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对近年来国内外城市污水生物脱氮除磷工艺机理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 ,介绍了几种常见的生物脱氮除磷工艺 ,并从生物脱氮除磷系统内微生物群体动态平衡的角度详细论述了生物脱氮除磷工艺的影响因素 .  相似文献   

2.
某污水处理厂进水的碳氮比和碳磷比值偏低,碳源明显不足,分别采用传统初沉池和高负荷初沉发酵池对其进行处理。结果表明,传统初沉池由于对COD的过度去除而导致碳源不足问题加剧;而采用高负荷、高泥位、中低速搅拌模式运行的高负荷初沉发酵池则可有效改善污水中的碳源结构,其出水C/N值和C/P值分别增加了58.8%和79.7%,这可大大提高后续生物处理系统的脱氮除磷效率。  相似文献   

3.
污水生物脱氮工程技术参数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污水生物脱氮工程设计的污泥产率系数、DO、pH、系数0.47、好氧区(池)容积计算和反硝化效率等进行了探讨,以便于设计人员更好地理解<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2006),不断推进我国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和标准的管理.  相似文献   

4.
针对某城市污水厂原二段接触氧化池运行中存在的初沉池沉淀效果差、脱氮及除磷效率较低、氧化池底部积泥严重等问题,在工程改扩建设计中采用了强化脱氮除磷的改良型二段接触氧化池工艺。该工艺通过设置缺氧池并增加消化液回流系统、在二沉池前端设置化学除磷系统、在氧化池内增设排泥系统等措施,来提高脱氮除磷的效率。运行结果表明,在投加化学除磷药剂的条件下,改良型二段接触氧化池对COD、BOD5、氨氮、总氮、总磷的去除率分别可达80%、85%、90%、80%、85%,出水水质满足GB 18918—2002一级B标准。  相似文献   

5.
CEPT-MBBR工艺处理低浓度生活污水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环保标准的日益严格,脱氮除磷成为污水处理的必然发展趋势,因此开发低成本、高效率、运行管理简单的脱氮除磷工艺具有重要意义。对化学强化一级处理联合流动床生物反应器(CEPT-MBBR)的脱氮除磷效果进行了中试研究。结果表明,CEPT-MBBR工艺脱氮除磷效果可靠,出水水质好,它不仅适用于有脱氮除磷要求的新建污水处理厂,也适用于对现有污水处理厂的升级改造,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6.
李长江 《山西建筑》2011,37(10):118-120
系统地阐述了废水生物脱氮除磷的机理,介绍了城市污水生物脱氮除磷新工艺,探讨了城市污水生物脱氮除磷技术的发展趋势,以促进生物脱氮除磷工艺在污水处理行业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针对我国污水处理厂进水碳氮比值失调、初沉池中颗粒态碳源流失严重导致生物系统脱氮除磷碳源不足的问题,开展了传统初沉池运行效果评价与活性初沉池碳源转化回收技术研究。结果表明,传统初沉池对COD的去除率达到40.49%,其中对颗粒态COD的去除率更是高达56.27%,初沉池中大量碳源的无效流失导致生物系统进水碳氮比值与碳磷比值明显降低。而在活性初沉池中试系统中,由于大量污泥在池底部长期积累,有利于水解发酵细菌的繁殖与富集。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显示,Proteobacteria(34.17%)、Bacteroidetes(22.22%)、Chloroflexi(13.29%)是活性初沉池系统中的优势种群。活性初沉池系统使初沉污泥中微生物种群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有利于初沉污泥水解发酵的进行。通过微生物的水解发酵及机械搅拌单元的淘洗作用,活性初沉池出水SCOD与VFAs可分别增加51.7 mg/L和18.8 mg/L,经过活性初沉池后污水的SCOD/TN值和SCOD/TP值可分别提高40.9%和41.8%。活性初沉池系统可有效减少污水中碳源流失,实现对颗粒态碳源的原位转化与回收。  相似文献   

8.
从微生物学探讨生物除磷脱氮机理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从微生物学探讨生物除磷脱氮机理陈欣燕程晓如陈忠正(武汉工业大学)从微生物学方面探讨生物除磷脱氮法的机理,将有助于采取合理措施提高生物除磷脱氮的效率。生物除磷脱氮系统只有一个污泥系统,同时存在着分解有机物的异养菌群、反硝化菌群及硝化菌群,混合的微生物菌...  相似文献   

9.
系统地概述了废水生物脱氮除磷的机理,分析了城市污水生物脱氮除磷的成熟工艺技术,阐明A2/O系列、SBR系列和氧化沟系列的工艺流程和脱氮除磷的作用,探讨了城市污水生物脱氮除磷技术在碳源需求、短程生物脱氮和反硝化聚磷菌等方面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生物脱氮除磷工艺技术和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杭  王淑梅 《四川建材》2007,33(1):56-58
系统地概述了废水生物脱氮除磷的机理,分析了城市污水生物脱氮除磷的成熟工艺技术,阐明A2/O系列、SBR系列和氧化沟系列的工艺流程和脱氮除磷的作用,探讨了城市污水生物脱氮除磷技术在碳源需求、短程生物脱氮和反硝化聚磷菌等方面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曾嵘  史炯  黄康定 《市政技术》2006,24(5):345-348
提出了对于没有明显屈服点△y的结构体系(或材料),可以采用模拟屈服过程法确定其延性系数和p(屈服过程比)、ε(延性区间系数)假想“屈服平台”的概念,并且尝试应用于工程设计中。  相似文献   

