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银翘散为吴塘独创辛凉轻透之代表方,本方谨遵《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剂”。在临床上凡感受风温湿热,瘟疫,冬温等邪气所引起的疾病,症见微恶风寒,发热,自汗,头痛,口渴,舌苔白,脉浮数,属风热型感冒者均用本方治疗。特别是对小儿外感热病有其独特之疗效。  相似文献   

2.
泻心汤由大黄、黄连、黄芩三味药组成。《伤寒论》主治:伤寒大下后,复发汗,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即治心下气分的热痞证,但仲景用的是大黄、黄连,而缺黄芩。宋林亿等校医书,认为本方当有黄芩;《千金翼方》注云:“此方本有黄芩。”说明本方应有黄芩,以使其泻热消痞之力更强。《金匮要略》用以治疗由于心阴不足、实热亢盛所引起的吐血、衄血证。即此方主治无形邪热结于心下之热痞症和热盛所致吐衄血之症,笔者在临床运用本方治疗一些阳热性疾病,疗效明显,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大黄黄连泻心汤在《金匮要略》中亦名泻心汤,是由大黄、黄连、黄芩三味药组成,故又名三黄泻心汤。方中以大黄之苦寒泻热通便,泻下焦之火;黄连之苦寒泻火坚阴,泻中焦之火;黄芩之苦寒,清热除烦,泻上焦之火,又可清解少阳腑中之热。三药配伍,最善清泻三焦之火热,以治疗各种火热证。本方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因煎服方法不同,其作用不尽相同。在《伤寒论》中是以“麻沸汤”演之,  相似文献   

4.
大柴胡汤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柴胡汤是柴胡剂群的重要方剂之一,亦是小柴胡汤的加减方。是由柴胡、黄芩、大黄、枳实、芍药、半夏、生姜、大枣等八味药组成。方中用柴胡、黄芩之苦寒,清解少阳经腑之邪热;大黄、枳实行气通便,以泻阳明之实热;半夏、生姜之辛苦,以和降胃气;芍药配大黄,酸苦涌泄,于土中伐木,平肝胆之气逆;生姜、大枣以和胃气。诸药配伍,既可疏利肝胆之气滞,又可荡涤肠胃之实热。本方在《伤寒论》原文中多是用以治疗少阳阳明并病者,即是小柴胡汤与大承气汤的合方。但是,本方与小柴胡汤相比,重用生姜至五两,重在和胃降逆、开结散饮。  相似文献   

5.
升降散为清代名医杨玉衡所创,为治疫专方,本方原主治“表里三焦大热,其证不可名状者”。笔者在将其广泛应用于治疗小儿感冒,急性扁桃腺炎(乳蛾)、等麻疹、风疹、小儿夜啼等取得较好疗效。1感冒感冒虽有寒热之别,然而由于小儿为稚阳之体,易于化热,故其感冒为热多于寒,纵有寒象亦以寒包热郁居多,临床上用本方加味效尚可。彭某,女,3岁。患儿间歇性发热,伴咳嗽半月,流浊涕,纳差,大便干,小便黄,每于午后则发热,体温波动在38-39.5℃,体查:咽微红,扁桃体Ⅰ°肿大,心,肺(-)血象:WBC6400/mm3N:30%L:68%M:2%…  相似文献   

6.
香苏散的新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苏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香附、紫苏各四两,炙甘草一两,陈皮二两组成,有理气解表之效,可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内有气滞、形寒身热、头痛无汗、胸脘痞满、不思饮食、舌苔薄白的患者。历代医家常以本方再根据患者的病情加减药物,用来治疗四时瘟疫等症。近年很多医家经研究发现,香苏散治疗下列疾病也有良好的效果:胆汁反流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是由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炎症。椐报道,以本方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疗效颇佳。本方有疏理气机、调畅中焦之效,其药性平和而不燥。偏肝气不舒者可加柴胡、郁金、佛手等;偏火热者加黄连、栀…  相似文献   

