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肺栓塞患者CT肺动脉栓塞指数与危险分层的相关性。方法:纳入72例连续收治的急性肺栓塞患者,均经CT肺动脉造影确诊。按指南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并计算CT肺动脉栓塞指数,用Spearman法计算CT肺动脉栓塞指数与急性肺栓塞危险分层的相关系数,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CT肺动脉栓塞指数对每个危险分层的预测效能。结果:在72例急性肺栓塞患者中,低危组32例、中危组31例、高危组9例,三组CT肺动脉栓塞指数分别为(26.2±16.4)%、(52.9±10.6)%和(85.6±5.4)%,CT肺动脉栓塞指数与急性肺栓塞危险分层的相关系数为0.881(P<0.01)。肺栓塞指数对危险分层中的高危组预测效能最高,敏感性为66.7%,特异性为90.5%,曲线下面积达0.929(P<0.01)。结论:急性肺栓塞患者CT肺动脉栓塞指数与危险分层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BNP与非ST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危险分层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浆B型脑钠肽(BNP)快速床旁检测对非ST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危险分层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0例非ST抬高ACS(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按其危险分层分为低危、中危、高危3组(均20例)。对比分析非ST段抬高ACS不同危险分层BNP的变化。结果血清BNP水平高危组中危组低危组,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血清BNP水平可用于非ST段抬高ACS患者危险分层,对临床制定治疗干预策略可能有一定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门诊高血压病患者心血管危险分层与血压控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门诊高血压病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分层与血压控制的关系。方法 :随机入选门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 6例 ,使用统一的表格询问和记录相关病史和检测、检查结果 ,按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心血管危险分层方法进行分层。据危险分层的差异进行相应的治疗 ,2个月后复诊。结果  (1) 76 9%的男性患者有 2个和 2个以上的危险因素 ,而女性只有 5 7 4% (P <0 0 5 ) ;(2 )约 6 0 %高血压病患者心血管危险分层为高危和很高危 ,34 0 %为中危 ,7 5 %为低危。 (3)经过规则治疗后 ,高血压病患者血压下降至正常 ,收缩压从 16 3 77± 16 82mmHg下降到 134 5 6± 14 45mmHg ,舒张压从 94 5 5± 11 79mmHg下降为 81 2 0± 8 37mmHg(P <0 0 5 )。心血管危险分层很高危百分比下降 ,从 31 1%下降为 14 2 % (P <0 0 1)。低危百分比上升 ,从 7 5 %上升为 14 2 % (P <0 0 5 )。结论 对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心血管危险分层有助于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门诊高血压病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分层与血压控制的关系.方法随机入选门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6例,使用统一的表格询问和记录相关病史和检测、检查结果,按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心血管危险分层方法进行分层.据危险分层的差异进行相应的治疗,2个月后复诊.结果(1)76.9%的男性患者有2个和2个以上的危险因素,而女性只有57.4%(P<0.05);(2)约60%高血压病患者心血管危险分层为高危和很高危,34.0%为中危,7.5%为低危.(3)经过规则治疗后,高血压病患者血压下降至正常,收缩压从163.77±16.82mmHg下降到134.56±14.45mmHg,舒张压从94.55±11.79mmHg下降为81.20±8.37mmHg(P<0.05).心血管危险分层很高危百分比下降,从31.1%下降为14.2%(P<0.01).低危百分比上升,从7.5%上升为14.2%(P<0.05).结论对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心血管危险分层有助于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64MSCT)冠状动脉(冠脉)成像与心血管病危险分层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疑诊冠心病患者470例,按64MSCT冠脉成像结果根据冠脉有无病变、病变范围、钙化积分、冠脉狭窄程度、斑块性质分组;其中80例患者同时行冠脉造影术,按冠脉造影结果根据冠脉有无病变、病变范围、冠脉狭窄程度分组.470患者按心血管病危险分层分为极高危、高危、中高危、中危、低危5组,观察各危险分层中冠脉病变情况,并分析相关性.结果 470例患者中同时行MS CT冠脉成像与冠脉造影者80例,判断冠脉病变范围(χ2=3.631,P=0.067)与狭窄程度(χ2=1.639,P=0.200)两种方法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危险分层的增高,冠脉病变范围增加(极高危多支血管病变值分别为1.09、高危双支血管病变值分别为0.91、低危单支血管病变值分别为1.07,冠脉狭窄程度也增加、极高危重度狭窄值分别为0.96、高危中度狭窄值分别为1.03、低危.