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绍增 《中国园林》2007,23(6):I0002-I0002
作为中国传统园林代表的苏州园林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国风景园林史上的一件大事,充分说明了中国传统园林在世界人们心目中的高尚地位。曾经有一个青年作者在其文章中写道:中国园林产生于封建社会、小农经济、专治体制下。我给作者的建议是:不要过于武断,如果说现代园林是产生于商人社会、流行文化、资本控制下,你喜欢吗?  相似文献   

2.
张卫 《中外建筑》1996,(2):25-27
文人园林是中国古代由文人士大夫开拓经营,设计创造,欣赏作用的一种园林类型,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文人园林反映出其“主人”-文士附层的特点,体现了文士阶层与中国古代以“儒,道,佛”为主体的传统文化思想体系的密切关系,表现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创造了世界园林史上独特的园林风格,为我们今天的建筑理论和建筑创作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园林声景观的三重境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世界园林体系中,声环境舒适宜人的佳构随处可觅。但像中国古典园林那样,将声音美自觉融入景观营造过程,并同哲学原则、艺术手法,以及人的主观感受糅合为一,并最终成就出情景交融、物我同一的声音意境来的,实属罕见。王世仁先生曾经指出:“利用音响来创造美的环境,中国大概是世界上开掘得最深的国家了。”^[1]这恰当地点出了中国与西方园林在声环境营造方面的差异,同时也暗示了中国古典园林独特的声景观营造特征。  相似文献   

4.
园林景观发展的历史在中国已经有3000年,在世界园林艺术史上,中国园林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中国园林追求自然天成之美,也强调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建立在“意境”的基础上,重视“写意”手法的运用.创造出一种含蓄幽深的美,成为著称于世界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5.
林世平  曹娟 《中国园林》2007,23(5):91-94
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的中国古代园林,其魅力赢得了世界的普遍认同,而这往往是通过其精妙的细部来实现的。就中国古代园林的细部设计和处理展开分析和研究,从细部的界定、细部的层级关系以及细部在中国古代园林中意象、意境、宜人空间、艺术氛围的创造以及景观与功能的结合等方面入手,探讨了“细部”在中国古代园林营造的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希望借此找出中国古代园林活力之根源,为今天的风景园林师对中国古代园林的传承和发展找到一个极佳的楔入点。  相似文献   

6.
赵晶  沈子晗 《风景园林》2023,30(3):48-54
【目的】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中国园林该以何种方式让世界认识东方文化中的价值与内涵成为重要课题。【方法】基于此观照,结合“具身认知”理论,对海外中国园林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具身性进行剖析,探讨在特定的园林空间中的身体体验。【结果】通过身体感知,仿古园林以精致的要素与空间组合展现“中国性”;通过意境隐喻,现代展园以崭新姿态传达中国的审美情怀与文化取向;通过体验互动,园林活动以具身表演与时空环境的深度融合将中国文化艺术推广至海外大众。【结论】最终可以发现:通过以上3种方式,海外中国园林在景观体验中成功挖掘了游客的认知并引发多样性的探索和想象,持续推动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  相似文献   

7.
黄玮 《中国园林》1994,10(4):6-7,5
中国是世界造园发祥地之一。中国园林历史悠久、崇尚自然、自成一体、独树一帜、影响深远。苏州园林是中国园林重要和光辉的篇章。苏州古典园林历史久远、数量众多、造艺精湛,为当今世界所罕见。故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称,成为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中国园林是自然山水风景园林,有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三大类型。苏州园林为文人写意山水园,是江南私家园林的代表作品,具有小巧精雅的艺术特色。苏州园林是第宅园林,园林是住宅的扩大和延伸,其设计主导思想是创造“诗情画意的城市山林”。苏州传统住宅都是较封闭、规则、对称、院落  相似文献   

8.
高歌 《河南建材》2009,(6):152-152
中国园林曾经在世界园林艺术史上留下了辉煌的功绩,独具东方神韵的园林风格,曾深刻影响了欧洲的造园艺术,使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园林赖以生存的社会因素和经济基础发生了根本件变化.外来文化对中国园林的影响H益显现.可以说,中国近现代园林的发展,完全是在西方园林的影响之下发展.  相似文献   

