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4 毫秒
1.
目的:探讨左心耳结构复杂性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左心耳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拟行射频消融术治疗的NVAF患者295例,记录病史资料和化验指标,进行CHA2DS2-VASc评分。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和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检查了解左心耳有、无血栓形成,以此将患者分为血栓组(n=42)和无血栓组(n=253)。应用CT影像后处理系统对左心房CTA影像进行三维重建,获取每例患者的左心耳形态,将左心耳形态分为单纯型和复杂型两类。分析左心耳血栓形成与各项潜在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血栓组非阵发性心房颤动(76.2%vs 18.2%)、复杂型左心耳比例(66.7%vs 45.1%)显著高于无血栓组(P均<0.01)。此外,血栓组患者的年龄、心房颤动病程、左心房前后径、B型利钠肽、血尿酸、CHA2DS2-VASc评分均大于无血栓组(P均<0.05)。相对于无血栓组,血栓组患者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血栓栓塞以及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更高(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复杂型左心耳(OR=4.129,95%CI:1.413~12.069)、心房颤动病程(OR=1.021,95%CI:1.006~1.036)、非阵发性心房颤动(OR=13.910,95%CI:4.563~42.406)与CHA2DS2-VASc评分(OR=2.580,95%CI:1.115~5.966)均是左心耳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复杂型左心耳为NVAF患者左心耳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左心耳(LAA)结构与血栓形成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21年1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因NVAF拟行射频消融术的患者283例。收集患者病历资料及影像学检查结果。依据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将患者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分析血栓形成相关危险因素。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Wilcoxon检验及χ2检验。采用单因素分析发现具有预测能力的变量,然后进行多因素分析探讨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危险因素对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结果 血栓组与非血栓组间体质量指数、心房颤动病程、CHA2DS2-VASc评分、持续性心房颤动比例、尿酸、脑钠肽、左室射血分数、左房前后径(LAD)、左心耳容积(LAA-V)、左心耳长径(LAA-L)、左心耳第一弯曲度和左心耳叶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HA2DS2-VASc评分(OR=1.898,95%CI 1.223~2.944)、LAD(OR=1.214,95%CI 1.087~1.355)、LAA-V(OR=1.230,95%CI 1.023~1.480)、LAA-L(OR=1.154,95%CI 1.005~1.326)、左心耳第一弯曲度(OR=1.032,95%CI 1.003~1.063)及左心耳叶数(OR=2.024,95%CI 1.331~3.077)是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当CHA2DS2-VASc评分≥4分(灵敏度 0.575,特异度 0.844),LAD≥39.5 mm(灵敏度 0.825,特异度 0.716),LAA-V≥7.155 cm3(灵敏度 0.850,特异度 0.724),LAA-L≥25.01 mm(灵敏度 0.775,特异度 0.938),LAA第一弯曲度≥121.5°(灵敏度 0.450,特异度 0.951)及LAA叶数≥3叶(灵敏度 0.900,特异度 0.646)时,LAA血栓形成风险显著增加。结论 LAA结构对血栓形成具有较好预测作用。提示临床上为NVAF患者提供抗凝治疗时,可在CHA2DS2-VASc评分基础上考虑LAA结构复杂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动患者发生左心房或左心耳血栓的相关临床危险因素进行评估。方法:选取住院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21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左心房或左心耳是否发生血栓将其分为血栓组(60例)与非血栓组(157例),分析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BMI、患病时间、CHA_2DS_2-VASc评分、hs-CRP、血脂、凝血功能,尿酸、左心房前后径、LVEF、左心耳血流速度等指标的差异。结果:与非血栓组比较,血栓组患者心率、收缩压、CHA_2DS_2-VASc评分、尿酸、hs-CRP、血清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水平、左心房前后径、左心耳长径明显升高,而HDL-C水平、LVEF、左心耳血液流速明显降低(P均0.05);血栓组患者使用胺碘酮比例显著低于非血栓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HA_2DS_2-VASc评分≥2、hs-CRP≥1.3 mg/L、左心房前后径≥4 cm、左心耳血液流速≤48 cm/s以及未使用胺碘酮是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心房颤动患者CHA_2DS_2-VASc评分≥2、hs-CRP≥1.3 mg/L、左心房前后径≥4 cm、左心耳血液流速≤48 cm/s是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服用胺碘酮对预防心房颤动血栓形成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左心耳(LAA)血栓形成与CHA2DS2-VASc评分各项危险因子的关系。方法: 连续入选贵州省人民医院2017年8月至2018年3月拟行射频消融术治疗的NVAF患者97例,计算CHA2DS2-VASc评分。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和/或左心房计算机断层扫描增强成像判断患者LAA有无血栓形成,据此分为血栓组及非血栓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CHA2DS2-VASc评分及其各项指标的差别及与LAA血栓形成的关系。