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揭示化学氧化法与微生物法联合修复技术在石油污染土壤修复中应用可行性,本研究采用正交实验设计和联合修复实验,以过氧化尿素(UHP)为氧化剂,Fe2+为激活剂,研究了UHP去除石油烃的条件及其与微生物联合修复土壤石油污染物的效果。结果表明,利用UHP氧化土壤中石油烃的最佳条件为:UHP添加质量分数4%、UHP∶Fe2+ (摩尔比)=30∶1及水∶土=3∶2。过氧化尿素氧化法与微生物法联合作用下,石油烃降解率比单一微生物修复法和过氧化尿素氧化修复法分别提高了35.45%~47.26%和3.35%~15.16%。过氧化尿素与微生物的修复顺序优化结果显示,过氧化尿素预氧化联合微生物修复比先进行微生物修复再进行过氧化尿素氧化对土壤中石油烃的降解率提高了11.81%。研究结果证明过氧化尿素联合微生物修复对降解土壤中石油烃污染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广东化工》2021,48(18)
本文采用芬顿体系作为降解修复的氧化体系,对模拟胜利孤岛油区石油污染土壤中石油烃污染物进行氧化降解,探究了土壤介质pH、反应时间等多种因素对降解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芬顿氧化最优条件为pH=3、n(H_2O_2/Fe~(2+))=6,对模拟石油污染土壤中石油烃去除率最高可达46%,对实际污染土壤石油烃去除率为27%。氧化后的油土中,有机大分子得到有效降解,沥青质、胶质含量明显减少;氢碳原子比增大,不饱和程度降低,支化度降低,芳碳率降低。  相似文献   

3.
针对土壤的石油污染问题,在花盆中模拟原位修复实验,采用单因素实验考察有机质与全氮含量比(C/N)、含水率及漆酶活性对石油烃降解率的影响。通过响应曲面法设计实验,建立二次多元回归方程预测模型,确定修复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在干旱条件下漆酶可以增强石油烃的生物修复效果。软件预测模型显著且具有准确性,在C/N为12.35∶1,漆酶活性为15.03 U/g,含水率为12.62%条件下,修复30 d后石油烃降解率为25.01%。对石油烃降解率影响的显著性从小到大依次为漆酶活性、含水率、C/N。  相似文献   

4.
正十六烷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正十六烷为唯一碳源进行选择性富集培养,从石油污染土壤中筛选出1株正十六烷降解菌;根据形态观察和自动化鉴定分析,初步确定其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其对正十六烷的降解作用。结果表明,该菌株降解正十六烷的作用明显,在pH值为7.0时降解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
利用生物修复技术对被石油所污染过的土壤进行处理更加简便高效、投资少且属于环境友好型技术,逐渐吸引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兴趣。介绍了被原油污染的土壤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传统处理技术和新兴的生物处理技术,重点综述了利用微生物处理被石油污染土壤这一方法中,关于单一石油烃降解菌及石油烃降解菌菌群的研究进展,并指出今后在修复被石油污染的土壤方面一个研究重点在于合理构建降解石油烃的菌群。  相似文献   

6.
为改善石油污染土壤的环境,促进植物在污染土壤中的生长,通过对石油污染土壤中单独添加粉煤灰、添加粉煤灰+种植紫花苜蓿、单独种植紫花苜蓿等几种处理,探索粉煤灰添加对土壤中石油烃降解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添加的粉煤灰,土壤中的石油烃降解率为4.14%~17.18%;单独种植紫花苜蓿,石油烃降解率为6.6%~30%;添加粉煤灰+种植紫花苜蓿,降解率为13.4%~60.36%,且3种处理石油烃降解率均随粉煤灰添加逐渐升高。粉煤灰加入量与紫花苜蓿生物量成正相关,提高了紫花苜蓿的发芽率。说明粉煤灰能够较好改善土壤环境,促进紫花苜蓿的生长,从而实现对土壤中石油污染的修复。  相似文献   

7.
王益薇 《广州化工》2013,41(4):94-95
在污水处理厂中,从长期被石油污染的土壤和水体中采取样品,以石油烃为唯一碳源,通过富集培养分离进行高效石油烃降解菌的筛选;以革兰氏染色方法对其进行初步鉴定;确定最佳培养条件和环境,最后在温室内,通过研究高效石油烃降解菌对石油烃污染土壤的修复实验来评估高效石油烃降解菌的实际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8.
陈明珠  施宠  何飞焱  罗义  董丁 《广东化工》2022,49(4):129-132
为筛选出能够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植物,本研究针对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地区污染土壤,以当地18种野生和种植的植物作为筛选对象,通过盆栽试验,测定18种植物在土壤石油污染质量分数为50 g/kg中的种子萌发、植株生长和土壤石油烃降解率等指标,研究植物对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效果.结果表明: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相似文献   

