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探究超声在宫颈癌术前分期及术后盆底功能评估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在本院进行宫颈癌手术治疗的6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行二维超声、超声微血流成像(SMI)及病理组织活检,比较二维超声检查、SMI与病理检查对宫颈癌术前分期的差异及准确性,并分析超声对术后盆底功能的评估价值。结果:二维超声对宫颈癌分期的诊断准确率为70.97%,SMI为80.65%,两者联合诊断为88.71%。术后会阴盆底超声检查有26例(41.93%)患者发生前盆腔脱垂,10例(16.13%)发生压力性尿失禁(SUI),9例(14.52%)发生后盆腔脱垂,术后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为56.45%。且宫颈癌术后患者最大Valsalva下膀胱颈移动度(BND)、尿道旋转角度、静息下膀胱颈尿道后角、最大Valsalva下膀胱尿道后角均明显高于术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检查对宫颈癌术前分期的诊断准确性较高,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且对术后盆底功能的评估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在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及膀胱脱垂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经临床检查、尿道动力学检查证实的180例膀胱脱垂合并SUI的患者(脱垂+SUI组)及同期180例膀胱脱垂患者(脱垂组);另选同期体检的健康女性190例为对照组。经会阴盆底二维超声检查获取各组静息状态下膀胱尿道后角(PUA),以及最大Valsalva动作下膀胱颈下降值(BND)、膀胱后壁最低点下降值及尿道旋转角,比较各组差异。结果脱垂+SUI组、脱垂组PUA、BND、膀胱后壁最低点下降值、尿道旋转角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脱垂+SUI组膀胱后壁最低点下降值、尿道旋转角均明显低于脱垂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脱垂+SUI组以Ⅰ、Ⅱ型膀胱脱垂为主。Ⅰ、Ⅱ型膀胱脱垂患者PUA均明显高于Ⅲ型,膀胱后壁最低点下降值、尿道旋转角均明显低于Ⅲ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盆底二维超声能够对膀胱脱垂及其不同类型进行评估和分析。SUI患者的膀胱脱垂以膀胱尿道膨出为主,膀胱尿道后角增大及膀胱颈漏斗的形成是造成SUI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经会阴盆底超声对子宫全切术后患者的盆底功能。方法应用经会阴盆底超声,对子宫全切术后患者的盆腔器官进行观察,并对盆底组织各参数进行测量。以耻骨联合下缘为参考点,分别在静息状态下和最大Valsalva状态下观察膀胱颈及近端尿道的移动情况;测量膀胱颈距耻骨联合下缘的垂直距离(BSD),膀胱尿道后角,计算膀胱颈下降度(BND),尿道旋转角度及膀胱颈旋转角度;通过计算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估不同观察者之间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结果子宫全切术后患者在静息状态下BSD测值为(-2.73±0.37)cm,膀胱尿道后角测值为(119.00±22.40)°;最大Valsalva状态下BSD测值为(-0.25±0.67)cm,膀胱尿道后角测值为(114.74±21.50)°;BND测值为(2.46±0.59)cm,膀胱颈旋转角度测值为(70.68±19.91)°,尿道旋转角度测值为(60.81±17.34)°。结合临床及盆底超声测量结果诊断子宫全切术后盆底功能障碍29例(58.00%,29/50,压力性尿失禁5例,直肠脱垂8例,膀胱脱垂16例)。研究中不同观察者之间测量静息状态和最大Valsalva状态下BSD、膀胱尿道后角及计算BND的一致性非常好,组内相关系数分别为0.90、0.89、0.91、0.88、0.92;尿道旋转角度及膀胱颈旋转角度的组内相关系数分别为0.79、0.88,表明观察者之间测量结果的一致性较好。结论经会阴盆底超声可动态观察女性盆底器官的运动变化,对子宫全切术后患者盆底功能进行评估,操作简单,可重复性好,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盆底超声对子宫脱垂患者经阴道改良补片双侧骶棘韧带固定术的评估作用。 