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全细胞记录急性分离海马锥体神经元电压门控通道电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海马是涉及学习、记忆的重要脑区,已有研究者描述了急性分离海马神经元的方法。但这些方法需要多种酶联合使用、分离过程复杂。 目的:建立一种适用于膜片钳研究,简单、快速地分离海马神经元的方法。 设计:动物实验观察。 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生理与病理生理学系。 材料:实验于2004-03/10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实验中心完成。实验动物选用出生10-15d的Sprague-Dawley大鼠,性别不限。方法:急性分离海马神经元;应用全细胞记录模式记录延迟整流钾电流以及电压门控钙电流。 主要观察指标:观察急性分离海马神经元的形态;记录海马神经元延迟整流钾电流、电压门控钙电流。 结果:①倒置显微镜观察急性分离的神经元具有光滑、透亮的表面,胞体呈锥体性,有一个较长的顶树突和几个基树突。②分离过程未破坏其电生理特性,钳制电压-90mV,给予时程200ms,阶跃10mV,由-70-+20mV去极化脉冲刺激激活钙电流得到电压门控钙电流。钳制电压-80mV,给予-50mV时程50ms去极化预刺激失活瞬时外向钾电流,再给予时程200ms,阶跃10mV,由-60mV至+50mV去极化脉冲刺激激活钾电流,得到延迟整流钾电流。 结论:本方法分离的神经元,适合应用膜片钳技术进行离子通道研究。  相似文献   

2.
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在大鼠肠易激综合征模型中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内脏高敏感性是肠易激综合征(IBS)的重要病理生理学机制之一,本文研究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与内脏高敏感性之间的关系以进一步了解IBS的发病机制。方法:以新生大鼠直肠内气囊扩张制作动物模型,取成年后大鼠L6~S2脊髓背根神经节,急性酶解分离制成单细胞,采用膜片钳全细胞模式研究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电流的峰值以及激活和失活情况。结果:造模组河豚毒敏感电流与河豚毒不敏感电流峰值之比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两组间河豚毒敏感电流和河豚毒不敏感电流激活和失活情况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新生大鼠直肠内气囊扩张使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发生了改变,后者可能参与了模型大鼠内脏高敏感性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肿瘤坏死因子-α对脊髓保护功能的电生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具有脊髓保护功能,脊髓损伤后神经元Ca^2+通道开放加重钙超载导致细胞损伤,而TN-α与Ca^2+通道之间的直接关系尚未明确,为此研究TNF-α对大鼠脊髓背根神经节(DRG)感觉神经元细胞膜电压门控Ca^2+通道的电生理功能。方法:实验于2003-09/2004-01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实验采用酶解获得单个DRG细胞,采用标准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单一细胞分别在无药物干预和TNF-α10ng/L与μg/L条件下,依次给予单刺激,连续刺激和相关的双刺激时电压门控Ca^2+电流(ICa-L).并分析对比电流形态、幅度、电流-电压曲线、最大电流的激活电压、反转电位和稳态灭活曲线形状的变化。结果:与用药前比较,TNF-α10ng/L和μg/L可显著性抑制ICa-L(P(0.01),且两浓度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但TNF-α对ICa-L电流-电压(I-V)曲线的形状、峰电流对应的电位和反转电位无明显影响,加速稳态灭活过程。结论:TNF-α抑制ICa-L,可能是机体通过TNF-α对损伤脊髓发挥保护功能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电压依赖性钙通道是否作用于大鼠脊髓背角胶状质层(SG)神经元大振幅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的形成。方法选用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2%~3%异氟烷麻醉后,分离其腰骶部的脊髓,然后切片。采用全细胞电压钳技术,玻璃微电极的电阻为4~6 MΩ,钳制电压为70 mV,记录胶状质层神经元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EPSC)电流。