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2 毫秒
1.
杨晓鸿 《陕西中医》2009,30(9):1205-1206
目的:观察电项针加腹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电项针加腹针;对照组30例,常规针刺方法。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8.57%、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24.84±2.96,对照组总有效率63.33%,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18.54±2.70,P<0.05。结论:电项针加腹针治疗颈性眩晕,改善椎动脉供血不足,治疗颈性眩晕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进行平衡针结合中药辨治颈性眩晕的疗效评价。方法纳入颈性眩晕急性发作患者63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根据辨证使用中药治疗,治疗组在中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平衡针治疗,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两组治疗后积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治疗组治疗后第3日和第7日评高于对照组;治疗第14日两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疗法对颈性眩晕急性发作的症状及生活质量有一定改善作用;治疗组治疗颈性眩晕急性发作的近期疗效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枕下肌群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颈性眩晕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局部物理因子治疗及常规颈项推拿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枕下肌群推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眩晕障碍评分量表(DHI)、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20/30),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3%(25/3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DHI、VAS评分均较治疗前低(P<0.05),且治疗组DHI、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从枕下肌群推拿入手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可减轻患者疼痛,改善眩晕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中药加电项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方法:将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中药加电项针治疗;对照组30例,西药加普通针刺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7%,颈性眩晕与功能评分(22.56±1.56)分;对照组总有效率80.0%,颈性眩晕与功能评分(16.97±3.25)分,P0.05。结论:中药加电项针治疗颈性眩晕临床效果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斜圆刃针治疗颈性眩晕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斜圆刃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予斜圆刃针治疗,对照组予普通针刺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症状评分、临床疗效.结果 经过10d的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症状评分、临床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斜圆刃针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项七针针刺联合百会压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项七针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百会穴压灸治疗。两组治疗后均采用海特光照射颈枕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 VAS)评分、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valuation scale for cervical vertigo, ESCV)评分及颈部红外热成像温度的变化情况,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后ESCV评分及红外热成像温度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升高,VAS评分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ESCV评分及红外热成像温度明显高于对照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3.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项七针针刺联合百会穴压灸可明显改善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疼痛,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庞智文  周方园 《新中医》2022,54(7):181-184
目的:观察颊针疗法治疗颈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颈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急性期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通络祛痛膏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颊针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颈部活动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中医证候积分、VAS评分、颈部活动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VAS评分、颈部活动度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VAS评分、颈部活动度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颊针疗法治疗颈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急性期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与颈部活动度,降低患者疼痛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杵针配合牵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确诊为颈性眩晕的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杵针配合牵引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与牵引进行治疗。治疗15 d后,观察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疗效和功能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6%)优于对照组(81.7%)(P0.05);2组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0.05),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杵针具有疏通气血,调节阴阳的作用,配合牵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温针灸结合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3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针推结合组33例和温针组30例。温针组选取百会、大椎、风池(双)、C2颈夹脊穴(双)进行温针灸治疗;针推结合组先予局部推拿治疗后再行温针灸治疗。每周治疗3次,治疗10次后观察2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眩晕残障量表(DHI)、视觉模拟评分(VAS)变化,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3个月随访复发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的ESCV、DHI、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且针推结合组ESCV、DHI评分显著低于温针组(P均0.05)。针推结合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温针组(P0.05),复发率显著低于温针组(P0.05)。结论温针灸结合推拿治疗在改善患者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临床疗效及复发率方面均明显优于单纯温针灸治疗,具有很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浮针联合中药药熨对颈型颈椎病急性发作期患者即刻镇痛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急性发作期颈型颈椎病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中药药熨治疗,观察组浮针+中药药熨治疗。比较两组在起效时间、治疗前、治疗后5min、治疗后60min疼痛评定(VAS)以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起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5min,对照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60min,两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浮针联合中药药熨对急性发作期颈型颈椎病患者即刻镇痛效果明显,无不良反应,是急性发作期颈型颈椎病的理想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平衡针治疗急性腹痛的改善作用,客观评价平衡针在治疗急性腹痛的即时效应.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平衡针组与654-2组,于治疗前后进行视觉模拟(VAS)评分,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15min、30min、120min平衡针组VAS评分改善优于654-2组.结论 平衡针治疗急性腹痛起效迅速,缓解疼痛明显,而且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颈四针为主结合常规针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及中药口服治疗,治疗组采用颈四针为主结合常规针药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对两组患者中医眩晕程度分级评分表评分及总分进行评价,统计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对照组脱落1例,最终完成59例,对照组29例,治疗组30例。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中医眩晕程度分级评分表各项症状评分、总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耳鸣耳聋评分、倦怠乏力评分及总分的治疗前后差值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头晕目眩、恶心呕吐、汗出异常、眩晕发作频率、舌质、舌苔、脉象评分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00%(30/30),高于对照组的96.55%(28/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1/30),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5%(1/29),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浮针结合龙氏正骨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6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浮针结合龙氏正骨手法治疗)和对照组(单纯龙氏正骨手法治疗)各30例,观察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较前有显著改善(P0.01),且治疗组VAS评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1个月回访,两组患者VAS评分仍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1),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浮针结合龙氏正骨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疗效好且持久,标本兼治,经济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平衡针治疗颈性眩晕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纳入颈性眩晕急性发作期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给予辨证中药治疗,B组在A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平衡针,C组给予西药常规治疗;记录治疗前、治疗3天、14天、1个月的中医证候评分,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加用平衡针治疗组,具有起效快的优势,能较快且有效的缓解临床症状,中医证候评分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P<0.01),随着时间的延长,其效果愈显著。结论:经平衡针规范化治疗后,眩晕患者的临床症状、中医证候评分有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5.
