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顾大东  魏莉  周君富 《浙江医学》2006,28(6):479-480
甘油果糖是临床上治疗颅内高压常用的脱水剂,但是其脱水降颅内压(ICP)作用以及对脑灌注压(CPP)的影响一直有争议。为此,我们在1999年1月至2004年10月对14例应用甘油果糖治疗的重症脑出血患者进行持续颅内压监测,旨在探索甘油果糖脱水降颅内压的效果以及对脑灌注压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声门下吸引障碍的原因并找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选择进行持续声门下吸引的气管插管患者40例,采取前瞻性研究,观察声门下吸引是否通畅。若无分泌物引出,并且负压值低于-50mmHg,持续15min,将视为声门下吸引障碍。此时由2名经验丰富的医生使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声门下吸引腔内口,观察有无异常。结果40例患者中,11例声门下吸引障碍,29例声门下吸引通畅。对声门下吸引障碍者进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结果显示:7例是由于不同程度的痰液堵塞引起的,均为肺部感染者,3例患者痰液Ⅱ度,4例患者痰液为Ⅲ度;4例是由于脱垂的气管黏膜进入吸引口形成疝引起的。结论声门下吸引障碍大多是由于痰液和气管黏膜脱垂堵塞管道引起的。  相似文献   

3.
14例颅内肿瘤患者,用异丙酚2mg/kg行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用0.2%异丙酚按6mg/kg/h,4.5mg/kg/h,3mg/kg/h三步递减的速度维持麻醉,观察诱导前后及术中颅内压、平均动脉压、脑灌注压的变化。结果发现颅内压明显下降,而平均动脉压及灌注压诱导下降,气管插管后回升至诱导前水平,术中保持稳定,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非常适宜于神经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组织氧分压( PbtO2)、脑灌注压( CCP)、颅内压( ICP)对重型脑创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期间入我院诊疗的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并记录患者PbtO2、CCP、ICP的变化,并分别观察患者的预后情况,探讨上述指标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PbtO2、CCP、ICP指标的差异与患者的预后均有着显著的相关性,其中随PbtO2、CCP的升高,患者预后优良比例显著上升;随ICP的上升,患者预后优良比例明显下降。结论:PbtO2、CCP、ICP等指标的高低与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有紧密的联系,可通过检测其水平高低,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发挥指导临床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陕西医学杂志》2016,(4):468-469
目的:分析对幕上脑肿瘤患者分别采取不同的麻醉药物进行诱导麻醉后对患者颅内压以及脑灌注压的不同影响。方法:选择60例幕上脑肿瘤患者,按麻醉时对患者采用麻醉药物的不同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2组,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ICP以及CPP的变化情况。结果:在ICP水平的比较上,两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且与诱导麻醉前相比差异十分显著(P<0.05)。但在开骨瓣后,所有患者的ICP均呈现降低状态,但与诱导前相比,水平仍然高。在开硬膜后所有患者的ICP水平与诱导前持平。在CPP水平的比较上,试验组CPP水平除开硬膜后呈上升状态外,其他时刻的CPP水平与诱导前相比均呈明显的下降状态(P<0.05)。对照组患者所有时刻的CPP水平与诱导前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且与试验组相比,对照组在插管后即刻、15min以及切皮和开骨瓣后四个时间点的CPP水平明显低,差异有统计学价值。结论:在幕上脑肿瘤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实施麻醉诱导后,患者的ICP会出现上升状况,而CPP则降低。而不同的麻醉药物对两者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相比于芬太尼而舒芬太尼的影响程度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6.
重型颅脑损伤颅内压,脑灌注压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学斌  金国良 《浙江医学》1999,21(3):144-145,147
对40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进行颅内压与脑灌注压连续监测,燕与40例病情,诊断和手术方基本相似的非监护病人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监护组能组织根据ICP和CPP变化及时行正确治疗,非监护组仅按常规治疗,两组病死率分别为17.0%、32.0%,监护组较非监护组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和探讨气管插管患者持续声门下吸引(continuous aspiration of subglottic secretion,CASS)对气囊内压力的影响,从而了解持续监测气囊压力的重要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3年10月广东医学院附属东莞市厚街医院收入ICU的机械通气危重患者80例,随机均分成2组(n=40)。对照组间断普通吸痰,实验组采用持续声门下吸引,观察2组患者在相应时间点气囊压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组患者的气囊压均随时间的增加而降低,其中持续声门下吸引相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声门下吸引能预防和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发生,然而它发挥作用的前提一定是气囊压的充足,而因持续声门下吸引对气囊压的影响较大因此行持续声门下吸引时应同时增加气囊压监测的频率。  相似文献   

8.