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1月在杭州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32例子宫脱垂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行盆底超声检查评估脏器脱垂情况,明确诊断后行经阴道改良补片双侧骶棘韧带固定术治疗,8例伴有膀胱膨出及3例伴有直肠膨出的患者同时修补阴道前后壁并行会阴重建术,术后经阴道二维及三维盆底超声观察静息状态、最大Valsalva动作及缩肛状态下植入改良补片的位置、形态及活动情况,并经会阴二维及四维盆底超声观察盆底功能变化,比较术前、术后膀胱最低点、子宫下缘、直肠壶腹部到参考线(耻骨联合后下缘水平线)距离,以及盆底裂孔面积、肛提肌厚度。 结果经阴道二维及三维盆底超声观察术后补片情况:可以清晰显示宫颈前方及两侧的"U"形高回声结构及活动情况;经会阴二维及四维盆底超声检查观察32例患者盆底脏器情况:最大Valsalva状态下膀胱最低点、子宫下缘、直肠壶腹部到参考线距离(cm),肛提肌厚度(cm)术后较术前测值增大(0.65±1.85 vs 0.15±1.85,2.80±1.10 vs -1.00±1.50,0.60±1.90 vs -0.55±1.55,0.51±0.24 vs 0.37±0.19),盆底裂孔面积(cm2)术后较术前测值减小(20.15±7.20 vs 29.00±9.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8例合并膀胱膨出的患者5例术后膀胱膨出治愈、3例术后膀胱膨出情况有改善,3例合并直肠膨出的患者术后直肠膨出均治愈。 结论经阴道及经会阴两种扫查方式结合的盆底超声检查能够清晰显示经阴道改良补片双侧骶棘韧带固定术术后改良补片的悬吊情况,可以为术前观察盆腔功能及术后疗效评估提供有价值的影像学依据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盆底三维超声在产妇产后盆腔器官脱垂检查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自然分娩产妇作自然分娩组,将同期接收100例剖宫产产妇作剖宫产组。两组产妇产后6~8周均接受盆底三维超声成像技术检查,比较两组产妇康复治疗前后的二维超声检查参数(Valsalva状态膀胱颈距离、直肠壶腹部下降距离、膀胱脱垂距离、子宫脱垂距离、直肠膨出距离、膀胱尿道后角)和三维超声检查参数(静息状态下、缩肛状态下、Valsalva状态下的肛提肌裂孔前后径、肛提肌裂孔面积、肛提肌裂孔横径、肛提肌角度)。结果自然分娩组Valsalva状态膀胱颈距离、直肠壶腹部下降距离、膀胱脱垂距离、直肠膨出距离、膀胱尿道后角二维超声检查参数大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子宫脱垂距离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自然分娩组静息状态下、缩肛状态下、Valsalva状态下的肛提肌裂孔前后径、肛提肌裂孔面积、肛提肌裂孔横径、肛提肌角度等三维超声检查参数均大于剖宫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盆底三维超声检查可多切面、清晰显示产妇产后盆底支持结构,实时观察盆底器官在不同状态下的变化情况,根据超声参数有效检出不同分娩方式产妇产后盆腔脏器脱垂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 采用盆底器官脱垂分度(POP-Q)、盆底电生理、盆底超声、肛肠动力检查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进行功能评估,探讨各指标与女性SUI的相关性及女性SUI患者盆底整体功能的变化。 方法 共选取SUI女性患者25例作为SUI组,另选取健康女性23例作为对照组。采用POP-Q对2组受试者POP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采用盆底超声测量2组受检者在静息状态、Valsalva动作以及从静息状态到Valsalva动作时的膀胱颈位置、膀胱尿道后角、尿道倾斜角、盆膈裂孔大小;采用盆底电生理检查评估2组受试者盆底肌Ⅰ类、Ⅱ类肌纤维肌力和疲劳度;并对2组受检者进行肛肠动力学检查。对2组受试者各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各指标与女性SUI发生风险的相关性。 结果 SUI组盆腔器官脱垂严重程度(其中POP-QⅠ期,POP-QⅡ期,POP-QⅢ期的例数分别为11例、12例、2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lsava动作时,SUI组的膀胱颈位置、尿道倾斜角、膀胱尿道后角、膀胱颈下降距离、尿道旋转角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静息状态到Valsalva动作时,SUI组的膀胱颈下降距离、尿道旋转角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盆腔器官脱垂严重程度、膀胱颈下降距离、尿道旋转角度、Valsava动作时膀胱颈位置、尿道倾斜角是女性SUI发生的危险因素,与SUI的发生有显著相关性(P<0.05),且盆腔器官脱垂、膀胱颈及尿道支撑功能改变影响了SUI患者盆底整体功能。 