谢平畅  侯时昭 《新中医》2016,48(8):19-20
目的:观察早期运用平衡针辅助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稳定型心绞痛的常规西医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平衡针针刺胸痛穴,2组于治疗前及治疗后5 min、15 min、30 min分别运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分,观察2组的VAS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2组治疗后5 min、15 min 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评分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总有效率治疗组为100%,对照组为9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2组在治疗后均能有效缓解疼痛。结论:平衡针早期介入可缩短冠心病患者心绞痛持续时间和减轻疼痛程度,平衡针辅助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具有良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龙虎交战和平补平泻两种针法对急性胃脘痛的临床止痛疗效及疗效与作用时间的关系。方法:将60例急性胃脘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龙虎交战针法)与对照组(平补平泻针法)各30例。两组患者都在疼痛发作时开始针刺。观察针刺前后两组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记录针刺前和针刺后5 min、15 min、30 min以及起针后30 min、60 min、120 min6个时间点的VAS数值,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组内比较,两组从针刺5 min至起针后120 min与针刺前比较,V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针刺5 min,两组VAS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针刺15 min、30 min直至起针后120min,两组VAS分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即时针刺疗效都可维持至起针后2 h。结论:两种针刺方法对急性胃脘痛都有一定的即时及远期止痛作用,但龙虎交战组较平补平泻组更具优势,留针30 min即可达到最佳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浮针疗法治疗早中期膝骨关节炎对关节软骨厚度的影响。方法 将60例早中期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浮针治疗,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 VAS)评分、疼痛开始缓解时间、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平衡功能及股骨内侧和外侧髁软骨厚度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疼痛开始缓解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以及平衡功能的横向标准差和前后标准差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平衡功能的稳定极限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膝关节内外侧髁软骨厚度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治疗后和治疗后3个月,治疗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横向标准差低于对照组(P<0.05),稳定极限高于对照组(P...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刀松解枕下肌群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予传统针刺治疗,治疗组予针刀局部松解枕下肌群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0天,观察临床疗效,比较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眩晕障碍评分(DHI)的变化情况。结果 1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8.33%、65.00%;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VAS评分、DH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VAS评分、DHI评分改善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刀松解枕下肌群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满意,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电热砭石温熨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66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予电热砭石温熨疗法,对照组予传统针刺法。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症状和功能评分、VAS评分、左右椎动脉(LVA/RVA)和基底动脉(BA)的平均流速及临床疗效评价。结果:①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3.33%(30/36)和73.33%(22/30);②两组症状和功能评分、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③两组治疗前后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有明显改善(P<0.01),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电热砭石温熨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眩晕症状和血液动力学指标,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刃针闭合松解联合手法复位治疗颈心综合征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刃针闭合松解联合手法复位治疗颈心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60例颈心综合征患者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分为2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刃针闭合松解联合手法复位配合颈椎康复锻炼,对照组采用颈椎牵引配合颈椎康复锻炼.2组均7 d治疗1次,根据疾病严重程度进行2(或)3次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变化,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颈肩部疼痛[(0.7±0.6)分比(0.9±0.7)分,t=2.904]、心前区疼痛[(0.5±0.5)分比(1.0±0.7)分,t=4.210]、胸闷[(0.5±0.6)分比(0.8±0.7)分,t=2.093]、心悸[(0.7±0.5)分比(1.0±0.8)分,t=3.915]、自汗[(0.7±0.5)分比(0.8±0.9)分,t=2.837]、眩晕[(1.0±0.6)分比(1.6±0.8)分,t=2.760]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28/30)、对照组为66.7%(20/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47,P=0.02).结论 刃针闭合松解联合手法复位可有效改善颈心综合征患者颈部和心前区症状,疗效优于颈椎牵引配合颈椎康复锻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