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盆底肌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盆底肌电刺激(PES)对脊髓损伤(SCI)后膀胱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60例完全性SCI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PES组,每组30例。常规治疗组采用间歇导尿、激发排尿技术或Crede手压法、Valsalva屏气法;PES组采用PES联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前、治疗后分别评定患者日排尿次数、平均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生存质量评分和国际下尿路症状(LUTS)评分等。结果:2个月的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日排尿次数减少、平均膀胱容量增加、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减少,排尿症状有显著改善(P<0.05),生存质量评分和国际LUTS症状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ES组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PES联合常规膀胱功能训练对治疗SCI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优于常规的膀胱功能训练。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骶神经根磁刺激对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B)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SCI后NB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电针组、磁刺激组和联合组各20例,联合组为前3种治疗方法的联合应用,并均在执行饮水计划的前提下行间歇性清洁导尿。分别于治疗前后比较患者的排尿日记评定和尿流动力学变化,并进行因排尿症状而影响的生存质量评分。结果:治疗4周后,对排尿日记、尿流动力学各项指标及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发现,联合组明显优于常规组、电针组和磁刺激组,电针组和磁刺激组均明显优于常规组(均P<0.05)。结论:电针及骶神经根磁刺激治疗均能改善SCI后NB患者的排尿功能,而联合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3.
脊髓损伤后的排尿功能重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介绍2种恢复脊髓损伤 (SCI)后控制性排尿的新方法及其临床经验。方法 :(1)总结国内第1例Brindley 骶神经前根电刺激器埋置术的手术方法和经验。(2)在成功建立犬膝腱 -脊髓 -膀胱人工反射弧的基础上 ,对3例圆锥上SCI痉挛性膀胱的病人 ,进行肌腱 -脊髓 -膀胱人工反射弧建立术。结果 :安装Brindley电刺激器的病人 ,术后随访6个月 ,控制性排尿良好 ,尿失禁被完全根除。建立人工膀胱反射弧的3例病人 ,1例随访13个月 ,已能通过人工反射弧激发排尿 ,效果良好。结论 :骶神经前根电刺激和建立人工膀胱反射弧是恢复SCI病人控制性排尿功能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2组采用常规间歇式导尿技术并制定饮水计划,观察组加用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治疗前后评定2组患者膀胱功能及国际下尿路症候群症状(LUTS)评分。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每日最大排尿量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2组每日平均排尿次数、残余尿量、平均漏尿次数及LUT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方法对SCI患者神经源性膀胱功能康复的疗效优于常规的膀胱功能治疗训练。  相似文献   

5.
王俊英 《当代护士》2009,(10):81-82
总结了62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自我清洁间歇导尿的操作方法和注事意项,包括操作时尽量保持双手清洁,严格掌握导尿量和间隙时间,导尿后进行膀胱控制训练,执行严格的饮水计划。认为自我清洁间歇导尿可有效降低泌尿系感染发生率,促进自主排尿能力的恢复,减少残余尿量,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对脊髓损伤神经源膀胱患者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艾灸结合间歇导尿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方法 按脊髓损伤部位将90例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间歇导尿术辅以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艾灸6周,6周后观察两组患者膀胱功能.结果 两组均减少残余尿量,增加膀胱容量,改善膀胱功能平衡状态,但观察组各顶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艾灸配合间歇导尿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有较好效果,尤为胸、腰髓损伤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神经源膀胱护理指南,探讨间歇导尿在预防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泌尿系感染的作用。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00例脊髓患者随机分为留置导尿(对症组)和间歇导尿(观察组),2组分别在护理第7d和14d的留取晨尿进行尿沉渣镜检和尿培养,并观察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间歇导尿患者泌尿系感染率明显少于留置导尿患者,患者生存质量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间歇导尿的方法,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实施干预,能更好的预防脊髓损伤后泌尿系的感染。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刺激不同部位对脊髓损伤后逼尿肌无反射型神经源性膀胱逼尿肌压力的影响,寻求最佳刺激部位。方法选择符合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第6 版(ASIA 2006)残损诊断和分级标准的108 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导尿组、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6 例。导尿组只行间歇导尿;对照组采用电针刺激八髎和会阳等穴,并进行间歇导尿;试验组采用经颅电针刺激足运感区、腹六区等穴,并进行间歇导尿。检测治疗前后的逼尿肌压力,并比较三组疗效。