结论 女性SUI患者的膀胱颈移动度和尿道活动度越大则POP越严重;POP、膀胱颈和尿道支撑功能的改变会影响女性SUI患者盆底整体功能。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 探讨女性膀胱脱垂的超声特点及其与压力尿失禁的相关性。方法 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在本院就诊的90例膀胱脱垂合并SUI的患者,设为脱垂+SUI组。同期来本院就诊的90例膀胱脱垂患者,设为脱垂组(无SUI)。同期来本院体检的女性患者95例,设为对照组(无泌尿系统疾病)。各组均经会阴进行盆底二维超声检查。比较各组超声参数,根据二维超声检测结果,进行膀胱脱垂的分型。比较不同分型膀胱脱垂患者的超声参数。结果 脱垂+SUI组、脱垂组的膀胱尿道后角(PUA)、膀胱颈下降值(BND)、膀胱后壁最低点下降值、尿道旋转角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脱垂+SUI组的膀胱后壁最低点下降值、尿道旋转角均明显低于脱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脱垂+SUI组以I、II型膀胱脱垂为主。I、II型膀胱脱垂患者的PUA均明显高于III型,膀胱后壁最低点下降值、尿道旋转角均明显低于III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二维盆底超声能够对膀胱脱垂及其不同类型进行评估和分析。SUI患者的膀胱脱垂以膀胱尿道膨出为主,主要超声表现特点为膀胱尿道后角增大及膀胱颈漏斗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盆底超声在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中的应用及初产妇产后盆底肌肉训练的疗效评估。方法:选取于本院进行产后检查的产妇873例,所有产妇均需进行盆底超声检查,回顾分析SUI筛选结果与诊断准确性,为其中的初产妇制定个性化盆底肌肉训练方案,6个月后再次进行盆底超声检查,评估训练效果。结果:873例初产妇盆底超声诊断准确率为99.43%,初产妇训练6个月后静息时膀胱位置、膀胱颈位置、膀胱尿道后角、尿道倾斜角、最大Valsalva动作时膀胱降低距离、膀胱颈降低距离、膀胱尿道后角、尿道旋转角明显优于训练前(P<0.05)。结论:盆底超声在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中的应用效果较好,能清晰显示出产妇盆底结构,指导制定科学盆地肌肉训练方案,有助于评估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三维超声探讨影响产后盆底结构变化的相关因素,为产后盆底器官脱垂(POP)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连续选取在2016年1月~2017年10月我院分娩女性138例为研究对象,对受试对象行三维盆底超声检查,连续观察并记录静息尿道倾斜角、Valsalva膀胱颈位置、Valsalva子宫颈到参考线距离、Valsalva直肠壶腹部到参考线距离、膀胱尿道后角度、尿道倾斜角度、膀胱尿道后角度等指标,分析不同POP超声参数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并探讨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 产妇的孕次、年龄和婴儿体重对POP的影响不大(P >0.05);不同产次的产妇Valsalva子宫颈到参考线距离及膀胱尿道后角度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产次越多,患者Valsalva子宫颈到参考线距离>15mm发生率升高,膀胱尿道后角(度)也升高;不同体质量指数(BMI)孕妇的静息尿道倾斜角、Valsalva膀胱颈位置、Valsalva子宫颈到参考线距离、Valsalva直肠壶腹部到参考线距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25 kg/m2组孕妇的尿道倾斜角度、膀胱尿道后角度等指标的异常率也明显高于BMI<25 kg/m2组孕妇(P<0.05)。结论 多产次、高BMI产妇是影响盆底器官脱垂的相关因素,应用盆底超声可动态监测并干预上述患者盆底器官脱垂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四维盆底超声检测在初产妇不同分娩方式下前盆腔损伤评估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至6月我院收治的产后随访的500例初产妇,将自然分娩的产妇纳入自然分娩组288例,将剖宫产的产妇纳入剖宫产组212例,两组均采用四维盆底超声检测盆底成像。对比两组在静息、Valsalva状态下膀胱颈至耻骨联合下缘的距离(BSD)、膀胱颈移动度(BND)、膀胱尿道后角(PUA)、尿道旋转角(UR)的观察结果;对比两组在静息、Valsalva状态下的盆底裂孔测量参数;对比两组膀胱膨出的Green分型发生率。