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害虫生态调控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有害生物防控策略,针对北方稻田主要害虫实施了几项害虫生态调控措施,通过定期调查主要害虫稻飞虱种群数量、二化螟为害的白穗发生情况以及稻田蜘蛛种类与数量情况,评价了该技术的控害效果及对天敌蜘蛛群落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害虫生态调控对稻飞虱和二化螟的控制效果与常规施药对照田相当,差异不显著,对稻田蜘蛛的保护和利用效果明显,调控田蜘蛛总数量(1 629头)显著高于对照田(1 309头)。  相似文献   

2.
《北方水稻》2021,51(2)
稻田综合种养殖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技术模式,稻蟹共养在辽宁省盘锦市已推广了近20年,不仅能生产优质稻米,还出产肥美河蟹,经济效益显著增加。本文以稻蟹共养田生物多样性对稻田有害生物防控效果为切入点,通过对比稻蟹田和常规田优势天敌群落的组成情况,考察河蟹、天敌生物对水稻主要病虫草害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蜘蛛作为稻田捕食性天敌优势种类,稻蟹田的蜘蛛个体总数量显著多于常规田,约为1.77倍,而蜘蛛种类数没有差异;稻蟹田稻瘟病发生重于常规田、纹枯病发生与常规田相当、稻飞虱发生量略轻于常规田、杂草发生量略轻于常规田。总之,稻蟹共养因投入河蟹而不施用农药,客观上能涵养天敌生物,增强系统内部生物多样性程度,使生物间联系更加紧密,充分发挥了生物间相互协调与制约的关系,结合抗病虫水稻品种应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稻田有害生物发挥较好的防控效果。  相似文献   

3.
稻鸭共育对超级稻田稻飞虱控制和蜘蛛种群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稻鸭共育对稻田稻飞虱控制和蜘蛛种群数量的影响,并进行了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稻鸭共育对稻田稻飞虱和天敌蜘蛛数量具有较大影响。与不养鸭的稻田相比,稻鸭共育后20d和50d,稻飞虱数量减少45.93%和66.83%;稻鸭共育还增加了稻田害虫天敌蜘蛛的数量,稻鸭共育田平均每百丛稻的蜘蛛数量分别是不养鸭稻田的1.59和1.60倍。此外,稻鸭共育还提高了稻田经济效益,稻鸭共育田比对照田经济收入要高22%。  相似文献   

4.
蜘蛛能捕食害虫,稻田蜘蛛有草间小黑蛛、食虫瘤胸蛛、拟环级狼蛛,拟水狼蛛、稻田水狼蛛、八斑球腹蛛等10多种,占稻田蛛总数量70%-90%。保护和利用蜘蛛防治害虫是生物防治的一项措施。1稻田蜘蛛在越冬和较大的农事活动中损失很大。如果是犁田过冬,则使田间有较多的空隙,可为田间蜘蛛提供较好越冬场所;如果采用田埂留条草,先灌水后犁田或把田,或留做秧田的地块,可保护蜘蛛源。2稻田蜘蛛需水,但又怕深水。如稻田水放干,蜘蛛为生活找水会离开稻田;如果稻田灌深水,蜘蛛则为找浅水,也会离开稻田。因此,应根据水稻和蜘蛛的需水情…  相似文献   

5.
【目的】随着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不断发展,希望应用生态工程控制害虫技术取得较大进展。【方法】对稻田水生昆虫成虫的种群动态进行了连续3年的系统调查,以探明生态工程防控技术对水生昆虫的影响。【结果】实施生态工程防控技术稻田中的水生捕食性昆虫豆娘的数量显著高于农民自防田,其他水生捕食性昆虫和中性昆虫等数量也有类似的结果,同时,靠近田埂的稻田区域豆娘和水生中性昆虫的种群数量也显著高于稻田中间区域。【结论】说明通过实施生态工程控害技术可以有效提高稻田水生捕食性昆虫及中性昆虫种群数量,这对提高水稻生长后期的天敌控害作用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揭示江苏“水稻-小龙虾”综合种养稻田杂草群落结构和农户杂草防控措施现状,对灌南、盐都、盱眙、高邮、广陵、溧阳、常熟等7个地方12个稻虾综合种养基地开展田间调查和农户访谈。结果表明,在120块稻虾田内共记录到25种杂草;稻虾轮作田禾本科杂草和千金子的优势度显著高于稻虾共生田。稻虾轮作稻田杂草以稗属杂草、杂草稻、千金子、李氏禾、异型莎草、水苋菜属杂草、鸭舌草为主;稻虾共生稻田杂草以杂草稻、稗属杂草、千金子、异型莎草为主。除有机栽培模式外,稻虾轮作稻田控草方式为“土壤处理+茎叶处理+人工拔除”,稻田杂草防控总用药和人工成本平均1 863.75元/hm2。稻虾共生稻田控草技术主要为“水层控草+龙虾控草+人工拔除”,部分稻田使用丙草胺、苄嘧磺隆等土壤处理除草剂,稻田杂草防控总成本平均907.50元/hm2。  相似文献   

