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0 毫秒
1.
“代际”划分是世纪之交中国文坛的热点现象.它的出场既反映了90年代后期以来文学创作的某种延续关系,同时,也反映了某种原则、标准的确立.当然,作为一个复杂的文学现象,“代际”现象还隐含着影响焦虑下创作上的新趋势以及文学上的消费等若干问题.而结合具体的历史语境,对上述问题加以阐释,必将会获得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以春树等人为代表的中国80后"青春文学"伴随着消费文化的日益繁荣发展起来。在春树作品中特有的青春历险式的文学叙事模式、对青春期的刻意迷恋和对青春逝去的焦虑以及消费文化符号、红色革命文化符号、青年亚文化符号的混杂,都表达着中国80后青春文学作家与现实世界的复杂关系和特有的文化姿态。以春树为个案探讨其青春写作所包蕴的复杂的文化内涵和中国80后青春文学作家特有的文学困境以及应对文学困境的方式,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相银 《学术论坛》2004,12(5):118-120
文学作为作家的产品与读者的消费品,其商品性在文化消费时代得到了确认,然而作家迎合"市场"需求的创作却因"媚俗"姿态遭到严厉批判,这反映出目前文学界仍未走出文学品格的雅俗二元对立论。20世纪90年代文学"中心"与"边缘"的置换,表明作家在消费文化观念主导下,从"精英"立场向"大众"立场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2 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后 ,随着国家政治文化的中心由上层建筑层面向经济基础层面的位移 ,中国的社会形态发生了根本变化。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繁荣之后 ,一个蓬勃旺盛的消费社会也正在中国兴起 ,作为上层建筑之一的文学艺术 ,在中国社会文化空间里所居的地位也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在 90年代之后 ,一种受消费意识支配的文学写作动向逐渐显现出来 ,而这一动向又首先出现在散文领域 ,其直接的结果就是 90年代“散文热”这一潮流的发生。作为文学进入当代以来第一个受消费意识支配的文学潮流 ,分析其在市场化下的生产与消费机制 ,对于我们正确分析 2 0世纪末中国文学的市场化转型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时尚是一种有关身体的文化,表达的是文化中的身体。时尚参与了现代人的身体建设,也参与了现代社会的思想文化建设。文本形态的时尚身体话语,承载着时尚制造与传播,身体规训与建构,身份确立与表达等功用,具有多重文化意蕴和重要社会文化作用。时尚身体在文学中出场的时空与体量,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变迁紧密相连。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消费主义文化思潮鼓荡之下,在现实世界和虚构的文学世界里,时尚消费都成为一种潮流。然而,作为担负人类文化精神引导责任的文学,在叙述消费时尚、构建时尚时应当保持理性反省与批判的立场,不能仅仅以记录者姿态出现。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生与发展,都是在文学现代化的另一个维度——市场文化和文学消费的语境中进行的.因此,文学生产与读者消费诉求的关系,作家作品在文化图书市场上的命运,文学的消费价值,成为全面而客观地考察和评价20世纪中国文学的重要视角.本文着重以最具有图书出版物特性、与大众读者文学消费最为密切的长篇小说为例,宏观考察各个历史阶段文学消费与文学存在和发展的关系,试图敞开一直被意识形态或“纯文学”的文学史所遮蔽的20世纪处于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现实关系中的“文学事实”,凸显时代社会的经济体制、传媒出版、大众读者、图书市场对于20世纪文学生存和发展的制约与影响,以期建立20世纪中国文学的新的评价标准,即在确立文学作品的价值时,将社会的影响和读者的文学消费状况作为评判的一个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7.
陈尚荣 《学术界》2007,(4):93-97
文艺消费在90年代随着市场化的深入,使得中国当代文学艺术在80年代建构的文学"共享"空间发生了裂变,文学艺术消费的"分众化"就是这种裂变现象之一.当代文学期刊的改版和文学图书的策划以及"新新人类"写作和80后"青春写作"等文学现象即是这种"分众化"消费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上世纪 90年代以来 ,文学在从宏大叙事向个人叙事的转向中 ,最根本的变化在于道德立场的取消。文章进而分析了非道德化的个人叙事的出现与文学自身变革 ,特别是与消费文化语境之间的关系。并对非道德化个人叙事的缺失进行批评。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文学批评,经历了80年代的后政向批评(包括反思批评、审美批评、新启蒙批评等),90年代的“饭碗”批评(包括学科批评、市场或媒体批评等),世纪之交的文化批评(主要呈现为大众审美的消费文化批评,且仍在与文学自律的努力处于论争中)。这一简略回眸显现出知识分子批评在这一过程中的显隐曲线和某种被遮蔽状态:80年代走向活跃;90年代基本边缘;而世纪之交则不在人们关于当代文化批评讨论的视界中。然而事实上,国际性的当代文化批评思潮提供了一种非常的可能,知识分子批评,或曰作为知识分子批评的文化批评乃是当代文学批评的十分重要的进路之一。  相似文献   