结果 两组静息状态下的BSD、PUA与BND、UR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剖宫产组Valsalva状态下的BSD、BND均短于自然分娩组,Valsalva状态下的PUA、UR均小于自然分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膀胱膨出的GreenⅡ型、Ⅲ型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静息状态下,两组LHA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剖宫产组的LUG、LHLR、LHAP均低于自然分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lsalva状态下,剖宫产组的LHA、LUG、LHLR、LHAP均低于自然分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组膀胱膨出的GreenⅠ型发生率高于自然分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四维盆底超声检测可以清晰观察初产妇的前盆腔成像,能准确评估初产妇在不同分娩方式下前盆腔损伤的情况,为初产妇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诊断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经会阴三维超声评估子宫全切术后患者盆底功能的改变。方法选取在我院行子宫全切术的患者100例,均于术前1 d和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应用经会阴三维超声测量静息及最大Valsalva状态下膀胱颈距耻骨联合下缘的垂直距离(BSD和V-BSD)、膀胱尿道后角(R-UJV和V-UJV),计算膀胱颈移动度(BND)、尿道旋转角(UR),记录Valsalva状态下肛提肌最大裂孔面积,比较不同时期各参数变化。结果术前1 d与术后1个月各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前1 d、术后1个月与术后3、6个月比较,R-BSD、R-UJ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V-BSD、V-UJV、BND、UR及肛提肌最大裂孔面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个月与术后6个月各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子宫全切术后患者1个月内盆底功能受损不明显,3个月后盆底功能开始受损,且缓慢进展;经会阴三维超声可准确评估子宫全切术后患者盆底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盆底三维超声观察影响女性产后盆底结构变化的相关因素,为产后盆底器官脱垂(POP)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在我院分娩且均于产后诊断为POP的患者138例,应用三维盆底超声检测POP相关参数,包括静息状态下尿道倾斜角、膀胱尿道后角度,以及Valsalva动作下膀胱颈位置、子宫颈位置、直肠壶腹部位置、尿道倾斜角度、膀胱尿道后角等,分析孕龄、产次、孕次、新生儿体质量及产妇体质量指数(BMI)与POP相关参数的关系。结果孕次、孕龄及新生儿体质量对POP相关参数的影响不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产次对女性Valsalva动作下子宫颈位置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产次的女性静息状态下膀胱尿道后角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产妇BMI对静息状态下尿道倾斜角,以及Valsalva状态下膀胱颈位置、子宫颈位置、直肠壶腹部位置均有影响(均P0.05);BMI≥25 kg/m~2的产妇Valsalva动作下尿道倾斜角度、膀胱尿道后角度均明显高于BMI25 kg/m~2的产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多产次、高BMI产妇是影响POP的因素;应用盆底三维超声可动态监测女性POP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3):2485-2486