7.
马晓慧  白谦  王晔青 《北方水稻》2015,45(2):28-29,36
蜘蛛是稻田生境中优秀的捕食者,食量惊人,在水稻害虫生物防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蜘蛛的生存繁衍对维护整个稻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较大的影响。在辽河三角洲稻区蜘蛛优势种有横纹金蛛、粽管巢蛛和草尖小黑蛛。创建有利于蜘蛛生存的栖息环境并适时补充蜘蛛食源,同时严谨施用药剂,逐渐探索出保护田间自然蜘蛛种群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8.
单季稻区蜘蛛群落的研究——多样性,优势度,排序和聚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87~1988年对江苏省江浦县和安徽省铜陵市两地单季稻区蜘蛛群落进行了调查研究。蜘蛛群落组成共45种,分属于25属10科。群落主要成分是食虫沟瘤蛛Ummeliata insecticeps、草间小黑蛛Erigonidum graminicolum、拟水狼蛛Parata subpirapicus、拟环纹豹蛛Pardosa pseudoannulata,个体数以食虫沟瘤蛛占优势。冬作田中以油菜田的蜘蛛群落多样性、均匀度较高。从时间上,稻田蜘蛛群落多样性值在水稻移栽42 d(6月24日)和92 d(9月21日)分别达到高峰,其值分别是3.68531和3.96823,多样性值在水稻生长中后期高于前期,优势集中性指数则相反。从空间上看,迟栽田多样性、均匀度,丰富度高于早栽田,而优势度则相反:迟栽田的群落稳定性高于早栽田。对两地区蜘蛛群落进行排序和模糊聚类分析,表明群落组成的相似性与水稻移栽期关系密切,总体上看稻田蜘蛛群落组成的异值水平较小,不同地区不同年份稻田间蜘蛛群落的差异比同地区相同年份的大。移栽期相同的稻田蜘蛛群落在阈值水平λ很高时就可归为一类。  相似文献   

9.
正稻田蜘蛛是捕食性天敌,它不危害水稻,专门捕食(杀)水稻害虫,是名符其实的稻田卫士。2009年、2014年在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09169、BK20141264)资助下,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率先开展了稻田蜘蛛控虫和穗期病害防控技术研究,通过保护害虫天敌蜘蛛,阻遏干扰,进行生物控虫;同时调控生境条件,进行生态防病,实现稻作环境自然和谐,生态平衡,稻谷安全优质。2016年制定了"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DB 3029/T 0147-2016)",申请了  相似文献   

10.
分别从稻田选择、田间工程、蟹田管理、饲养管理等六个方面对稻田成蟹养殖技术进行系统研究。针对蟹田水质、病害防治、暂养管理等各方面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在成蟹科学养殖的基础上兼顾水稻种植,积累了稻田养蟹的生产经验。  相似文献   