结果: 97例患者中,血栓组14例(14.4%),非血栓组83例(85.6%)。两组患者的CHA2DS2-VASc评分分布不相同(z=3.035,P=0.002);血栓组的充血性心力衰竭(CHD)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血栓组(50.0% vs 7.2%;P<0.01);血栓组患者的平均年龄较非血栓组大7.6岁(65.6岁vs 58.0岁,P<0.05)。该评分的其它各项指标(性别、高血压、糖尿病、中风/TIA/TE、血管疾病)在两组患者中的分布皆无明显差异(皆P>0.05)。线性趋势?2检验提示CHA2DS2-VASc评分总分与LAA血栓形成有显著相关性,随此评分增高,LAA血栓发生率趋高(?2=14.096,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除CHA2DS2-VASc评分总分外(P=0.004,OR 2.101,95%CI 1.259-3.505),CHD(P=0.045,OR 0.219,95%CI 0.050-0.969)为LAA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HD为NVAF患者LAA血栓形成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房血栓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4月~2015年10月收治的116例老年非瓣膜病房颤、食管超声发现左心房/左心耳血栓的患者作为血栓组,以同期收治的116例未发现左心房/左心耳血栓的老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2组患者基本指标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左心房/左心耳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结果血栓组较对照组高血压、脑卒中比例增高(65.52%vs 51.72%,13.79%vs 5.17%,P<0.05),2组慢性心力衰竭比例、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F、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持续性/永久性房颤比例、CHA2DS2-VASc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持续性/永久性房颤(OR=5.721,95%CI:2.069~15.820,P=0.001)、NT-proBNP(OR=1.001,95%CI:1.000~1.002,P=0.002)、CHA2DS2-VASc评分(OR=2.021,95%CI:1.316~3.103,P=0.001),LAD(OR=1.104,95%CI:1.002~1.216,P=0.046)是老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持续性/永久性房颤、LAD扩大、NT-proBNP水平高、CHA2DS2-VASc评分高为老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6.
梁浩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22,30(12):1058-1064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的关系。 [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20年8月于本院接受诊疗的NVAF患者207例,根据外周血NLR水平分为低NLR组和高NLR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NLR与临床指标及左心房血栓发生的相关性,分析左心房血栓发生的影响因素及各因素的预测价值。 [结果]与低NLR组相比,高NLR组CHADS2评分、CHA2DS2-VASc评分、NLR、D-二聚体(D-D)、血清尿酸(SUA)、脑钠肽(BNP)、C反应蛋白(CRP)、左心房内径(LAD)、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峰值(E)与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速度峰值(Em)的比值(E/Em)均显著升高,左心房射血分数(LAEF)显著降低(P<0.05)。NLR与CHADS2评分、CHA2DS2-VASc评分、D-D、SUA、BNP、CRP、LAD、E/Em均呈显著正相关,与LAEF呈显著负相关(P<0.000 1)。CHADS2评分、CHA2DS2-VASc评分、NLR、D-D、SUA、BNP、CRP、LAD、E/Em与左心房血栓的发生均呈显著正相关(P=0.000),LAEF与左心房血栓的发生呈显著负相关(P=0.000)。CHADS2评分、CHA2DS2-VASc评分、NLR、D-D以及LAD是左心房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NLR取最佳截断值1.85,预测NVAF左心房血栓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06(95%CI:0.746~0.865),灵敏度为74.82%(95%CI:0.668~0.818),特异度为67.65%(95%CI:0.552~0.785)。 [结论]NLR水平升高使NVAF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的风险明显增加。作为NVAF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NLR对左心房血栓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HA2DS2-VASc评分结合左房内径(LAD)对非瓣膜性房颤(NVAF)患者卒中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对北京市应急总医院干部医疗科、心内科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市朝阳医院综合科于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首次诊断为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的患者共1216例进行同群队列研究,分为两组,一组为脑卒中组(366例),另一组为非脑卒中组(850例),收集相关资料,以缺血性脑卒中为终点事件,平均随访时间为(30±6)月,分析两组患者的CHA2DS2-VASc评分、左心房内径及二者联合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风险评估中的ROC曲线下面积。结果脑卒中组患者的CHA2DS2-VASc评分(5.23±1.58分)显著高于非脑卒中组(2.96±1.52)分(P0.01)。脑卒中组患者的左心房内径(42.39±5.79)mm与非脑卒中组(42.12±6.85)mm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风险评估中CHA2DS2-VASc评分、左心房内径、CHA2DS2-VASc评分+左心房内径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4、0.524、0.856,95%CI分别为0.83~0.88、0.49~0.56、0.83~0.88。