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检测凋亡抑制因子Survivin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探讨其在皮肤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以期为皮肤鳞状细胞癌的基础研究提供某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Survivin在35例皮肤鳞状细胞癌和20例正常皮肤中的表达情况并统计分析Survivin表达与皮肤鳞状细胞癌病理分级的关系。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以P<0.05作为显著性界限。结果 Survivin在35例皮肤鳞状细胞癌中,33例表达阳性,仅2例阴性表达,阳性率占94.29%,在20例正常皮肤中均为阴性表达。Survivin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高于正常皮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高分化皮肤鳞状细胞癌和低分化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阳性表达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urvivin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表达上调,可能与皮肤鳞状细胞癌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p16、pRb蛋白表达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2例皮肤鳞状细胞癌和10例正常皮肤组织中p16、pRb蛋白的表达,并结合其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p16、pRb蛋白在正常皮肤和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59.5%和0、45.2%,两者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与正常皮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分化鳞癌中p16的表达显著高于低分化者(P<0.05),pRb的表达与之相反;皮肤鳞状细胞癌伴淋巴结转移者p16蛋白的阳性表达明显下调(P<0.05),pRb蛋白阳性表达明显升高(P<0.05).结论 p16、pRb蛋白的异常表达与皮肤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相关,两者的检测可作为判断皮肤鳞状细胞癌的恶性程度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皮肤鳞状细胞癌Smad2和Smad7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Smad2和Smad7蛋白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分析其与皮肤鳞状细胞癌的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ABC方法,检测60例皮肤鳞状细胞癌及10例正常皮肤石蜡包埋组织标本中Smad2和Smad7蛋白的表达与定位。采用图像分析技术对蛋白表达定量分析,比较正常鳞状上皮与不同分化程度鳞状细胞癌之间Smad2和Smad7蛋白表达的差异,分析Smad2和Smad7蛋白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临床Ⅰ期至Ⅲ期的表达差异。结果 正常皮肤和皮肤鳞状细胞癌的胞浆中都表达Smad2和Smad7。与正常鳞状上皮相比,皮肤鳞状细胞癌中Smad2的表达明显下调,而Smad7的表达明显上调(P〈0.05)。皮肤鳞状细胞癌中,临床分期从Ⅰ期到Ⅲ期,Smad2的表达逐渐降低,其中Ⅰ期与Ⅲ期及Ⅱ期与Ⅲ期之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mad7的表达虽然逐渐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mad2的表达下调及Smad7表达上调可能解除了TGF-β信号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引起TGF-β的生长抑制信号缺失,使细胞生长失去控制,导致肿瘤的发生。TGF-β信号的下游分子Smad2的表达下调与皮肤鳞状细胞癌的浸润和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皮肤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总结皮肤临床细胞癌患者75例的临床资料,针对其临床特点、病理特征、诊断方法、鉴定措施以及病发原因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归纳分析,为以后皮肤鳞状细胞癌患者的诊断治疗总结经验。结果本组患者中年龄≥40岁患者(85.3%)病发率明显高于年龄<40岁者(14.7%),患者病发部位在非暴露位置者(53.3%)明显高于病发位置在暴露位置者(46.7%),皮肤鳞状细胞癌患者中结节隆起型患者比例(66.7%)远高于溃疡型(26.7%)以及深在浸润性(6.7%),皮肤鳞状细胞癌患者中普通型患者数量(69.3%)远高于特殊型(30.7%)。结论皮肤鳞状细胞癌患者虽然症状繁多且较为复杂,但全面清晰的检查对确定患者的具体分型有很重要的帮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麻素2型受体(CB2受体)在人正常皮肤与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规律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RT-PCR检测人正常皮肤和皮肤鳞状细胞癌组织中CB2受体在蛋白和mRNA不同水平的表达情况。结果CB2受体在人正常皮肤和鳞状细胞癌均有表达;皮肤鳞状细胞癌与正常皮肤表达CB2的强度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肤鳞状细胞癌中CB2受体在蛋白和基因水平表达均升高,皮肤鳞状细胞癌CB2受体表达强度明显大于正常皮肤,提示CB2与皮肤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和发展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CyclinE,P27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灵  杨红  宋林红  董丹丹  李科 《四川医学》2009,30(7):1012-1014