结果治疗后,三组自主排尿、导尿量、残余尿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和试验组治疗前后逼尿肌压力和逼尿肌反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导尿组治疗前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对照组和试验组与导尿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和试验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刺激能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逼尿肌无反射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自主排尿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96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51例。2组均给予常规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于治疗前1周、治疗4周和8周后采用尿流动力学检查和排尿日记对2组患者膀胱安全容量、残余尿量、日均排尿次数、漏尿次数和导尿次数进行比较,通过泌尿症状困扰评分(USDS)和国际下尿路症状评分(LUTS)评估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治疗4及8周后,2组患者日均漏尿次数、残余尿量及导尿次数均较治疗前呈持续下降(均P0.05),且观察组各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2组日均排尿次数、日均单次排尿量及膀胱安全容量均较治疗前呈持续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各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及8周后,2组患者USDS及LUTS评分均较治疗前呈持续下降(均P0.05),且观察组各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可进一步改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排尿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改良膀胱冲洗技术预防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清洁间歇导尿患者尿路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清洁间歇导尿患者分为观察组(n=20)和对照组(n=20)。观察组采用生理盐水500 ml改良膀胱冲洗,隔天1次;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500 ml传统膀胱冲洗,每天1次。结果治疗后4周和6周,观察组尿路感染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膀胱冲洗技术可降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清洁间歇导尿患者尿路感染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系统评价间歇导尿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和万方数据库中有关间歇导尿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有效性和安全性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风险偏倚评价工具评价文献的方法学质量,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0篇文献,包括752例患者,其中试验组376例,对照组37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留置导尿相比,间歇导尿可以降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残余尿量及泌尿系统感染率。结论 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间歇导尿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优于留置导尿法。  相似文献   

12.
盆底肌电刺激用于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观察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盆底肌电刺激(PES)改善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 本研究对21例骶段以上SCI患者进行PES治疗8周,并在PES治疗前1周、PES治疗开始后第2周、第4周、第8周均记录7d的排尿日记并进行B超检查测残余尿量。结果: PES治疗8周后患者24h平均排尿次数由11.9±2.8减少至8.4±1.9次/d、漏尿次数由6.2±3.1减少至2.5±1.7次/d,平均单次尿量由188.1±43.3增加至254.1±42.4 ml/次,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盆底电刺激能有效地改善骶段以上SCI患者神经源性膀胱所致的尿失禁及尿频症状。对于PES治疗参数的选择和PES的长期疗效均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SCI)患者神经源性膀胱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将80例患者随机分成A、B、C、D、E5组,每组患者16例,分别给予药物治疗、膀胱功能训练、生物反馈、电针刺激及综合治疗,疗程结束后,通过对患者日排尿次数、平均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生活质量评分和国际LUTS症状评分等的监测来评价疗效.结果 5组患者经2个月的治疗后排尿次数、平均膀胱容量、残余尿量等均有明显改善(P<0.05),同时生活质量和国际LUTS症状评分也显著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药物治疗、膀胱功能训练、生物反馈、电针刺激及综合治疗均可以显著改善SCI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排尿功能,并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骶神经刺激治疗神经源性膀胱临床报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骶神经刺激(SNS)治疗脊髓病变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排尿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骶神经测试系统,经皮穿刺刺激S,神经根治疗12例因各种脊髓病变导致的神经源性膀胱排尿功能障碍患者。通过排尿日记、尿量及患者症状评分评价疗效。结果8例患者尿频、尿急症状明显改善,日排尿次数显著减少,平均排尿量增加,其中3例接受永久性SNS器植入治疗;4例患者无效。结论SNS治疗可以显著地改善部分神经源性膀胱所致膀胱排尿功能障碍,特别是能缓解患者尿频、尿急症状,但要注意适应证和病例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体表膀胱及骶神经电刺激联合冷热交替膀胱冲洗对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45例SCI后膀胱功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体表电刺激+冷热冲洗组、体表电刺激组和常规组3组,每组15例。