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bcl2 和p53 蛋白的表达与端粒酶活性的相关性及其与 H C C 发生的关系。方法:利用端粒酶原位标记法显示端粒酶活性,采用 S P 法免疫组化技术检测bcl2 和p53 蛋白。结果:端粒酶在 H C C 中的阳性率(917 % ) 显著高于癌旁肝组织(583 % )( P< 005) ,端粒酶活性强度与 H C C 分化程度无关( P> 005) ;癌组织中bcl2 和p53 蛋白的阳性率均高于癌旁组织( P< 001) ; H C C 和癌旁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程度随bcl2 蛋白表达增强而升高,并呈明显正相关,但与p53 蛋白表达强度无明显相关性。结论:bcl2 蛋白的过度表达可能是端粒酶激活的重要途径之一,bcl2 蛋白过度表达可能通过激活端粒酶使肝细胞恶性转化导致 H C C 发生,而p53 基因突变可能对端粒酶的激活无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2.
bcl-2、p53蛋白及PCNA表达与横纹肌肉瘤临床病理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横纹肌肉瘤(RMS)中bcl-2、p53、PCNA表达与其临床病理的相关性。方法:对50例(随访41例)横纹肌肉瘤进行免疫组化ABC法标记。结果:bcl-2、p53基因蛋白和PCNA,发现bcl-2、p53、PC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8%、72%、70%,其阳性表达与年龄、性别及不同组织类型的RMS无关(P>0.05)。但与分化程度有关,p53、PCNA在低分化RMS阳性率分别为85%、95%,显著高于高分化RMS42.8%和14.3%(P<0.05),随访存活1年以内的p53、PCNA阳性率均为86.7%,亦明显高于存活超过3年以上的阳性率33.3%和41.7%(P<0.05)。而bcl-2在低分化RMS阳性20%显著低于高分化71.4%(P<0.05),随访存活1年以内的阳性率13.4%明显低于存活超过3年以上的41.4%(P<0.05)。p53与bcl-2阳性表达呈明显负相关,p53阳性率越高,而bcl-2阳性率越低。结论:PCNA、p53、bcl-2蛋白表达能比较准确地反映RMS的生物学特性,p53、bcl-2可作为肿瘤预后显著相关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3.
bcl-2、p53表达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探讨bcl2 、p53 表达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64 例乳腺癌及30 例乳腺良性病变的表达。分析bcl2、p53 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腋淋巴结转移、复发和预后的关系。结果:bcl2 与p53 表达之间差异有显著性,呈负相关( P< 0-05) 。bcl2 和p53 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有关( P< 0-05) ,bcl2 表达随分级增加阳性率降低,p53 则相反。p53 表达与腋淋巴结转移有关( P< 0-05) 。bcl2 表达与腋淋巴结转移无关( P> 0-05) 。p53 表达复发组明显高于无复发组( P<0-05);bcl2 表达与有无复发无关(P>0-05)。p53 表达阳性率≤5 年生存组明显高于> 5 年生存组,呈负相关( P< 0-05);bcl2 表达与生存期无关(P> 0-05) 。结论:bcl2 表达与预后无关,其阳性表达可反映肿瘤属分化较好或属早期阶段。p53 可单独作为预后指标;p53 表达与预后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c-erbB-2、p53、bcl-2和nm23-H1在肺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cerbB2、p53、bcl2和nm23H1基因在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化ABC法对原发性肺癌组织中4种基因的表达和突变进行检测。结果:58例肺癌中,31例(5345%)p53过度表达,18例(3103%)bcl2过度表达。cerbB2与nm23H1在10例小细胞肺癌(SCLC)中未见表达。而在48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s)中两者过度表达率均为50%。cerbB2与nm23H1表达呈正相关(P<005)。腺癌nm23H1的表达明显高于鳞癌(P<005)。p53、bcl2蛋白表达在肺癌分化程度中呈负相关(P<005)。nm23H1、p53和bcl2的表达与患者的生存率有关(P<005)。结论:cerbB2、p53、bcl2和nm23H1基因蛋白产物的检测对肺癌患者的诊治和预后评估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广西肝癌高低发区p53基因突变热点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广西不同地区肝细胞癌(HCC)p53基因249密码子(cd249)的突变热点与黄曲霉毒素B1(AFB1)污染及HBV感染的关系。方法:用PCR-RFLP法检测62例石蜡包埋HCC组织中上述基因突变,免疫组化染色S-P法检测癌旁肝组织HBsAg表达。结果:广西HCC高发区及低发区病例p53基因cd249的突变频率分别为69.2%及20%(P<0.01)。癌旁肝组织HBsAg的阳性率为81%及100%(P>0.05)。p53基因突变热点与AFB1严重污染及HCC高发有密切关系,而与HBV感染无关。结论:p53基因突变热点的出现具有分子流行病学意义。p53热点高频率出现表明了当地AFB1的严重污染及HCC发生的主要地区性因素。  相似文献   