7.
大黄甘草汤是张仲景之名方,出自《金匮要略》,由大黄、甘草两味药组成。该方原用于胃肠实热之食之即吐,临床应用甚广,但应用于新生儿疾病治疗的报道较少。笔自1989年以来用本方加味治疗新生儿疾病,效果甚佳,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通过研究《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有关大黄的经方,总结大黄相关的炮制方法、煎药溶媒和煎煮时间及顺序。认为大黄酒制后可制约其“寒性”,引药上行,清上焦热;缓其峻下之功,保护胃肠;增强活血之效。蒸大黄可缓中补虚,祛瘀不伤正。生大黄可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大黄煎煮溶媒多为普通水、井花水和酒,煎煮时间多为30~60 min。通过总结,从而为临床医生提供大黄的用药规律,充分发挥其药效,以切中病机。  相似文献   

9.
大黄(?)虫丸出自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金匮要略》之“血痹虚劳篇”,用于治疗妇女干血内结所致虚实夹杂证。本方具有补益气血、化瘀生新之功用。近年临床应用表明,大黄(?)虫丸的治疗作用远非仅限于妇科杂症,对于其他一些慢性疾患同样具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0.
本方由葛根、黄芩、黄连、甘草 4味药组成 ,见于《伤寒论》34条 ,原文为“太阳病 ,桂枝证 ,医反下之 ,利遂不止 ,脉促者 ,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者 ,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本方在《方剂学》中列入解表清里之剂。一般认为本方有解表清里之功 ,主治身热下利 ,胸脘烦热 ,口中作渴 ,喘而汗出的病证 ,并认为本方为太阳、阳明经药。如 :《医方集解》:“此足太阳、阳明药也 ,表证尚在 ,医反误下 ,邪入阳明之腑 ,其汗外越 ,气上奔则喘 ,下陷则利 ,故舍桂枝而用葛根 ,专治阳明之表 (葛根能升阳明清气 ,又为治泻圣药 ) ,加芩连以清里热 ,甘草以调胃气 ,…  相似文献   

11.
程桂真  呼军明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21):3078-3079
逍遥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在《伤寒论》四逆散的基础上演化而成。本方由当归、芍药、柴胡、茯苓、白术、甘草、生姜、薄荷组成。原为散剂,现在临床多为煎剂或制成丸剂服用。本方中的当归养血活血补肝,白芍敛肝柔肝缓急解痉而止痛,二者均能养血滋肝;“木郁达之”,取柴胡升发以舒肝助肝之疏泄,与白芍相合和肝泄热;白术健脾生血、统血以助肝之藏血旺盛疏泄正常,茯苓淡渗利湿以健脾;甘以缓之,炙甘草补中缓中调和诸药;薄荷舒肝和营,煨生姜助脾运化以升清,二者辛散舒郁和中。诸药共同舒肝健脾,调和气血的功能。笔者用本方加减运用,治疗以…  相似文献   

12.
<正> 暴发火眼是眼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近年来余将《银酒精微》中所载之泻心汤加味用于本病。适当配药熏洗,收效甚捷,介绍如下: 泻心汤方各书所载不同,本方于荆芥、菊花、薄荷、黄连、黄芩、大黄、连翘、车前子、赤芍等药组成。方中荆芥、菊花、薄荷疏风清热、清利头目,使肌表之风邪从外而解;黄连、黄芩苦寒泻火解毒,以清心肺之邪热,退珠睑之赤肿;大黄泻热通腑,荡涤肠胃,使热邪通过泻下而除;车前子甘寒能利,引热从小便而出;连翘清心解毒,散结退赤,逐热消肿,赤芍清热凉血,活血行淤止痛。本方寒  相似文献   

13.
大黄蟅虫丸出自东汉末年名医家张仲景《金匮要略》之“血痹虚劳篇”,用于治疗妇女干血内结所致虚实夹杂证。本方具有补益气血、化瘀生新之功用。近年临床研究表明,大黄蟅虫丸的治疗范围并非局限于妇科杂证,对于其他一些慢性疾患同样具有显疗效。  相似文献   

14.
从主要病机、方论解读、临床应用三个方面对葛根芩连汤进行了探讨,分析认为本方所针对的主要病机为“脾虚湿阻,湿热交结”;在其配伍环境中,君药葛根发挥其输肌以散之功;临床广泛治疗以“湿热阻滞”为主的病证,不惟“泄泻”。  相似文献   