9.
张浪 《园林》2019,(12):1-1
中国传统园林是以“儒”“释”“道”思想为文化基础的,集地理、水文、植物等自然因素与社会、文化、建筑等人文因素为一体的综合性物质文化载体,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拥有独特的造园手法与艺术风格,传统园林内容博大精深,在世界园林体系中独树一帜。毋庸置疑,中国传统园林是中国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工程质量》2006,(10):53-53
18世纪以前,世界各国几乎都有自己的园林。由各种不同风格的园林,逐渐形成了中国、西亚和古希腊三大体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园林”的概念出发,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做了初步的探讨。指出在继承中国古典园林优秀成果的同时,更应该结合当前实际,努力使中国当代园林在新的环境中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以遗留至今的中国传统园林实例和历史文献为依据,总结出“功能与目的”“主题与现象”“手段与成就”等三个主要方面的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体系的基本内容与特征。以此为标准,举例说明在以往的研究成果中,很多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传统“园林”实例,可能并非真正的园林。进而提出“社会学意义的园林”与“建筑学意义的园林”之区别。  相似文献   

13.
张志伟 《河南建材》2011,(1):100-101
论述了中西方园林在设计上的区别,指出了对未来园林发展方向的看法,呼吁要立足本土,保留自身优秀的东西同时博取众长,吸收世界各国的精华,结合中国特点,创造自己的特色,使中国园林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世界园林之母”的中国,一直没有自己的国花。“国花”评选亦牵动全国亿万人民的心。今年上半年,62位两院院士联合倡议尽快确定国花,并将梅花、牡丹作为“双国花”。本刊特邀请著名园林和花卉专家、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北京林业大学陈俊愉教授释疑为何提议用“双国花”。  相似文献   

15.
“2013中国锦州世界园林博览会”(简称锦州世博园)是在中国举办的第四届园林博览会.主题为“城市与海和谐未来”,世博园总面积7平方公里,陆地面积3.3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7平方公里.其中植物配植成为园林景观建设的难点.本文通过对锦州世博园园林植物配置技术的分析,按植物生态习性、生物学特性和园林布局要求,运用科技支撑手段,合理配置园林景观中各种植物,最大程度地发挥它们的园林景观功能和观赏特性,找到了了海洋文化与科普及北方园林艺术结合的创新点.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园林历史深远悠久、内涵丰富、个性鲜明,是世界园林景观中璀璨的瑰宝。文章介绍了中国传统园林中对植物运用的特点,展现中国园林崇尚自然与文化美的结合。传统园林注重植物艺术美及意境美的营造,通过独特构思,营造宜人怡情的景色。文章还将中国传统园林与日本园林进行介绍分析,帮助认识感悟景观中植物造景之美。  相似文献   

17.
园林作为一种文化形态,随着人类的文明社会的发展而演变。中国园林是世界园林体系之一,她经历了几千年发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园林文化。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利用自然山水或摹仿自然山水作为园林造景的元素。这比西方十八世纪兴起的英国风景式园林要早两千多年。苑和囿是早期中国园林的主题。到两晋南北朝时,佛教和道家学说的盛行,士大夫知识阶层普遍崇尚自然,寄情山水。人们对大自然的鉴赏力,讴歌自然景观、田园风光诗文辞赋涌现文坛。山水画也得到长足的发展。诗文山水画与园林在潜移默化互相渗透,互相发展。突出反映中国园林的诗情、画意的…  相似文献   

18.
应深入岭南园林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琦 《南方建筑》1999,(3):83-85
一、岭南园林研究目的意义中国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世界园林史上享有盛誉。中国园林与中国其他艺术,如绘画、诗歌等,虽然形式不同,却有许多相同和相通之处,它们之间互相渗透,相互促进,形成景象优美,意境深邃的园林特点,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中国园林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不但逐步自身成熟完善,而且还影响了亚洲汉文化圈内的朝鲜、日本、越南等地,甚至远播至欧洲。早在公元6世纪,中国的造园术就从朝鲜半岛传人日本,日本在吸取的同时又溶入了本土园林文化,从而创造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东流园林体系。18世纪…  相似文献   

19.
马军 《园林》1999,(5):18-19
水体是园林中重要的构景要素之一,素与山景并称为山水。“水因山而转,山因水而活”,有山有水才能构成完整的中国园林。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石令人古,水令人远”,由此可以说水是中国园林的灵魂。园林中的水可以分为静水和动水两类:  相似文献   

20.
刘虹 《华中建筑》2004,22(B07):139-144
中国的园林艺术,曾于17世纪左右在欧洲刮起“中国热”的旋风。当时在欧洲各国建造了不少中国风格的园林和建筑。至1980年后,中国的造园艺术再次被介绍到西方世界。本文将介绍这两次建筑文化交流中在欧美建成的中国式园林,分析其特点和文化背景及所产生的影响;比较两次园林的区别,并且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