮助克服这一困难呢?现仅就对字、词教学影响较大的几个方面,略述如下: (一)汉字的结构影响字、词感知的难度。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