10.
管宁 《人文杂志》2004,(6):110-114
本文从消费文化语境的角度,运用后现代理论,分析论述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美感形态的变迁.认为在中国初露端倪的消费社会中,文学创作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消费文化语境中的文学写作已日益走向商业化,从而深刻影响了文学的美感特征,显示出明显的物化倾向.  相似文献   

11.
李庆勇 《理论界》2012,(4):169-172
在经济体制和文化系统转型的20世纪90年代,文学期刊的生存与发展也不可抗拒地发生着同频共振。作为沟通作家作品与大众阅读的媒介,文学期刊使作家与读者、文本与读者等交流环节得以现实化,是文学对话的重要载体和文学史建构的重要资源。20世纪以来,文学期刊一直真实、准确而又及时地记录着文学现场的温度、文学生产的成败兴衰以及文学命运的浮沉变幻。而通过文学期刊使自己的文学文本进入社会生活的公共领域,也是作家作品的一种基础性选择。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的推进使文学生产体制发生了深刻转型,网络等电子媒体的时空扩张亦无情冲击着纸质媒体的生产能力以及传播效力。文学期刊探求着困境中的突围之路。  相似文献   

12.
房伟 《东岳论丛》2006,27(6):142-147
鲁迅与王小波都存在着“杂文化历史小说”的内在文化逻辑和文体追求。批判现实性、历史叙事和民族主义的多重悖论诉求,构成了《故事新编》的特殊形态,而20世纪90年代后文化语境的复杂生成,为王小波继承并发展这种历史小说文体提供了契机。他对唐文明的弘扬,犀利的杂文证伪意识和文学想象力的解放,已为当代中国历史小说的创作开辟了一条有别于新历史主义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新启蒙运动及其中断的文学后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发生在中国的"新启蒙运动"曾经一度对当时的社会思想文化产生重大的影响,这场"新启蒙运动"的中断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90年代及其以后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诸多新变.文章试图立足于这场启蒙运动的发生与中断所产生的文学后果这一视角来考察新时期以来20余年间的中国文学理论与文学实践状况,力图理清"新启蒙运动"及这场运动的中断与新时期及"后新时期"中国文学的关系,并认为立足于这一视角来观瞻新时期和"后新时期"的中国文学,对我们理解、评判当今复杂多变的文学现象以及反思这场启蒙运动、理解这场启蒙运动中断后中国的思想文化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江西社会科学》2015,(12):88-95
台湾现代主义文学视域下的都市经验书写与文化论述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晚期,至90年代"新世代"作家群有显著的发展,其主要线索是从早期较为普泛的存在主义论述转入资讯文明、后工业时代消费文化语境下个体的异化与分裂,都市这一承载、演绎、生产现代商业文明与资讯交互的地理空间,正是促进现代性在"后现代"时期质变与转型的重要推动力,它更加彰显了现代性的迷离与眩晕带来的异化体验。对此,台湾"新世代"作家林耀德以其对自我与存在的拷问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经验,他不仅捕捉到晚期资本主义混乱失序的时代自我的悲剧性,更说明了分裂的个体与畸变的社会空间如何形成了相互生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杨菲 《社会科学家》2005,(6):185-187
90年代是一个城市文化日益成为主流文化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90年代文学一个重要的成果就是城市文化影响下新的叙事形象的出现,从而丰富了当代文学的人物长廊,也标识了90年代文学的独特之处.本文具体从三个方面论述了90年代文学中新的叙事形象,进而通过这些人物形象试着揭示时代和文化的一些变化.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城市文学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分析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城市形象在作家笔下的变化、不同性别叙事下的城市形象以及 2 0世纪 90年代的城市文化发展和文学的关系。在把握城市文学发展的同时 ,指出城市文学对现实的关照意义。  相似文献   

17.
吴兆章 《社会科学》2003,1(11):125-128
自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社会发生了从计划经济社会向市场经济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的三重社会转型。大众文化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尤其是 90年代兴起的一种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 ,与中国的社会转型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其消费文化、娱乐文化、全球文化的三重文化属性与中国社会的三重转型有着深刻的内在锲合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剖析张承志、周涛、马丽华、刘亮程的西部散文书写,挖掘其中的人文追求和文化情感,从而探讨90年代西部散文的生成背景及其与中东部主流文化精神的关系,由此思考西部散文创作对新世纪文学精神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都市文学”是近年来文学研究的热点现象之一,其出现显然与90年代以来社会、生活、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密切相关.在考察“都市文学”的概念及其生成语境的前提下,依次探讨其发展脉络、作品主人公的身份、精神面貌,以及运用空间理论、后现代地理学探讨其系列问题,进而延伸至世纪初文学的“进城”与“返乡”等问题,既可以勾勒90年代以来都市文学的基本脉络,同时,也可以拓展文化视野下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作为文本符号的"海子",是90年代诗歌重要文学符号之一。海子的诗学价值与范式意义影响了90年代以来的当代诗歌创作,具有标杆性的影响与研究价值,其精神背景对当代文化、信仰重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