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何青平 《新医学》1997,28(6):311-312
黑热病误诊2例报告四川岳池县人民医院(638350)何青平黑热病是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以白蛉为传播媒介的地方性寄生虫病。临床较少见,易误诊误治。现将2例报告如下。病例报告例1男,23岁,农民。因不规则发热、畏寒4个月,贫血、瘀点、鼻衄1个月于1992...  相似文献   

2.
广州发现黑热病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州发现黑热病1例冯筱榕戴琳(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广州510515)1病例报告男性,36岁,印尼华人,因反复发热五月余,伴进行性消瘦于1995年12月19日入院。该患者于1995年7月起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每日6pm左右体温升高在38~39℃,偶尔...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荒漠型黑热病流行区可能的流行因素,为制定和控制荒漠型黑热病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伽师县卧里托格拉克镇,按东、西、南、北、中,各方向选取2~3个 2016 年 9 月至 2017 年 7 月有病例报告的村作为调查范围,村报告病例作为病例组,按1∶3比例在同村同组或相邻组选择性别相同、年龄相差不超过1岁、无黑热病史及黑热病临床症状或体征的健康婴幼儿作为对照,以研究对象家庭为单位,入户面对面询问调查对象父母、观察或测量调查区等方式收集野生动物或家畜、生活行为和环境为内容的调查问卷,结果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调查140名儿童,其中病例组35例,对照组105人。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调查户30 m周围畜圈羊(山羊)数量增加、调查户不使用驱蚊香/杀虫剂、不悬挂密闭帘子、30 m区域是荒漠环境、目标儿童在门庭露宿、不使用蚊帐是罹患黑热病的危险因素,调查户门庭与畜圈距离增加是保护因素。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调查户30m周围畜圈羊(山羊)数量增加,目标儿童在门庭露宿是儿童罹患黑热病的危险因素,门庭与畜圈距离增加是保护性因素。结论荒漠型黑热病流行区居住地周围30 m范围内畜圈羊(山羊)数量,目标儿童夏天在门庭露宿行为,畜圈与门庭距离是目标儿童患黑热病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小儿黑热病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儿黑热病28例临床分析刘惠莲,王德成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科大约全世界已有一千二百万人新近被感染利什曼病[1]。近年来黑热病疫情在亚洲数处均有回升。我国自1985年以来的4年间,全国黑热病的新发病例数远较前4年(1981-1984年)为高[2]...  相似文献   

5.
杨绍文 《疾病监测》1992,7(5):127-129
南坪县通过灭犬,1979~1982年间没有黑热病病例发生,1983年又出现病例,到1991年共发生118例,全县已有12个乡镇的几十个疫点流行,分布于海拔1680米以下,家犬感染率也比较高,严重威胁着人民的身体健康。为了进一步探讨黑热病的流行规律,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现对9年来的黑热病发病情况进行流行病学分析。一、流行情况及特征1.发病情况:根据1983~1991年疫情报告统计,9年共发生黑热病118例,年均发病率为26.18/10万,死亡3例,病死率为2.54%。  相似文献   

6.
黑热病(Kala-azar)又称内脏利什曼病(Visceral Loishmaniasis),是出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domorani)引起,经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该病主要流行于长江以北地区.过去在长江以南地区鲜有确诊病例报道。但随着近年来物资和人员的大量流动,黑热病不时出现在一些非流行地区。该病与恶性血液病如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再生障碍性贫血以及荚膜组织胞浆菌病容易误诊,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尽早进行骨髓涂片检测是避免误诊的关键。现将一例黑热病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与鉴别诊断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刘英  郭正印  孙磊  张东东 《疾病监测》2023,(9):1134-1137
目的 了解新发黑热病的传染源,传途径,易感人群,临床表现和实验室诊断方法,药物治疗及预防措施,为医务人员提供黑热病的防治经验。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法,根据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调查,市县两级医院临床病历统计分析整理。结果 患者以不规则发热为主、全血细胞减少、白球比倒置为主要临床表现,骨髓和脾脏穿刺检出利什曼原虫,rK39免疫层析试纸条抗体阳性,PCR扩增和测序显示为婴儿利什曼原虫。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有传播黑热病的媒介中华白蛉。本村犬监测黑热病抗体虽为阴性,但邻村犬只黑热病血清学阳性率为10%。葡萄糖酸锑钠治疗黑热病人后痊愈,疗程短效果好。结论 疫区要定期监测白蛉和犬只感染情况,及时提供科学防治数据。医务人员应提高对黑热病的再认识,减少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8.
以肾损害为突出表现的黑热病12例分析四川省汶川县人民医院[623000]谢孝泉四川省汶川县卫生局[623000]蒋术侠黑热病以肾损害为突出表现者较少见,且常常误诊。1987~1994年3月我院共收治山丘型黑热病254例,伴肾脏损害18例(占7.2%)...  相似文献   