轻度狭窄值分别为0.78,各心血管危险分层之间冠脉病变钙化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6.20、123.76、62.50、98.24、52.36,P<0.01).在极高危的患者中软斑块比例最高,随着危险分层降低钙化斑块比例增高或无斑块极高危软斑值分别为1.01、低危钙斑值分别为1.17.结论 64MSCT冠脉成像可作为心血管病危险分层的依据,患者冠脉病变复杂,狭窄程度、钙化积分程度严重,软斑块比例较高,危险分层越高;随着危险分层的降低,冠脉病变支数减少,钙化积分降低,狭窄程度减轻,斑块以钙化斑块比例增高或无斑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评分下肺血栓栓塞症(PTE)危险分层在80岁及以上非高危PTE患者中的性别差异,以及各类评分对该人群PTE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1年1月至2018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住院的80岁及以上PTE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危险分层综合评估进行危险分层,计算PESI、sPESI、新版sPESI、PERS、Bova评分及PREP评分分值并进行危险分层。比较高龄非高危PTE患者不同评分分值的性别差异,评价不同评分判断该人群PTE严重程度的能力。结果共纳入118例患者,女性72例(61.0%),平均年龄(83.1±2.9)岁;男性46例(39.0%),平均年龄(84.1±3.2)岁,两组患者基线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高龄PTE患者PESI分值具有性别差异(P<0.05),PESI分层与sPESI分层一致。PESI分层低危及中危组存在性别差异(P<0.05),其他评分危险分层无性别差异。PREP评分较危险分层综合评估预测低危组及中危组的曲线下面积均为0.828(95%CI:0.742~0.914,P<0.05),Youden指数均为0.657。结论高龄非高危PTE患者除PESI外,其他评分危险分层无性别差异,PREP评分较其他危险分层评分及预后评分可以更好地预测高龄低危及中危PTE患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7.
急性脑梗死预后与高血压危险分层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预后与高血压危险分层的关系。方法将2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高血压危险分层,并分为低中危组30例、高危组80例、极高危组110例,观察入院后第1、3、7及14天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并分析其关系。结果高危组与极高危组入院第1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极高危组其余时间点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高于高危组和低中危组(P<0.01);低中危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高危组和极高危组(P<0.01)。结论高血压危险分层对评估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预后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血浆D-二聚体(DD)水平与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评分的关系。方法:选择STEMI患者81例,入院后立即测定血浆D-二聚体水平(采血时间距发病2~72 h),计算GRACE评分并进行危险分层,分析STEMI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GRACE评分及危险分层的关系。结果:根据GRACE评分将STEMI患者作危险分层,高危组D-二聚体水平的平方根明显高于中危组及低危组(均P0.01),中危组与低危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患者按D-二聚体水平的高低分为高DD组和低DD组,高DD组患者GRACE评分明显高于低DD组(P0.01)。STEMI患者D-二聚体水平的平方根与GRACE评分呈正相关(r=0.457,P0.01)。结论:STEMI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GRACE评分正相关。D-二聚体检测对于STEMI患者的危险分层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电图在急性肺栓塞(APE)患者早期危险分层中的意义。方法选取APE高危患者90例,收集患者入院后心电图数据,碎裂QRS(fQRS)导联数、胸前导联T波的峰端间隔时间(Tp-e),aVR导联ST段抬高(STEaVR),同时对所有患者依据指南进行危险分层。使用SPSS18.0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 fQRS、Tp-e、STEaVR在APE危险分层的四组间存在明显差异(P0.01),在高危组有更明显的异常,与危险分层具有显著的相关性(r=0.570、0.593、0.630,P0.01)。结论 APE患者心电图fQRS、Tp-e、STEaVR异常提示APE患者具有较高的危险性,可作为APE患者早期危险分层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肺栓塞患者心电图碎裂QRS波发生情况,以及碎裂QRS波与肺栓塞危险分层的关系。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在我院经肺动脉CTA确诊的77例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体表12或18导联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血清N端-BNP前体,全血肌钙蛋白T(cTnT)。收集98例健康成年人的体表12导联心电图作为对照。