CHA2DS2-VASc评分+LAD二者联合ROC曲线下面积较CHA2DS2-VASc评分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CHA2DS2-VASc评分对我国NVAF患者卒中风险的预测价值良好;LAD对NVAF患者卒中风险预测有诊断价值,但较CHA2DS2-VASc评分相比,诊断价值不高;CHA2DS2-VASc评分联合LAD对预测NVAF患者卒中风险价值较单独应用CHA2DS2-VASc评分无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性小体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的相关性及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怀疑存在左心房血栓的NVAF患者260例,根据食管心脏超声检查结果分为血栓组55例和非血栓组205例。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NLRP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aspase-1)mRNA和蛋白表达及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18水平,分析NVAF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ROC曲线分析NLRP3炎性小体对NVAF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结果与非血栓组比较,血栓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卒中、持续性心房颤动、CHADS2评分、CHA2DS2-VASc评分、IL-1β及IL-18水平明显升高,心房颤动病程更长,PBMC中NLRP3、caspase-1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持续性心房颤动、心房颤动病程、CHA2DS2-VASc评分、CHADS2评分、NLRP3mRNA及caspase-1mRNA是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栓组NLRP3 mRNA水平与NLRP3蛋白表达、caspase-1mRNA和蛋白表达、IL-1β、IL-18、持续性心房颤动、心房颤动病程、CHADS2评分及CHA2DS2-VASc评分呈正相关(r=0.890,r=0.905,r=0.904,r=0.862,r=0.827,r=0.706,r=0.742,r=0.762,r=0.690,P0.01)。ROC曲线显示,NLRP3炎性小体曲线下面积为0.891(95%CI:0.837~0.944),阈值点为1.90,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9.03%和84.51%。结论 PBMC中NLRP3炎性小体在NVAF并发左心房血栓形成患者中表达明显升高,可作为左心房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对评估NVAF并发左心房血栓形成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临床及心脏超声指标预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耳血栓形成的价值。方法: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688例,以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分为左心耳血栓组(38例)和无血栓组(650例)。对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及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筛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并评价其预测效力。结果:与无血栓组比较,血栓组患者检查时窦性心律比例和LVEF更低,合并心力衰竭比例、CHA2DS2-VASc评分、三尖瓣反流、IVST、LVPWT、LAD、RADz和RADl均更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AD和心脏节律是血栓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以LAD 43.55 mm为截值预测血栓形成的敏感度为92.1%,特异性为59.7%,曲线下面积0.805(P0.001,95%CI 0.751~0.859)。LAD联合心脏节律预测的曲线下面积达0.810(P0.001,95%CI 0.749~0.870)。结论:LAD是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耳血栓形成强有力的影响因素,LAD联合心脏节律可提高预测左心耳血栓形成的效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联合增强检出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耳血栓形成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20年10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经TEE检查的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145例,根据TEE联合增强检查结果分为血栓形成组52例和非血栓组93例。先后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及TEE检查。并对疑似血栓形成又不能排除的12例患者完成TEE联合增强检查。对比TTE与TEE对左心房及左心耳不同血流状态的检出情况。比较2组一般临床资料,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TEE联合增强血栓检出率明显高于TT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9%vs 5.5%,P0.01)。与非血栓组比较,血栓形成组左心房内径(LAD)、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左心耳流速和LVEF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AD及D-二聚体是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4,95%CI:1.03~1.25,P=0.027;OR=4.79,95%CI:1.40~16.70,P=0.012),左心耳流速为保护因素(OR=0.84,95%CI:0.78~0.90,P=0.001)。结论 TEE可以直观显示心房及心耳的血流状态,准确测量左心耳流速,联合增强更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脑钠肽(BNP)、D-二聚体水平与血栓形成及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关系。