将电流信号用Axopatch 200来放大并储存于电脑。对照组和用药结束后,持续采样mEPSC电流30 s。mEPSC电流的频率和振幅用Clampfit 8.1进行分析。结果钳制电压为70 mV时,所有SG神经元均有自发性的EPSC。辣椒素增加mEPSC发生的频率和波幅。钴离子抑制辣椒素诱导的大振幅mEPSC。钴离子抑制辣椒素诱导的mEPSC的平均振幅,而不抑制其发生频率。结论电压依赖性钙离子通道参与了辣椒素引起的痛觉形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具有脊髓保护功能,脊髓损伤后神经元Ca2+通道开放加重钙超载导致细胞损伤,而TNF-α与Ca2+通道之间的直接关系尚未明确,为此研究TNF-α对大鼠脊髓背根神经节(DRG)感觉神经元细胞膜电压门控Ca2+通道的电生理功能。方法:实验于2003-09/2004-01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实验采用酶解获得单个DRG细胞,采用标准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单一细胞分别在无药物干预和TNF-α10ng/L与1μg/L条件下,依次给予单刺激,连续刺激和相关的双刺激时电压门控Ca2+电流(ICa-L),并分析对比电流形态、幅度、电流-电压曲线、最大电流的激活电压、反转电位和稳态灭活曲线形状的变化。结果:与用药前比较,TNF-α10ng/L和1μg/L可显著性抑制ICa-L(P<0.01),且两浓度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但TNF-α对ICa-L电流-电压(I-V)曲线的形状、峰电流对应的电位和反转电位无明显影响,加速稳态灭活过程。结论:TNF-α抑制ICa-L,可能是机体通过TNF-α对损伤脊髓发挥保护功能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背景:海马是涉及学习、记忆的重要脑区,已有研究者描述了急性分离海马神经元的方法。但这些方法需要多种酶联合使用、分离过程复杂。目的:建立一种适用于膜片钳研究,简单、快速地分离海马神经元的方法。设计:动物实验观察。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生理与病理生理学系。材料:实验于2004-03/10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实验中心完成。实验动物选用出生10~15d的Sprague-Dawley大鼠,性别不限。方法:急性分离海马神经元;应用全细胞记录模式记录延迟整流钾电流以及电压门控钙电流。主要观察指标:观察急性分离海马神经元的形态;记录海马神经元延迟整流钾电流、电压门控钙电流。结果:①倒置显微镜观察急性分离的神经元具有光滑、透亮的表面,胞体呈锥体性,有一个较长的顶树突和几个基树突。②分离过程未破坏其电生理特性,钳制电压-90mV,给予时程200ms,阶跃10mV,由-70~ 20mV去极化脉冲刺激激活钙电流得到电压门控钙电流。钳制电压-80mV,给予-50mV时程50ms去极化预刺激失活瞬时外向钾电流,再给予时程200ms,阶跃10mV,由-60mV至 50mV去极化脉冲刺激激活钾电流,得到延迟整流钾电流。结论:本方法分离的神经元,适合应用膜片钳技术进行离子通道研究。  相似文献   

7.
背景:中药红景天、人参、当归的有效成分具有抗缺氧损伤的作用。目的:从细胞电生理角度观察中药芎归滴丸对脑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设计:以细胞为观察对象,自身对照观察。单位: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和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材料:实验于2002—03/08在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完成。选择新生清洁级Wistar大鼠1只。取其海马,将其分离培养成海马神经元细胞,然后选取9例海马神经元细胞,将其放人3个培养皿中培养,每个培养皿中3例神经元细胞,将其分为缺氧-复氧前后(对照组)、芎归滴丸(由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制剂室提供,主要成分为川芎和当归的挥发油)1&;#215;10^-6mol/L组和芎归滴丸10&;#215;10^-6mol/L组。方法:缺氧-复氧前后组分为两个亚组(即缺氧-复氧前、缺氧-复氧后),均不进行药物干预;芎归滴丸1&;#215;10^-6mol/L组分为两个亚组(即芎归滴丸1.0&;#215;10^-6mol/L+不缺氧组、芎归滴丸1&;#215;10^-6mol/L+缺氧组);芎归滴丸10&;#215;10^-6mol/L组分为两个亚组(即芎归滴丸10&;#215;10^-6mol/L+不缺氧组、芎归滴丸10&;#215;10^-6mol/L+缺氧组)。采用膜片箝全细胞记录方法检测缺氧-复氧前后体外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元的电压门控性Na^+、K^+电流。