选取产后6周经检查证实的SUI患者30例,均为本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设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未育正常妇女30例,设为对照组,均行盆底超声检查,对比膀胱后角、膀胱颈移动度等指标。结果在指导下,两组Valsalva动作完成均较好,获取的图像质量理想,可对Valsalva动作后及静息状态下盆腔器官功能、位置的变化清晰显示。参数对比方面:观察组尿道旋转角、膀胱后角、膀胱移动度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大(P0.05)。观察组尿道内口漏斗形成18例,占60%;对照组3例,占10%,对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盆底超声除可对产后SUI患者盆底变化情况观察,得出尿道内口漏斗有无形成、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膀胱后角等相关超声参数外,还可作为对产后SUI形成诊断的客观影像学指标,为评估本病提供了一项操作简便、安全高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会阴盆底超声智能识别及自动测量软件量化评价膀胱后壁脱垂的价值。方法选择于我院超声科行盆底超声检查的130例女性膀胱脱垂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超声智能识别及自动测量(以下简称智能测量)、人工测量膀胱脱垂最大距离、POP-Q分度,对比两种检测方法结果一致性。将患者根据膀胱脱垂超声分度标准分为Ⅰ、Ⅱ、Ⅲ度组,采用智能测量测定三组患者的膀胱颈距离、肛提肌裂孔面积、静息状态以及Valsalva动作的相关角度。结果智能测量与人工测量膀胱后壁脱垂POP-Q分度一致百分比为89.23%,智能测量与人工测量膀胱后壁脱垂POP-Q分度检测一致性较好(P0.05)。智能测量与人工测量膀胱脱垂最大距离具有较好的相关性(P0.05)。可重复性检验结果示智能测量膀胱后壁脱垂最大距离和POP-Q分度均具有较好重复性。智能测量对Ⅰ、Ⅱ、Ⅲ度组的膀胱颈距离、肛提肌裂孔面积、静息状态(膀胱尿道后角、尿道倾斜角)与Valsalva动作(膀胱颈下降值、膀胱最低点下降值、尿道旋转角、膀胱尿道膨出、孤立性膀胱膨出)分别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会阴盆底超声智能测量膀胱后壁脱垂与人工测量具有较高一致性,且具有较高重复性,测量结果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经会阴四维盆底超声技术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相关因素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9月随机抽取33例来我院就诊的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患者作为观察组与19例健康妇女作为对照组进行四维盆底超声检查。检查时探头放置会阴部,运用四维超声显像观察与膀胱脱垂有关的各个指标在静息状态和最大Valsalva状态时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变化,对两组妇女的膀胱颈初始位置、两种状态时膀胱颈移动距离、膀胱后角、尿道倾斜角、尿道旋转角及肛提肌裂孔面积准确测值相比较,评估各指标与压力性尿失禁的相关度。结果:观察组妇女的膀胱颈初始位置、两种状态时膀胱颈移动距离、膀胱后角、尿道倾斜角、尿道旋转角、肛提肌裂孔面积在静息和最大Valsalva两种状态下的变化明显大于对照组。结论:有压力性尿失禁症状的女性患者与其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和膀胱尿道后角等指标的变化密切相关,盆底超声评估这些指标为诊断压力性尿失禁提供有力的依据,肛提肌裂孔面积与SUI诊断的相关性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全子宫切除术(LAVI-I)中盆底重建术在预防子宫切除术后盆腔器官脱垂(POP)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120例需要行子宫切除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56例行LAVH+盆底重建术,对照组64例单纯行LAVH。根据POP-Q系统评估术后POP发生情况,并根据阴道B超检查术前、术后及术后12个月阴道长度、膀胱颈活动度、膀胱尿道后角,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无术中、术后并发症。研究组术后阴道较术前延长(P〈0.05),膀胱颈活动度及尿道后角缩小(P均〈0.05),术后12个月无明显改变。对照组术后阴道长度较术前缩短(P〈0.05),而膀胱颈活动度及膀胱尿道后角无明显变化,但随访12个月后膀胱颈活动度及尿道后角增大,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随访12~23个月无一例发生POP。结论LAVH术中行阴道顶端悬吊重建盆底预防子宫切除术后阴道顶端脱垂安全可靠,患者耐受性好,近期疗效稳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系统评价会阴盆底超声在评价子宫全切术患者盆底功能中的价值。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NKI、万方、维普数据库,搜集关于研究行子宫全切术术前、术后经会阴盆底超声评估盆底功能的自身前后对照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0年9月18日。