方法:选取住院及门诊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查发现左心房和(或)左心耳有血栓,及有明确外周动脉血栓栓塞(脑栓塞)的持续性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共22例为血栓组,经TEE检查未发现血栓且无外周动脉血栓栓塞并发症的持续性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20例为房颤组,另选取无房颤的器质性心脏病患者20例为无房颤组。用ELISA法、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各组D-二聚体与BNP水平,对其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BNP与D-二聚体水平在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且BNP水平与D-二聚体水平呈正相关(r=0.388,P<0.05)。结论:房颤患者BNP与D-二聚体水平与血栓形成及血栓栓塞并发症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老年非瓣膜性房颤(NVAF)病人血浆B型脑利钠肽(BNP)水平与左房附壁血栓形成的相关性及其预测价值。方法选取在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和老年病科住院的老年非瓣膜性房颤病人204例,男144例,女60例,年龄65~83(72.76±11.13)岁。根据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测有无左心房附壁血栓分为血栓阳性组与血栓阴性组。比较两组病人血浆BNP、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通过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老年非瓣膜性房颤病人左房附壁血栓形成的危险因子,并绘制ROC曲线研究各指标对左房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结果两组病人中,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比例、CHA2DS2-VASc评分、血浆BNP、D-二聚体水平和LAD左房血栓阳性组均显著大于血栓阴性组(P0.05),LVEF左房血栓阳性组小于血栓阴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s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血浆BNP(OR=1.16,95%CI 1.05~4.24,P0.05)和CHA2DS2-VASc评分(OR=2.19,95%CI 1.55~6.45,P0.01)是左房附壁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血浆BNP ROC曲线下面积为0.801(95%CI 0.731~0.871,P0.01),最佳临界值为307.5pg/mL。结论血浆BNP水平是老年非瓣膜性房颤病人左房附壁血栓形成的风险因素,并且BNP可以作为老年非瓣膜性房颤病人发生左房附壁血栓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尿酸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于重庆市红十字会医院收治的怀疑存在左心房血栓的NVAF患者39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食管心脏超声检查结果,分为血栓组(45例)和非血栓组(345例)。记录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等指标,分析左心房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尿酸对NVAF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结果血栓组患者血清尿酸浓度明显高于非血栓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房颤动病程、CHADS_2评分、CHA_2DS_2-VASc评分及尿酸浓度是患者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栓组患者尿酸浓度与CHADS_2评分、CHA_2DS_2-VASc评分呈正相关(CHADS_2评分:r=0.618,P=0.036;CHA_2DS_2-VASc评分:r=0.646,P=0.032)。ROC分析结果显示,血清尿酸浓度曲线下面积(ACU)为0.895(95%CI:0.825~0.966),其最佳工作点为459.8μmol/L,此时预测NVAF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0.0%和85.0%。结论血清尿酸浓度在NVAF并发左心房血栓形成的患者中明显升高,其可作为左心房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评估左心房血栓形成,具有一定的临床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分型与女性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2年2月在贵州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女性非瓣膜性房颤患者305例,收集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和辅助检查结果。根据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结果,将纳入研究的患者分为左心耳无血栓组260例和左心耳血栓组45例。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女性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合并左心耳血栓形成的预测因素。结果 共纳入305例女性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其中45例(15%)存在左心耳血栓。两组间年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Fbg)和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血管疾病、脑卒中占比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耳血栓组患者的房颤病程、CHA2DS2-VASc评分、左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B型脑钠肽(BNP)、血肌酐(SCr)和非阵发性心房颤动、2型糖尿病、心力衰竭的占比均大于左心耳无血栓组(P<0.05),左心耳血栓组患者中合并糖尿病、心力衰竭的例数均小于左心耳无血栓组(P<0.05)。调整混杂因素后,非阵发性...  相似文献   

15.