主要观察指标:体外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元的电压门控性Na^+、K^+电流幅度。结果:①海马神经元的电压门控性Na^+电流幅度变化:缺氧-复氧后明显低于缺氧-复氧前[(-3.8&;#177;1.0。10.3&;#177;0.5)nA,t=3.49,P〈0.01]。②海马神经元的电压门控性K^+电流幅度变化:缺氧-复氧后K^+电流的激活阈值由-40mV变为-20mV,电流幅度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③芎归滴丸预处理后缺氧-复氧前后海马神经元的Na^+、K^+变化:缺氧-复氧前海马神经元ⅠNa、ⅠK在阈值处的幅度很接近,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缺氧-复氧后芎归滴丸10&;#215;10^-6mol/L组高于芎归滴丸1&;#215;10^-6mol/L组和缺氧-复氧后[(-58.5&;#177;1.9,-6.9&;#177;1.4,-3.8&;#177;1.0)nA,t=7.51,P〈0.05]。结论:芎归滴丸对海马神经元的缺氧损伤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Ca2+通道电流的选择性抑制作用。方法使用10 mmol/L的钡离子作为电荷载体,利用膜片钳技术记录大鼠海马神经元的全细胞电流;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海马神经元中蛋白激酶C(PKC)的分型;进行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分析。结果姜黄素浓度依赖性抑制高电压门控Ca2+通道电流(IBa),姜黄素对Ca2+型通道的激活无显著影响,但能够使Ca2+通道的失活曲线向超极化方向移动;此外,在体外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元中,细胞内应用PKC-θ的抑制肽PKC-θ-IP,能消除黄素诱导抑制的作用;新型PKC-δ、PKC-ε和PKC-θ,但不包括PKC-η在神经元中内源性表达。结论姜黄素在大鼠海马神经元中通过新型的PKC-θ依赖途径抑制IBa,这个结论可能有利于证明姜黄素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背景:氯胺酮是否可通过影响脊髓水平的伤害性信息的传递而发挥抗伤害作用尚不清楚;一氧化氮在脊髓水平主要参与痛觉过敏的形成和发展,可诱导Fos表达,但其是否参与了氯胺酮对痛信号的转导或调控的机制不明。 目的:观察大鼠脊髓对甲醛痛刺激的反应及氯胺酮的影响。 设计:均衡随机的动物实验。 单位: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麻醉科和江苏省麻醉学重点实验室。 材料:实验于2000-01/03在徐州医学院江苏省麻醉学重点实验室进行。取SD大鼠30只,用均衡随机方法分为6组。甲醛组6只,甲醛+氯胺酮组6只,氯胺酮+甲醛组6只,氯胺酮组6只。甲醛+生理盐水组3只,生理盐水组3只,各组雌雄比例相同。 方法:④甲醛组:体积分数为0.05的甲醛200μL一侧前爪掌心皮下注射,刺激1h。②甲醛+氯胺酮组:甲醛痛刺激10min后腹腔注射100mg/kg氯胺酮1h。③氯胺酮+甲醛组:腹腔注射氯胺酮10min,后再行甲醛痛刺激1h。④氯胺酮组:腹腔注射同等剂量氯胺酮1h。⑤甲醛+生理盐水组:甲醛痛刺激10min后腹腔注射等容(10mL/kg)的生理盐水1h。⑥生理盐水组:腹腔注射等容生理盐水1h。 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大鼠行为学表现。②取脊髓切片,用c-fos基因免疫组化法和NADPH-d组化技术染色,观察大鼠脊髓背角4层(Ⅰ~Ⅱ层,Ⅲ~Ⅳ层,Ⅴ~Ⅵ层,Ⅶ~Ⅹ层)切片Fos样免疫阳性神经元(FLI)和FLI/NOS双标记神经元的数目变化。 结果:3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行为学变化:甲醛组及甲醛+生理盐水组大鼠注射甲醛后,出现痛反应;注射氯胺酮的大鼠,注射后数分钟内翻正反射消失,无明显的痛行为表现,而呈持续睡眠状态。至灌注时翻正反射仍未恢复。②FLI神经元表达:甲醛组及甲醛+生理盐水组大鼠注射侧脊髓背角出现大量FLI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在脊髓背角Ⅰ~Ⅱ层;氯胺酮+甲醛组、甲醛+氯胺酮组大鼠脊髓FLI细胞的分布与甲醛组及甲醛+生理盐水组基本相似,但FLI阳性细胞数量显著减少(P〈0.01);氯胺酮组和生理盐水组大鼠脊髓未见或偶见FLI阳性细胞。③FLI/NOS双标记神经元表达:氯胺酮+甲醛组、甲醛+氯胺酮组脊髓背角Ⅰ~Ⅱ层双标记神经元数目显著少于甲醛组及甲醛+生理盐水组[(1&;#177;1),(1&;#177;1),(7&;#177;3),(8&;#177;3)个/切片,P〈0.01],氯胺酮组和生理盐水组无表达。 结论:同侧相应脊髓节段的某些神经元参与了化学性致痛信息的传导和调控,氯胺酮通过抑制这些神经元的活动而产生抗伤害作用;此作用与抑制脊髓内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的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骨癌痛大鼠脊髓背角广动力范围(wide dynamic range,WDR)神经元兴奋性的改变,探讨KCNQ/M(Kv7)钾通道在骨癌痛中枢敏化中的作用。