常规组采用常规无菌性间歇导尿和膀胱功能训练;体表电刺激组在常规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者体表膀胱及骶神经电刺激;体表电刺激+冷热冲洗组在体表电刺激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冷热交替膀胱冲洗。对3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的膀胱容量、残余尿量、泌尿系感染发生率及停止导尿时间进行比较。结果3组患者治疗2个月后膀胱容量多于治疗前、残余尿量少于治疗前(均P<0.05);体表电刺激+冷热冲洗组及体表电刺激组的膀胱容量明显多于常规组、残余尿量明显少于常规组(均P<0.05);体表电刺激+冷热冲洗组的膀胱容量明显多于体表电刺激组、残余尿量明显少于体表电刺激组、停止导尿时间短于体表刺激组(均P<0.05)。体表电刺激+冷热冲洗组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为6.7%,体表电刺激组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为40.0%,常规组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为46.7%,体表电刺激组及常规组的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体表电刺激+冷热冲洗组(均P<0.05)。结论体表膀胱及骶神经电刺激联合冷热交替膀胱冲洗法能有效地减少SCI后膀胱功能障碍患者残余尿量,增加膀胱容量,减少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并缩短导尿时间,有效地促进了SCI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社区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者应用间歇导尿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为康复专科护士制订规范间歇导尿方法及实施康复护理提供帮助。方法选择社区2010年9月一2011年12月诊断为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者76例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间歇导尿应用情况和影响因素。结果76例患者中,48.7%排尿方式采用留置导尿;21.6%采用叩击或腹压排尿;5.3%采用间歇导尿。影响间歇导尿应用的主要因素:92.1%担心引发尿路感染;88.2%担心增加尿道损伤概率;82.9%认为留置导尿比间歇导尿经济,长期间歇导尿耗材费用增加;69.7%认为间歇导尿操作麻烦;65.8%缺乏专业医务人员的指导;56.6%认为脊髓损伤无法恢复而安于现状;21.1%对腹压排尿的危害不了解。结论康复专科护士应根据影响脊髓损伤者应用间歇导尿的主要因素,制订合适的健康教育和间歇导尿操作规范,提高患者正确应用间歇导尿的认知状态,有利于患者正确使用间歇导尿,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SCI)患者的膀胱功能训练方法及其临床效果.方法20例SCI患者通过留置导尿期的训练,手法排尿期的训练以及反射性排尿的训练等相结合,进行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疗效.结果5例在3周内拔除了尿管,15例25~53 d拔除了尿管.16例建立了反射性膀胱,可自主控制排尿,3例须用手法排尿,1例伴有尿失禁,需配合假性导尿.结论利用留置尿管按膀胱容量进行排尿的方式,使膀胱规律性充盈与排空,达到接近生理状态,促进脊髓低位中枢与大脑间的联系,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自我间歇导尿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84例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9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留置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治疗组患者给予自我间歇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于入选时、导尿2个月后分别对2组患者膀胱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2组患者分别经2个月导尿训练后,发现治疗组患者残余尿量[(80.6±16.7)ml]、尿路结石发生率(2.1%)及尿路感染发生率(2.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膀胱最大排尿量[(313.8±0.4)ml]则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P<0.05)。另外2组患者入选时均不能自主排尿,经2个月导尿训练后,发现治疗组恢复自主排尿的患者例数(46例)明显多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自我间歇导尿联合膀胱功能训练有助于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恢复,减少尿路结石及尿路感染等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间歇清洁导尿在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9月就诊于本院的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共7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这些78例患者根据就诊时间进行逐一排序,然后将双数患者分为实验组,将单数患者分为对照组,每组39例。治疗期间给予所有患者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间歇清洁导尿联合膀胱功能训练,护理干预结束后测量两组最大排尿量和残余尿量并比较,同时记录两组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最大排尿量和残余尿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实验组患者最大排尿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残余尿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发生尿结石、尿路感染及肾积水等并发症几率比较,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间歇清洁导尿联合膀胱功能训练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治疗中作用显著,能有效减少患者尿潴留量及并发症发生,保证治疗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控制训练的护理要点.方法:选择34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7例和对照组17例,对照组只进行一般的常规护理、间歇导尿及康复训练.观察组根据排尿中枢损伤的部位和程度,指导进行系统的膀胱功能控制训练及护理,包括间歇导尿和建立反射性膀胱两个阶段,观察两组疗效和尿路感染发生情况.结果:系统膀胱功能控制训练可明显改善泌尿系感染情况.结论:间歇导尿和建立反射性膀胱是理想的治疗与护理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