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PE)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9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08例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照组(114例)接受内科综合治疗,PE组(94例)在内科治疗基础上联合PE治疗,随访90 d。对比两组患者入院时和出院前的实验室指标、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90 d平均死亡时间及28 d和90 d死亡率。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血清N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时间(PTA)、总胆红素(T-Bil)、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L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组治疗后MELD评分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28 d死亡率和90 d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组90 d平均死亡时间为18.6 d,对照组为15.9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治疗ACLF患者可有效降低T-Bil水平,改善凝血功能,降低MELD评分,但对预后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HBV-DNA动态变化对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我科2006年6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53例乙肝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结果将患者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分析2组患者发病前、治疗初HBV-DNA及其变化等。结果发病前及治疗初期单一时间点HBV-DNA与预后关系不大(P〉0.05)。HBV-DNA升高或降低〉2log在存活组所占比率明显低于死亡组,HBV-DNA维持不变或变化〈2log存活组则明显高于死亡组,统计学分析表明上述改变模式在2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DNA明显下降或升高均不利于预后,而HBV-DNA维持不变或变化〈2log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血浆吸附灌流法治疗乙肝相关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HBV-ACLF患者118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5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内科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内科联合血浆吸附灌流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实验室指标.结果 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而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并且经过治疗2组患者的实验室指标均有明显好转,并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的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浆吸附灌流能够明显改善HBV-ACLF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指标,并且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内环状RNA(circRNA)的表达.方法 采集2019年1-12月在番禺区中心医院感染科收治的30例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和体检中心30例慢性HBV携带者的外周静脉抗凝血6 mL,取5对标本采用高通量测序检测PBMC中...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频次对早期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2018年3月-2020年2月收治ACLF患者50例,所有患者进行1~5次的血浆置换治疗,记录所有患者置换频次的治疗情况,采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进行治疗前后的预后评价;记录不同频次血浆置换治疗后的肝功能指标水平,记录患者血浆置换频次...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恩替卡韦抗病毒药物治疗乙型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疗效.方法:选择本院ACLF患者60例分为抗病毒组(30例)应用拉米夫定、恩替卡韦抗病毒药物治疗和未抗病毒组(30例).结果:抗病毒组治疗2个月后,好转23例,病死4例,有3例仍维持现状,未见好转,生存率为86.7%.未抗病毒组治疗2个月后,生存率76.7%.结论:拉米夫定、恩替卡韦对于肝衰竭总体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血清钠水平与其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145例HBV相关ACLF患者,根据其血清钠水平分低钠血症轻、中、重度组和血钠正常组,观察血清钠水平与ACLF患者临床分期、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的关系。结果:145患者中,低钠血症发生率为51.7%。血清钠水平越低,ACLF晚期患者比例越高,并发症如肝性脑病、感染、低钾血症、肝肾综合征发生率越高,MELD和MELD-Na分值越高,血清钠水平与ACLF临床分期、MELD和MELD-Na分值和并发症密切相关;患者病死率为46.9%,血钠正常组、低钠血症轻、中、重度组病死率分别为31.4%、39.1%、64.5%、81.0%,低钠血症中、重度组病死率明显高于血钠正常组(P<0.01),重度组病死率也高于轻度组(P<0.01)。结论:低钠血症与HBV相关ACLF患者临床分期、MELD和MELD-Na分值、并发症及预后密切相关,监测血清钠水平可作为判断ACLF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接受人工肝治疗的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应用6种预测模型,比较它们对患者短期预后的评估价值。  