12.
有机负荷对ABR运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就有机负荷对ABR系统的pH、出水COD、VFA、污泥浓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格室为冲击负荷的缓冲区,必须控制其pH>6.0,产生以乙酸为主的VFA,1#、2#格室在COD的降解过程中起主要作用;VFA沿各格室逐级降低;产气量随负荷提高逐渐增大;1#、2#格室的污泥浓度明显偏低,3#、4#格室污泥浓度逐渐升高。若以总共降解的COD(包括还原最终产物中的COD)为基础表示产率系数Y值时,在试验条件下各格室污泥的Y值分别为0.02、0.024、0.03、0.032g细胞COD/gCOD;若以微生物实际利用的COD为基础表示总产率系数Y值则为0.16g细胞COD/gCOD。  相似文献   

13.
结合南京长江4桥北锚碇沉井的施工特点,在现场抽水试验基础上,综合确定了沉井排水下沉期间的渗透系数,由此理论计算单井出水量、总涌水量等并进行排水设计,实际涌水量略大于理论值;根据有效应力原理,认为沉井降水对潜水含水层的影响很小,沉降主要由承压水含水层压缩引起,由此得到的沉降曲线与实测结果总体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4.
从钢筋混凝土正截面承载能力计算时的平截面假定、不考虑混凝土抗拉强度、钢筋应力-应变关系为理想弹塑性模型的基本假定出发,建立了圆形截面上各种应力图形的函数表达式。利用曲线积分的数学方法,推导出计算钢筋混凝土圆形截面构件截面延性系数的数学公式,并给出了钢筋混凝土圆形截面在外力作用下截面应力图形形状的判别式,可供圆截面构件进行延性设计时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以砌体平均抗剪强度公式和理想弹塑性模型为基础,建立了砌体结构楼层屈服强度系数的计算公式,同时考虑了抗震措施的影响,实现了单片墙肢设计强度计算向楼层屈服强度计算的转换。根据Dwairi等提出的以窄Takeda滞回模型为基础的有效阻尼计算公式,并考虑砌体结构的基本周期和延性特征对其进行适当简化,建立了采用结构整体位移延性系数表达的砌体结构阻尼折减系数公式。根据剪切型薄弱层屈服机制的特征,建立了砌体结构层间位移延性系数与整体位移延性系数的关系。据此,可根据不同性能目标和抗震措施下的层间位移延性系数直接计算阻尼折减系数。通过楼层屈服强度系数与阻尼折减系数的比较,实现罕遇地震与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规则多层砌体结构的抗震计算。分析表明,所提方法简便实用,分析结果合理可靠,可用于基于性能的规则多层砌体结构抗震分析。  相似文献   

16.
针对材质为Q160的低屈服强度钢和Q345钢,对表面处理采用喷丸和喷硬质石英砂的试件进行高强度螺栓摩擦型连接试验。通过试验了解两种接触面处理方法对抗滑移系数的影响,并对Q160试件和Q345试件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硬质石英砂处理试件的抗滑移系数高于采用喷丸处理的试件;Q160试件的摩擦系数并未因为强度降低而降低。因此,提出Q160低屈服强度钢高强度螺栓摩擦型连接设计时可采用与Q345相同的抗滑移系数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从钢筋混凝土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时的基本假定出发,建立了环形截面上各种应力图形的函数表达式,利用曲线积分的数学方法,推导出计算钢筋混凝土环形截面构件截面延性系数的数学公式。  相似文献   

18.
饱和黄土边坡的动力失稳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无限边坡的拟静态平衡分析和考虑饱和黄土在地震作用下动孔隙水压的增长规律,探讨了动孔隙水压对饱和黄土无限边坡地震期间和震后稳定状态的影响。分析表明,地震时孔隙水压累积导致的抗剪强度衰减会导致边坡发生永久变形,甚至导致整体滑动破坏或因黄土液化而发生流滑破坏。引入一个粘聚力界限值来区别黄土边坡的最终破坏模式,以及动孔压比的两个界限值来评价抗剪强度衰减对其破坏机制的影响。最后给出了此类边坡稳定状态的判别图,并建议了分析步骤。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钱塘江古河道承压含水层的成因条件、赋存特征,通过几种常用的水文地质试验方法,分析研究了承压含水层的水位、流速、流向的变化规律,确定含水层的有关水文地质参数,并结合二个工程案例提出工程勘察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规范抗震设计思路主要是基于规则结构,要求耗能构件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均匀进入塑性,这对于存在明显薄弱部位的复杂结构并不适用。为此,提出了一种预设屈服模式的抗震性能化设计方法。给出了该方法的基本设计流程,通过整体结构动力弹塑性分析方法获得真实的结构构件刚度折减系数,可提高复杂建筑结构设防烈度地震、罕遇地震反应谱分析的准确度。对带薄弱层的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进行算例分析表明,预设屈服模式方法可实现对复杂结构抗震设计由现有规范对不规则的控制转变为对破坏模式的控制,同时能够有效避免复杂结构在超烈度地震下因薄弱部位失效而提前丧失承载能力的隐患,使结构安全储备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