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分析药对防风-枳壳的挥发油组分。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离检测药对防风-枳壳及其单味药的挥发油成分,并利用交互移动窗口因子法(AMWFA)对其共有组分进行比较分析,用质谱库结合保留指数进行定性,并采用总体积积分法定量。结果防风、枳壳和药对防风-枳壳的挥发油分别定性20,32和34个成分,占总含量的88.48%,94.94%和85.36%.药对防风-枳壳与防风、枳壳的共有组分分别为17和28个。结论药对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来自枳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分析药对枳实-厚朴与其单味药的挥发油成分.方法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 GC-MS)分离检测药对枳实-厚朴及其单味药的挥发油成分,并利用交互移动窗口因子法(AMWFA)对其共有组分进行比较分析,用质谱库结合保留指数进行定性,并采用总体积积分法定量.结果 枳实、厚朴和药对枳实-厚朴挥发油成分分别定性了29,19...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药对荆芥-桂枝、单味药荆芥,桂枝的挥发油成分.方法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检测,通过化学计量学解析法对二维色谱/质谱数据进行解析,从而实现对荆芥-桂枝、单味药荆芥、桂枝的挥发油成分的分析.结果 荆芥-桂枝、荆芥和桂枝挥发油成分分别定性得到51,47和61个结果,占总含量的88.72%, 90.52% 和88.37%.结论 药对挥发油成分的数目大致为荆芥和桂枝挥发油成分的加和,但相对含量有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分析药对枳实-生姜与其单味药枳实和生姜的挥发油成分。方法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离检测药对枳实-生姜及其单味药的挥发油成分,并采用交互移动窗口因子分析法(AMWFA)对其共有组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分别定性了枳实、生姜、药对枳实-生姜挥发油成分45,59和74种,分别占总含量的88.39%、87.60%、83.72%。结论药对枳实-生姜挥发油组分主要来自于单味药生姜,而单味药挥发油组分的含量在药对中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5.
药对桂枝-荆芥与其单味药挥发油共有组分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药对桂枝-荆芥与其单味药挥发油共有组分。方法: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离检测,再采用交互移动窗口因子分析法(AMWFA)对药对桂枝-荆芥与其单味药桂枝、荆芥挥发油成分的共有组分进行分析,并采用总体积积分法进行定量,同时计算各组分的保留指数(RetentionIndice)。结果:药对桂枝-荆芥、桂枝和荆芥的挥发油分别定性了47、24和37个成分,分别占总含量的91.94%、86.31%和89.17%。结论:药对桂枝-荆芥与单味药桂枝、荆芥的共有挥发油组分分别为20和24个,三者共有的挥发油组分为7个。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薄荷、荆芥配伍前后挥发油成分变化及体外抑菌作用比较,为薄荷-荆芥药对物质基础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分别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薄荷-荆芥药对及薄荷、荆芥单味饮片挥发油,通过GC-MS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对比分析,并进行体外抑菌作用比较。结果:在薄荷挥发油中共鉴定出50种化合物,在荆芥挥发油中共鉴定出41种化合物,在薄荷-荆芥药对挥发油中共鉴定出60种化合物。3种挥发油样品共有化合物27种,薄荷-荆芥药对挥发油中新测得5种化合物,9种化合物未检测到。在体外抑菌作用上,薄荷-荆芥药对及其单味药挥发油对粪肠球菌(ATCC2922),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3),大肠埃希菌(ATCC35218),大肠埃希菌(ATCC25922)均有抑菌作用,其中薄荷-荆芥药对挥发油对粪肠球菌(ATCC2922)和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3)的抑菌作用强于薄荷、荆芥单味药挥发油,对大肠埃希菌(ATCC35218和ATCC25922)的抑制作用,药对挥发油=薄荷挥发油荆芥挥发油。结论:薄荷-荆芥药对挥发油成分组成和相对含量较薄荷、荆芥单味药均有一定变化,薄荷-荆芥药对挥发油的体外抑菌作用略优于单味药挥发油。  相似文献   

7.
药对陈皮—生姜与其单味药挥发油共有组分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离检测药对陈皮—生姜及其单味药陈皮、生姜的挥发油成分。方法:采用交互移动窗口因子分析法(AMWFA)对药对与单味药挥发油成分的共有组分进行比较分析。用质谱库结合保留指数进行定性,并采用总体积积分法定量。结果:分别定性了陈皮、生姜、药对陈皮—生姜挥发油成分57、32和44种,分别占总含量的95.79%、82.80%、91.78%。结论:药对与陈皮、生姜的共有组分分别为28、21种,三者的共有组分为12种。  相似文献   