6.
膛胱移行细胞癌中c—erbB—2,p53及p16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膛胱癌组织中p16、c-erbB-2和p53蛋白表达与胱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和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75例膛胱癌组织中p16、p53及c-erbB-2蛋白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75例膛胱癌中p16、p53及c-erbB-2的阳性率分别为41.3%(31/75)、44.0%(33/75)和40.0%(30/75),p16和c-erbB-2蛋白在膛胱癌中的阳性率与肿瘤中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甲状腺髓样癌内凋亡细胞、bcl-2、p53和Ki-67,探讨其与患者的预后关系。方法:在21例甲状腺髓样癌内,用DNA末端标记方法检测凋亡细胞和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bcl-2、p53及Ki-67的表达。结果:在21例甲状腺髓样癌标本中,凋亡细胞bcl-2、p53和Ki-67的检出率分别为81%,100%,62%和71%。bcl-2阳性物质位于肿瘤细胞的胞浆内,少数病例则位于膜上。p53蛋白阳性主要位于胞核内,少数病例也同时见于胞浆内。Ki-67抗原主要位于肿瘤细胞核内。本研究结果表明,bcl-2和肿瘤细胞凋亡之间有密切关系(P<0.01)。bcl-2阳性细胞检出率较高的病例,凋亡细胞检出率则较低;反之,凋亡细胞检出率则较高。p53和Ki-67阳性细胞检出率和细胞凋亡无相关性(P>0.05)。结论:bcl-2具有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上述各因素检测结果与患者存活率无统计学意义。bcl-2肿瘤蛋白在甲状腺髓样癌中高表达,可作为该肿瘤的一个新的标记物,对预后的判断可能也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查桂西南黄曲霉毒素(AFB1)高污染区109例肝细胞癌(HCC)组织中突变型p53蛋白的表达,并与相应病例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表达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发现:HCC中p53蛋白阳性率高达68.8%(75/109),p53蛋白表达与病人性别、肿瘤大小及有无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无关(P>0.05)。说明在AFB1高污染区,p53基因突变是HCC中非常普遍的现象。在HCC病例中,HBsAg阳性率为84.2%(85/101),其中同一病例p53蛋白及HBsAg均为阳性者占57.0%(58/101),而HBsAg阳性、突变型p53蛋白阴性者为26.0%(27/101)。表明HBV仍然是肝细胞癌发生的主要原因,但HBV的致癌机制具有多样性,并非均引起p53基因的改变。  相似文献   