方法:在雌性SD大鼠,采用胫骨骨髓腔内注射MRMT-1乳腺癌细胞(4×104,4μl)的方法建立骨癌痛大鼠模型,术后14天用von Frey纤维丝测定大鼠同侧后爪的50%缩足阈值(paw withdrawal threshold,PWT)以检测造模是否成功。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的磷酸盐缓冲液(PBS组)。造模后14天,通过在体细胞外记录的电生理学方法,观察造模前后脊髓背角WDR神经元的放电变化以及脊髓背表面给予KCNQ钾通道的激动剂瑞替加滨(retigabine,RTG)5 mM对骨癌痛大鼠脊髓背角WDR神经元C-纤维诱发放电的影响。结果:建立模型后14天,(1)与PBS组相比,模型组WDR神经元的C-纤维诱发放电明显增多(P<0.001,n=11);(2)与DMSO组相比,脊髓背表面给予瑞替加滨可以显著抑制骨癌痛大鼠WDR神经元的C-纤维诱发放电(P<0.001,n=14)。结论:骨癌大鼠脊髓背角WDR神经元的兴奋性显著升高(即发生了中枢敏化);KCNQ/M(Kv7)钾通道的功能性下调可能与骨癌大鼠的中枢敏化和骨癌痛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运用神经电生理学方法,观察前列腺酸性磷酸酶(prostatic acid phosphatase,PAP)对骨癌痛(cancer-induced bone pain,CIBP)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方法:SD雌性大鼠12只,随机分为两组(n=6):CIBP模型组和假手术组,CIBP组于右侧胫骨骨髓腔内接种5μl大鼠乳腺癌细胞(2×105个),14天后造模完成。运用腰髓薄片全细胞膜片钳记录两组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兴奋性的变化,在灌流液中加入PAP,观察PAP对两组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结果:脊髓薄片全细胞电压钳研究表明,与假手术组大鼠对比,骨癌痛大鼠脊髓背角Ⅱ层神经元自发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spontaneous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sEPSCs)和刺激电极诱发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voked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eEPSCs)的幅度显著增大,而sEPSCs的频率未见变化。给予PAP灌流,PAP显著降低骨癌痛大鼠脊髓背角Ⅱ层神经元的sEPSCs发放频率,而对其幅度未见明显影响;且该效应可被腺苷A1R的拮抗剂CPX翻转。PAP对于假手术组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兴奋性没有明显影响。结论:PAP可能通过突触前机制参与骨癌痛模型大鼠的脊髓镇痛过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大鼠海马脑片盲法全细胞记录技术研究CA1区锥体神经元电压门控性Ca2+通道的动力学特征,为在海马脑片上进行神经科新药开发提供依据。方法选用出生20~30d的Wistar雄性大鼠20只,断头取脑,将海马切为厚400μm的薄片,解剖镜下选CA1区锥体神经元细胞线行盲法全细胞记录。结果大鼠海马脑片CA1区锥体神经元电压门控性Ca2+通道电流具有如下特点:①激活的阈电位偏低,为(-49±9)mV,范围为-65~-30mV(n=23)。②衰减时间常数τ值较大,且变化范围大(100~700ms)(n=12),并且衰减具有Ca2+电流幅值的依赖性。③稳态失活呈现电压依赖性,半失活电压为(-55±10)mV,斜率因子为(5.3±0.9)(n=10)。④当细胞外Ca2+浓度为2.5mmol/L时,Ca2+通道的反转电位为(55±13)mV(n=10)。⑤尾电流成分较为单一,不表现电压依赖性。另外,Ca2+电流对戊脉胺及双氢吡啶类化合物硝苯地平均不敏感。结论海马脑片CA1区锥体神经元上的Ca2+通道主要以N型为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大鼠海马脑片盲法全细胞记录技术研究CA1区锥体神经元电压门控性Ca^2+通道的动力学特征,为在海马脑片上进行神经科新药开发提供依据。方法 选用出生20-30d的Wistar雄性大鼠20只,断头取脑,将海马切为厚400μm的薄片,解剖镜下选CA1区锥体神经元细胞线行盲法全细胞记录。结果 大鼠海马脑片CA1区锥体神经元电压门控性Ca^2+通道电流具有如下特点:①激活的阈电位偏低,为(-49&;#177;9)mV,范围为-65~-30mV(n=23)。②衰减时间常数τ值较大,且变化范围大(100-700ms)(n=12),并且衰减具有Ca^2+电流幅值的依赖性。③稳态失活呈现电压依赖性,半失活电压为(-55&;#177;10)mV,斜率因子为(5.3&;#177;O.9)(n=10)。