结果 77例肺栓塞患者体表心电图fQRS波的发生率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0),危险分层中高危患者心电图fQRS波发生率与低危组相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体表心电图碎裂QRS波的出现对于肺栓塞的诊断及危险分层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分析老年人与中青年人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的危险分层与治疗策略及预后。方法结合研究对象的危险分层、治疗策略及预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研究。将两组患者分别分为高危、中危及低危,高危患者给予溶栓治疗,低危组给予抗凝治疗,中危患者抗凝及溶栓均有采用。疗效判断为治愈、好转、无效或恶化。结果 (1)老年组高危患者较青中年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青中年组给予溶栓治疗者较老年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中年组患者疗效较好,痊愈患者较老年组多,无效及恶化者较老年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治疗期间主要的不良反应为出血及INR延长,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结论老年PTE高危患者较青中年人多,治疗难度更大,预后较差,因此,对不同年龄段的PTE患者应该首先做出准确的危险分层,并强调治疗的个体化原则。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危险分层患者SLCO1B1和载脂蛋白E(apoE)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布与血脂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1~11月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就诊的ASCVD患者306例,以《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修订版》标准进行ASCVD总体危险(极高危、高危、中危和低危)和血脂达标情况评估,采用PCR-荧光探针技术检测SLCO1B1和apoE基因多态性,分析不同ASCVD危险分层间基因型分布、血清脂质谱和血脂达标等差异。结果不同ASCVD危险分层患者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糖尿病、TC、TG、apoB、HDL-C、LDL-C水平和服用他汀类药物及LDL-C达标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其中极高危和高危患者LDL-C达标率低,分别为28.2%和20.0%。SLCO1B1基因型中*1b/*1b和*1a/*1b组合最为多见,占63.5%~71.1%。apoE以E3/E3基因型最多见,占68.3%,不同ASCVD危险分层患者各基因型组合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9)。极高危患者E4/E4基因型较高(1.6%),ε4携带者LDL-C达标率低于ε2和ε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结论 SLCO1B1和apoE基因多态性对ASCVD危险分层无显著影响,但apoE基因的E4/E4纯合突变在极高危人群中有增多趋势,且影响LDL-C达标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本文旨在探讨血纤维蛋白原浓度在不稳定型心绞痛不同危险分层中的变化。方法 将 162例入选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分成高危组 ( n=3 4)、中危组 ( n=5 8)及低危组 ( n=70 ) ,同时测定三组血浆纤维蛋白原及心脏肌钙蛋白 T( c Tn T)浓度。结果 三组血纤维蛋白原浓度有显著性差异 ,随危险分层的增高 ,血纤维蛋白原浓度有增加的趋势 [( 3 98.3 6± 12 6.3 2 ) m g/ dl( 42 5 .75± 14 3 .5 2 ) m g/ dl及 ( 473 .15± 160 .61) mg/ dl,P<0 .0 1]。结论 血纤维蛋白原浓度有助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危险分层 ;血纤维蛋白原升高提示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危险分层高 ,有较强的血栓形成趋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女性与男性高龄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的危险因素、辅助检查及病情严重性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住院的高龄PTE患者119例,女性72例,男性47例,比较女性与男性临床症状、既往病史、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案及危险分层的差异。进行危险分层综合评估、危险分层评分[包括肺栓塞严重程度指数(PESI)和简化版PESI(sPESI)]及预后评分。结果与男性比较,女性吸烟、血红蛋白、肌酐及心房颤动比例明显降低,既往PTE、淋巴细胞、心电图V2、V3导联T波改变及口服抗凝药物比例明显升高(P0.05,P0.01)。女性PESI评分明显低于男性[86.5(82.0,101.8)分vs 102.0(94.0,112.0)分,P0.01]。女性与男性临床症状、sPESI、预后评分及危险分层综合评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龄女性与男性PTE患者相比,心电图胸前V2、V3导联T波改变多见,高龄PTE患者临床症状、各类预后评分分值及危险分层无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5.