9.
p53、c-erbB-2癌基因蛋白表达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p53、c-erbB-2表达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利用微波免疫组化方法研究70例胃癌及20例胃癌前病变p53、c-erbB-2蛋白的表达。结果:正常胃粘膜和肠化生上皮p53及c-erbB-2均阴性,中、重度异型增生及胃癌组织中p53阳性率分别为15.0%和51.4%。c-erbB-2阳性率分别为10.0%和40.0%。p53与胃癌组织学类型、组织发生及分化程度等有关(P<0.05),而c-erbB-2则与胃癌分化程度、胃癌浸润深度等有关(P<0.05)。在低分化腺癌癌巢边缘部,硬癌内呈浸润性生长的细胞以及脉管内转移性癌栓等处,除了癌细胞核内p53表达较强外,胞浆也呈弥漫性染色,表明胞浆阳性的癌细胞具有更强的侵袭性。在非浸润进展组或随患者生存期的延长,胃癌组织内p53及c-erbB-2的阳性率有下降的趋向。结论:p53可作为临床筛选胃癌、癌前期病变以及进行早期诊断的有用指标,p53与c-erbB-2一起可用于判断胃癌预后,监测病情  相似文献   

10.
乳腺导管原位癌病理形态及c-erbB-2、p53和PCNA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乳腺导管原位癌进行病理形态分析,并行c-erbB-2、p53癌基因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以及相关性的研究,以期为临床判断潜在恶性程度及预后提供参考指标。方法:运用病理形态分析以及枸橼酸-微波-ABC免疫组化法对25例常规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乳腺导管原位癌组织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1)25例乳腺原位导管癌c-erbB-2、p53、PCNA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36.0%,40.0%和40.0%;(2)粉刺型c-erbB-2、p53、PCNA表达的阳性率均高于非粉刺型,而且c-erbB-2阳性率相差有显著性(P<0.05);(3)坏死、核异型性、核分裂数与c-erbB-2、p53、PCNA的表达有关,其中,坏死与PCNA阳性表达显著相关(P<0.05),核异型性与c-erbB-2蛋白表达显著相关(P<0.05)。结论:乳腺导管原位癌无论病理形态还是生物学行为都是异质性的,除了组织学亚型,某些形态指标以及c-erbB-2癌基因蛋白的表达也可作为恶性度指标。  相似文献   

11.
大肠癌和腺瘤中的细胞凋亡及其调控基因表达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目的通过观察结、直肠腺癌和腺瘤中的细胞凋亡及其调控基因p53、bcl-2的表达状态,探讨细胞凋亡及其调控基因在大肠上皮恶性转化进程的不同阶段中的作用。方法利用DNA缺口末端标记技术和p53、bcl-2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原位观察32例大肠绒毛状腺瘤和33例大肠乳头状腺癌中的凋亡细胞和p53、bcl-2蛋白阳性表达细胞的密度与分布,以15例非肿瘤大肠粘膜做为对照。结果腺瘤和腺癌中的凋亡细胞密度均显著高于非肿瘤粘膜(P<0.01);腺瘤高于腺癌(P<0.01)。p53和bcl-2蛋白的表达率和表达强度,腺癌和腺瘤高于非肿瘤粘膜(P<0.01),腺癌的表达强度也高于腺瘤(P<0.05)。腺瘤中bcl-2蛋白表达阳性组的凋亡细胞密度显著低于bcl-2阴性组(P<0.01)。结论细胞凋亡调控异常在大肠癌发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bcl-2蛋白在腺瘤和腺癌中均可抑制细胞凋亡,而突变型p53蛋白可能仅在腺癌中起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45例大肠腺瘤和61例大肠腺癌中bc1-2和p53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正常大肠粘膜中bc1-2和p53均未见表达,而大肠腺瘤及大肠腺癌阳性率均较正常组织明显增加(P<0.01).大肠腺瘤中bc1-2表达位于不典型增生较重区域。大肠腺瘤p53表达随腺瘤直径增加而增加,其中≥20mm组阳性率显著高于<10mm组(p<0.05)。p53蛋白阳性率也随不典型增生程度增加而增高。p53表达与大肠腺癌分化程度及Dukes分期有关。大肠腺瘤中bc1-2和p53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结果表明,bc1-2蛋白表达对大肠腺瘤的增殖有一定意义,p53在大肠腺瘤癌变和大肠腺癌进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口腔粘膜白斑和鳞癌组织中p53和bcl—2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凋亡相关蛋白bcl-2、P53在口腔粘膜、上皮异常增生和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检测10例正常口腔粘膜,10例单纯性增生上皮、30例异常增生上皮和33例鳞癌石蜡包埋组织中bcl-2、、p53的表达。结果:正常青草帮上皮增生组织中未见P53阳性表达。异常增生上皮和鳞癌中P53阳性率 33.33%和45.45%,与正常组和单纯增生组相比有显著怀差异。bcl-2在正  相似文献   