④当细胞外Ca^2+浓度为2.5mmol/L时,Ca^2+通道的反转电位为(55&;#177;13)mV(n=10)。⑤尾电流成分较为单一,不表现电压依赖性。另外,Ca^2+电流对戊脉胺及双氢吡啶娄化合物硝苯地平均不敏感。结论 海马脑片CA1区锥体神经元上的Ca^2+通道主要以N型为主.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及侧脑室注入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对脊髓背角神经元放电的影响,方法;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脊髓背角神经元放电。PAG或侧脑室注射不同剂量ACTH,给药后于不同时间记录神经元的电活动。结果:在30个神经元中,有22个被PAG注入ACTH抑制;15个神经元中,有14个被侧脑室注入ACTH兴奋,结果表明,ACTH在PAG水平有抗伤害作用,而在脑室水平有致痛敏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及侧脑室注入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对脊髓背角神经元放电的影响。方法: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脊髓背角神经元放电。PAG或侧脑室注射不同剂量ACTH,给药后于不同时间记录神经元的电活动。结果:在30个神经元中,有22个被PAG注入ACTH抑制;15个神经元中,有14个被侧脑室注入ACTH兴奋。结果表明:ACTH在PAG水平有抗伤害作用,而在脑室水平有致痛敏作用  相似文献   

16.
电针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白细胞介素-1β表达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电针治疗对脊髓损伤(SCI)大鼠脊髓组织白细胞介素(IL)-1β表达变化的影响,探究其与脊髓损伤后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 选用2月龄SD大鼠80只.随机将大鼠分为对照组和电针组.采用Allen法建立大鼠急性SCI模型,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两组大鼠脊髓神经元胞浆IL-1β及胱氨酸酶(caspase-3)变化,用比色法检测其脊髓组织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两组大鼠脊髓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凋亡.结果 治疗结束时,与对照组相比,电针组IL-1β和caspase-3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P<0.01),IL-1β和caspase-3阳性细胞的平均灰度值明显提高(P<0.01);MDA水平明显降低(P<0.01),SOD水平明显升高(P<0.01);TUNEL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P<0.01).结论 电针治疗后,急性脊髓损伤大鼠脊髓IL-1β及caspase-3表达减少,减轻了脊髓损伤后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7.
以膜片钳技术急性分离新生大鼠尾核神经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许多离子通道研究需要单个分散的神经元.人工原代培养的神经细胞受环境的影响,自身特性改变较大,而急性分离的神经元却能相对保持完好的生理特性.目的:建立急性分离尾核神经元的方法,用膜片钳技术研究尾核神经元离子通道及其信号转到机制,利于深入了解尾核的功能.设计、时间及地点:以细胞为对象的观察实验,于2008-02/12在三峡大学医学院实验中心完成.材料:新生7-10 d Wistar乳鼠12只,雌雄不限.方法:取7~10 d的大鼠,采用酶和机械分离法制备分散的单个尾核神经元,利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电压依赖性钙电流.主要观察指标:用全细胞膜片钳急性分离大鼠尾核神经元的形态学视察和电生理特性.结果:用链蛋白酶(Protease)消化及机械分离法,急性分离的新生大鼠尾核神经元,表面光洁,胞膜完整,有较长的突起,形态和生理特性良好.利用急性分离的新生大鼠尾核神经元观察L-钙离子通道电流,所记录的电学参数在正常生理范围内,较好地保存电压依赖性钙离子通道活性.结论:分离出的神经元形态正常,有较长的轴突;保存了主要的离子通道活性,成功建立了一种适用于膜片钳技术的大鼠尾核神经元急性分离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急性缺氧对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Ca2+及ICa-L(L-型电压门控钙通道电流)的影响,以探讨钙通道活性改变在急性低氧性肺血管收缩(HPV)反应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于急性酶分离的大鼠单个肺动脉平滑肌细胞上,并用常氧和低氧的细胞浴液持续灌流肺动脉平滑肌细胞,以观察其对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Ca2+及ICa-L的影响。