背景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日益加速,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血栓栓塞是其主要并发症,而左心耳是NVAF患者血栓形成的主要部位.因此,探索左心耳血栓形成的发生机制对早期预测血栓栓塞事件发生风险、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分析血小板形态参数、左心耳血流动力学参数与老年NVAF患者左心耳血栓...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HA2DS2-VASc评分与射频消融术前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left atrium ,LA)/左心耳(left atrial ap-pendage ,LAA )发生血栓事件的关系。方法根据术前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将接受射频消融术的心房颤动患者分为LA/LAA血栓形成组(n=21)与血栓未形成组(n=21),对照分析CHA2 DS2-VASc及CHADS2评分对血栓事件的预测价值。结果血栓形成组21例(3.8%)患者血栓均位于LAA ,低危组(0分)、中危组(1分)、高危组(≥2分)间,LA/LAA血栓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3分患者血栓形成明显多于<2分( P<0.01)。血栓形成组CHA2 DS2-VASc评分、CHADS2评分、左心房内径(LAD )显著高于血栓未形成组外,其余临床因素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AD、CHA2 DS2-VASc评分是LA/LAA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0.81、0.89,P<0.05)。结论无论CHA2 DS2-VASc评分的高低,所有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前均需接受食管超声心动图探查,LAD越大、CHA2 DS2-VASc评分越高,LA/LAA血栓事件发生可能性越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B型脑钠肽(BNP)水平对于老年非瓣膜性房颤(NVAF)病人发生左心耳(LAA)血栓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56例NVAF病人,均检测BNP水平,并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明确有无LAA血栓,将病人根据有无LAA血栓分为LAA血栓组(18例)和对照组(238例)。结果 LAA血栓组病人BNP水平高于对照组(758±474 pg/mL与375±258 pg/mL,P=0.001)。ROC曲线分析BNP对于LAA血栓的预测价值较好(AUC=0.75,95%CI 0.64~0.89,P=0.001),BNP≥500 pg/mL时,诊断敏感度为55%,特异度为79%。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NP不是LAA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5,95%CI0.97~1.13,P=0.125,校正CHA2DS2-VASc评分),BNP是自发性显影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7,95%CI1.01~1.17,P=0.005)。结论 BNP有助于老年NVAF病人LAA血栓和自发性显影的预测,预测价值优于CHA2DS2-VASc评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联合CHA2DS2-VASc评分对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PCI术后无复流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8月大连市友谊医院心内科接受直接PCI的老年STEMI患者117例,根据TIMI血流和心肌呈色分级分为复流组92例,无复流组25例。又根据D-二聚体水平分为高D-二聚体组75例(D-二聚体>1.01 mg/L),低D-二聚体组42例(D-二聚体≤1.01 mg/L)。比较复流组和无复流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CHA2DS2-VASc评分,分析两者对无复流现象的预测价值。结果无复流组D-二聚体及CHA2DS2-VASc评分明显高于复流组(1.72 mg/L vs 0.48 mg/L,P=0.001;4.00分vs 3.00分,P=0.002)。ROC曲线分析显示,D-二聚体联合CHA2DS2-VASc评分预测无复流的曲线下面积为0.777(95%CI:0.683~0.870,P=0.001),较两者单独预测无复流效果更好。高D-二聚体组血栓抽吸和无复流比例明显高于低D-二聚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D-二聚体及CHA2DS2-VASc评分是无复流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P<0.01)。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联合CHA2DS2-VASc评分预测无复流现象较单用D-二聚体水平或CHA2DS2-VASc评分更敏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耳功能异常与血栓形成事件的相关性及影响左心耳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6月1日至2021年6月1日期间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房颤中心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根据左心耳血流速度(left atrial appendage flow velocity, LAAFV), 将研究对象分为左心耳功能正常组(LAAFV≥40 cm/s, 297例)和左心耳功能异常组(LAAFV<40 cm/s, 85例);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 采集所有患者的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图像。分别记录两组患者血栓事件发生情况。并做单因素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 拟探究左心耳功能异常与血栓事件发生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性别、房颤类型、卒中风险评分(CHA2DS2-VASc评分)、抗凝药治疗、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左心房内径、右心房增大患者比例、射血分数、左心耳各角度内径及内径之和、深度及深度之和、血栓事件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通过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调整混杂因素后, 左心耳功能异常与血...  相似文献   

20.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5岁,因“间断心前区不适4年,加重7天”入院;既往: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高血压病、糖尿病等病史;CHADS2评分为2分,CHA2DS2-VASc评分为3分。入院查体未见明显异常。辅助检查:超声心动图示,左心房前后径38 mm,左心室射血分数为58%;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左心耳未见血栓影;肺CT未见异常;心电图提示:心房颤动(房颤);血常规、尿常规、D-二聚体、B型利钠肽等未见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