8.
该研究基于数据挖掘,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芳香类中药治疗便秘高频次使用药对作用机制;以数据挖掘获得芳香类中药治疗便秘高频次使用药对"陈皮-木香"为研究对象,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陈皮、木香中的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检测陈皮-木香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经PubChem,TCMSP,STITCH,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检索陈皮-木香挥发油成分的靶点,在OMIM,Genecards-Search Resuits,TTD数据库中预测和筛选便秘的作用靶点。将得到的靶点导入Cytoscape 3.7.1构建核心靶点相互作用网络图,利用R语言进行GO功能、KEGG通路富集分析,根据KEGG富集结果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图。通过Discovery Studio 2.5软件对成分与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其中芳香类中药治疗便秘使用频次最高的药对为陈皮-木香,通过GC-MS共检测出33种化合物,共预测出陈皮-木香药对挥发油治疗便秘的共同作用靶点180个,关键靶点涉及CYP19A1,PPARA,PGR,ACHE,SLC6A2等。GO富集分析显示陈皮-木香药对挥发油的活性主要涉及循环系统、血液循环、固醇类激素结合等生物学过程。KEGG富集通路中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内分泌抵抗、Ca~(2+)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对便秘有显著作用,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发挥治疗便秘的关键靶蛋白PGR与γ-亚麻酸(gamma-linolenic acid)、二氢-α-紫罗兰酮(dihydro-alpha-ionone)、α-桉叶醇(alpha-eudesmol)、氧化石竹烯(caryophyllene oxide)、β-紫罗兰酮(beta-ionone)结合较好。结果表明,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及网络药理学揭示了芳香类中药高频次使用药对陈皮-木香挥发油的活性成分主要通过CYP19A1,PPARA,PGR,ACHE,SLC6A2等靶点来治疗便秘,为芳香类中药治疗便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白术、茯苓单味药及其药对的挥发油成分,并考察白术、茯苓不同配比药对对挥发油成分的影响。方法:利用有机溶剂-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白术、茯苓单味药及其不同配比药对的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结合质谱库检索、文献资料比对,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和鉴定。结果:在白术,茯苓,药对(1∶1),药对(1∶2),药对(2∶1)的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26,22,30,29,41种化合物,其中共有成分3种,分别是亚油酸、棕榈酸和α-柏木烯。白术与3个药对挥发油共有成分共计有16个,排名前三的分别为苍术酮,(-)-g-榄香烯,β-人参烯;而茯苓挥发油中仅有6个成分能被3个药对检测到,仅占茯苓成分的27%。结论:从挥发油的成分及含量来看,3个药对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均来自于白术,不同配伍比例药对挥发油的成分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以药对(2∶1)最为明显,这可能与白术的用量增加有关。3个药对挥发油均有新的成分被检测到,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在煎煮过程中发生了某些物理或化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对枳壳不同炮制品中挥发油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探讨岭南特色炮制工艺中枳壳挥发油成分的变化规律。方法:按照不同工序分别制备枳壳炮制品(生枳壳、麸炒枳壳、清蒸枳壳、单纯发酵枳壳及广东制枳壳),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通过GC-MS鉴定不同枳壳炮制品中挥发油成分,运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质量分数。运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分析枳壳不同炮制品中挥发油成分及其含量。结果:从生枳壳、广东制枳壳、单纯发酵枳壳、清蒸枳壳、麸炒枳壳的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化合物54,44,25,31,32种。其中岭南特色制枳壳的挥发油中新增化合物最多,且挥发油主要成分含量较生枳壳和麸炒枳壳升高。结论:提示发酵与清蒸相结合的岭南特色炮制方法对改变枳壳炮制品的质量并增强其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深入研究和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由生姜、白术及其药对中提取的挥发油组分进行检测。方法采用的方法是气相色谱-质谱指纹图谱技术(GC-MS)和交互移动窗口因子法(AMWFA)。定性分析的方法是质谱库和程序升温保留指数结合,而定量分析是采取总体积积分法。结果生姜、白术和药对生姜-白术的挥发油分别定性59、40和45个成分,占总含量的91.48%、93.52%和89.73%,药对生姜-白术与生姜、白术的共有组分分别为25和12个。结论药对挥发油的组分并不是两种单味药的简单加和。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细茎石斛花中的挥发性成分。方法: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进行成分分析,结合计算机检索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出41个色谱峰,鉴定出29个化合物,占79.05%。其中相对含量大于2.0%的有:2,4,4三甲基-二戊烯(11.17%)、5,5-=甲基-2-己烯(11.12%)、β-石竹烯(6.47%)、异土木香内酯(5.95%)、邻苯二甲酸二乙酯(4.70%)、1,3,3二甲基丁烯-1,1-二苯基(5.20%)、2,2,4三甲基-1-戊醇(4.23%)、2-甲基-N-苯基-2-丙烯(2.73%)、3-甲基丁醛(2.12%)、异长叶烯(2.03%)等。结论: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细茎石斛花挥发性成分进行的、分析研究表明,烯、醛、酯和醇类等挥发油成分构成了细茎石斛花的芳香特征,与铁皮石斛花的挥发油成分组成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分析真武汤与方中生姜和白术的挥发性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真武汤、生姜、白术和生姜白术阴性样品的挥发油,并通过GC-MS联用技术对其进行分析鉴定和比较研究。结果真武汤全方共鉴定出82个成分,生姜挥发油鉴定出51个成分,白术挥发油鉴定出21个成分,生姜白术阴性样品鉴定出10个成分,其中真武汤全方挥发油鉴定出的成分占其挥发油样品总含量的80.6%,生姜为91.5%,白术为57.5%,生姜白术阴性样品为91.4%。结论真武汤挥发油主要来自生姜和白术,其他三味药材挥发油成分较少。  相似文献   

14.
柠檬挥发油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柠檬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提取柠檬挥发油成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离,面积归一化法分析。结果 共分离出100余种成分,鉴别出其中40种成分,其量占挥发油总量的93.954%。结论 柠檬挥发油中主要成分为柠檬烯、β-蒎烯等。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云南松松针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该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云南松松针挥发油,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其成分,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得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从中鉴定出45个组分,占峰面积的84.14%。结论:云南松松针挥发性成分主要为α-蒎烯(14.74%),脱氢-4-表松香酸(11.67%),2,7-二羟基-3,4,6-三甲氧基-9,10-二氢菲(8.41%),石竹烯(6.91%),乙酸冰片酯(5.63%),D-柠檬烯(4.55%),1,6-杜松二烯(4.16%)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