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福强 《河北中医》2010,32(1):46-47
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CG)是消化系统常见多发病,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部饱胀,疼痛,嗳气,病程特点为缠绵难愈,易反复。近年来其发病率有逐年升高趋势,在各种胃病中居于首位,占接受胃镜查患者的90%左右,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较大。2007—01—2008-12,笔者应用天津中医药大学王云凯教授清热化湿和胃制酸方治疗慢性胃炎脾胃湿热型患者60例,并与西医常规治疗6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2.
自2005年5月至2007年7月,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慢性胃炎(CG)患者46例做临床观察,并设42例西药组做对照,疗效显著,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用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和方法对慢性胃炎(CG)研究证明:①各型胃炎均有瘀血病变存在。②不良的精神刺激—气滞—血瘀是胃炎的重要发病环节。③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导致CG的生物致病因素之一。根据以上病理学基础。我们设计了丹参注射液静脉点滴,维生素B1足三里封闭、痢特灵口服用以活血化瘀、调节中枢和胃的植物神经、杀灭胃内细菌的治疗CG的联合用药方案。从1994年7~1999年5月治疗CG106例,临床总有效率90.5%(96/106),客观有效率(病理活检)62.26%,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慢性胃炎(CG)是消化系统常见病之一,该病病程缠绵,易反复发作,严重困扰患者生活。朱君华教授系国医大师路志正学术继承人,主任中医师,在治疗CG方面,经验丰富,见解独到。笔者有幸跟随朱师抄方三年,获益良多。现将朱师治疗CG的经验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CG)病位证素分布特征及其与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情况的相关性。方法本次研究纳入354例CG患者,运用证素辨证方法获取CG患者的病位证素分布情况,并对病位证素分布与Hp感染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CG的病位证素以胃为主,与肝、脾两脏密切相关,Hp阳性与病位证素胃、脾相关。结论 CG伴Hp感染与胃、脾两脏密切相关,运用证素辨证方法能够更加准确的对CG伴Hp感染患者的病位进行把握。  相似文献   

6.
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CG)是消化系统多发病,可以根据病理组织学特点细分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临床表现多为上腹不适、饱胀甚至恶心呕吐等,可影响生活质量,其临床疗效的研究有很大临床意义,近年来中医治疗CG作用越来越受重视,本文就慢性胃炎的中医研究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们试用血塞通注射液治疗慢性胃炎(CG),收到满意疗效,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王炳恒 《中医研究》2010,23(10):46-47
慢性胃炎是消化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约占接受胃镜检查患者的80%~90%。文献报道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近年临床实践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具有良好疗效。2007-01—2010-01,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慢性胃炎80例,疗效显著,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 CG)是由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慢性胃炎的最主要病因,慢性胃炎患者中 Hp 的检出率在 54%~100%[1]。Hp感染相关性胃炎以胃黏膜上皮损伤、炎症细胞浸润、腺体萎缩和肠化生为病理特征;长期Hp感染的部分患者可发生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 Hp与胃癌密切相关,可增高胃癌发生的风险[2]。  相似文献   

10.
慢性胃炎是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约占门诊胃镜检查患者的80%~90%,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特别是40岁以上的患者更为多见,笔者在临床实践中见庄老用半夏泻心汤散剂治疗慢性胃炎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1.
吕梦华  刘之武 《河北中医》2005,27(6):450-451
慢性胃炎(Chronic Gestritis,CG),是由于多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也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目前随着内窥镜设备与技术的不断进步,CG的诊断日趋完善。近年的研究已证实幽门螺杆菌(HD)是CG的主要致病因子,同时发现根除Sp可防止癌前变化(胃黏膜萎缩、肠化)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否可逆转癌前变化尚有争议。目前西医对CG,尤其是慢性萎缩性胃炎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1997-03~2000-12,我们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慢性胃炎63例,并与单纯西医治疗62例进行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朝药宽中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通过对56例慢性胃炎患者给予朝药宽中汤为基础方,随症加味进行治疗。结果:56例慢性胃炎病例中,近期临床治愈23例,占41.07%,显效30例,占53.57%,无效3例,占5.36%,总有效率为94.64%。结论:朝药宽中汤加味具有较好的止痛、解痉、制酸、消炎作用,治疗慢性胃炎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加味黄芪建中汤配合西医治疗慢性胃炎(CG)的疗效及对患者胃肠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将91例CG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予泮托拉唑钠、胶体果胶铋、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等药治疗,研究组46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加味黄芪建中汤(黄芪,白芍,桂枝,饴糖,炙甘草,大枣,炒白术,生姜,枳实,建曲,厚朴,党参,半夏...  相似文献   