9.
雷迪  刘丽红  张雷  屈霜  索雲凯  冯云飞 《当代化工》2021,50(9):2201-2205,2210
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石油泄漏事故频发,污染日益严重,使得石油污染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世界性问题.与传统的物理、化学修复方法相比,微生物修复由于其经济性和环保性,已经成为修复土壤石油污染的主要方法之一.而在石油污染盐碱土壤中盐碱化改变了土壤的理化性质、抑制了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已经成为微生物修复石油污染盐碱土壤的主要难点.因此,石油污染盐碱土壤微生物修复须利用具有耐盐碱能力的石油烃降解菌.综述了石油污染盐碱土壤的现状和危害,耐盐碱石油烃降解菌的筛选,微生物修复石油污染盐碱土壤的难点、方法及研究进展,并对微生物修复石油污染盐碱土壤的未来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从某炼油厂柴油罐区污染土壤中分离筛选出优势柴油降解菌L12,并经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为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sp)。采用摇瓶实验研究了菌株L12对正十六烷的适宜降解条件,并考察了该菌对柴油的降解能力。结果表明,菌株L12最佳的培养初始pH为7、接种量为5%、摇床转速为150 r/min、培养温度为30℃,菌株可耐受正十六烷质量浓度高达5 000 mg/L。最优条件下培养7 d,该菌株对正十六烷的降解率高达90.33%,能将质量浓度为3 000 mg/L的柴油几乎完全降解,表明该菌具有良好的用于生物修复柴油污染土壤的潜力。  相似文献   

11.
机械化学法作为一种非焚烧处理技术,具有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单、高效清洁和适用范围广等特点,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尤其是在对氯代有机污染物的削减中表现出显著的优势。本文综述了机械化学法在降解氯代有机污染物领域的研究进展,介绍了机械化学法的发展及其特性,归纳总结了常用于球磨体系中的单一添加剂和组合添加剂的种类,探究了球磨装置及运行参数对氯代有机污染物降解的影响;重点阐述了添加剂的作用方式和几种典型的氯代有机污染物的机械化学降解路径,其中包括六氯苯、多氯联苯、五氯酚、滴滴涕、得克隆和多氯萘。最后,针对当前机械化学法降解氯代有机污染物的研究现状,简述了有待解决的问题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推进机械化学法降解理论的深入研究和技术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2.
有机氯污染土壤的修复是目前土壤修复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针对有机氯难降解的问题,本文采用土柱淋洗模拟异位淋洗修复的方式,利用过一硫酸盐-高铁酸盐-FeS(PFI)氧化体系对邻二氯苯污染土壤进行了修复。采用土柱实验测试了过一硫酸盐和高铁酸钾的复合溶液在土壤中的渗透系数(1.46×10-4~2.46×10-4cm/s),实验发现随氧化物浓度增大,渗透系数变小。使用PFI对污染土壤进行了土柱淋洗修复实验,结果表明,PFI可实现对深层土壤的氧化修复,在适中浓度下经过3.8h淋洗,可将深度为5cm、15cm、25cm处的土壤中的邻二氯苯最终残留率降低为17.5%、20.0%和30.3%。在改变土壤性质方面,土柱实验表明,PFI对土壤性质的改变与土壤深度呈负相关,即土壤越浅,改变得越彻底。综上所述,PFI氧化体系对含氯苯有机污染场地修复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臭氧降解土壤2,4-D污染物的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岚  权宇珩  李志勇 《化工学报》2014,65(8):3255-3260
为了控制土壤有机物污染,对负载污染物2,4-D(2,4-二氯苯氧乙酸)的模拟土壤柱进行臭氧化修复研究,通过考察羟基自由基抑制剂的加入、土壤粒径的影响以及混合气体中臭氧产生量的影响,分析了2,4-D污染土 壤的臭氧修复动力学,研究了土壤含水量对动力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液膜内羟基自由基、气液相臭氧、 土壤颗粒表面的活性位均对降解2,4-D发挥作用。经过合理简化和假设,推导可知2,4-D降解符合拟一级动 力学,对实验数据采用拟一级动力学进行拟合,相关系数均大于0.9。基于土壤含水量,提出动力学模型。实际的实验数据指出在土壤质量含水量低于9.38%范围内,拟一级动力学速率常数和水分含量之间基本符合二次多项式关系。  相似文献   