9.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4年第1期45页刊登的招钜泉等报道,“婴儿感染黑热病一例”一文。作者在广东佛山市发现1例黑热病患儿。笔者仔细阅读了该文及所附彩色图片,认为该病例诊断甚为可疑,现提出与作者商榷。  相似文献   

10.
小儿黑热病15例误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黑热病是一种原虫病,解放前发病率高,解放后由于大力开展防治,在全国范围内已接近消灭。近年来黑热病在亚洲有回升,我区近年来也有增多趋势,但由于对该病早期症状认识不足,误诊率较高。我院自1988年1月~1998年3月共收治小儿黑热病23例,其中误诊15例...  相似文献   

11.
2001年11月,浙江省南部某山区县发生一例输入性黑热病疫情,省、市、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报告后立即对该病例进行了调查和处理。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内脏利什曼病(visceral leishmaniasis),又称黑热病(Kala-azar),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寄生在包括人在内的哺乳动物的巨噬细胞内,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系通过中华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我国于上世纪50年代已基本消灭该病。目前临床较罕见,易误诊,现报道骨髓细胞形态学确诊并治愈的1例黑热病病例。一、病例患儿,女性,9岁,原籍河北省保定市,出生  相似文献   

13.
张广业 《疾病监测》1996,11(9):344-344
甘肃省1995年黑热病发病情况分析甘肃省卫生防疫站(730000)张广业甘肃省是我国目前黑热病主要发病区。每年均有发生,但近几年发病处于逐年下降趋势。现将1995年我省黑热病的发病情况分析如下。1.发病情况及流行特征:1995年我省共报告黑热病66例...  相似文献   

14.
黑热病(Kala-azar)又称内脏利什曼病(Visceral Loishmaniasis),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domorani)引起,经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该病主要流行于长江以北地区,过去在长江以南地区鲜有确诊病例报道.但随着近年来物资和人员的大量流动,黑热病不时出现在一些非流行地区.该病与恶性血液病如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再生障碍性贫血以及荚膜组织胞浆菌病容易误诊,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尽早进行骨髓涂片检测是避免误诊的关键[1].现将一例黑热病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与鉴别诊断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黑热病又名内脏利什曼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所引起,经白蛉传播的地方性传染病。黑热病广泛分布于亚、欧、非、美四大洲,其中以印度和地中海沿岸最为严重,解放前和解放初,我国长江流域以北广大地区是本病的重流行区,解放后经大力防治已于1958年基本消灭,仅西北荒山丘地区常有散发,但近年来四川阿坝地区发病上升,特别是汶川、理县、茂县这三县的黑热病发病率高,患者表现为长期不规则发热,消瘦、贫血、进行性肝脾肿大。  相似文献   

16.
《疾病监测》1998,13(5):195-196
尼泊尔脑炎现状1997年9月份,脑炎病例数显著增加。病例数增加主要发生在尼泊尔甘杰和Dhangadi监测哨地区。8月30日至9月26日,上述两地区医院分别报告了578例和297例病人。在此期间,所有监测哨地区总的病例数报告了992例,其中死亡52例。...  相似文献   

17.
徐军  潘尚德 《疾病监测》1998,13(1):21-22
医院内鼠伤寒流行因素研究江苏省徐州市卫生防疫站(221003)徐军潘尚德根据我市疾病监测资料,部分综合性医院每年均有鼠伤寒感染流行病例报告,漫延时间长达数月,严重影响新生儿身体健康,也是院内感染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为此,我们于1993年9月深入某医院...  相似文献   

18.
1例黑热病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热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一种地方性传染病.建国以来,在广大平原地区已基本消失,但近年来在西北荒漠和山丘地区有散发病例,以陇南、川北地区多见.由于黑热病具有长期不规则发热、消瘦、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等特殊的临床特征,其护理必然有其特殊性,我科2001年12月30日收治了1例黑热病患者,现将我们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黑热病是由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曾在中国多个省份广泛传播,现在虽基本消灭黑热病,但在新疆、四川、甘肃、陕西、山西、内蒙古等省、自治区仍有新的散发病例出现[1]。黑热病潜伏期较长,据报道可长达4  相似文献   

20.
黑热病也称为内脏利什曼病,主要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感染引起,经白蛉叮咬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由于黑热病临床表现多样,鉴别比较困难,需要特殊的诊断方法才能确定病原。除了典型临床表现,黑热病患者可能有自身免疫性指标异常或类似血液系统疾病症状等,很容易误诊。本文报道1例以未分化结缔组织病为首发临床表现的特殊黑热病病例,分析其临床特点和诊治过程,总结临床经验,旨在增强临床医师对黑热病的认识,提高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