目的观察CyclinE,P27在皮肤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探讨CyclinE,P27在不同级别皮肤鳞状细胞癌组织中表达间的关系。提供皮肤鳞状细胞癌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的理论基础。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35例皮肤鳞癌石蜡包埋组织和8例正常皮肤组织CyelinE,P27,的表达。结果CyclinE在皮肤鳞癌组织中表达高于皮肤正常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皮肤鳞状细胞癌组织中各分级闻表达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27在皮肤鳞癌组织中表达低于皮肤正常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皮肤鳞状细胞癌组织中各分级间表达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yclinE在皮肤鳞状细胞癌组织中阳性表达上调,P27在皮肤鳞状细胞癌组织中阳性表达下调,CyclinE在皮肤鳞状细胞癌组织中各分级间表达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级越高表达强度也越高;P27在皮肤鳞状细胞癌组织中各分级闻表达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级越高表达强度也越低。CyclinE,P27在皮肤鳞癌中表迭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王丹  曹军 《广西医学》2004,26(10):1433-1434
目的 探讨P16和cyclinD1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异常表达及与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 -P法检测 5 8例皮肤鳞状细胞癌中 p16和cyclinD1的表达水平。结果  5 8例皮肤鳞状细胞癌中 p16和cyclinD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6 9%和 5 3.4 %。结论 p16和cyclinD1的异常表达在皮肤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可作为判断恶性程度 ,评估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张杨琳  肖燕标 《当代医学》2021,27(14):80-82
目的 分析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皮肤癌前病变及浅表皮肤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皮肤癌前病变及浅表皮肤癌患者64例,包括鲍温病6例,疣状癌5例,日光性角化病5例,基底细胞癌22例,鳞状细胞癌18例,Paget病8例.所有患者均行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分析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鲍温病、疣状癌、日光性角化病、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患、Paget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100.00%、100.00%、100.00%、95.45%、88.89%、87.50%;随访6个月,鲍温病、疣状癌、日光性角化病、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患、Paget病复发率分别为16.67%、20.00%、20.00%、13.63%、11.11%、12.5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临床治疗中,不良反应包括皮损周边轻度糜烂、红斑、水肿、疼痛感,但症状较轻.结论 皮肤癌前病变及浅表皮肤癌在临床上以光动力疗法治疗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较高,复发率较低,不良反应不明显,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李灵  杨红  李科  董丹丹 《四川医学》2011,32(1):16-18
目的观察PTEN,CyclinD1在皮肤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PTEN,CyclinD1在皮肤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25例皮肤鳞癌石蜡包埋组织和10例正常皮肤组织的PTEN、Cy-clinD1表达。结果 CyclinD1在皮肤鳞癌组织中表达高于皮肤正常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TEN在皮肤鳞癌组织中表达低于皮肤正常对照组,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EN、CyclinD1在皮肤鳞癌中表达呈正相关性(r=0.782,P〈0.01)。结论 CyclinD1在皮肤鳞状细胞癌组织中阳性表达上调,PTEN在皮肤鳞状细胞癌组织中阳性表达异常,PTEN,CyclinD1在皮肤鳞癌中表达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张桂珍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8):112-113,153
目的探讨CyclinE、p27、p53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6例皮肤鳞状细胞癌组织中CyclinE、p27、p53,分析三者表达与皮肤鳞状细胞癌分化程度之间的关系及三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CyclinE、p53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皮肤,随肿瘤分化程度降低而增强(P〈0.05);p27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表达均显著低于正常皮肤,随肿瘤分化程度降低而减弱(P〈0.05);CyclinE表达与p53表达呈正相关,与p27表达呈负相关。结论CyclinE、p53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上调,p27表达下调,三者与皮肤鳞状细胞癌分化程度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综述皮肤鳞状细胞癌及基底细胞癌的临床治疗进展。方法:阅读有关国内外文献,分析皮肤鳞状细胞癌及基底细胞癌的治疗方法及现状。结果:皮肤鳞状细胞癌及基底细胞癌的预后与肿瘤类型、位置、大小、累及深度、有无转移有关。结论:早期发现、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曹红  曹军  许燕云 《上海医学》2003,26(7):499-500
目的 研究p53、bcl—2和c—myc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异常表达及其与癌分化程度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8例皮肤鳞状细胞癌中p53、bcl—2和c—myc的表达水平。结果 58例皮肤鳞状细胞癌中p53、bcl-2和c—myc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8.3%、67.2%和32.8%。结论 p53、bcl—2和c—myc异常表达在皮肤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并与皮肤癌的恶性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3.
