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纤维蛋白原(Fib)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113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组,102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2组均检测血清hsCRP和Fib水平.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粥样硬化斑块.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IMT测得值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不稳定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二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清Fib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清hsCRP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脑梗死的发生发展有直接相关性.血清Fib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无明确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苏雪梅 《吉林医学》2013,(28):5841-5842
目的:对32例老年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同期非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以探讨糖尿病足严重性的高危因素及糖尿病足患者的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老年糖尿病足和32例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将上述资料分为两组,比较两组间的空腹及餐后血糖、HbAc、血红蛋白、三酰甘油、血清白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同时分析血管病变、神经病变、感染等因素在糖尿病足严重性中的作用。结果:①糖尿病足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Ac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糖尿病足患者的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明显降低,纤维蛋白原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酰甘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糖尿病足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神经病变、感染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糖尿病足患者住院天数、治疗费用明显增加。结论:糖尿病足患者的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更低;纤维蛋白原、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神经病变、感染机率更高。  相似文献   

3.
邵振兴  孙金凤 《海南医学》2012,23(4):102-103
目的 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Hcy)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住院治疗的8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彩色多普勒B超检查的结果分为颈动脉正常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并测定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颈动脉正常组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IM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组与颈动脉正常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低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呈正相关,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Hcy)越高,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狭窄越严重.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2):49-51+55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蛋白(a)和纤维蛋白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1 月~2020 年1 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200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同时收集100 例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脂蛋白(a)和纤维蛋白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两组颈动脉IMT、血清脂蛋白(a)和纤维蛋白原值。结果 两组的颈动脉IMT 值、血清脂蛋白(a)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分为非进展性及进展性卒中患者,在比较血清脂蛋白(a)和纤维蛋白原水平上,相较于非进展性卒中者,进展性卒中水平和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患者的血清脂蛋白(a)和纤维蛋白原水平会随着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升高而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彼此间呈正相关。结论 针对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蛋白(a)和纤维蛋白原参与其发生发展,密切关联着患者的病情,还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仪对68例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68例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粥样斑块类型,同时检测血清CRP水平。结果:脑梗死组血清CRP、颈动脉IMT及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脑梗死组不稳定性斑块、稳定性斑块及无斑块组血清CR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CRP组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评分、致残率和死亡率均明显高于低CR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IMT、粥样硬化斑块类型、血清CRP与急性脑梗死关系密切,CRP能间接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及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是脑梗死病情轻重和预测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临床病例,分析血清胆红素与高血压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测定96例高血压病患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及选择性抑制法测定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及30例对照组的TBIL、DBIL、IBIL、TC、TG、LDL-C、HDL-C、ox-LDL等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正常组相比较,高血压病组的TBIL、IBIL血清胆红素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病组的TC、LDL、ox-LDL的值均高于对照组,而HDL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TBIL、DBIL、IBIL与ox-LDL分别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血清胆红素与血脂相关,能参与脂质代谢,低血清胆红素是高血压病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及胆红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72例,按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分为无斑块组和斑块组,将斑块组按回声强弱分为强回声组、弱回声组及混合回声组,比较各组间的CRP及胆红素。结果颈动脉粥样斑块随着回声增强,血清CRP水平增高,无斑块组和斑块组有显著差异(P<0.05),而斑块组间也有显著差异(P<0.05);斑块组血清胆红素水平低于无斑块组,无斑块组和斑块组有显著差异(P<0.05),但斑块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CRP水平密切相关,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可能与低血清胆红素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与文迪雅联合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0年2月-2011年2月于本院治疗的21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疗法区分为文迪雅联合辛伐他汀治疗实验组130例及常规治疗对照组86例.分析两组治疗后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变化,如C反应蛋白、血脂水平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及超声指标等.结果:两组患者血脂指标均获得改善(P<0.05);实验组的收缩压、CRP及Fib较对照组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干预后脉搏波传导速度(PWV)、踝臂指数(ABI)、内膜原-中层厚度(IMT)等超声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文迪雅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可纠正患者的脂代谢紊乱,改善凝血指标,改善IMT及C反应蛋白水平,从而起到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脂蛋白a及尿酸水平与临床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用来该院全科门诊高血压患者123例采用B型超声测定颈动脉中层厚度(IMT),根据粥样硬化程度分为正常组41例,IMT增厚组为82例。测定患者体内血清C反应蛋白、脂蛋白a及尿酸水平浓度变化,分析其与高血压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结果IMT增厚组与IMT正常组体内三者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IMT增厚组患者体内三者含量与颈动脉中层厚度进行相关性分析,三者与颈动脉中层厚度(IMT)具有相关性(P<0.05)。且相互之间也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体内血清C反应蛋白、脂蛋白及尿酸水平与颈动脉中层厚度(IMT)关系密切,临床可以作为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维生素D3(VitD3)水平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8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选择5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比较两组VitD3、TAOC水平.然后分别按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狭窄程度进行分组,比较不同颈动脉IMT、不同颈动脉狭窄程度之间VitD3、TAOC水平,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VitD3与TAOC水平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颈动脉粥样硬化组患者VitD3、TAOC水平显著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分组后,随着颈动脉IMT增厚及狭窄程度的加重,VitD3、TAOC水平显著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VitD3与TAOC水平呈正相关(r=0.586,P<0.05).结论 VitD3、TAOC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呈正相关,与健康人群相比,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VitD3、TAOC水平显著降低,且随着颈动脉IMT增厚及狭窄程度加重而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1.