重型颅脑损伤持续颅内压,脑灌注压监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文德  章翔 《医学争鸣》1996,17(2):123-126
对5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及50例伤情与诊断和手术方式基本相似的另一组患者进行颅人压与脑灌注压连续监测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监护组除8例ICP压力<2.00kPa,CPP>9.33kPa外,余42例均有不同程度ICP增高与CPP降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间歇性声门下冲洗联合吸引对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109例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1例,应用普通气管切开套管,行常规气道护理;观察组58例,应用声门下可冲洗和吸痰的气管切开套管,除常规气道护理外,间歇行声门下滞留物的冲洗吸引。比较2组VAP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VAP发生率37.25%,高于观察组的17.24%(P<0.05)。结论:间歇性声门下冲洗联合吸痰能降低VAP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经颅多普勒(TCD)频谱参数在初期颅高压患者不同颅内压(pIC)水平的相关变化,进而预测pIC、脑灌注压(pCP).方法:对200例颅脑病变患者393次腰椎穿刺测压前均行TCD检查并记录血压,同时选择30例健康人作正常对照.结果:随着pIC升高,TCD表现出高阻力血流频谱,收缩期血流(vs)无变化,舒张期血流(vd)减慢,血管搏动指数(PI)升高(P<0.05或0.01).依TCD血流动力学参数及平均动脉压(pMA)所得预测颅内压(pICe)及预测脑灌注压(pCPe)的回归方程分别为:pICe=-1.496 2.807×PI 0.088×pMA;pCPe=1.496-2.807×PI 0.912×pMA.预测和实测的pIC、pCP均呈正相关(r=0.757、0.961,P均<0.01),预测差值在0.667 kPa内阳性预测率均为78.63%.结论:根据特征性TCD频谱和参数改变可较准确预测pIC、pCP,在颅高压初期对2者的预测准确性完全一致,且不受动脉血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计根林  于军 《医学争鸣》1998,19(4):437-439
目的:比较七氟醚、安氟醚对颅内压(ICP)和脑灌注压(CPP)的影响,评估了七氟醚在颅脑外科的临床特征。方法:观察33例择期经蝶垂体腺瘤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七氟醚组16例,安氟醚组17例。吸入七氟醚或安氟醚,调整其浓度依次为0.5,1.0,1.5最小肺泡浓度(MAC),监测ICP,CPP,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结果:七氟醚、安氟醚均可引起ICP增高,CPP下降,并使MAP,HR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麻醉快速诱导中使用阿片类药物和肌肉松弛剂对颅内肿瘤患者颅内压和脑灌注压的影响.方法:将40例术前颅内压轻度增高的颅内幕上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芬太尼+罗库溴铵组(FR组)、芬太尼+琥珀酰胆碱组(FS组)、舒芬太尼+罗库溴铵组(SR组)和舒芬太尼+琥珀酰胆碱组(SS组)组.观察全麻诱导前至硬脑膜切开后颅内压、脑灌注压、呼吸末二氧化碳、气道峰压和中心静脉压的变化.结果:与诱导前相比,麻醉诱导后各组患者颅内压显著升高,脑灌注压显著下降(均P<0.05).诱导剂量的琥珀酰胆碱和罗库溴铵对麻醉诱导后颅内压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复合使用舒芬太尼的两组患者脑灌注压值较两组复合使用芬太尼组患者降低更为明显.结论:颅内幕上肿瘤患者麻醉诱导后颅内压升高与使用阿片类药物有关,而非快速起效肌肉松弛剂所引起.诱导剂量的舒芬太尼比芬太尼有更强的降低脑灌注压的作用,在颅脑外科麻醉诱导中应谨慎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分析持续声门下吸引与间歇声门下吸引结合潮式灌洗预防治疗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20例采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持续声门下吸引护理,治疗组采取间歇声门下吸引结合潮式灌洗进行治疗,并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机械通气5 d内治疗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且声门下分泌物培养革兰阳性致病菌数少于对照组。结论:采取间歇声门下吸引结合潮式灌洗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具有较为理想的效果,同时可降低治疗费用,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刘卫平  章翔 《医学争鸣》1999,20(1):79-80
0引言20世纪60年代初,Lundberg[1]首次观察到并描述了颅内压(ICP)B波.但产生这种现象的病因和机理并不清楚.有人认为B波的产生与呼吸运动及脑血流量变化有关,也有人认为与颅内顺应性降低有关.我们在临床上观察到36例在ICP的监测中49次出现B波,现就这些患者的临床表现、脑灌注压(CPP)、ICP与B波的关系作一分析,并对ICP监护过程中出现B波的可能机理进行探讨.1方法1.1对象1994-03~1995-02,我们对145例颅脑疾患患者(主要为手术后患者)进行了持续性ICP监护,其…  相似文献   

15.