用免疫组化 (LSAB)法检测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端粒酶hTRT的表达特征 ,探讨hTRT在肿瘤中的可能作用。结果显示 6 8例肿瘤中hTRT表达率为 75 % (5 1/ 6 8) ,显著高于癌旁相对正常皮肤 15 .38% (4 / 2 6 )。在鳞状细胞癌的不同分化中hTRT表达率无显著差异。发现 3种hTRT表达模式 :膜型、核型和浆型。鳞状细胞癌中以膜型为主 ,阳性细胞多分布在癌巢周围 ;提示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常见hTRT表达。hTRT在肿瘤中呈异质性分布。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p53、鼠双微体2(murine double mimute 2,MDM2)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在皮肤鳞状细胞癌皮损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选择皮肤鳞状细胞癌30例,正常皮肤组织15例,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皮损中p53、MDM2和PCNA蛋白的表达.结果 皮肤鳞状细胞癌组织中p53、MDM2、PCNA蛋白的阳性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97、19.397、5.625,P<0.05).结论 p53、MDM2的高表达提示其在皮肤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中药单药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作用的实验研究现状,探讨中药在抗肿瘤相关研究新进展。方法:查阅2010年至今国内外关于中药单体作用人肺腺癌A549细胞实验的文献,并作出分析归纳。结果:中药单体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部分中药单体可诱导A549细胞凋亡。结论:经实验研究证实中药在抗肿瘤上有效,但具体作用机制的探究仍不够系统、深入。在未来研究中仍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CD133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156例皮肤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取患者正常皮肤组织标本32例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D133的表达水平,比较癌组织和正常组织的CD133表达水平;分析CD133表达水平与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皮肤鳞状细胞癌的CD133强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组织;分化程度、肿瘤大小和临床分期与CD133表达水平有关;临床分期Ⅲ~Ⅳ和CD133高表达是皮肤鳞状细胞癌患者生存时间>80个月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皮肤鳞状细胞癌组织的CD133表达水平较高,其高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肿瘤大小和临床分期有关,且CD133是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提高对日光性角化病的认识。方法分析近5年收治的日光性角化病并发皮肤鳞状细胞癌11例的临床资料,复习文献资料。结果有10个以上日光性角化病损害的患者中,5年内发生鳞状细胞癌为14%,皮肤鳞状细胞癌发生日光性角化病损害为44%。日光性角化病发生于日光暴露部位,多发生于易晒伤不易晒黑的人群。结论日光性角化病易发展为皮肤鳞状细胞癌,与皮肤对日光的易感性,长期的日光照射有关。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抗肿瘤药物发展迅速,种类繁多,但大都不良反应大。天然中药由于不良反应小,故在合成抗肿瘤药物上有很大优势。在中医药领域,中药单体和金属离子的配合物是近年来药物和化学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中药配位化学学说强调,中药单体与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后可以改变或增强中药单体的活性,并发挥重要的药理作用。了解常见天然中药单体与金属离子配合物的制备、组成和表征,研究天然中药配合物的生物活性以及抗肿瘤作用机制,可为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皮肤鳞状细胞癌(Cutaneous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是常见的皮肤癌性病变之一。常见于面颈、头皮及手背等暴露部位,是非黑色素瘤皮肤肿瘤致死的首要原因,由以老年人多见。发生于手掌部的鳞状细胞癌临床较少见,手术切除是手掌部皮肤鳞状细胞癌的早期主要治疗手段,现将我科诊治的1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据"中国医药报"报道,法国CivilsdeLyon医院Euvrard博士等人的研究证实,对于已患皮肤鳞状细胞癌的肾移植接受者而言,接受西罗莫司取代钙调磷酸酶治疗具有抗肿瘤效应。相关论文发表于国际权威杂志NEJM2012年7月26日在线版。这一多中心试验中,研究人员随机指定服用钙调磷酸酶且至少患有一种皮肤鳞状细胞癌的器官移植接受者服用西罗莫司作为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的代替品(64例患者)或继续初始方法治疗(56例患者)。西罗莫司组患者的无皮肤鳞状细胞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