方法  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建立的人工肝治疗临床数据库中筛选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接受人工肝治疗的ACLF患者258例,收集临床资料和90 d预后信息。运用Cox比例风险模型估计6种预测模型(COSSH ACLF评分、CLIF-C ACLF评分、CLIF-C OF评分、AARC ACLF评分、MELD评分和sMELD评分)与患者90 d病死(含死亡或接受肝移植)的关系。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Harrell's C指数和Brier分数等评价模型预测效能。  结果  共纳入ACLF患者258例,年龄(46.2±11.7)岁,女性37例(14.3%),肝硬化202例(78.3%),随访90 d时病死107例(41.5%),存活151例(58.5%)。病死患者的6种预测模型评分均高于存活患者(全部P<0.001)。6种预测模型均是人工肝治疗的ACLF患者90 d病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校正的风险比>1,P<0.001)。COSSH ACLF评分的AUC〔0.806,95%可信区间(CI):0.753~0.853〕和Harrell's C指数(0.772,95%CI:0.727~0.816)均高于其余5种预测模型的AUC(5种AUC均<0.750,P<0.01)和Harrell's C指数(5种Harrell's C指数均<0.750,P≤0.001)。COSSH ACLF评分的Brier分数为0.18(95%CI:0.15~0.20)。基于COSSH ACLF评分风险分层的低危、中危和高危组患者的90 d病死率分别为22.2%、56.3%和90.2%。  结论   COSSH ACLF评分可更准确地预测人工肝治疗的ACLF患者的短期预后,有助于临床决策。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酒精性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患者(酒精肝衰竭组)的能量代谢与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28例酒精肝衰竭患者为研究组,48例乙肝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患者(乙肝肝衰竭组)为对照组,根据疾病程度分早期和中期,根据预后分恢复和死亡.应用间接能量代谢测定仪及24h尿素氮测定患者静息能量消耗(resting energy expendi...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血浆抗可溶性肝抗原抗体(抗SLA)检测在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慢加急肝衰竭(H-A)患者中的意义.方法 使用抗SLA酶联免疫检测试剂盒,检测H-A患者(H-A组)、肝硬化(LC)患者(LC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CHB组)和健康对照者(HC组)血浆抗SLA,分析不同临床组间抗SLA的表达差异,以及与肝功能相关指标的关系.结果 慢性HBV感染(CHB+LC+H-A)组的抗SLA水平均显著高于HC组(P<0.001),而H-A组抗SLA的OD值显著高于CHB组(P<0.001)、LC组(P<0.001);在HBV感染者中,抗SLA的OD值水平与ALT(r=0.260,P=0.046)及TBIL(r=0.646,P<0.001)水平呈正相关,与HBV-DNA无明显相关性(r=-0.069,P=0.598).在H-A组,抗SLA的OD值水平与总胆汁酸呈正相关(r=0.478,P=0.024),与凝血酶原活动度、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红素(TBIL)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这种检测方法可用于评估不同慢性HBV感染者抗SLA的表达差异,H-A患者高表达抗SLA可能与肝细胞的严重损伤及免疫发病机制相关.  相似文献   

13.
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临床常规预警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的临床特征,发掘预警肝衰竭发生的指标,建立基于临床指标的早期肝衰竭预警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2年5月至2008年4月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病例50例、慢性乙型肝炎重度病例62例,比较其发病诱因、发病特点以及临床常规辅助检查指标变化特征间差异,并通过Logistic回归建立判断肝衰竭发生风险的模型.结果 两组病例间性别、发病诱因、黄疸出现时间、有无肝硬化、HBeAg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CHB重度组患者发病年龄分布范围较大(12~72岁),Pre-ACLF组患者发病年龄较集中(29 ~ 69岁),两者有显著差异.首次辅助检查指标中,两组凝血检验指标与TBil存在显著差异.指标的变化速率中,Pre-ACLF组PT、INR、TBil最大增加速率显著高于CHB重度组(P=6.386 ×10-11、1.905 × 10-11、0.0065).ACLF发生概率的预警模型为P=1/[1+e^-(-2.414 +7.687×PT延长速率)],PT最大延长速率每天增加1s,肝衰竭的风险增加2179.045倍.结论 与CHB重度病例比较,Pre-ACLF病例病变相对较剧烈,主要表现为凝血功能的大幅下降与黄疸的大幅增加.其中PT最大延长速率是预测肝衰竭发生最强的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乙肝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诱因及转归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肝衰竭国内外共识会议的诊断标准,收集近3年115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住院临床资料,着重分析105例乙肝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诱因及转归的影响因素。结果115例中乙肝病毒感染105例,占绝大多数。诱因分别为乙肝活动63例(60.0%),其他感染因素11例(10.5%),药物损害8例(7.6%),酒精损害2例(1.9%),28例(26.7%)未发现明确诱因,其中共7例存在多重诱因。药物诱发的乙肝慢加急性肝衰竭死亡/恶化比例最高(60.0%~66.67%)。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比值等反映病情程度生化指标,在死亡、恶化、未愈、好转4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恶化组肝性脑病发生率显著高于未愈组/好转组(P〈0.05),而存在2种或2种以上并发症影响转归,好转组发生率最低,且与其他3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乙肝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过程复杂,其转归与诱因、并发症以及反映病情程度的生化指标改变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5.
