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兴凤 《中国实用医药》2014,(34):112-113
目的 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的临床效果。方法 24例AMI合并CS住院患者作为试验组,在PCI治疗前应用IABP辅助治疗,以同期本科室住院未应用IABP辅助治疗24例AMI合并CS患者为对照组。分析两组临床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白介素-6(IL-6)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合并CS患者PCI治疗前采用IABP辅助治疗可改善血流动力学状态,增加冠脉血流量,使体内炎症因子水平下降,为PCI治疗取得时间,降低术后近期住院期间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IAB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尤其是ST段抬高的AMI(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意义。方法:接受PCI治疗并需要IABP支持的AMI患者52例顺利行冠脉造影检查,其中32例(61.5%)冠脉造影前导管室插入IABP,15例(28.8%)造影后、介入治疗前插入,2例术前(3.8%)床旁插入IABP,3例(5.8%)PCI术后插入,无介入操作相关并发症,无术中死亡。IABP维持24~240h。结果:50例(96.1%)行直接PCI治疗成功,术后梗死相关动脉血流均达TIMIⅡ级,2例(3.8%)未行PCI治疗。52例中4例(7.7%)需要呼吸机支持,1例(1.9%)PCI后停用IABP而死亡。IABP相关并发症为肾功能异常伴血尿1例(1.9%),下肢缺血2例(3.8%),局部血肿4例(7.7%)。结论:IABP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AMI的直接PCI治疗具有较好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联合静脉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26例AMI合并CS患者,在IABP及静脉替罗非班支持下行急诊PCI治疗,观察患者手术耐受性、血流动力学、心功能、血栓及出血并发症、病死率等情况。结果 术中除2例因梗死面积过大、泵衰竭死亡外,其余24例均顺利完成冠脉介入治疗并成功实施梗死相关血管(IRA)支架植入术,成功率92.31%,发病至血管再通的平均时间为8.13±2.82h;另外术后3例在监护室因心功能状况恶化死亡,住院期间总死亡率19.23%。未发现下肢动脉栓塞及致命性出血并发症(如颅内出血、内脏出血等)发生。存活病例血流动力学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心功能状况较入院时有明显好转(P<0.05)。结论 IABP联合静脉替罗非班用于AMI合并CS患者急诊PCI治疗,可以较大程度地提高患者手术耐受性,改善血流动力学及心功能,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主动脉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counterpulsation, IABP)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 CS)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12月期间于郑州颐和医院就诊并接受治疗的AMI合并CS患者为研究对象,共98例,其中行51例行PCI治疗,设置为参照组;另外47例于PCI术后联合应用IABP治疗,设置为试验组。对比两组患者各项检测指标及临床总有效率。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MAP、尿量高于参照组,CK-MB低于参照组,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1.49%)高于参照组(68.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ABP联合PCI治疗AMI合并CS效果优于单用PCI,具有推广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正>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是一种心脏循环的辅助性机械装置。近年来,众多临床研究均证实,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尽早接受IABP辅助可稳定血流动力学,改善预后,尤其对于联合接受冠脉血运重建患者尤为明显[1]。现将笔者所在医院2010-02—2012-03对20例AMI合并CS患者行IABP治疗疗效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支持下对合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进行急诊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25例合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行急诊直接冠状动脉介入同时给予IABP术支持治疗。结果:25例患者中,7例3支血管病变,12例双支血管病变,6例为单支血管病变。梗死相关冠状动脉(IRA):前降支15例,回旋支7例,右冠脉2例,左主干1例。25例患者均成功置入IABP,在IABP支持下完成了急诊PCI治疗,IABP使用持续时间3~7d。结论:AMI患者进行急诊PCI风险较大,特别是合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手术效果更加不确定。在术前、术中应用IABP支持能显著改善血流动力学,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正>心源性休克(CS)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药物治疗病死率高达70%~80%[1],是导致AMI院内死亡的主要原因。随着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广泛应用,AMI合并CS的病死率明显下降[2],AMI早期合并的低血压状态有别于CS,在临床上常常与CS早期难以区分。本研究探讨了优化应用升压药配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的序贯疗法支持下急诊PCI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求主动脉内球囊反博(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我院综合ICU(重症医学科)及心内科收治的AMI合并CS患者共计201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分为两组。观察组共97例,患者入院时先应用IABP进行治疗,待病情稳定后再行择期PCI治疗,对照组予以急诊PCI治疗。统计并分析两组治疗后平均动脉压、心率、尿量改善情况;心脏事件发生情况及死亡率。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平均动脉压、心率、尿量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脏事件发生率为8.2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死亡率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AMI并发CS的患者应用IABP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及尿量,并有效降低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联合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对左心收缩功能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8年6月至2009年9月60例接受PCI的AMI合并NYHA Ⅲ~Ⅳ级心功能不全的患者.32例术后进行IABP辅助治疗,28例为对照组.1周后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脑钠肽(BNP)及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 水平变化.