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5 毫秒
1.
目的:对2010~2013年报告的药品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了解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规律,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医院上报的290例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90例不良反应中老年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静脉给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最高,占84.83%,其次是口服给药,占9.66%,经眼用药占3.79%,经耳给药占0.69%,经鼻腔给药占1.03%。不良反应涉及的药品主要为抗生素和抗肿瘤药物及中药注射剂。引发药物不良反应的药品以抗菌药物为主,发生例数为72例(占24.83%),其次为抗肿瘤药物,发生例数为52例(占17.93%),中药注射剂发生药物不良反应也较大,占12.41%。结论抗肿瘤药物、抗菌药物及中药注射剂为不良反应监测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王祖斌  苏赤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4):1819-1820
目的:分析本院年度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方法:对本院2010年度收集的127例ADR报告进行分析。结果:引起ADR最多的药物为抗微生物药物,占药品不良反应总例数的51.18%;静脉给药103例,占药品不良反应总例数的81.10%,ADR最常见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结论:应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药物,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的使用管理,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华伟芳 《当代医学》2013,(31):111-111
目的了解临床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方法总结285例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观察指标有ADR患者的性别、年龄、药物过敏史、用药途径、治疗时间、引发ADR的药品类别、ADR临床表现及转归情况等,整理分析其一般规律。结果男女ADR的发病率无明显差异;ADR发生率与年龄呈正相关,285例ADR中,超过60岁的患者有127例(44.56%)。给药途径与ADR的发生率亦有很大的相关性,静脉给药发生ADR187例,占总例数的65.6%。治疗时间与ADR的发生亦有一定的关系,治疗1~5d内发生ADR的几率最大,共有151例,占总例数的5298%。抗生素类发生ADR最多,共149例,占总例数的52.28%,其次为中成药注射液,共76例,占总例数的26.6%。ADR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共121例,占总例数的42.46%。结论为减少ADR的发生,可以从减少不必要的静脉输液,严格抗生素使用指征,合理使用中成药以及注意用药后的反应等方面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引起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相关因素,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和规范操作。方法回顾性分析发生不良反应的药品种类、临床表现并进行调查和统计。结果 5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抗菌药物引起药品不良反应35例,占总例数的60.34%,其次为中药制剂15例,占总例数的25.86%;其他为8例,占总例数的13.80%。结论临床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将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并运用计算机系统建立药品不良反应数据库,为临床提供准确及合理用药的数据服务,有效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11-2012年发生的7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由抗菌药物导致的药品不良反应共32例,占总例数的45.7%,所占比例最高;注射剂导致的药品不良反应44例,占总例数的62.8%;药品不良反应常见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共计28例,占总例数的40%。结论应重视药品不良反应工作的重要性,为临床的诊疗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资料,尽量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市中医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及引发ADR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乌鲁木齐市中医医院2008-2009年收集的127例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7例ADR报告中,以静脉滴注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占总例数的92.13%(117例);其次是抗菌药物引起的ADR,占总例数的70.87%(90例);引起ADR比例较高的是喹诺酮类、硝咪唑类、林可霉素类,ADR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伤最为常见,占总例数的60.63%(77例)。结论给药途径、药物种类等因素均会影响ADR的发生,临床应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及检测,减少注射剂的使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市中医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及引发ADR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乌鲁木齐市中医医院2008-2009年收集的12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7例ADR报告中,以静脉滴注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占总例数的92.13%(117/127),其次是抗菌药物引起的ADR,占总例数的70.87%(90/127);引起ADR比例较高的抗菌药物为喹诺酮类、硝咪唑类、林可霉素类。ADR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伤最为常见,占总例数的60.63%(77/127)。结论给药途径、药物种类等因素均会影响ADR的发生,临床应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及检测,减少注射剂的使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郭华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23):772-773
目的探讨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原因。方法对我院2006年—2009年167份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67份ADR中,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占总例数的49.1%;中药制剂占总例数的14.97%;静脉给药引起的ADR最多,占总例数的82.63%.主要不良反应类型为皮肤变态反应,其次为消化系统反应。结论应重视药品不良反应,加强ADR监测工作,减少和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漯河市各医院及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情况,探讨发生ADR的因素。方法对漯河市2007年ADR监测中心收集到的795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795例ADR中,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占总例数的41.2%(328例),中药制剂占总例数的14.9%(118例);ADR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伤最为常见,占总例数的46.5%(370例),其次是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损害;静脉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占总例数72%(573例)。结论应加强专业人员的业务和服务素质培养,并展开全方位的ADR监测工作,以减少和避免ADR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和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及特点,以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上报的55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ADR所涉及的药品种类、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55例ADR中,从涉及药品种类来看,抗微生物药物引起的ADR例数居于首位,占总例数的83.64%;从给药途径看,静脉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占总例数的94.55%;从ADR累及器官/系统分类及临床表现来看,以皮肤及附件损伤最多,占总例数的56.36%。结论:医务工作者应重视ADR监测工作,力求降低或避免ADR的发生,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分析门诊药房退药的各种原因,探讨减少门诊药房退药的方法。方法收集我院门诊药房2011年12月~2012年11月门诊退药处方183例,进行汇总分析。结果门诊药房退药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不合理用药、患者依从性差、药品不良反应、操作失误、病情变化、医生操作失误等。其中不合理用药、患者依从性差和药品不良反应为门诊药房退药的主要原因,共计153例,占门诊药房退药总例数的83.53%。结论门诊医生应和药师共同努力,必须重视药品的不良反应,建立退药制度、加强医患沟通、提高职业素养、合理化检查流程等措施,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减少退药情况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特点,为临床安全、有效用药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对青岛地区2006~2010年度上报药品不良反应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31708例药品不良反应病例中,男女比例为1.28∶1;从发生人群来看,18~40岁、41~65岁年龄段例数最多;累及器官(系统)以胃肠、皮肤及附件和全身性损害较多;发生不良反应最多的药品种类为抗感染用药、中枢神经系统用药、心血管系统用药;所有给药途径中,发生不良反应最多的为静脉滴注.结论 应进一步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完善不良反应报表填报并合理分析利用,及怎样做好预防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以指导临床安全、有效用药.  相似文献   

13.