15.
大黄虫丸方出自汉代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症并治第六》 ,由熟大黄、黄芩、生地黄、虫、水蛭、蛴螬、虻虫、桃仁、杏仁、芍药、干漆、甘草十二味药物组成 ,具有活血化瘀散结、缓中补虚之功效 ,用于治疗形体羸瘦、腹满不思饮食、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的五劳虚极、内有干血之证。本方配伍独特 ,既有破血逐瘀之虫类药 ,又伍以滋阴养血兼清热之品 ,其疗效卓著 ,深受后世医家好评。然亦有医家谓其峻猛 ,使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近年来 ,本方在临床上应用渐为广泛 ,对肝脏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疗效确切 ,并对其他疑难杂症亦有…  相似文献   

16.
陈宝明 《基层医学论坛》2005,9(11):1002-1002
茵陈蒿汤又名茵陈汤,出自〈伤寒杂病论〉,是治疗黄疸病的一个名方.本方是由茵陈蒿、栀子、大黄等三味药组成,方中用茵陈蒿清热利湿退黄;栀子之苦寒,清解三焦之邪热;大黄泄热通便,化瘀破结,共奏清热利湿退黄的功效.黄疸病汉代张仲景从病因病机将其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和女劳疸等.近代则多从临床表现、特别是黄疸的色泽将其分为阳黄和阴黄.凡阴黄者,多由寒湿所致,其临床表现为黄色晦暗、四肢逆冷等寒湿诸证,治用茵陈四逆汤等.而阳黄者,多由湿热所致,其临床表现为黄色显明、身热口干等湿热诸证,治疗根据其湿热之偏轻偏重方用茵陈五苓散或茵陈蒿汤等.茵陈蒿汤是治疗湿热发黄、热重于湿之阳黄证,且被后世看作治疗阳黄证的代表方.但是,使用本方时务必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茵陈的用量一定要大,一般可用至30~60克,或者更多.第二,必须先煮茵陈20~30分钟,然后再纳入余药,以便更好地发挥茵陈褪黄的作用,否则难以取效.  相似文献   

17.
戴天章,字麟郊,晚号北山,学者称北山先生,清顺治,康熙间江苏上元人,学术见解宗于吴有性。所著《广瘟疫论》四卷附方一卷乃增删吴有性《温疫论》而成,是书乾隆年间被歙人郑某易名为《瘟疫明辨》。《广瘟疫论》曾经元和陆九芝删定改名为《广温热论》,复经山阴何廉臣重订名为《重订广温热论》。陆九芝认为:“其书明是论温热,而其书名则曰广瘟疫;篇中或称疫疠,或称时疫,或单称疫,一若自忘其为论温热者,是伤寒之与温热,北山能辨之,而温热之与瘟疫,北山亦混之矣”,何廉臣亦说:“此书专为伏气温热而设”。可见戴氏之所论“瘟疫”,实概括了一般的即非疫性的温热病。兹就戴氏对温热病的诊断和治疗法则浅识如下:  相似文献   

18.
大黄蟅虫丸治疗盆腔包块12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黄蟅虫丸为祛瘀生新、治补兼使之剂,应用本方在治疗盆腔包块中取效满意。但在应用时需注意,对土漆过敏者禁用。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的五个泻心汤,都是针对“心下痞”而设。“心下痞”以“热”为主要病机,但由于发病原因、病理变化和人体正气盛衰等差异,而有兼寒兼虚兼实的不同,在治疗上多以清、和为主,根据兼证配以温、补、泻诸法。或苦辛相合,或寒温并用,或攻补兼施。五泻心汤方,药仅十味,由于其组方严密,标本兼顾,虚实兼施,配伍灵巧,随证施治,疗效显著。 1、大黄黄连泻心汤——火热痞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154条)。本方主治邪热内陷心下所致的热痞。《伤寒论》对此证的描述比较简单,只提了一脉一证。一脉,就是“关上浮”。关脉候中焦;“浮”在此泛指阳脉,关上见阳脉,反映了中州有火热之邪。一证,指“心下痞,按之濡”。即心下虽然痞塞,按之却柔软不痛。此非实邪结聚,乃胃气壅滞之故。如把一证一脉联系起来分析,不难看出有  相似文献   

20.
<正> 1.名方释义 东汉名医张仲景的外科名方大承气汤由大黄12g、厚朴15g、枳实9g、芒硝9g组成,此方具有承顺胃气下行,使闭者通而塞者畅,故名承气。其中大黄苦寒泄热,性沉降而力猛,荡涤肠胃有将军之美誉;芒硝助大黄泄热通便,软化燥屎之凝聚;枳实、厚朴理气除胀,有去实热、通积滞、除燥结之功。实验证明本方具有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