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6,(8)
目的:观察在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中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80例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肺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呼吸机使用时间、住院时间、死亡率。结果:观察组的呼吸机使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可以降低患者的治疗时间和死亡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20,(2)
目的观察经鼻持续正压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72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观察组(36例),分别给予常规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经鼻持续正压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观察患儿的血气分析结果变化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前,2组患儿的血气分析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pH值、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鼻持续正压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用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疗效显著,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8):17-18
目的:探讨电子支气管镜在足月新生儿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MAS)中的临床治疗价值,提高MAS的治疗成功率。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4月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确诊为重症MAS的足月患儿6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3例。两组患儿均给予机械通气及常规支持疗法,观察组同时给予电子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比较观察两组患儿的肺氧合功能、呼吸机参数变化、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肺氧合功能改善快且明显,呼吸机参数及时下调,机械通气及氧疗时间缩短,气漏及ARDS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住院时间缩短,住院费用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AS应用电子支气管镜进行肺泡灌洗,能及时有效改善肺氧合功能,缩短机械通气及氧疗时间,减少气漏等并发症的发生,减少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是安全有效的,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7,(30):100-101
目的:探讨分析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并发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s,BPD)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7年8月本院收治的210例NRDS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是否并发BPD分为BPD组和非BPD组,对两组患儿的胎龄、出生体重、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肺出血情况及Apgar评分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同时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NRDS并发BPD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BPD组患儿的胎龄、出生体重及Apgar评分均明显低于非BPD组,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均明显长于对照组,肺出血患儿的比例明显高于非BP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胎龄、出生体重及肺出血情况属于NRDS患儿并发BP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随着NRDS患儿出生体重的增高、胎龄的增大,其并发BPD的比例逐渐下降(P<0.05)。结论: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严重并发症,NRDS患儿并发BPD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胎龄、出生体重及肺出血,针对上述因素医护人员应提高警惕性,对于新生儿肺部原发疾病积极治疗,加强BPD的预防,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7,(20):109-112
目的:研究与观察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及对疾病指标的影响程度。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6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10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组)50例和观察组(常规治疗加肺表面活性物质组)50例,然后将两组患儿的临床总有效率、治疗前后的呼吸系统指标及Th1/Th2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中早产儿及足月儿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的呼吸系统指标及Th1/Th2指标均显著好于对照组患儿,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较好,且对疾病指标也有积极的改善作用,因此其在此类患儿中的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23):68-69
目的:探讨羊水胎粪污染与新生儿预后的关系。方法:对本院323例足月儿头位分娩时羊水粪染对新生儿的影响进行实例讨论。323例中发生新生儿窒息59例,发生率为18.27%,其中发生胎粪吸入综合征(MAS)1例。结果:新生儿结局与羊水胎粪污染程度的关系为:Ⅲ度粪染者新生儿窒息率的发生率明显增高,I度与Ⅲ度、Ⅱ度与Ⅲ度粪污染新生儿出生窒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I度与Ⅱ度粪污染新生儿出生窒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Ⅰ度与Ⅱ度粪染者应加强胎心电子监护,如果胎心监护正常,不需要进行特殊处理;如果胎心监护异常,应尽快终止妊娠或结束分娩,以免造成胎儿不良结局。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机械通气联合蛇毒血凝酶治疗新生儿肺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6例新生儿肺出血患儿按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2组:观察组26例和对照组20例。2组患儿均采用常规治疗及机械通气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儿采用气管内滴入1:10000肾上腺素盐水治疗,观察组患儿采用蛇毒血凝酶治疗。观察2组患儿肺出血停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临床疗效、发生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无一例死亡,对照组死亡2例(10.0%),2组患儿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肺出血停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0.8~2.0(1.27±0.58)d、3.5~5.6(3.77±1.34)d和1.5~4.0(2.01±0.78)d、5.8~7.6(5.28±1.66)d,2组患儿肺出血停止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对照组和观察组患儿无一例出现血栓形成、过敏反应和心、肝、肾损害等不良反应。结论机械通气联合立止血治疗新生儿肺出血有较好的疗效,可以明显缩短肺出血停止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21):59-60
目的:研究与观察BiCPAP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对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血气分析及氧合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7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对照组(BiCPAP治疗组)35例和观察组(BiCPAP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组)35例。比较两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不良情况发生率、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及氧合状态指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血气分析指标与氧合状态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气分析指标与氧合状态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情况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iCPAP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较好,且对血气分析及氧合状态的改善作用较好,因此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6,(8):128-129
目的:探讨应用预防为先,防治并重的治疗理念,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极早产儿成活率。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5年5月本院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收治的胎龄小于32周的极早产儿作为治疗组,应用INSURE策略早期预防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早预防;应用气管内吸引早期诊断新生儿肺出血,早诊断;应用高频振荡通气、常频通气、全自动外周静脉换血,早治疗,将关口前移,早期中止早产儿疾病进展,为基层医院创造抢救机会;选取2009年6月-2012年5月本院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收治的胎龄小于32周的极早产儿作为对照组,仅采用一般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治疗组58例,发生NRDS 13例,发病率22.4%;发生肺出血2例,发病率3.4%;上机10例,上机率17.2%;抢救成功率达93.1%。对照组54例,发生NRDS 23例,发病率42.6%;发生肺出血10例,发病率18.5%;上机率31.4%;抢救成功率达74.1%。治疗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NRDS发病率、新生儿肺出血发病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上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预防为先,防治并重的治疗理念,可提高极早产儿抢救成功率,降低NRDS、新生儿肺出血发病率,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8,(4):53-55
目的:比较同步间歇指令通气联合容量保证通气(SIMV+VG)与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4月本院收治的NRDS早产儿77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SIMV+VG组(n=39)和SIMV组(n=38),两组均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均采用婴儿呼吸机通气治疗,SIMV+VG组采用SIMV+VG模式,SIMV组采用SIMV模式。比较两组应用PS前、应用PS后1 h、通气12 h的平均气道压,比较两组有创通气持续时间。结果:应用PS前,两组平均气道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PS后1 h、通气12 h,两组平均气道压均逐渐下降,且SIMV+VG组均低于SIMV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SIMV+VG组有创通气持续时间为46.75(35.63,64.17)h,短于SIMV组的65.57(43.85,113.24)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13,P=0.021)。结论:在NRDS的治疗中,SIMV+VG模式与SIMV模式相比较,能缩短有创通气时间,更有效地降低平均气道压,更为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