结果 IABP组与对照组在术后第7天的LVEF都较术前提高,IABP组的LVEF值较对照组提高更显著[(46±6)% vs(42±5)%,P<0.05],2组术后的hs-CRP和BNP浓度逐渐下降,IABP组第7天的hs-CRP和BNP浓度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6.5±1.1)mg/L vs (13.0±3.4)mg/L, (804±213)pg/mL vs (1470±185)pg/mL), P<0.01].结论 PCI联合IABP治疗可以进一步提高AMI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心功能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应用静脉溶栓治疗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直接PCI的临床疗效。方法:125例发病12h内且无溶栓禁忌证的初发AMI患者根据处理措施分为溶栓加PCI组(47例),静脉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或尿激酶溶栓后行冠状动脉造影(CAG),以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分级法评估,进行补救或延迟PCI;直接PCI组(78例),进行直接PCI。对两组患者梗死相关动脉(IRA)开通率、支架植入成功率和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期间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及PCI后4周超声心动图测定的两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比较。结果:到达导管室时IRA已达TIMI3级血流者27例,其中溶栓加PCI组19例(40.4%)高于直接PCI组的8例(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IRA支架植入术的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住院期间两组均无严重出血并发症发生。术后4周左心室功能溶栓加PCI组LVEF为(59.8±7.3)%,高于直接PCI组的(51.4±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溶栓加PCI组PCI术前已达TIMI3级血流者4周后LVEF明显好于直接PCI者(P<0.05)。结论:静脉溶栓联合介入疗法治疗AMI早期IRA再通率高,更有利于保护左心室功能,并降低心脏事件的发生,是值得考虑的AMI早期再灌注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性治疗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介入性治疗 (PCI)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临床疗效。方法 分析我院近期急诊 PCI治疗 AMI患者 5 6例。结果 梗死相关动脉 (IRA)再通率为 98.2 % ,其中 5 1例患者植入冠状动脉内支架。随访 6~ 48个月 ,心绞痛症状复发 13例 ,其中 9例再次行 PCI术。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可即时开通 IRA ,大大降低了 AMI的住院死亡率 ,缩短了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辅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高危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95例ACS合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心源性休克的高危患者并分为两组, 50例患者PCI前24 h内进行IABP治疗(IABP+PCI组), 45例直接PCI(PCI组)。在入院及PCI术后第5天分别检测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入院时及出院后4周心脏彩超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治疗前两组收缩压均偏低, 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IABP+PCI组血压较PCI组血压明显升高(P<0.05);同时IABP+PCI组病死率有所下降(P<0.05), 住院天数减少 (P<0.05)。两组治疗前的血浆NT-proBNP 和 hs-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IABP+PCI组血浆NT-proBNP 和 hs-CRP水平较PCI组明显下降(P<0.05), LVEF明显提高(P<0.05)。结论 IABP辅助PCI治疗高危ACS患者, 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血流动力学, 并使住院天数和短期病死率有所下降, 同时降低了血浆NT-proBNP 和 hs-CRP水平, 提高了LVEF。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用于急性心肌梗死(AMI)行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87例AM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4例,均于起病8~12d行PCI。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于PCI术中即刻经冠脉内推注替罗非班后持续静脉泵入36h。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PCI术前、术后梗死相关血管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以及术后4周内出血并发症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2组术前梗死相关血管TIMI血流分级和术后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梗死相关血管TIMI血流3级率为90.7%高于对照组的63.6%,MACE发生率为9.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患者择期PCI术中应用替罗非班安全且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直接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 (PCI)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近期和长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AMI患者 4 7例 ,2 5例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 ,2 2例患者接受直接PCI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和住院期间及随访期间超声心动图结果。结果溶栓组住院死亡率高于直接PCI组 (P <0 .0 5 )。溶栓组血管再通率为 5 2 0 % ;直接PCI组血管再通率为 10 0 % ,达到TIMI 3级血流。AMI后 1周左室射血分数 (LVEF) :溶栓组为 4 4 3± 11 6 % ,直接PCI组为 6 4 5±9 1%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溶栓成功者其AMI后 1周LVEF也明显低于直接PCI组 (47 2± 9 6 %VS 6 4 5± 9 1% ,P <0 .0 5 )。溶栓组因溶栓失败行补救性PCI者为 2 4 0 % ,IRA开通率为 10 0 % ,其AMI后 1周及 3、6个月的LVEF略低于直接PCI组 ,但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溶栓组因存在梗死后心肌缺血症状行择期PCI的比率高于直接PCI组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2 8 0 %VS0 % ,P <0 .0 5 )。结论与溶栓治疗比较 ,直接PCI能使IRA安全有效充分开通 ,可更好地改善患者近期和长期心功能 ,降低住院死亡率。补救PCI也能有效地开通IRA ,获得TIMI13级血流 ,挽救濒死心肌 ,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5.