进展性脑梗死危险因素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杰  曹莉 《安徽医学》2007,28(6):496-498
目的研究影响进展性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2~2006年间在我科住院40例进展性脑梗死(SIP)及同期住院治疗的50例非进展性脑梗死(NSIP)患者,回顾性地分析比较两组血压、血脂、血纤维蛋白原、血清铁蛋白、发病当天随机血糖、超敏C反应蛋白、发热、颈动脉粥样硬化等相关危险因素与缺血性脑卒中进展的关系。结果SIP组与NSIP组在发病当天血糖、纤维蛋白原、血清铁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热及过早接受降压治疗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糖、纤维蛋白原、血清铁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等项目的增高,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热及过早接受降压治疗均为进展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同期住院治疗的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2例与非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40例,对比两组患者就诊时收缩压、舒张压、是否发热、有无糖尿病史及高脂血症病史情况,住院当天空腹血糖、血白细胞、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纤维蛋白原及是否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结果:两组患者就诊时收缩压、发热病例、有糖尿病史和有高脂血症病史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住院后检查提示:空腹血糖、血白细胞、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纤维蛋白原及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比较也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就诊时,若收缩压低、体温高、伴有糖尿病史或高脂血症病史中一项或多项时,应提高警惕;若空腹血糖、白细胞计数、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纤维蛋白原水平较高或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中一项或多项时,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出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清胆红素、尿酸及高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进一步了解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15例高血压患者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分为颈动脉正常组(40例),颈动脉内膜增厚组(38例),颈动脉内膜斑块形成组(37例)三组,分别检测各组患者的血清总胆红素(TBIL)、尿酸(UA)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高血压患者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分组之间,高敏C反应蛋白、尿酸显著高于颈动脉正常组(P<0.05),血清总胆红素显著低于颈动脉正常组(P<0.05).结论:高尿酸、高敏C反应蛋白、低胆红素血症均是预测动脉的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脂蛋白(a)及尿酸水平变化与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老年高血压病患者64例.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分为颈动脉内膜中层的厚度(IMT)正常组、颈动脉IMT增厚组及颈动脉斑块形成组3组.分别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脂蛋白(a)及尿酸在各组血清中的浓度变化,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随着内膜中层厚度增加,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脂蛋白(a)及尿酸水平相应增高,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IMT增厚组和斑块形成组)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脂蛋白(a)及尿酸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三者相互之间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脂蛋白(a)及尿酸水平变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高尿酸血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间的关系。方法:选取8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有无高尿酸血症分成高尿酸血症组(40例)与无高尿酸血症组(40例)。抽取患者的静脉血液检测患者的血清相关指标水平。同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患者双侧颈总动脉及分叉处的内膜厚度,分析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斑块数量以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同时分析高尿酸血症同颈动脉粥样硬化间的关系。结果:高尿酸血症组患者血清各项指标水平均显著高于无高尿酸血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尿酸血症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斑块数量与IMT均显著高于无高尿酸血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高尿酸血症高胆固醇血症、肾功能衰竭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结论:脑梗死高尿酸血症同颈动脉粥样硬化间的关系紧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益气化痰消瘀法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5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为研究对象,于分层基础上随机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中医益气化痰消瘀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疗效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颈动脉中层内膜厚度、颈动脉内径、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项血脂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化痰消瘀法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效果理想,有利于改善患者血脂水平及斑块情况,安全性高,可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陕西医学杂志》2012,41(12):1652-1653
目的:探讨血清胆红素(TBIL)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年1~12月我院神经内科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287例,测定血清TBIL水平,同时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测,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有无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病例组,n=128例)和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对照组,n=159例)。观察两组间血清胆红素水平是否有差异;同时将血清TBIL水平按四分位分为四组,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清TBIL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血清TBIL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2.26,P<0.05);②不同血清TBIL水平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但随着血清TBIL水平的升高,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呈现逐渐减低趋势;结论:TBIL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提示高水平TBIL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表现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其病变程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以急性冠脉综合征(45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23例,不稳定性心绞痛22例)、稳定性心绞痛(22例)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时以健康者(18例)为对照,测定其hs-CRP水平。观察患者的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形成情况,将冠状动脉病变分为1支病变、2支病变、3支病变,分析血清hs-CRP水平与不稳定性斑块的关系,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冠心病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IMT、斑块形成检出率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之间呈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明显升高,其升高有助于临床对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检测和诊断;颈动脉IMT、斑块形成可用于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内源性分泌型糖基化终产物受体(esRAGE)水平及其与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 用酶联免疫法测定60例T2DM患者(其中30例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和28名正常对照者血清esRAGE浓度,并检测其他临床指标.结果 T2DM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组血清esRAGE浓度较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及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T2DM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较正常对照组亦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esRAGE与年龄及代谢综合征的组成因素包括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收缩压、体质量指数成负相关(P<0.01).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总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体质量指数与esRAGE成独立负相关(P<0.05).结论 esRAGE可能是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及代谢综合征的潜在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尿微量白蛋白联合血肌酐检测在高血压肾病临床诊断的意义。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高血压肾病组、单纯高血压病组和对照组,测定其血清胱抑素C、尿微量白蛋白及血肌酐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高血压肾病组血清胱抑素C和尿微量白蛋白水平明显增高,与另两组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血肌酐水平较另两组亦有增高(P<0.05);而单纯高血压病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胱抑素C和尿微量白蛋白可以作为高血压肾病早期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