14.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查桂西南黄曲霉毒素(AFB1)高污染区109例肝细胞癌(HCC)组织中突变型P53蛋白的表达,并与相应的病例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表达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发现:HCC中P53蛋白阳性率高达68.8%(75/109),P53蛋白表达与病人性别,肿瘤大小及有无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无关(P〈0.05),说明在AFB1高污染区,P53基因突变是HCC中非常普遍的  相似文献   

15.
大肠肿瘤中p53和bcl-2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研究P53和bcl-2在大肠肿瘤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大肠正常、腺瘤及腺癌中P53和bcl-2表达。结果:大肠腺癌P53表达率高于腺瘤组;P53表达与大肠癌的临床病理因素无关,bcl-2在正常粘膜基底部上皮细胞表达,在腺瘤(77.5%)和腺(55%)bcl-2表达差异显著,高分化腺癌bcl-2表达率(73.7%)高于差分化癌(41.2%),在腺瘤和腺癌中bcl-2和  相似文献   

16.
6种癌基因蛋白产物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癌变的机理,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于石蜡切片对43例甲状腺癌,17例腺瘤,19例瘤旁甲状腺组织进行了c-erB-2,p21,p53,Bcl-2,c-myc,p16癌基因产物的检测。结果:癌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1种或1种以上基因产物表达与腺瘤及瘤旁组织间均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c-erbB-2,p21表达随癌组织分化程度增高而增高,p53表达随癌组织分化程度增高而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横纹肌肉瘤(RMS)中bcl-2、p53、PCNA表达与其临床病理的相关性。方法:对50例横纹肌肉瘤进行免疫组化ABC法标记。结果:bcl-2、p53基因蛋白和PCNA,发现bcl-2、p53、PC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8%、72%、70%,其阳性表达与年龄、性别及不同组织类型的RMS无关。但民分化程度有关,P53、PCN在低分化RMS阳性率分别为85%、95%,显著高于 化RMS42.  相似文献   

18.
bcl—2,p53蛋白在肺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bcl-2和p53蛋白的异常表达与肺癌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术后随访5年以上的129例肺癌标本中bcl-2、p53蛋白的表达。结果:bcl-2及p53蛋白在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8.7%和52.7%,两种蛋白表达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在不同组织学类型中,两种蛋白阳性表达率间无显著差异。淋巴结癌转移阳性组中bcl-2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组(P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肝细胞(HCC)中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的表达及其与HBV感染的关系。方法 应用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SP法对53例HCC及14例正常肝组织吕TGFαmRNA、TGFα蛋白、HBV DNA进行检测。结果 53例HCC组织中TGFαmRNA、TGFα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30.2%(16例)、73.6%(39例),显著高于无表达的正常对照组(P〈0.05)。癌旁不典型增生肝细胞组TGFαmRN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Fas抗原及bcl-2蛋白在甲状腺肿瘤组织中表达的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技术对14例乳头状甲状腺癌,16例甲状腺瘤及32例结节性甲腺肿组织中Fas抗原和bcl-2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上述3组织中均测到Fas抗原和bcl-2蛋白表达没有统计学差异(F=2.78,P〉0.05;F=2.56,P〉0.05)。乳头状甲状腺癌组织Fas抗原表达与bcl-2蛋白表达有明显相关性(r=0.64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