【结果】用低氧的细胞浴液灌流肺动脉平滑肌细胞能显著增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内Ca2+荧光强度(P〈O.01),降低相应电压下的ICa-L峰值(P〈0.01),使电流一电压曲线相对上移。【结论】急性低氧可通过对ICa-L通道的抑制作用,使肺动脉平滑肌细胞膜发生去极化,肺动脉收缩而导致急性肺血管阻力增加,进而产生肺动脉高压。这可能在低氧性肺血管收缩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脊髓电刺激(spinal cord stimulation, SCS)可以有效缓解临床上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症状,但其镇痛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利用大鼠脊神经损伤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和在体电生理技术,探讨脊髓TRPV1受体在SCS所引发的脊髓背角伤害性信息传递抑制中的作用。方法:36只成年雄性SD大鼠,行左侧L5脊神经结扎剪断术(spinal nerve ligation, SNL),造模后3~4周时随机分成两批各18只进行在体电生理实验。第一批18只分成三组用于记录脊髓背角浅层的局部诱发场电位(local?eld potential,LFP):SCS+vehicle组(n=6),SCS+AMG9810组(TRPV1拮抗剂,脊髓表面给药,50 mg/100μl,n=6),SCS+RTX组(TRPV1激动剂,背根神经节注射,200 ng/10μl, n=6);第二批18只分成三组用于记录脊髓背角深层的广动力范围(wide dynamic range, WDR)神经元:SCS+vehicle组(n=6),SCS+AMG9810组(n=6),SCS+RTX组(n=6)。观察SNL模型中SCS对脊髓节段伤害性传递是否起到抑制作用,以及使用AMG9810阻断TRPV1或RTX清除外周TRPV1对这种抑制作用的影响。结果:给予5 min 50 Hz的SCS可以显著抑制LFP中的C纤维诱发场电位(C-?ber evoked?eld potential, C-LFP),而局部给予AMG9810能够部分阻断SCS的抑制作用,在RTX处理后的大鼠中SCS无法抑制C-LFP。同样参数的SCS也可以显著抑制WDR神经元的C纤维成分,但是给予AMG9810或RTX处理没有减弱SCS对WDR神经元的抑制作用。结论:在脊髓背角,特别是外周神经末梢上的TRPV1受体参与了SCS对脊髓背角浅层伤害性信息传递的抑制,但没有参与SCS对脊髓背角深层伤害性信息传递的抑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高乌甲素对甲醛溶液致痛大鼠脊髓背角c-fos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其脊髓水平的镇痛作用。 方法:实验于2003-07/09在潍坊医学院麻醉学系实验室完成。SD大鼠1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甲醛组、高乌甲索组,每组5只。对照组、单纯甲醛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高乌甲素组腹腔注射6mg/kg高乌甲素,2min后单纯甲醛组、高乌甲素组向大鼠右侧后肢跖部皮下注射甲醛溶液,观察动物行为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染色观察脊髓内c-fos基因表达。 结果:15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单纯甲醛组、高乌甲素组注射甲醛溶液后出现缩腿、舔咬注射爪的疼痛反应,注射后马上开始持续约5min的急性早反应(第l期),经过5~10的静息期,随后出现持续.min约40min的迟反应(第2期);高乌甲素组在第1期无疼痛反应;第2期时间短于单纯甲醛组[(73&;#177;7),(892&;#177;72)s,P〈0.01]。单纯甲醛组注射处肿胀,直径达2.0~3.0cm,高乌甲素组直径0.5~1.0cm。对照组无异常行为表现。②单纯甲醛组、高乌甲素组见大量淡染Fos样免疫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在Ⅰ~Ⅱ层及Ⅴ~Ⅶ层。单纯甲醛组及高乌甲素组同侧脊髓腰膨大背角浅层Fos样免疫阳性神经元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高乌甲素组同侧背角浅层Fos样免疫阳性神经元数明显少于单纯甲醛组(P〈0.01)。 结论:高乌甲素处理能对疼痛引起的脊髓灰质背角Fos样免疫阳性神经元增多效应产生抑制作用;脊髓灰质背角Ⅰ~Ⅱ及V~Ⅶ层可能是高乌甲素镇痛作用的靶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