急性肺栓塞(APE)的病情严重程度影响患者的预后和死亡风险,依据病情进行风险评估可以指导临床决策。初始危险分层是根据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的,这些症状和体征可反映APE早期的高死亡风险。在血流动力学稳定的APE患者中,需要进一步进行(高级)风险评估,细化的危险分层和预后评估可以协助临床更合理和精准地管理患者。2018-04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联合发布的《肺血栓栓塞症诊治与预防指南》以及2019年欧洲呼吸学会(ERS)和欧洲心脏学会(ESC)联合发布的《急性肺栓塞诊断和管理指南》,进一步确定了危险分层在临床实践中的决策作用。该文基于上述指南和相关研究进展,对危险分层和预后评估在肺栓塞临床决策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脂蛋白(a)水平与退行性心脏瓣膜病的关系。方法经超声心动图检测253例患者心脏瓣膜情况,分为瓣膜钙化组与非瓣膜钙化组;比较两组间脂蛋白(a)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差异;按年龄分层比较两组间脂蛋白(a)的差异;进行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瓣膜钙化组年龄与脂蛋白(a)显著高于非瓣膜钙化组(P值分别为0.002和0.018);按年龄分层后老年患者中脂蛋白(a)显著高于非瓣膜钙化组(P=0.025),非老年患者两组间脂蛋白(a)未见显著差异。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与脂蛋白(a)是瓣膜钙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脂蛋白(a)可能在退行性心脏瓣膜病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血清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白蛋白比值(NPAR)水平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分层斑块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3年1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造影后即刻对罪犯血管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查并确诊为ACS的患者22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图像结果分为分层斑块组111例和非分层斑块组111例。比较分层斑块组和非分层斑块组血清NPAR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冠状动脉分层斑块的影响因素。 [结果]与非分层斑块组比较,分层斑块组的饮酒史、管腔狭窄率、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水平、NPAR水平高于非分层斑块组,白蛋白水平低于非分层斑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CT特性比较,分层斑块组脂质弧更大、纤维帽厚度更薄、巨噬细胞浸润率更高、易损斑块、斑块破裂、胆固醇结晶、滋养血管、血栓、钙化小结、钙化斑块检出率更高,纤维斑块检出率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NPAR与斑块破裂、薄纤维帽粥样斑块(TCFA)表现为正相关(r=0.436、r=0.622,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水平的NPAR是ACS患者罪犯血管发生分层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186,95%CI:3.242~31.999,P<0.001)。 [结论]分层斑块与斑块不稳定特性相关,血清NPAR水平在ACS罪犯血管分层斑块患者中升高,是ACS患者冠状动脉分层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骨桥蛋白(OPN)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危险分层的界值点及其意义。方法采用病例-病例研究,39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入院时测定血浆OPN水平,观察6个月时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心原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情况。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确定OPN水平界值,根据该值将患者危险分层,分为高危组和低危组。结果血浆OPN水平危险分层的最佳界值取403ng/ml,其敏感性78.6%,特异性90.9%。高危组中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13例(76.5%),而无事件者为4例(23.5%);低危组中依次分别为5例(22.7%)和17例(77.3%)。高危组预后情况较低危组更差(76.5%和22.7%,P=0.001;RR3.365,95%CI1.490~7.597)。结论根据血浆OPN水平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危险分层的最佳界值为403ng/ml,是较可靠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9.
<正>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6(4):1038-1040.该文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分层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通过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西安地区老年高血压患者329例,根据心血管危险因素分层分为低危组62例,中危组77例,高危组108例,极高危组82例,又按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  相似文献   

20.
(一)UCAD患者处理的新概念1.强调危险分层 患者就诊后尽快根据临床表现、心电图及心肌损伤生化指标的资料,对患者危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