14.
艾丹  王博 《精细化工》2022,39(2):217-224,301
利用球磨机械力化学技术制备的改性生物炭具有成本低、产能高、绿色无溶剂等优点,近年来受到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球磨改性增加生物炭表面官能团、扩大其比表面积以及提高吸附容量,使球磨改性生物炭对环境污染物具有优异的去除性能,在环境修复领域应用前景广阔.介绍了球磨改性生物炭的制备与理化性质,总结了球磨改性生物炭在环境修复中对污染物质去除的最新进展,同时明确其对各类污染物的去除机制.在此基础上,探讨球磨改性生物炭在环境修复中目前存在的问题与限制因素,从明确技术和经济可行性、扩展材料应用范围以及厘清潜在生态环境风险等方面提出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汪林  蒲思淇  王明新  薛金娟  韩莹 《化工进展》2022,41(4):2171-2179
化学氧化可快速高效修复石油污染土壤,但很少关注研究其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以及残留污染物的环境风险。本文以过碳酸钠(SPC)为氧化剂,以柠檬酸(CA)/硫酸亚铁[Fe(Ⅱ)]为催化剂,分析了其对柴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效率,分析了柴油中不同组分的降解特征,通过残留初始总石油烃(TPH)有效性和浸提液生物毒性变化提示不同处理的环境风险,通过有机碳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修复前后土壤特性变化。结果表明,SPC单独处理效率较低,CA/Fe(Ⅱ)显著提高了TPH去除率。FTIR光谱表明,处理后土壤样品的Si—O—Si、C—H和—OH振动增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图谱表明,残留TPH组分主要为长链烷烃(C16~C21)。羟丙基-β-环糊精(HPCD)浸提液发光抑制率随着浸提液pH的增加而增加,表明SPC投加量过多产生的强碱性对土壤生物毒性具有显著影响。增加CA投加量对TPH去除率的促进幅度大于SPC和FeSO4,且有助于降低残留TPH的生物有效性和提升土壤总有机碳(TOC)含量。采用化学氧化修复有机污染土壤应进行环境风险分析并对修复条件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16.
Hydroxyapatite (HAp) was successfully produced by using recycled eggshell. The observed phases of the synthesised materials were dependent on the mechanochemical activation method (ball milling and attrition milling). The structures of the HAp were characterized by X-ray diffract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infrared spectroscopy. Attrition milling proved to be more efficient than ball milling, as resulted nanosize, homogenous HAp even after milling.  相似文献   

17.
固定化MM-7修复石油污染土壤影响因素重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石油污染土壤修复,利用实验室已筛选的高效石油降解混合菌MM-7,以天然有机材料YJ-05为载体,吸附法制备固定化微生物。并将游离与固定化微生物应用于室内花盆模拟修复石油污染土壤,对C/N/P、微生物投加量、石油含量、氧化剂和表面活性剂设计五因素四水平正交实验,探讨不同修复时期各影响因素的重要性顺序。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微生物在不同降解时期,各影响因素的重要性会发生变化;经过21 d的修复,固定化MM-7对石油烃类的降解率为27.12%,修复过程中,接种量一直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在降解初期表面活性剂影响较大,降解中后期土壤石油含量变为重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8.
Mechanochemical polymerization of ethylene was found to be induced by fracture of γ-alumina under quite low pressure and room temperature. The factors to control the polymerization yield, for example, calcination temperature of the alumina, spin concentration after ball milling, milling time, and changes of acidity before and after the fracture, were investigated in order to know the polymerization mechanism. It was found that the polymerization yield did correlate not with the spin concentration responsible to paramagnetic species produced by the fracture, but the calcination temperature of the γ-alumina and the milling time. The resultant polymeric material on the fractured alumina was extracted alumina was extracted with solvents, and the fraction extracted with petroleum ether was characterized using GC and GC mass spectrometer.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odd-numbered linear hydrocarbons were produced, although the major products of this polymerization were even-numbered. It is concluded from the accumulated experimental results that a carbonium ion mechanism rather than radical mechanism is probable for the mechanochemical polymerization induced by fracture of γ-alumina.  相似文献   

19.
采用机械球磨法,以磷酸二氢铝和磷酸为改性剂,制备了抗水解氮化铝粉末,并研究了改性氮化铝粉末在水基球磨过程中的稳定性。通过X射线衍射(XRD)和氮含量测定对改性前后氮化铝粉末进行了表征,并讨论了磷酸二氢铝和磷酸的加入量、球磨时间和球料质量比对改性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磷酸二氢铝和磷酸的添加质量分别为氮化铝质量的1%和2.5%、球磨时间为2 h、球料质量比为3∶1的条件下,氮化铝的改性效果最佳;改性氮化铝粉末在60℃水中浸泡24 h后,其氮质量分数为32.97%,且其X射线衍射谱图中未发现氢氧化铝相,说明其抗水解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改性氮化铝粉末在水中高速球磨16 h后,其氮质量分数约为32%,氮化铝悬浮液的pH约为6,说明其在水基球磨过程中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