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应用化工》2022,(7):1321-1324
在玻璃填料塔中,用磷铵吸氨法回收氰化氢和氨气的混合气中的氨,研究了温度、吸收剂的浓度、液气比、进口浓度等条件对氨回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较好的工艺条件为:吸收温度45℃,吸收液浓度2.1 mol/L,液气比11 L/m3。  相似文献   

2.
就氰化氢生产中混合气的氨回收问题,提出了用磷铵吸氨工艺吸收混合气中的氨,验证了工艺可行性。通过气液平衡实验得到了体系的气液平衡数据并建立了P_(NH_3)与温度T、NH_3/H_3PO_4摩尔比R的关联式,曲线值与实验值相对误差为10.36%。通过吸收实验,确定了较好的工艺条件:吸收温度50℃,吸收液浓度2.1 mol/L,液气比11~13 L/m~3;在p H=6时,液相中的氰化氢含量为200 mg/L,经脱氰塔后对后续工序没有影响,经解析塔后精馏得到无水氨,并提出了完整的工艺流程,指明吸收塔和解析塔的主要控制指标。  相似文献   

3.
刘定平  沈康 《现代化工》2022,(2):225-228+235
针对水泥分解炉脱硝系统氨逃逸问题,提出了利用湿法脱硫系统实现水泥工业烟气氨排放达标的方法。通过在水泥窑尾脱硫系统进行试验,研究了湿法脱硫系统对气态NH3的脱除特性。结果表明,湿法脱硫系统浆液吸收作用能有效脱除烟气中的气态氨。液气比、脱硫浆液pH及浆液中氨氮浓度对尾气中氨逃逸影响较大。增大液气比有利于提高氨脱除效率,在液气比由4.3 L/m3提高到7.0 L/m3时,氨脱除效率由86.0%提高到92.5%;当浆液pH由5.8升高至6.4时,氨脱除效率由94%降低至67%;氨氮浓度由4.03×103 mg/L升高至4.06×103 mg/L时,氨脱除效率由91.9%降低至86.0%。  相似文献   

4.
乙二胺/磷酸溶液吸收SO_2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长城  汤志刚 《精细化工》2003,20(8):509-512
通过实验研究了乙二胺/磷酸溶液在填料塔中的脱硫性能。考察了吸收液在不同的液气比、温度、pH值、浓度、SO2含量下的脱硫率,从而确立了适宜的工艺操作条件。适宜的操作条件为:液气比L/G=0 6~1 0,乙二胺浓度为0 3mol/L左右,pH值=6 0~7 5,吸收温度为4060℃,吸收液入口SO2质量浓度为6~8g/L。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氨法脱硫中气液比、吸收液pH值、吸收液浓度以及进口烟温对脱硫效果的影响,设计了一套实验台,以亚硫酸铵为吸收剂进行了实验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气液比越小,脱硫效率越高;吸收液pH值越大,脱硫效果越好;脱硫效率随吸收液浓度的增大先增加后减小,中间存在最大值;而温度对脱硫效果的影响不大.同时根.据此结果,气液比选择在0.2~0.25L·m-3范围,pH值选择为6~7.5范围,吸收液浓度为5.5%左右时,脱硫效果达到最好.  相似文献   

6.
气态膜吸收法脱除水中氨的传质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秀芝  王静  张雨山  郭鸿博  王树勋 《化工进展》2011,30(2):438-441,462
利用聚丙烯中空纤维气态膜对氨/水分离过程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考察膜两侧液体流速、浓度、温度等工艺条件对传质系数和氨脱除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气态膜-化学吸收法对氨/水有很好分离效果;原料液温度和流速的影响较为显著,传质系数随温度升高而升高,而提高原料液的流速,膜通量增加,氨的脱除率却下降,压力降升高;氨的初始浓度对膜通量影响较大,膜通量随初始浓度升高而增大;吸收液中反应物浓度相对于透过氨浓度过量时,吸收液的浓度、流速对传质过程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7.
现有碳酸钾生产工艺中采用蒸发除氨,由于除氨不彻底,导致蒸发二次蒸汽中含有大量氨气和二氧化碳,使蒸发器的传热系数大大降低,从而增加了蒸发能耗;另一方面,挥发出的氨气和二氧化碳又难以集中回收,造成资源浪费,且增加原料成本费用。采用解吸法除氨,对料液温度、气液比、喷淋密度、气提时间、初始浓度等因素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对于定量的处理料液,料液温度、气液比、喷淋密度、气提时间对碳酸氢铵分解影响较大,初始浓度对其影响较小。最佳工艺参数:料液温度为85 ℃、气液体积比为30∶1、喷淋密度为55 m3/(m2·h),汽提时间为2.5 h,此时除氨率为95.48%。  相似文献   

8.
罗军  鲁秀国  王伟 《水处理技术》2023,(6):101-104+111
基于超重力技术处理氨氮废水的工作原理与机制,引入高活性药剂-解氨剂协同处理,着重研究活性剂投放量、pH、温度、气液比、电机转速、废水初始浓度等因素对脱氮率的影响。得出在解氨剂投加量60 mg/L,pH=13,温度45℃,气液比2 500 L/m3,电机转数1 400 r/min的试验条件下,氨氮脱除率最高达到97.8%,废水初始浓度对脱氮率影响不大。与传统吹脱技术不同的是,超重力技术在效果稳定性、操作难度、处理成本和氨氮去除效率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市场化推广具有重大潜力。  相似文献   

9.
设计并模拟优化了以[C4mim]BF4离子液体为吸收剂的吸收与多级闪蒸回收氨的工艺,采用NRTL活度系数模型对氨和甲烷在[C4mim]BF4中的气液平衡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很好地关联和预测含离子液体的二元体系气液平衡. 应用Aspen Plus软件灵敏度分析模块,对吸收剂流量、温度进行了灵敏度分析和优化,结果表明,增大流量和降低温度有利于[C4mim]BF4对氨的吸收,优化操作条件为流量2000 kg/h、温度30℃. 该回收工艺净化气和再生气中氨摩尔浓度分别为32.4′10-6和95.2%,满足设计要求,标准煤耗预计为940 kg/t,比传统工艺节能200 kg/t.  相似文献   

10.
以自主开发的混流脱氨吸收塔为实验塔,选择温度、pH值、气液比、水力负荷作为实验因素,研究各因素对含氨废水混流脱氨的影响。正交实验结果表明,影响氨吹脱因素的主次顺序为:pH值、气液比、温度、水力负荷。混流塔较佳的脱氨工艺参数为:混流段水力负荷4.5m3/(m2·h),气液体积比为3500,空气流速为2.60m/s;吸收段水力负荷0.45m3/(m2·h),气液体积比为35000,空气流速为2.40m/s,在此条件下氨的一次吹脱率大于9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