朱其荣  李玲  梅小平 《广东医学》2016,(8):1218-1220
目的 探讨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98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内科综合治疗,56例应用恩替卡韦分散片抗病毒治疗者为观察组,42例应用恩替卡韦片抗病毒治疗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12周乙肝病毒DNA、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和治疗12周后病死率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乙肝病毒DNA水平快速下降,治疗第12周时,观察组中40例(71.43%)乙肝病毒DNA< 500 IU/mL,对照组中31例(73.81%)乙肝病毒DNA< 500 IU/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68,P>0.05).12周时,两组患者的丙氨酸转氨酶、天门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较治疗前显著下降,血清白蛋白明显提高,PT明显缩短,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12周时,观察组病死率32.14% (18/56),对照组病死率30.95%(13/4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时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是一种快速、强效、安全的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核苷(酸)类似物[nucleot (s) ides analogues,NAs]抗病毒治疗对早期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epatitis B virus associ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2年1月至2012年12月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感染病研究所住院的早期HBV-ACLF患者618例,其中男性568例,女性50例,年龄12~77(41.29±11.38)岁.根据有无联合NAs抗病毒治疗将患者分为抗病毒组(546例)和对照组(72例).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NAs抗病毒治疗对早期HBV-ACLF患者预后的影响.回顾性分析比较基线特征和治疗6个月后的自然生存率.结果 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是否抗病毒治疗、性别、年龄、血浆Na+浓度、血清总胆红素和白细胞是影响早期HBV-ACLF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抗病毒组的自然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52.0% vs36.1%,P<0.05).不同抗病毒方案的自然生存率依次为:恩替卡韦(56.4%)>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55.2%)>拉米夫定(5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HBV-ACLF患者使用NAs抗病毒治疗可提高自然生存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肝衰竭分期对乙型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我院2009年6月-2011年4月收治的422例HBV-ACL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组时病情及住院期间最差状态将患者分为早、中、晚期,分析其24周生存状况.结果 按入组时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activity,PA)、并发症情况判断的早、中、晚期患者分别有183例、133例、106例,4周时死亡率分别为18.58%、24.81%、79.25%,24周时死亡率分别为33.33%、45.11%、84.91%.按患者住院期间最差状态分期,199例患者属于晚期,24周死亡率为88.44%.根据入组后1个月内最高晚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分值将422例患者分为5组,组间24周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死亡率并未与Meld评分完全呈正比.结论 肝衰竭分期可更好地预测HBV-ACLF患者的24周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与Child-Pugh评分对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对113例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生存率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入院当天的检查指标计算Child-Pugh评分并统计降钙素原数值,以受试者工作曲线(ROC)下的面积来评价两者预测预后的能力,同时进行二者的相关性分析。结果:Child-Pugh评分与降钙素原呈显著相关(r=0.64,P<0.01)。113例患者中死亡29例,死亡组Child-Pugh评分及降钙素原值均高于生存组(P<0.01);根据ROC曲线Child-Pugh评分截断值为11.00,敏感度69%,特异性73%;降钙素原截断值为2.66,敏感度为58%,特异性为67%;二者联合应用则敏感度及特异性可分别提高至89%和77%。结论:Child-Pugh评分及降钙素原对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预后均可做出有效的预测,二者联用可以提高预测准确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肝衰竭分期联合MELD评分对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短期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该院感染消化科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110例HBV-ACLF纳入研究,将患者分为早、中、晚期3组,比较各组3个月时的病死率.按照入组时的MELD分值,分为MELD< 20分、20分≤MELD< 30分、30分≤MELD< 40分、40分≤MELD 4个组,比较各组3个月病死率.将肝衰竭分期为中期的患者按照△MELD(△MELD=MELD1周-MELD基线)<0分或>0分分为两组,比较两组3个月病死率.结果 早(n=18)、中(n=48)、晚期(n=44)患者3个月病死率为0、50%、95% (P<0.05);MELD<20分(n=24)、20分≤MELD<30分(n=54)、30分≤MELD<40分(n=28)、40分≤MELD(n=4),各组的病死率为31.58%、66.67%、85.71%、100% (P<0.05).肝衰竭分期为中期的患者中,按照△MELD<0分或>0分,两组的病死率分别为41.18%和85.71% (P<0.05).结论 肝衰竭早期患者生存概率大,而肝衰竭晚期以及△MELD>0的中期患者3月死亡风险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CD4+CD25+Foxp3+Treg细胞在HBV感染所致慢加急性肝衰竭发病过程中的表达。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6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3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0例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及4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细胞水平,并追踪慢加急性肝衰竭组患者转归,评价好转组与未恢复组CD4+CD25+Foxp3+Treg细胞百分率差异。结果:慢加急性肝衰竭组、慢性乙型肝炎组、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组及健康对照组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细胞分别为(5.14±1.03)%、(9.86±1.72)%、(7.93±1.67)%及(7.06±1.61)%,慢加急肝衰竭组外周血Treg细胞百分率显著低于慢性乙型肝炎组、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组和健康对照组(P<0.01)。慢性乙型肝炎组外周血Treg百分率明显高于慢加急肝衰竭组及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组与健康对照组外周血Treg百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CD4+CD25+Foxp3+Treg细胞的百分率与患者血清HBVDNA呈正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好转组与未恢复组CD4+CD25+Foxp3+Treg细胞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发病可能与CD4+CD25+Foxp3+Treg细胞表达过低有关,Treg细胞表达水平不能预示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