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Planning》2017,(2)
工程意识是人们在工程活动中展现出的一定的态度、观点、意念。对工科专业学生来说,牢固的工程意识是激励、调节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是工科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工程制图作为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对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的组合训练,能逐步培养学生认识层次、社会关系层次、价值观层次的工程意识。  相似文献   

2.
于春娟 《山西建筑》2009,35(24):218-219
主要从工程测量课程培养学生测量能力的目的出发,分析了传统的工程测量课程体系,对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训场地的改革进行探讨,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应用型能力。  相似文献   

3.
在"新工科"建设大力推进的背景下,加强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工程热力学是一门工程应用性强的基础理论课程,作为培养研究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切入点,该课程教学始终贯穿"新工科"人才的培养理念。通过探讨前沿教学拓展、工程案例设计、专题项目探究、综合能力考核等"四位一体"的高等工程热力学课程教学模式,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形成师生交流融合的学习研究共同体,构建教学相长、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的研究生工程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平台,提升学生工程应用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同济大学为例,探讨了地质工程专业如何积极响应教育部关于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号召,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新培养机制。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是对原有培养机制的优化和改革,重在培养学生掌握全面的地质工程专业知识,具备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从国家社会需求、学科可持续发展、国际发展趋势3个方面阐述了地质工程专业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机制的必要性。构造健全的地质工程专业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体系必将为国家和社会输送具有创新能力的卓越工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随着土木工程行业不断发展,目前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土木工程专业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工科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尤须注重学生用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即注重学生工程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其成为合格的工程应用型人才。文章提出校企协同"双线"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6.
培养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工程师是工程教育认证的核心要求。北京工业大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基于"三元协同"核心理念,构建了以分模块必备知识体系、分层级多维度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和全方位综合素质培养机制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结合工程认证中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学理念,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的过程中融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实时跟踪学生学习目标达成情况,递进式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构建了面向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模式,对当前开展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及推进新工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四川建材》2016,(2):312-313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测量》课程教学中,通过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优化成绩组成等方式激发并长期保持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完善实验设备、推进开放实验室建设、加强师资建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一批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工程测量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8.
桥梁工程教学中若干能力培养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适应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需要和桥梁工程自身特点,在桥梁工程教学中结合相应教学知识点的讲授,增强美学、力学分析、防灾减灾、极端事件、工程风险等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密切联系的能力,培养素质高和创新能力强的桥梁工程专业学生。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迫切需求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并重的应用型、复合型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因此,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特别是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南京工业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长期通过案例分析等教学手段加强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相似文献   

10.
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是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和重要方向。以土建类专业基础课程土木工程材料为例,针对课程知识点多且琐碎、工程背景强、试验环节多等特点,通过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提出了以大国工程引入激发学生专业热情、以实际工程事故教导学生工程伦理、以工程案例为教学单元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作风、以第二课堂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课程思政设计方法,并以东南大学为例介绍了土木工程材料系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思政方法的实践路径与评价方式。结果表明,该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专业热情,培育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工程伦理和工匠精神,落实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理念,可为相似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地方院校结构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分析结构力学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结合课程建设的目标和专业发展的需要,以课程教学改革为背景,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及考核方式等几个方面探讨了提高结构力学教学质量的方法,为地方高校结构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李光耀  余肖红  刘承栋 《山西建筑》2009,35(24):197-198
针对室内装饰工程课程是室内设计专业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基于目前该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旨在通过先进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岩土力学课程群的创新教学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上海大学岩土力学课程群以上海市级精品课程土力学为核心课程,辐射带动岩土力学课程群的教育教学改革,在教学方法、手段、形式以及对学生的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创建了岩土力学课程群的创新教学实践新模式。目前岩土力学课程群已形成了多样化的理论教学模式、建立了多方位的实践教学体系、培育了多形式的优秀学生团队。  相似文献   

14.
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 ,也是教学改革最终必须解决的问题。改革涉及到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质量评价等内容的改革。本文通过对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提出了若干观点和看法  相似文献   

15.
文章结合铁路轨道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介绍了在课程建设中紧抓课程建设内涵、突出课程特色优势的过程和体会。阐明在建设精品课程的众多环节中,师资队伍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教学内容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教学方法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实践教学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教学质量评价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保障,而特色是精品课程的灵魂思想。只有在课程体系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模式的探索、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进等方面下功夫,才能将课程建设成真正意义上的精品课程。  相似文献   

16.
工程结构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主干课,也是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文章介绍了工程结构课程的特点,对工程结构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结合独立学院办学特色、工程管理专业特点以及工程结构课程教学实践,从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增加实践环节,采用综合考核手段、教学评价机制以及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等方面进行了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提高土力学课程课堂教学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世丽  王观石 《山西建筑》2009,35(34):208-209
结合土力学课程特点和对该门课程的认识与教学体会,针对目前学生对土力学课程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现状,总结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学习土力学的兴趣和动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行了一些教学方法改革研究和实践。  相似文献   

18.
美国UC Berkeley能源与环境课程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看,类似于中国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的建筑环境学课程。基于课程的网站信息和笔者30余学时的课程旁听记录,介绍该课程的定位、课程结构、课堂教学状况以及笔者的感悟和体会,旨在让国内同行对国际一流大学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为中国同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AutoCAD课程教学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AutoCAD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与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课程设计结合紧密。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考察等方面对教学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以突出课程的专业性和实践性,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20.
王桂芹 《山西建筑》2014,(15):268-269
论述了城市规划原理教学背景的动态性,并对城市规划原理的培养目标进行了分析,以体现时代性、增强实践性、富于创新性为教学内容改革的核心,提出实习指导、最新政策法规以及成果反馈机制等一系列方法,达到了提高《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水平,增强学生对《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学习兴趣和提升城市规划设计水平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