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由2位评价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篇文献,含7个研究,共38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TAH术前比较,术后3个月经会阴盆底超声静息状态下BS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膀胱尿道后角、膀胱残余尿、膀胱逼尿肌厚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会阴盆底超声最大Valsalva状态下BS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ND、尿道旋转角、膀胱尿道后角、膀胱颈移动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SUI发生率(OR=13.93,95%CI(3.85,50.34),P0.0001);术后3个月POP发生率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系统评价结果显示,经会阴盆底超声在评价子宫全切术患者盆底功能有一定的价值,可为临床医师提供真实可靠的盆底功能动态变化情况,对于术后早期防治女性PFD及用于指导患者康复治疗方案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盆底四维超声评估产后盆底功能康复可行性。方法:将2018年2月至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82例产后6周复查患者作为临床资料,在盆底肌力检查中均确定为Ⅰ级,将8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1例,观察组患者在产后的第6周开始接受盆底肌康复训练,而对照组患者未接受任何形式的盆底肌康复训练。使用盆底四维超声评估两组患者盆底肌功能康复效果。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产后第6周时超声检查的各项数据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大于0.05;在产后第12周时,膀胱颈移动度(BND)、膀胱尿道后角(PUVA)、膀胱膨出、子宫脱垂、直肠膨出(直角)、会阴体过度运动(钝角)、肛提肌裂孔面积增大、肌力与肌电压等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患者数据优于对照组。结论:患者产后6周开始接受盆底功能康复训练,使用盆底四维超声评估其康复效果,证明盆底功能有效改善,可预防盆腔器官脱垂、减少尿失禁等情况,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经会阴部二维、三维超声评价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在静息状态、Valsalva状态下盆底结构功能参数和形态的变化。方法压力性尿失禁患者20例(SUI组),同时选择20例无压力性尿失禁者为对照组,两组均行经会阴部二维、三维联合超声检查,并在不同状态下测量膀胱颈移动度、膀胱尿道后角、尿道旋转角度等参数及观察盆底结构容积断面成像,比较两组间数据差异及形态学变化。结果膀胱颈移动度、膀胱尿道后角、尿道旋转角度SUI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殖裂孔长度、宽度、容积及肛提肌厚度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二维超声检查可显示SUI患者盆底结构功能参数的改变,而三维超声检查则能直观地观察女性尿道、肛提肌等盆底结构。盆底超声检查是诊断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索直肠脱垂女性患者的经会阴盆底超声参数及其潜在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所有同步行经会阴盆底超声检查以及放射学排粪造影女性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结果 共纳入181例患者,其中直肠脱垂112例、非直肠脱垂69例。经会阴盆底超声显示,直肠脱垂组最大Valsalva动作状态膀胱颈位置和直肠壶腹部位置低于非直肠脱垂组,而静息以及最大Valsalva动作状态肛提肌裂孔面积均较非直肠脱垂组增大。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和最大Valsalva动作状态肛提肌裂孔面积与直肠脱垂独立正相关。结论 直肠脱垂患者与非直肠脱垂患者的经会阴盆底超声特点存在差异,最大Valsalva动作状态肛提肌裂孔面积可协助评估直肠脱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