14.
慢性胃炎约占接受胃镜检查病例的80%~90%,且男性多于女性,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通过对68例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分析,发现中西医结合疗法疗效尚佳。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笔者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慢性胃炎(CG)106例,获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用于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选择慢性胃炎患者122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各61例,将治疗组用中医治疗与对照组中成药治疗进行疗效比较观察。结果治疗组显效37例(6066%),总有效率90.17%;对照组显效24例(39。34%),总有效率70.49%。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疗效显著,无副作用且安全可靠,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胡余美 《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1):164-164
目前,内窥镜检查已成为医院消化疾病诊断、治疗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每天有大量的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胃癌等患者来作胃镜检查。有资料表明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活检标本中幽门螺杆菌检出率可达80%~90%,而消化性溃疡患者更高,可达95%以上,甚至接近100%。胃癌由于局部上皮细胞已发生异化,因此检出率高低报道不一。人一旦感染幽门螺杆菌后,若不进行治疗,几乎终身处于持续感染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CG)中医症状及证候与胃镜象的关联性,建立CG中西医辨证和辨病的联系,提高诊断水平,指导临床用药。方法:通过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应用皮尔森(Pearson)相关性分析方法,对CG中医症状、体征和证候与胃镜象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本研究对CG患者的胃镜象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共提取23个胃镜指标进行分析,镜下改变包括浅表性胃炎(CSG)、萎缩性胃炎(CAG)、溃疡等;病位有贲门、胃窦、胃体等;病理改变有幽门螺旋杆菌(Hp)、活动度、慢性炎症等得出CG患者胃镜象与症状、面色、舌象、脉象、证候有相关性。结论:CG中医症状、体征和证候与胃镜象指标有一定的联系,为以后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建立慢性胃炎中医湿证诊断标准,并寻找与慢性胃炎中医湿证相关性较好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及舌脉象客观指标。方法:采用流行病学与数理统计的方法对慢性胃炎中医湿证进行研究,同时采用细胞化学等技术对舌脉象进行客观信息检测。结果:调查慢性胃炎患者424例,其中湿证患者262例,占61.8%。湿证分类中脾胃湿热占湿证的42.4%;湿浊中阻占湿证的26%;湿浊中阻兼脾气虚弱占湿证的31.7%。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诊断预测脾胃湿热证正确率为93.8%,湿浊中阻证为96.2%,湿浊中阻兼脾气虚弱为92.2%,脾气虚弱合并脾胃虚寒为86.1%,肝郁气滞合并肝胃郁热为81.6%。其中55例慢性胃炎患者舌苔上皮细胞化学成分糖原(PAS)含量以脾气虚弱型为最低,湿浊中阻型最高;琥珀酸脱氢酶(SDH)、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H)含量以湿浊中阻型兼脾气虚弱型患者最低。140例慢性胃炎患者脉图参数h5、h5s/h1均较正常组显著降低,而h3/h1均较正常组明显升高;其中脾气虚弱型h5s最低,湿浊中阻型h5/h1最高,肝郁气滞合并肝胃郁热型h3/h1最高。结论:提示临床症状和体征及舌脉客观指标可作为慢性胃炎中医湿证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分析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84例慢性胃炎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单纯西药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中医辨证治疗。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分别为92.9%和78.6%,胃粘膜病变恢复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5.7%和64.3%,两组数据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O.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有效、安全可靠,且毒副作用小,能显著改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