急诊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安全性与近期疗效.方法 分析48例AMI行急诊介入治疗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在发病后2~12 h行急诊PCI,观察急诊介入治疗中冠状动脉开通率、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无复流现象以及住院期间再梗死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梗死相关血管(IRA)开通率100%,其中单支病变25例,双支病变15例,三支病变8例;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9例;无复流患者,7例因血压不稳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9例行临时起搏器,7例行冠脉内血栓抽吸术;9例术中使用替罗非班;所有患者IRA的TIMI血流均恢复至Ⅲ级;住院期间无急性闭塞或再发心肌梗死及死亡患者.结论AMI行急诊PCI即刻成功率高,近期疗效确切,可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AMI)起病急,病情重,可并发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休克,病死率高。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是直接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恢复冠脉血流的最直接和有效的方法[1],可使病死率明显下降,并成为AMI的首选方法。2009年1月-2011年6月我院行急诊PCI治疗AMI患者56例,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AMI患者56例,均根据典型胸痛、心电  相似文献   

17.
李燕  梁建英  陈欣华  吕新湖  傅向华  李亮 《河北医药》2009,31(22):3071-3072
目的 探讨溶栓后即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无复流现象的影响. 方法将94例心肌梗死(AMI)患者随机分为溶栓后即刻PCI组(A组)36例,直接PCI组(B组)58例.A组就诊后首先给予rt-PA 50 mg静脉溶栓,溶栓后即刻行冠状动脉造影,血管未开通者及残余狭窄≥70%者行PCI治疗.B组则直接行冠状动脉造影,病变适合者行PCI治疗.术中观察靶血管心肌梗死溶栓实验(TIMI)分级.并于PCI后1周行超声心动图观察左室的射血分数.了解二者对AMI后心肌组织灌注和心室功能的影响. 结果 2组患者从发病至PCI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溶栓后即刻PCI组PCI前梗死相关动脉TIMI 3级血流者明显较直接PCI组增多(P<0.01).2组介入治疗成功率及术后TIMI 3级血流者溶栓后即刻PCI组多于直接PCI治疗组(P<0.05).PCI后1周时,溶栓后即刻PCI组心室功能(LVEF)明显好于直接PCI组(P<0.01).2组均未发生大出血并发症.结论 溶栓后即刻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有效,早期再通率高,更有利于保护心室功能,且不增加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和评价高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辅助下行经皮冠状动脉治疗(PCI)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联合IABP行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使用IABP后显著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心衰指标,平均动脉压升高,多巴胺用量减少,平均心率下降,尿量增加,脑钠钛水平降低。结论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安全、有效,显著降低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住院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 NT-proBNP 介导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联合生脉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 AMI 合并 CS 患者10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采用 IABP 及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 IABP 及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生脉注射液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压高于对照组,心率、血清 NT-proBNP 水平低于对照组,IABP 治疗及休克纠正时间短于对照组,心脏射血分数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血清 NT-proBNP 水平对 AMI 并发 CS 的治疗有指导意义。联合应用 IABP 和生脉注射治疗 AMI 并 CS 患者,临床效果较好,能有效改善患者心血管功能,降低患者血清 NT-proBNP 水平及病死率,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梁蓉  秦勤  屈大展  赵炳让 《天津医药》2006,34(5):299-301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与延迟PCI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疗效的差异.方法:200例AMI患者中80例在发病12 h内行直接PCI.另外120例行延迟PCI.分析2组患者一般临床特征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术后7~10 d做超声心动图,对比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EDVI)和收缩末期容积指数(ESVI)以评价心功能.结果:直接PCI组不稳定性心绞痛、非致死性心衰较延迟PCI组明显降低(12.50%vs 24.17%,10.00%vs 21.67%,P<0.05).术中直接PCI组发生室颤、窦停或严重窦缓率高于延迟PCI组(12.50%vs 2.50%,17.50%vs 6.67%,P<0.05);而心源性死亡无增加.直接PCI组近期EDVI、ESVI、LVEF优于延迟PCI组.结论:AMI患者行急诊PCI术中室颤、窦停或严重窦缓的发生率较延迟PCI组增多,但急诊PCI可以有效开通梗死相关冠状动脉,恢复梗死区域心肌血流灌注,使左室功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