11.
 就转cry1Ac+CpTI双基因抗虫水稻不同生育期对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和大螟Sesamia inferens的室内致死特性及田间螟虫的构成进行了研究。室内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转基因水稻对二化螟、大螟都表现明显的致死效应,但水稻生长后期的致死效果降低。转基因水稻对大螟的致死效应显著弱于对二化螟的,其中,二化螟除在齐穗期和成熟期有少量幼虫(0.5%~6.4%)存活到第4天外,其余均在第4天死亡;大螟在两种转基因水稻上的存活率高于二化螟,且少量个体(<1.6%)还能化蛹、羽化,但化蛹率和羽化率均明显低于在非转基因对照上的。早、晚两季水稻的田间调查结果表明,转基因水稻上两种螟虫虫口数量均显著低于相应的非转基因对照品种,转基因水稻上二化螟虫口减退率>99%;大螟虫口减退率相对较低,早、晚稻上有所不同,其中早稻 >93%,晚稻仅44%~64%。转基因水稻上残存螟虫中,大螟所占比例明显上升,推测转基因水稻对两种螟虫致死效应差异可能是其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2011年和2012年,以杂交中稻川香优9838为材料,在冬水田条件下研究了氮肥运筹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施用量和后移比例对糙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均没有显著影响;施氮量与垩白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呈正相关,对米粒长宽比的作用不显著;氮肥后移比例对垩白度的作用年度间表现不一致,对蛋白质的影响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就转cry1Ac+CpTI双基因抗虫水稻不同生育期对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和大螟Sesamia inferens的室内致死特性及田间螟虫的构成进行了研究。室内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转基因水稻对二化螟、大螟都表现明显的致死效应,但水稻生长后期的致死效果降低。转基因水稻对大螟的致死效应显著弱于对二化螟的,其中,二化螟除在齐穗期和成熟期有少量幼虫(0.5%~6.4%)存活到第4天外,其余均在第4天死亡;大螟在两种转基因水稻上的存活率高于二化螟,且少量个体(<1.6%)还能化蛹、羽化,但化蛹率和羽化率均明显低于在非转基因对照上的。早、晚两季水稻的田间调查结果表明,转基因水稻上两种螟虫虫口数量均显著低于相应的非转基因对照品种,转基因水稻上二化螟虫口减退率>99%;大螟虫口减退率相对较低,早、晚稻上有所不同,其中早稻 >93%,晚稻仅44%~64%。转基因水稻上残存螟虫中,大螟所占比例明显上升,推测转基因水稻对两种螟虫致死效应差异可能是其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设置3种稻田三熟制模式与“冬闲+早稻+晚稻”模式对比,研究了冬季作物对早稻返青缓苗期植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熟制模式下水稻返青期推迟2~3 d、缓苗期推迟1~3 d,期间水稻株高、叶龄、叶绿素含量(SPAD)、根茎叶干物质下降;在移栽至缓苗期内,三熟制模式下水稻植株根冠比比对照的小;移栽至返青期,三熟制模式下水稻生长速率均比对照处理低,在返青至缓苗期表现则相反。本研究结果表明,三熟制模式下冬季作物明显抑制了早稻返青缓苗期植株生长,其抑制作用在水稻返青后变小。  相似文献   

15.
稻田养鳖对水稻产量形成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究稻田养鳖对水稻产量形成和稻米品质的影响,于2018年在湖南省长沙县明月村采用田间试验,比较黄华占稻鳖共作再生季(RHT)、Y两优800稻鳖共作再生季(RYT)、黄华占常规单作再生季(RHN)、Y两优800常规单作再生季(RYN),4种模式的稻米产量和品质(外观品质、加工品质、蒸煮品质、食用品质).结果显示:稻鳖共作模式有利于增加水稻有效穗数、实粒数,显著提升再生稻的产量;提高出糙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改善稻米的加工品质;降低垩白率和垩白度,提升稻米的外观品质;但对于稻米RVA特性和蛋白质的含量及组成两个品种的作用效果不同.  相似文献   

16.
中国水稻种植区划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根据各地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和水稻种植特点,将中国稻区划分为6个稻作区(一级区)和16个稻作亚区(二级区)。对各个稻作区和亚区的基本情况、自然生态条件、稻田种植制度、品种类型、主要病虫害等作了评述,並提出水稻生产发展方向、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17.
Rice production in Pakistan is constraint by many factors pertaining to prevalent planting techniques. A research on the feasibility of new planting techniques (direct seeding on flat, transplanting on flat, direct seeding on ridges, transplanting on ridges and parachute planting) in transplanted and direct wet-seeded rice was undertaken at Dera Ismail Khan region of Pakistan’s North West Frontier Province during 2002 and 2003. Among the planting techniques, the best performance for the yield formation and economic evaluation was noted for transplanting on flat during both years. Chinese parachute planting technology also showed very promising results in most of the parameters. Direct seeding on ridges could not excel transplanting on flat and parachute planting during both cropping seasons. The findings concluded the feasibility of parachute planting technology along with traditional rice transplanting on flat over all other planting techniques being practiced in the area.  相似文献   

18.
建阳市烟后稻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建阳市烟后稻高产栽培方式的分析,介绍了建阳市烟后稻高产栽培模式的关键技术:选择适宜作烟后稻品种,培育壮苗,大田管理与病虫害防治等。  相似文献   

19.
稻田环境植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选择稻田灌溉水无工业废水污染的禹山坞和受工业废水污染的城北村两地进行稻田环境植物多样性调查。禹山坞稻田普遍使用化学除草剂,杂草种数明显少于城北村,水竹叶成为禹山坞稻田的优势种;城北村稻田未用除草剂及低洼积水环境保护了槐叶萍、满江红、轮藻和尖头丽藻等。禹山坞的畦畔植物种数显著高于城北村。城北村灌溉水质差有利于部分耐性植物蔓延形成优势种,如空心莲子草的强烈竞争,使部分竞争力弱的植物逐步消失,植物种数减少。两村的沟渠植物种类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20.
选用优势强、品质优的杂交组合,早季中熟搭配晚季迟熟组合,培育壮秧,控制分蘖肥用量,增大后期施肥量,超前搁田控制苗峰,在一定穗粒基础上,实现总粒数、实粒数和经济系数的大幅度提高,从而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