周乐玲  杨思芸  曾友志  赵光凤 《西部医学》2010,22(1):128-129,132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30例药品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30例药品不良反应中,60岁以上患者发生率占30.9%(71例);静脉给药引发的ADR居多,占66.5%(153例)。引起ADR的药品主要为抗茵药物(43.9%)和中成药(16.9%);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占总例数的40.0%(92例),其次是消化系统及神经系统损害。结论医务人员在临床药品使用中应重视ADR监测,结合ADR发生特点,加强合理用药,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王玲 《大家健康》2013,(13):73-74
目的总结分析门诊药房退药的各种原因,探讨减少门诊药房退药的方法。方法收集我院门诊药房2011年12月~2012年11月门诊退药处方183例,进行汇总分析。结果门诊药房退药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不合理用药、患者依从性差、药品不良反应、操作失误、病情变化、医生操作失误等。其中不合理用药、患者依从性差和药品不良反应为门诊药房退药的主要原因,共计153例,占门诊药房退药总例数的83.53%。结论门诊医生应和药师共同努力,必须重视药品的不良反应,建立退药制度、加强医患沟通、提高职业素养、合理化检查流程等措施,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减少退药情况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572例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近年来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发生情况,为安全使用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我院2008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收集到的572例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从患者的性别年龄、各年度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药品种类、剂型及ADR的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年度发生例数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喹诺酮类发生不良反应较多,占28.90%;静脉注射粉针剂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其它剂型,占56.31%。结论抗感染药物发生ADR的例数与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等多种因素相关。医务工作者应高度重视抗感染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ADR监测水平,促进临床合理、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16.
宁夏地区1052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宁夏地区2003-2008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引起ADR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对10524例ADR报告进行统计描述。结果 10524例ADR中,女性略多于男性;以静脉滴注给药引发ADR居首位,占总例数的65.68%;ADR涉及药物种类以抗微生物药物最多,占总例数的47.90%;累及系统?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所占比例最大,占总例数35.55%;两种以上合并用药占总例数39.36%。结论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改善给药途径,减少合并用药种类,以提高临床安全用药水平,保证公众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7.
周菊 《四川医学》2014,(2):252-253
目的 了解我院近一年药品不良反应(ADRs)发生的特点.方法 对我院2012年7月~2013年6月ADRs报告85例,分别从患者情况、给药途径、药物剂型、ADRs类型和临床表现、药物种类等各方面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ADRs报告85例涉及44种药品.抗菌药物7种,ADRs 20例,占总例数23.5%,其次是中药制剂.引起皮肤及附件损害的ADRs 31例,占总例数36.4%,其次是消化系统反应16例,占总例数18.8%.18~60岁患者发生ADRs 58例,占总例数68.2%.结论 给药剂型过于集中,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中药制剂,加强ADR监测,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8.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2007年11月30日~2009年11月30日收集并上报的21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与评价。结果218例ADR中,老年患者较多,占总例数的3257%(71例);以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占总倒数的84.86%(185例);抗菌药引起的ADR最多,占总例数的61.93%(135例);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伤最常见,占总例数的29136%(64例)。结论继续做好ADR监测工作,避免或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19.
洪斌  马晶 《宁夏医学杂志》2009,31(2):177-177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对2006年1月-2007年12月收集并上报的12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与评价。结果在121蚀药品不良反应中,抗微生物药、中药注射剂和静脉给药途径是引发不良反应的三大主要因素。结论积极开展不龌反应监测工作及相关知识的宣传,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以避免或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和特点。方法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引起ADR的药品、给药途径以及临床具体表现等方面对我院2005~2007年上报的128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8例ADR报告中,老年患者65例,占总例数的50.78%;抗微生物药物引起的ADR最多,占总例数的40.63%(52例);以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占总例数的75%(96例);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伤最为常见,占总例数的47.13%(71例);严重的ADR报告1例,占总例数的0.78%。结论医护药人员应正确理解ADR,加强ADR监测和报告工作,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