经颅多普勒频谱参数对颅内压和脑灌注压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军  邱越 《右江医学》2007,35(4):379-381
目的观察经颅多普勒(TCD)频谱参数在初期颅高压患者不同颅内压水平的相关变化,进而预测颅内压(ICP)、脑灌注压(CPP)。方法对200例颅脑病变患者所行的393次腰椎穿刺测压前均行TCD检查并记录血压,并与30例正常人进行对照。结果随着ICP升高,TCD表现出高阻力血流频谱,收缩期血流(Vs)无明显变化,舒张期血流(Vd)减慢,血管搏动指数(PI)升高。依TCD血流动力学参数及平均动脉压(MAP)所得预测颅内压(ICPe)及脑灌注压(CPPe)的回归方程分别为:ICPe=-1.4 9 6+2.807×PI+0.088×MAP;CPPe=1.496-2.807×PI+0.912×MAP。预测和实测的ICP、CPP显著正相关(r=0.757、0.961,均P<0.01),预测差值在0.667 kPa(5 mmHg)内阳性预测率均为78.63%。结论根据特征性TCD频谱和参数改变可较准确预测ICP、CPP,在颅高压初期对2者的预测准确性完全一致,且不受动脉血压的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颅内压(ICP)及脑灌注压(CPP)的影响.方法 选取监护病房内22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记录不同PEEP下(4 mm Hg、8 mm Hg、12 mm Hg)的ICP、平均动脉压(MAP)、CPP,研究其变化及相互关系.结果 PEEP升高后ICP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EEP为12 mm Hg时CPP的降低有统计学意义.部分患者ICP、CPP变化明显,与MAP降低有关.结论 PEEP升高至12 mm Hg不会明显的影响ICP,ICP、CPP的变化受MAP变化的影响,在保持MAP稳定的前提下,使用PEEP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参数与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及脑灌注压(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CPP)的关系。方法:应用TCD检测4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后连续7?d的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血流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Vs)、舒张期末血流速度(end diastolic velocity,Vd)、平均血流速度(mean velocity,Vm)以及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同时记录ICP、CPP、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结果:ICP与Vs、Vd、Vm均呈负直线回归关系,ICP与RI呈正直线回归关系,而与PI呈正指数回归关系。CPP与Vs、Vd、Vm均呈正直线回归关系,CPP与RI呈负直线回归关系,而与PI呈负指数回归关系。其中PI的相关系数最大 (rICP=0.809,rCPP=-0.828,P<0.001)。在20?mmHg≤ICP≤50?mmHg、40?mmHg≤CPP≤70?mmHg范围内,PI与ICP、CPP也呈直线相关,且相关性更好(rICP=0.864,rCPP=-0.887,P<0.001)。结论:TCD参数能够定性或半定量地判断ICP和CPP的变化,应用TCD是无创监测ICP和CPP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轻度过度通气对幕上占位开颅患者麻醉后颅内压、脑灌注压以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临床上合理的神经外科麻醉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对21例幕上占位开颅患者给予轻度过度通气,控制呼吸末CO2 30~35mmHg和气道峰压10~18cmH2O,在全麻诱导前至开硬脑膜后这一时间段,分析经腰段脑脊液监测颅内压、经上腔静脉监测中心静脉压、经膀胱监测腹腔压、经有创动脉监测平均动脉压以及脑灌注压变化。结果轻度过度通气显著增高了全麻后患者中心静脉压,膀胱压和颅内压,降低了平均动脉压和脑灌注压。结论麻醉正压通气后应尽快开颅减压,降低颅内压,避免脑灌注压过度下降。轻度过度通气未表现出对脑灌注的有利影响,对于麻醉后应采用的控制呼吸策略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体位对高血压脑出血病人颅内压(ICP)、脑灌注压(CPP)和生命体征的影响.方法:将高血压脑出血病人46例按0°、15°、30°、45°逐渐改变床头抬高角度,监测不同角度下病人ICP、CPP、脑组织血氧饱和度(rSO2)和生命体征变化,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随着床头抬高角度增加,病人ICP值逐渐降低,CPP值逐渐升高,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不同角度间两两比较显示,床头抬高角度15°、30°、45°病人ICP均较0°明显降低(P<0.01),床头抬高角度30°、45°病人ICP亦均低于15°(P<0.05);床头抬高角度45°病人CPP高于0°(P<0.05).不同床头抬高角度下,病人的rSO2、脉搏血氧饱和度、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和体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床头抬高角度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rSO2与平均动脉压和ICP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与CPP均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在床头抬高角度15°~30°内,病人能获得最佳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在颅内压和脑灌注压监护时,对2种不同的监测方法进行统计学一致性研究,确定颅内压和脑灌注压监护时不同监测方法的有效性和客观性.方法 50位成年外伤性脑损伤患者入选本研究,进行颅内压和脑灌注压监护.检验确定2种方法是否存在统计学一致性.然后,通过颅内压增高率和脑灌注降低率来量化分析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本研究证实了2种数据记录方法存在统计学一致性:颅内压为r2=0.79, P<0.0001,脑灌注压为r2=0.97, P<0.001.2种数据记录方法的脑血流动力学研究显示:颅内高压率分别为14.8%和15.6%,脑低灌注率分别为6.01%和6.05%.结论 颅内压和脑灌注压监护时各种监测方法均是客观和有效的.参数颅内高压率和脑低灌注率在量化分析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方面是非常有价值的,能进一步了解成年脑外伤患者颅内压和脑灌注压的详细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